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谁,旁人眼中的我又是谁?

 NaNaInUK 2023-03-23 发布于英国

手机拍的星星 ∙ 雷公山

❀ ❀ ❀

清晨拉开窗帘,果然白茫茫一片。
手机上是Jacky发来的信息:特意给你们选的最佳观景房,结果你们不早点儿起床看云海。
云海已经退潮,现在是云雾缭绕。

昨日,我们在这片云雾的对岸张望;今天,我们看不清对岸。
一碗热面下肚后,阳光把云雾照淡些许,黛色的层峦叠嶂显露出来。

在国内的时候,我生活在北方,冬天鲜见绿色。有一年春节后去福建,从机场到市区的路上,看到由绿色堆满的山,霎那间心情舒畅,快乐不已。
英国的冬天树也光秃秃,但草地绿油油,我必须努力在有限的日照时间内,去享受绿色带给我的愉悦。
这个三月初到贵州,真是来对了!

今天拜访的两座寨子,我都在推广贵州旅行时着重介绍过,相较于贵州的其它少数民族,他们的身份认同有点儿特殊。
善于蜡染的革(亻)家人相信自己是后羿的传人。对,就是射太阳的那个后羿。所以你看她们的衣饰,正是围绕着后羿这个神话人物为主题。

头顶中间的红色象征太阳,银簪子正是后羿射出去的那只箭
革家人来自关外,祖先是战斗民族,革家姑娘的传统服饰上充满了战斗元素。

目前,革家人是未识别民族,还没正式成为第56个少数民族,因此他们叫革家人,而非革家族。
第二个寨子里住着属青苗的一支,也被称为日本苗。仔细观察她们的发型和服饰,有没有跟日本古装些许相似?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他们中的一支迁徙到了日本……
关于苗族是不是日本人的祖先,网上曾有过激烈的讨论。我对日本了解很浅,这个话题完全没有发言权,只是直觉上持怀疑态度。不过,看了寨子里的姑娘们,觉得世界真奇妙,各种可能性都值得思考。苗族不一定是日本人的祖先,但是否有东渡的苗族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影响,还是值得研究的。

我们常说苗族苗族,其实苗族的支系超过一百四十多个。每个支系都有不同的服饰和传统,最易辨认的比如长裙苗和短裙苗,再细一点儿还有大百鸟苗和小百鸟苗,锦鸡苗,长角苗,高山百花苗……等等等等。
虽然服饰不同,风俗也各异,甚至各村寨崇拜的神灵也有差别,但众苗族有着共通之处,比如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各村寨都有鬼师。婚嫁习俗也大同小异,不与同村结合,男女通过节日相识定情,结婚后还能与老情人约会等等。
然而,虽然他们的官方名称都是苗族,但不是每一支都认同,有的村寨对自己的身份持其它观点。

说到身份认同,也算是近年来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随着爱国主义的高涨,中国人常常被很多人挂在嘴上。
有些中国人的身份被怀疑,比如美国长大的运动员,以及在中国出生、工作的明星们。
网络上判断一个人是否为中国人,看的主要是国籍。
但说起汉族人这个身份,情况又不一样。
我们都知道,现在没有纯粹的汉人。中华历史几千年的战争和融合,不同地区的汉族人血脉中流着的,是不同的民族基因。但即便如此,如果不是为了高考加分,绝大多数汉族人还是对自己的身份表示认同。
汉族虽然也跟国籍一样,是落实到纸面和档案里的东西,但民族的认同感不是来自这份官方的标注,更多是文化上的。
无论是汉族还是苗族,或是其它民族,我们更关注的是文化上的差异而非血缘。
所以,当文化差异越来越小,一种文化逐渐被其它主流文化所覆盖后,这个民族最终将会消失。

很多苗寨支系都只是一个小村寨,老人们都只会讲苗语,穿苗衣。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年轻人更多时间讲普通话,并外出务工。

身份认同也并非当事人自己说了算,旁人常常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出生、长大在美国的华人,大概率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是美国人,但会有相当数量的华人视其为同胞,也会有美国人将之看作是外国人。
国内也有新上海人新北京人这种身份,那老上海人老北京人又是怎么定义这些新人的身份的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旁人冠以不同的身份。比如说我,可以是中国人、海外华人等等。但在被人以身份称呼之前,其实我从未想过该如何定义自己的身份。
谁说的人必须有个身份?不如放轻松,做自己就好。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向更契合自己价值观的文化靠近,这种文化可能与一个人本来的身份并不相同。但是,那又如何呢?
至于旁人加诸的身份,更没必要在乎了。
❀ ❀ ❀
最后,再来点儿旅行见闻,毕竟咱写的是游记嘛。
革家妇女几乎个个都会蜡染,且技艺精湛。图片上看起来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亲身体会下才知道,好难啊!
我们先用铅笔画出了图案,然后再用蜡刀描绘。怎么说呢,很难画出一条上下均匀的蜡线。而革家姊妹们,是直接用蜡刀作画的。尤其年长一些的阿姨,心中自有图案,直接下手就是作品。

徒手画直线,徒手画圆
革家蜡染的图案极其活泼。

这图我得主动打码,以免又被戴上传播淫秽色情的帽子

这婀娜的身段和俏皮的鱼,令人联想到爱琴海上的米诺斯壁画(下图)

我的收获 😁

❀ ❀ ❀

傍晚到达一处古老的侗寨,明天又会遇到新的故事了~

坚持原创,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书写最实用可靠的信息

为你展现一幅真实的英伦欧陆场景


探索文化旅行

London 

The United Kingdom

info@asiaculturaltravel.co.uk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