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乒乓揭秘.击球原则篇.原则应用略谈

 勇敢的芯2 2023-03-23 发布于湖南
第二节 原则应用略谈
一、如何引拍
一个完整的拉球动作,可分为引拍、挥击、随挥、还原四个环节,也有将挥击和随挥合并为挥拍从而划分为三个环节的,即引拍、挥拍和还原。其中引拍环节是拉球的第一个环节,是拉球的起点基础,与拉球的质量和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关系,故有“引拍不好,基础不牢”之说
拉球若要稳定高效,就要遵循3+1原则”,或者说3+1原则”是拉球的指导性原则。
(一) 引拍的目的
引拍的目的,是为随后的挥拍击球打好基础,它可以通过下面三个外在的表现形式来体现
其一,通过引拍使得我们的左肩、右肩、右肘、右腕和板头依次位于右后下方;其二,通过引拍使得相关肌肉得到拉伸,从而为随后的挥拍积蓄能量;其三,通过引拍使得击球有较大发力空间和较长挥拍时间,从而提高挥拍速度。
这里的积蓄能量常称之为蓄势。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拉球时需要蓄势,但却不能为了蓄势而蓄势,比如不能为了蓄势而刻意后拉或外展手臂。若刻意后拉或外展手臂,肌肉被过度拉伸,弹性就会下降;同时还会导致动作过大,迟缓击球节奏不仅不利还原,还会加大“肢体重量”(惯性力矩),导致发力效率降低
过犹不及,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
另外,引拍时躯干运动一个右后转动过程(以右手握拍者的右肩关节为观察点,下同),这种向右后的转动就使得人体的右肩向后、左肩向前超越了髋部(水平面),右肩位于左肩后方;与此同时,伴随着躯干水平方面上的向右后转动,弯曲(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使得右肩位于左肩。如此也就符合了3+1原则”的引拍方位原则。
需要强调的是在此过程中肩、肘、腕部的肌肉是相对放松的,放松后的肢体就会在躯干的带动下自然而然到达合适位置。如此引拍,左肩、右肩、右肘、右腕和板头才会自然而然地依次位于右后下方,也就达到了引拍的目的:方位恰当蓄势高效时空充分。
请注意引拍时的躯干运动不是侧弯腰运动,因为侧弯腰运动并不能较好地遵循引拍方位原则,如不能使右肩位于左肩的右后下方,而且还会使得人体在挥拍击球时特别是在连续挥拍击球的过程中左右摇晃,不利整个击打系统的稳定还容易导致人体受伤。
特别提醒:侧弯腰的引拍方式容易导致人体受伤
(二) 引拍方法
1.引拍方法
引拍是“三随”,也即引拍的方式是“随波逐流”,引拍的时机是“随身而动”,引拍的位置是“随遇而安”。
(1) 引拍的方式
引拍的方式是“随波逐流”,也即在引拍的过程中,手臂是放松的,并随着人体转腰的动作通过手臂的惯性让球拍自然到位。
(2) 引拍的时机
引拍的时机是“随身而动”,也即随着来球的变化,人体在移动的过程中就应该开始引拍,人体到位时,引拍就要完成。
(3) 引拍的位置
引拍的位置是“随遇而安”,也即随着人体的侧身转体,放松的手臂会自然到位,手臂到位后不可再刻意后拉或外展。
2.方法解读
(1) 引拍方法解读
“随波逐流”的引拍方式,是身体转动时带动放松的手臂从而使球拍自然而然到位的过程,其中的关键在于手臂相关肌肉的放松。
引拍时,如果手臂肌肉不放松,不仅难以达到充分拉伸肌肉为随后挥拍击球蓄势的目的,而且还极有可能出现动作变形。比如,肩部的发紧发僵就有可能导致右肩不能位于左肩的右后下方;再比如,肘部不能放松就有可能导致腕部不能位于肘部的右后下方。所以,肩、肘部不能放松,就有可能违背引拍方位原则,导致随后的挥拍击球发力效率低下
另外,引拍时如果右腿不主动弯曲,重心就不会移向右腿,甚至还有一些爱好者将重心摆放于左腿者,腿部力量在随后的挥拍击球阶段就难以发挥作用,不仅如此,躯干的作用还会降低。有些人爱好者拉可“借力”的上旋球尚可,而要拉需要主动发力的下旋球时,就会显得异常吃力,会在不知不觉中进一步导致肩肘部肌肉的紧张。这种种原因,其根可能就在于右腿未主动弯曲。
