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6年王明去苏联一去不返,儿女都是苏联国籍,后来怎样了?

 dongchang 2023-03-23 发布于河北

1956年,一列前往苏联的火车发出了呜呜的汽笛声,即将启动。

人们有秩序地上了列车,他们其中一部分是前往苏联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孤身一人。

可是人群中有一个人却很显眼——他的身旁跟着一位女子,两位孩童。看起来像是他的家人。

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明,他带着自己的妻子与孩子,坐上前往苏联的火车,从此再也没回过中国。

1925年,当时中国的第一批留苏学生来到了莫斯科,他们怀揣着对苏联的好奇与向往进入了中山大学,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理念和思想。

而这其中,就有着在日后带着妻儿奔赴苏联的王明。

读书期间,王明学习了很多先进的文化思想,对苏联文化产生了高度的认同感。他甚至给自己起了一个俄文名,叫做克劳白夫。

而他的导师,正是日后共产国际的东方负责人,对中国革命有着重要影响的米夫。

1929年,学成的王明从苏联回国,准备为解放国家贡献一部分力量。1931年,王明当选中共委员,甚至曾在中共中央取得过主要领导地位。

但这时人们才发现,王明的身上似乎有着一些无法掩饰的缺点。他对苏联的认同度太高了,甚至有“左倾冒险主义”的倾向。

党内对王明发起了一定的批判,但王明却坚持认为自己没有错。他多次借口看病赴苏,来逃避自己的检讨、反省。

1956年,倔犟的王明终于下定了决心。他决定离开这片生养他的祖国,前往自己更加认同的苏联定居。

他以治病的名义登上了火车,带上了自己的家人。在最后回望了故国之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去。

而与王明一起赴苏的女子,正是他的妻子孟庆树。他与王明是老乡,更是黄埔军校第一批的女学员,当时号称黄埔之花。

1930年,孟庆树不幸被捕,得知此消息的王明用尽了一切办法将其救出。

深受感动的孟庆树就此嫁给了王明,两人于当年年底成婚,孟庆树这朵黄埔之花,终于被深深仰慕的王明采到了手。

(王明与孟庆树)

夫妻两人感情很好,因此在王明作出决定之后,孟庆树也决定与丈夫一同离开祖国。于是,两人就带着孩子,坐上了那辆前往苏联的火车。

留在苏联的王明很快就加入了苏联国籍,他的孩子们也跟随着父亲入籍苏联。

这些孩子后来怎么样了呢?他们在离开生养自己的祖国后,是否有做出一番成绩呢?

王明共有三位子女,长子王丹芝,出生在中国。在接受了苏联的红色教育后,他选择加入了苏联红军。后来更是成为了一名苏联军官,与一名当地女性结为夫妻。

(王明夫妻与孩子们)

王丹芝对祖国的感情不深,他更愿意将成长的国家苏联当成自己的祖国。因此,在苏联解体后,他选择留在了俄罗斯,并没有表达出回归祖国的意愿。

王明的大女儿名叫王芬妮,与大弟弟王丹芝不同,王芬妮就是在苏联出生的。那是1937年,王明与孟庆树前往苏联的时候发生的事情。

当时的火车条件并不好,长途跋涉对于一个婴儿来说是十分受罪的事情。心疼女儿的王明夫妇干脆就把孩子留在了苏联,托付给了苏联的朋友,时任第三国际总书记的季米特洛夫。

在季米特洛夫的照料下,王芬妮健健康康地成长起来,在1949年季米特洛夫去世后,王芬妮选择加入了苏联空军,成为了一名女飞行员。

王芬妮对中国的认同度同样不高,生在苏联、长在苏联的王芬妮甚至不会说中国话,这一辈子也从未来到过中国。

与大哥、大姐相比,二子王丹丁无疑是对祖国认同度最高的了。同时,他还是王明的三个孩子中最出名的一个,被称作中俄文化使者。

王丹丁出生于1946年,十岁时,他与父母一同登上了前往苏联的火车,来到了与之前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异国。

在父亲的安排下,王丹丁前往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读书。他幼时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为国家争取利益的外交官,但是在毕业后,他却被苏联分配到了远东研究所。

那是一个专门研究中国及远东诸国文化和问题的机构,王丹丁在此进行了十几年的研究工作。正是在工作中王丹丁加深了对自己祖国历史文化的认知。

他甚至比中国人更加客观,真实。因为他是以一名外国人的视角来看待中国、了解中国、研究中国。

如果从前半生看,王丹丁只不过是一个优秀的学者。他是怎么超越当飞行员的姐姐、当军官的哥哥,成为了王明三子中最出名的一个呢?

