分享

父母养成记_给孩子讲故事_1_当孩子不想学习的时候,可以跟孩子这样说

 自学成长研习社 2023-03-22 发布于福建

西汉时候,有一个孩子叫匡衡,他们家好几代都是农民,但是到了他这里,他不是光想着种地劳作,他还很喜欢读书。

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最开始的时候,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 算是亲戚之间的互帮互助吧。

后来,匡衡认识的字多了,就开始看书了。可是家里穷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而且那个时候的有钱人家,大部分是书读得好的人家,因此通常情况下,当地的地主也是当地的读书人,家里一般会有书房,有藏书。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他不要工钱,只求人家管他饭,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和晚上工后回到家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偶然间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猛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灵光一闪,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就这样,匡衡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各种方法来读书,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一般讲匡衡的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但是其实匡衡的故事远没结束。

匡衡是很有学问,特别是《诗经》的解读,堪称一绝,很多听过之后的人,都会眉头舒展,心情舒畅。

虽然匡衡满肚子学问,但是仕途却不是很顺畅。

根据汉朝的规定,读书人掌握六经之一,就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成绩甲等的,可以做郎中;考试成绩乙等的,可以做太子舍人;考试成绩丙等的,可以做文学掌故。而匡衡考了九次,才考了个丙等。

好在匡衡对《诗经》的解读,已经被当时的读书大家推崇,连当时的太子,后来的汉元帝都十分的欣赏。

等到汉元帝继位后,直接给匡衡授予郎中官职,而且升迁为博士。后来又进一步升迁做了御史大夫,再然后,现任丞相去世之后,还代理丞相一职,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

匡衡在任期间,多次上述陈述治国之道,阐述自己对政策的意见,引经据典的探讨国家大事,言合法义,深的汉元帝的信任和赞许。

后来,根据匡衡的政绩,汉元帝加封匡衡为安乐侯。但是时过境迁,这时候的匡衡,因为多年的光鲜生活,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虚心和谦恭,他反倒是利用当时郡县地图上的漏洞,给自己多加了4万多亩封地。

这个事情,最终在汉元帝的儿子,也就是接下来的汉成帝当政时期,被其它官员检举揭发,匡衡也因此被贬为庶人。

一生荣华,不过方寸之地,我们在赚取足以保证富裕生活之后,就不应该贪恋过多的功名利禄,这恐怕是用匡衡一生给我们上的最有价值的一课。

【飒飒的中学生】传奇师姐

做个合格家长——一碗面的故事

家长修养——孩子不肯读书,爸爸带她烈日下体验日常劳作。你支持这种教育方式吗?

本公众号“自学成长研习社”,是一个助力提高自学能力的存在,首先关注的是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好数学,其次关注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欢迎大家关注本公众号,一起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