越紧张,越拉不好;越拉不好,越紧张。
(2) 引拍时机解读
“随身而动”的引拍时机,是人体通过步法的移动找寻最佳击球位置的同时完成引拍动作的过程,其中的关键在同步。
乒乓球的飞行速度尽管相比网球、羽毛球等要慢得多,但由于竞技双方的距离较近,给人反应的时间也就较短如果等到人体到位后再去引拍,就有可能来不及按要求或原则完成整个的击球动作,这时就只能匆忙通过速度较快的手臂去引拍挥拍,腿腰的作用就难以发挥这时,如果想强行用腿腰部发力,就有可能导致腿腰未动而球已先到的局面,就会被“来球顶住”。所以,引拍时机不能过晚,要随着人体的到位而到位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平时练习拉球,一个回合结束以后,双脚一定在原地有一个左右的小垫步一则利于原地微调,二则利于人体移动,从而获得更好的击球空间和时间
(3) 引拍位置解读
“随遇而安”的引拍,是引拍路径与引拍位置随着身体主干的运动而自然形成无需刻意调整,其中的关键在顺势。
比如,当在中台击球需要加大拉球动作时,我们只需加大转腰力度与幅度即可,这时手臂在身体主干大力度和大幅度的带动下会自然而然展开,而无需刻意后拉或外展手臂。反过来也一样,当在近台需要较小动作拉球时,我们只需减小转腰力度与幅度即可,这时手臂在身体主干小力度和小幅度的带动下,就会自然而然收拢,而无需刻意夹大臂或缩小臂。
初学者不妨用这里的要点多练习一点徒手挥拍,以利尽快达到良好动作定型的目的。
(三) 相关说明
1.引拍的节奏
击球要有节奏,其中不仅要把控好每一个环节的节奏,还要把控好连续击球之间的节奏,这一点非常重要。那么,什么样的引拍节奏才比较合适呢?
一般来说,引拍动作所用时间大约占整个击球动作所用时间的三分之一,具体来说,引拍、挥拍和还原各占三分之一。
击球时,不同的人、不同的来球、不同的要求,必然会导致整个动作周期不同。一般来说,专业运动员练球节奏,一个动作周期所用时间大约0.9s,强度训练时约为0.8s而普通爱好者很难达到这个强度一则生理上有差距,二则熟练度有不足。故对初学者或爱好者而言,平时练球没必要一味追求节奏而应该将节奏调慢,比如调整到1.0s1.2s之间也就是说两次击球的时间间隔大约为1.0s1.2s之间。这个节奏大体上为专业运动员在比赛前热身练习时的节奏。为印象深刻,我们不妨将这个节奏与日常生活进行关联:悠闲散步时,我们左右脚交替落地的节奏大约就在1.0s1.2s之间。
很多初学者或爱好者在学习拉球一味求快,总以为整体节奏越快击球质量越高,就越符合实战要求。于是乎我们也就时常看到这样的一种奇特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初学者或爱好者在练习拉球时,其整体节奏比专业运动员还快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既不协调,也无章法,脱离了击球所需要的真正的节奏
额外说一句,人们在悠闲散步时手臂在无意识状态下前后摆动,这个前后摆动的节奏值得借鉴,也即引拍动作和用力方式(不是外在的形体动作)完全可以从悠闲散步中去体味
散步“三随”,引拍也应如此。
2.引拍与还原
平时打球或练球时,教练员或高手会时常提醒学员要快速还原,而且在练球或实战中来不及进行第二次攻击时,教练员或高手说学员还原慢了另外有些教练员在教学时,还会特别说到动作越简单越好,怎么简单就怎么来,并且在示范时要求学员在完成第一次击球动作后,要直接引拍以准备第二次攻击。
殊不知这样的指导或教学,在特定情况下是可以的,但作为一般性教学值得商榷,因为这样的说法或做法有可能导致学员的误解,容易将还原和引拍混为一谈。比如有些学员就常会产生这样的疑惑:教练员要求我在练习攻球或拉球时击球完毕后直接引拍准备下一板攻击,也就是说球拍的线路是直来直去的(额状面,下同),可为什么有相当多的高水平运动员在做攻球或拉球练习时,球拍是在画圈呢?