他又凭什么能被称为中俄文化使者,成为了连接中俄友谊纽带的呢?这还要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说起。

那时的苏联社会逐渐起了变化,人们从强盛的美梦中醒来,开始对过去进行反思。在集权和高压的政策之下,人们逐渐背离了过去的信仰。

但问题也就这样产生了——背离了信仰的苏联人民没有发现新的信仰,他们迷茫地生活着,严重的精神危机正困扰着他们。

那时的苏联人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甚至出现了狂热的、对正教的皈依。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直做着研究中国文化工作的王丹丁注意到了自己的祖国。

“我当时正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王丹丁如此说道。他注意到,中国的道家哲学实际上与武术有一种亲密的联系。

那是对人精神世界的阐述——天,地,人,世界似乎被完整地分成了三个部分,如何完成三者的和谐,正是道家思想的精髓。

在研究工作中,王丹丁有了一个特别的想法——既然苏联人正在面临精神上的危机,那我为什么不创办一个武术中心呢?既可以强身健体,说不定还能缓解人们精神上的焦虑。

在这样的想法下,王丹丁选择了辞职,开办了一家中国武术中心。

这也得益于他的母亲孟庆树。孟庆树有一定的中医基础,会一点武术,她是王丹丁的启蒙老师。

同时,父亲王明的身体并不是很好,经常会有中医和武术师来给他看病,他们也是王丹丁的老师,对王丹丁开办武术中心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于是,在莫斯科的东南部新区,一个奇特的场景出现了——在宽敞明亮的训练场里,金发碧眼的俄罗斯青年们,在优雅的中国音乐中一板一眼的练习着太极剑。

他们态度认真,动作准确,在一个中等个子、身材瘦削的中国人教导下刻苦训练。

他们努力地学习着与武术有关的哲学内容,包括晦涩难懂的精、气、神,这些武术专有的名词,被他们的教练王丹丁努力地解释了出来,让俄罗斯学生们方便理解。

王丹丁的武术中心办得很有成效,在苏联解体后,他和学员们在莫斯科奥运村及许多体育馆内进行过表演。

王丹丁在武术中融入了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音乐、舞蹈等,将其传递给观看的俄罗斯观众们。他的学员们也在王丹丁的影响下,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支持者。

甚至1998年时,嵩山少林寺的释永信大师甚至委托给王丹丁,让他成为了少林寺在俄罗斯的总代表。

王丹丁一生未婚,因为治安问题,他搬到了莫斯科东边,比较偏远的西尼契金街。虽然住得有些偏僻,房子也比较小,只有一居室,但也够他自己生活。

(身着武术服的王丹丁)

闲暇时,还有俄罗斯的学生常来看他,陪他吃饭、聊天、唱歌,探讨中国文化。王丹丁生活的并不寂寞,虽然物质生活略显匮乏,但他的精神世界充足的很。

出生在中国、生长在苏联、生活在俄罗斯的王丹丁就这样成为了中俄文化交流的使者。祖国和俄罗斯的文化交流,默默地贡献着一份自己的力量。

但有关故国的情怀总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更何况王丹丁出生在中国,他的父母更是中国人,自然会有很多在国内的血脉至亲,陈维东就是其中之一。

1995年,在看到了《上海滩》杂志发表的一篇名为《王明的儿子王丹丁》文章之后,陈维东找上了作者,主动说明了自己的身份。

(王丹丁)

她是王明的侄女,几十年的风雨之中,两家人失去了联系。在看到了文章之后,陈维东想要重新建立起与王丹丁联系,来缓解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001年,王丹丁跟随莫斯科国立芭蕾舞剧院来到了上海,担任翻译和文化交流工作。他回到了自己时隔四十多年的,童年生活的地方,见到了与自己有血脉联系的亲人。

回到中国的王丹丁去了天津,在堂兄弟家住了几天。随后,他回到了浦东,在友人的陪伴下于金茂大厦前照了好几张相片。

或许这样,他就可以把故国的美景,装在自己的心中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