要解决这个疑惑,我们就要搞清楚什么是还原。
一个完整的击球动作由引拍、挥击、随挥和还原这四个环节所组成(也有将挥击和随挥合并为挥拍者)。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无法提前知晓对手的来球方向,所以我们在击球前既要准备反手位击球,也要准备正手位击球故而球拍不能摆放在反手位,也不能摆放在正手位只能摆放在中央(不同的风格会有所偏离)。这样的一种准备态势就是还原态。而所谓的还原,就是在击球后进入还原态
一般情况下,击球完成后,我们是需要还原的,也即随挥以后要将球拍摆放在身体中央,除非我们能够准确预判来球的方向或预判不足时有能力通过快速移动到达合适的击球位置,不然随挥结束后还是应该还原。
至此,我们也就清楚了,如果击球的动作略去了还原环节而为引拍、挥拍、再引拍、再挥拍,那么挥拍路径就是“一条线”;而如果击球的动作保留了还原环节而为引拍、挥拍和还原,那么挥拍路径就是“一个圈”。作为初学者来说,平时练球还是“一个圈”较好,也即还是要有还原这个环节比较好。当然,在特殊情况下是可以忽略还原这个环节的比如正手攻击后已经逼迫对手只能原路回球时,就没有必要从随挥结束位置回到还原位置,应该略去还原环节直接引拍。
所以,知晓还原概念建立还原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在特殊情况下我们不需要还原但如果没有还原意识没有还原习惯就极有可能影响到衔接其他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3.引拍的误区
很多爱好者都喜欢琢磨击球技巧,这是值得鼓励的,但琢磨技巧时最好先琢磨一点原则,因为一开始就过于关注细节,未必就能得到正确答案。比如,有些人学习正手拉球的过程中说要学某某某著名运动员,而且还要求自己学得惟妙惟肖,连大臂的展开角度都刻意模仿,这就有问题了。
要知道,每个人的生理结构是不同的,在“三随”的方式下,人体大臂的展开角度会随着身体主干的发力力度、转动幅度以及个人的手臂粗细、骨骼长短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是自然形成的,也是随着来球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照搬高手动作,是与3+1原则”以及与“3+1原则”推导出来的方法不符的,也就不可能是高效和稳定
二、如何挥拍
拉球的第二个环节是在第一个环节也即引拍完成以后的挥拍击球环节,简称挥击,挥击环节直接决定着拉球的稳定和质量,是整个击球动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挥拍击球,从大的结构上来说,是人体腿部、腰部和手臂的协调配合,其相互协调配合的方式可大致划分为蹬腿、转腰和挥臂。
现在我们就3+1原则”对挥拍中的蹬腿、转腰和挥臂进行一点粗浅的分析为叙述便利,我们依然以右手握拍正手位的拉球为案例
(一) 如何蹬腿
挥拍击球阶段,腿部的作用为在保持人体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推动躯干转动,躯干转动以后再通过肩部转动带动手臂运动。在此过程中,为了人体的稳定以利下一板击球,腿部还需要不停调整方向,使人体重心始终位于两腿之间(水平面)。
1.腿部发力的作用
腿部对地面发力,便可获得地面的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即可推动躯干转动,并通过躯干转动去带动手臂运动,这就是腿部发力最为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腿部向地面发力获得反作用力,并将这个反作用力作用到腿部与躯干的连接处也即髋部,使髋部转动,髋部转动利于肩部转动,并协助肩部转动带动手臂运动,最后通过手臂运动挥拍击球。这就是所谓的把腿部的力量传递到手臂上去”的过程(其实是动量传递)
需要说明的是,腿部发力是为了躯干转动,而人体移动。尽管乒乓球竞技时需要腿部发力使人前后、左右移动,但这个移动只是找寻合适击球位置为目的的行为;当找到合适击球位置后,就无需人体移动,而需要人体相对稳定。这不仅是击球质量的要求,也是连续进攻或衔接其他技术的要求。至于实战中一边移动一边击球,比如“倒地一板过”,仅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特殊行为,这种特殊行为,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
2.发力方向的调整
由于人体生理构造的原因,腿部对躯干的发力只能是一种推动而不是拉动,又由于推动髋部转动时是逆时针方向(向左前方),所以腿部在推动髋部转动时,就要先向前推,推动髋部转动以后,要随着髋部的转动而逐步调整发力方向持续推动。具体的方法就是发力的方向逐步向左偏移只有这样,发力才会高效(最高效率是垂直)。调整时,根据3+1原则”中的第三原则也即动作流畅原则,“腿部行走面”要随着髋部的转动而逐渐调整,并尽可能地与髋部保持垂直。这不仅是发力效率的要求,也是为了避免腿部扭曲后降低受伤概率的要求。
请注意,在这个过程中若我们的脚掌不随着身体的转动而进行方向调整,踝关节就会发生扭曲,膝关节也会因承受较大的扭力而容易受伤。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运动员在拉球时,脚后跟会逐步抬起,整个脚掌会不断调整方向的原因。
当然,也有部分运动员在挥击后的随挥阶段并没有进行腿部朝向调整,这是因为在此期间发力腿的作用已基本完成,已停止了发力或发力很小,且通过后跟的踮起缓解了所受扭力。不过,这种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
3.保持人体的稳定
腿部发力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保持人体的相对稳定,这个相对稳定是通过重心的动态摆放来实现的。
还原态时,人体重心位于两脚(对地面的着力点)之间的;引拍时,人体重心会逐渐向右脚移动,但不超过右脚对地面的着力点;挥击时,人体重心会逐渐向左脚移动;随挥时,人体重心继续向左脚移动,但不超过左脚对地面的着力点。这样就使得人体处在了相对稳定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运动员在挥拍击球的瞬间,其重心已越过了两脚对地面着力点的中心点。重心超越两脚对地面着力点的中位后再击球,是一种高效的击球方式换句话说,重心超越在前,击球时刻在后这是充分发挥人体特别是腿部力量发力效率的必然要求。另,由于另一侧腿的支撑作用或在挥拍击球瞬间的制动作用,人体重心向左脚移动的距离相对较少。这就是人体重心在击球过程中的运动方式,是一种动态平衡过程。
注:这里的重心,指的是人体重心在地面上的投影这里的两脚着力点是脚掌与地面的接触面。
(二) 如何转腰
腰部的作用在于借助腿部的支撑和驱动,进行一种称之为相对水平转腰的转动,驱动或协助肩部转动以带动手臂击球,其所发挥作用的大小体现在肩部转动的力度和幅度上。
:这里的腰部,并非胯上肋下、脊柱两侧的部分,而是借用乒乓球界的说法,特指除肩部和髋部以外的人体躯干部位。另,为遵从球界的通常说法,这里对躯干转动和转腰将不予区别。
1.腰部运动方式
(1) 相对水平转动
拉球时的躯干运动是相对水平转动
躯干的运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躯干向前后左右的弯曲,还有一种是躯干绕着人体中心(脊椎)的旋转。站在桥上看下方风景,就是躯干向前弯曲女孩小鸟依人将头靠在男朋友肩上,就是躯干向侧弯曲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躯干绕人体中心的旋转。乒乓球界所谓转腰,要求的是躯干绕人体中心的转动,而且这个转动是相对水平转动
何谓相对水平转动?
水平转动很好理解:人体立正站立时没有躯干弯曲也没有躯干旋转,这时双肩的连线与地面是平行的若做回头看的动作,躯干就会转动,且转动之时双肩连线依然与地面平行。我们将这种转动称之为水平转动;而拉球,由于引拍时腿部的弯曲,人体躯干就会向右倾斜,即使躯干绕着脊椎旋转,其双肩连线也不可能平行于地面而会有所倾斜。我们将这样的转动称之为相对水平转动
拉球,就是相对水平转动
(2) 稳定与效率要求
拉球时,为什么要采用相对水平转动的方式呢?
我们先来看侧弯方式。
躯干采取前后弯曲时会导致人体重心不稳,还会导致板型变化,这种导致人体重心不稳且板型变化的运动会极大影响我们击球的稳定性:一则是影响身体的稳定,二则是影响板型的稳定比如,我们采取左右弯曲方式击球时会导致人体左右摇晃,特别是在连续击球时这种左右摇晃对人体的稳定性显然是有较大影响的;而我们采取前后弯曲方式击球时板型会随之变化,对击球的稳定性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拉球时的躯干运动,只能是人体躯干绕人体脊椎的转动,也就是说只能是相对水平转动这既是击球稳定性的要求,也是提高发力效率的要求。其效率作用有三:蓄势、叠加和优化。
引拍阶段,躯干向右后相对水平转动,右肩关节向右后超越髋关节,相关肌肉被拉伸,拉伸的肌肉即可在挥击阶段高效发力,这就是转腰的蓄势作用挥击阶段,躯干向左前方的相对水平转动,右肩带动手臂从而使手臂获得一个较大初速度,手臂在此基础上即可顺势发力,这就是转腰的对外发力作用挥击末期,人体躯干支撑腿的协助下制动,这种制动进一步提升手臂挥拍击球的速度,也即会发生鞭打效应。这就是转腰的优化作用。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腿部力量要想转换成挥拍速度,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躯干转动来实现,如此腰部也就起到了“转换器”的作用;另外,腰部本身的发力可通过肩部带动手臂,与手臂运动叠加后即可提升挥拍速度,如此腰部就起到了“驱动器”的作用。
2.肩部决定效率
人体躯干既是“转换器”也是“驱动器”,但无论是“转换器”还是“驱动器”,其作用都是通过人体躯干的转动并通过右肩带动手臂来实现的,其作用大小要看右肩的转动力度和幅度。
肩部是人体躯干与手臂唯一连接处,故我们也就只能通过肩部的运动去发挥腿腰部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高度关注肩部转动过程中的启动时机、转动力度和幅度,不能因其运动时间短幅度小,而有所忽略;若一旦忽略,腿腰部的发力效率就会下降。很多人拉球质量不高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可能就在于对肩部运动的忽略
引拍阶段,躯干向右后转动超越髋部会形成躯干扭转角,这个角度越大,相关肌肉拉伸就会越充分,在挥击阶段所能发出来的力量就会越大,这就是所谓的蓄势。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角度应该适可而止,因为人体躯干扭转角也即双肩与双髋间的夹角是有限度的,强行加大这个角度,不仅会延长整个动作周期导致连续进攻困难,还有可能加大人体手臂的惯性力矩,导致击球质量下降,甚至还有可能受伤。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肌肉过度拉伸后,力量反而会下降
挥拍阶段,腿腰部的发力效率也是通过肩部的运动来体现的。肩部运动速度越快,带动手臂并使手臂获得的初速度也就越大,对随后击球质量的帮助也就越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躯干的转动或腰部的发力,切不可太早太猛,若发力太早太猛,既不利于整体动作的稳定,不利于击球质量的提高。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小实验得到验证:
一个内装苹果的塑料袋,并用拉球的动作将其抛远当手臂发力太早和太猛时,塑料袋就会抖动,就会与我们的身体“脱节”,就不可能将其扔远了;而当我们采用逐步加速方式时,这个距离就会远得多。
这个实验已充分说明,拉球时腰部转动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猛,而是要逐步加速,这也是发力顺序原则的要求
3.转腰特别提示
首先,人体肩部是身体与手臂唯一连接处,是我们挥拍击球能否充分利用腿腰部发力效应最为关键的地方肩部的运动特别是肩部运动的力度与幅度,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其次,我们在转腰的过程中,肩部运动的力度与幅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比如站位近、无须发力较大时,转腰的力度和幅度就可小一点;站位远、需要发力较大时,转腰的力度和幅度就可大一点。
最后,腰部转动之时切不可操之过急,不能发力太早太猛,以免整个手臂与身体脱节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转腰的力度和幅度要适可而止,以防止受伤。
(三) 如何挥臂
挥臂是拉球的第三环节(蹬腿、转腰和挥臂),是击球最为主要的环节,同样也是一个需要遵循3+1原则”的环节
1.挥臂基本原则和过程
(1) 挥臂的原则
挥臂是3+1原则”的综合体现,也与引拍有着密切的关系
引拍是挥拍的准备阶段,也是挥拍的蓄势阶段,而引拍的方法就是3+1原则”中的第一原则也即引拍方位原则;挥臂,是以蹬腿、转腰为基础的手臂发力行为,其顺序应遵循“3+1原则”中的第二原则也即发力顺序原则,要在时间上做到先蹬腿、次转腰、再挥臂,依据3+1原则”中的第三原则也即动作流畅原则,手臂在获得了初速度后再沿着初始速度方向加速挥拍的过程。
也就是说,挥臂是3+1原则”的综合体现。
(2) 挥臂的过程
拉球,要先蹬腿、次转腰、再挥臂,也即手臂在蹬腿、转腰从而获得了初速度基础上,再沿着这个初速度方向发力加速挥拍的过程。在发力加速挥拍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3+1原则”中的第二原则,也即大臂发力在前,小臂发力在后,具体来说就是大臂沿着初始速度的方向发力加速带动小臂,小臂在这个加速的过程中再沿着这个速度方向发力挥拍击球。
这就是挥臂的基本过程。
不过在此过程中有些细节还是需要注意。手臂要想获得高速度,肘关节就必须要位于肩关节的右后下方,而大臂要想高效带动小臂,腕关节就要位于肘关节的右后下方,这是3+1原则”中第一原则也即引拍方位原则的要求。而这个相对位置,并非人体刻意为之,是肩关节和肘关节在引拍过程中放松的结果。
另外,在大臂带动小臂的过程中,小臂会在某一时刻运动到大臂前方,这时我们依然可以发挥大臂的作用,其方法有二:一是继续推动小臂,形成有效的速度叠加,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动作较大时的中远台拉球;二是大臂中途制动,利用发力优化以提升击球质量,这种方式主要用于中近台拉球。
但无论采取什么形式的击球肩部和肘部都要适度放松,大臂只有在这些部位放松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2.相关肢体的发力时机
(1) 发力时机
如果说前面我们用3+1原则”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拉球结构的话,那么我们还可以在这里利用3+1原则”对拉球的细节进行一点优化,比如在发力时间上的细化,也即根据3+1原则”我们可以提出如下的发力时机:
A.蹬腿启动腰部,腰部开始发力转动;
B.腰部驱动肩部,肩部开始带动手臂;
C.肩部接近膝部,大臂开始带动小臂;
D.肘部抵达膝部,小臂开始发力挥拍。
请注意,这里所说的相互关系,比如肩部接近膝部,均指的是人体相关肢体在地面上的投影。另,由于发力时机的推导过程过于繁复,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了
(2) 切向加速
3+1原则”中我们知道,要想提升拉球质量,不仅需要球拍在击球瞬间有着较高的速度,还要有着较大切线加速度球体切线方向上),这是拉球和攻球的最大区别。
问题是,击球瞬间的切向加速度从何而来?
在拉球的过程中,人体参入发力的部位主要是腿部、腰部和手臂,从人体的特点(见基础知识篇之人体的特点)我们知道,在这些部位中,小臂速度是最快的,也就是说小臂的加速能力是最强的所以击球瞬间的切向加速度可由小臂完成具体来说小臂应该在球拍接近击球点时再发力这样,球拍在击球瞬间不仅有着较高的速度也会有着较大的加速度。
当然对于击球瞬间的加速,手指、手腕特别是直握球拍时的手指、手腕也是可以发挥作用的。不过与腿腰相比乃至与大臂小臂相比,手指发力的贡献是有限的,利用手腕的优化也难以掌握,并不适合初学者,而且若无相当的基础,手指发力时容易导致小臂相关肌肉紧张,反而不利于提速
三、挥拍路径
任何一个击球动作最终都会体现在挥拍路径。所谓挥拍路径,指的是在挥拍击球过程中球拍的运动轨迹。一般情况下,我们以乒乓球拍几何中心作为观测点当然,如有特别需要,也可采用球拍上其它的特征点如球拍前端也即板头作为观测点。
(一) 挥拍路径的个体特征
1.挥拍路径具有个性特征
即使是在相同情况下采用相同的击球方式,不同的人,其挥拍路径也是有所不同的,这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理结构,不同的生理结构也就会带来动作上的差异,也就是说挥拍路径带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
比如,在挥拍击球的过程中,即使是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躯干强健而手臂较细者,其手臂与身体的夹角就会较大;而躯干一般手臂粗壮者,其手臂与身体的夹角就会较小再比如,手臂与身高比例不同的人,完成挥拍击球后的板头位置会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会位于头部左侧,有些人可能会位于两眉之间。也就是说生理上的差异,会导致动作的差异,动作的差异会导致挥拍路径的不同
总之,挥拍路径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不可强求一致
2.要找寻到自己的挥拍路径
既然挥拍路径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那么我们就不能完全照搬其他人的动作,不仅不能照搬其他人的动作,还找寻到适合自己的挥拍路径。那么,如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挥拍路径呢?
找到适合自己的挥拍路径,只要遵循3+1原则”即可。
人体腿部发力驱动躯干转动,躯干发力带动手臂运动,这时球拍就会获得一个初速度,根据3+1原则”的第二原则也即发力顺序原则以及第三原则也即动作流畅原则,手臂即可沿着这个初始速度方向顺势挥拍。如此,符合自身特点的挥拍路径就找到了。
采用3+1原则”击球,效率是最高的,也即球拍最终达到的速度是最高的,因为“3+1原则”既发挥了人体各部位的力量,也有效地将这些部位发力所导致的速度高效叠加在了一起。所以,利用“3+1原则”得到的挥拍路径,就是具有个性化特点且具有发力高效的挥拍路径。
(二) 挥拍路径的观测方法
由于球拍很轻,大约只有200g左右,所以挥拍击球时的球拍轨迹主要由人体的肢体发力所决定的。要观测这个轨迹,需要在三维空间中进行
常例,我们是需要从人体的矢状面、额(冠)状面和水平面去观测,但由于这些专业名词难记也难懂,我们不妨采用日常生活中更易理解的灯光投影法去观测
1.地面投影
在运动员上方架设一束强光,那么球拍在地面上就会有一个投影,运动员在挥拍击球时,球拍的投影就会在地面上画出一道轨迹,这个轨迹就相当于研究领域中的水平面上的轨迹
球拍在空间里的运动是人体各部位圆周运动叠加在一起的结果,比如躯干绕脊椎、大臂绕肩关节、小臂绕肘关节等运动组合。不过,尽管球拍是诸多圆周运动的组合,但球拍在地面的投影所产生的轨迹未必就是一个圆周或圆周运动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这个轨迹是一个向前为主并逐步向偏移的弧线。
注:这个投影约为专业研究领域中的水平面投影。
2.侧面投影
在运动员侧面架设一束强光,在对应侧放一个屏幕,那么球拍在屏幕上就会有一个投影,运动员在挥拍击球时,球拍在屏幕上的投影就会画出一道弧线
当我们的腿部、腰部和手臂先后开始发力时,球拍就会从引拍结束位置开始运动,如果我们的动作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那么球拍在初始运动期间在屏幕上的投影就是一条较短的直线按照3+1原则”中的第二原则也即发力顺序原则,我们的手臂会紧接着发力,且方向是按照“3+1原则”中的第三原则也即动作流畅原则顺势发力的,这时球拍在屏幕上的投影就会沿着初始的运动方向继续运动,最后在屏幕上画出一条弧线
球拍在侧面的投影是否为一条直线,是判断击球时是否遵循了3+1原则”中第三原则也即动作流畅原则的一个重要观测指标。
注:这个投影约为专业研究领域中的矢状面投影。
3.背后投影
在运动员前方架设一束强光,在运动员后面放一个屏幕,那么球拍就会在屏幕上有一个投影,运动员在挥拍击球时,球拍的投影就会在屏幕上画出一道轨迹。
我们知道,引拍时球拍的位置是由人体躯干的转动并带动放松的手臂形成的,引拍完成后,球拍的投影与人体初始重心的投影(还原状态时重心的投影,下同)较近,位置相对较低;挥拍时,随着躯干的转动,球拍的投影离初始重心的投影距离会逐渐加大,位置会逐步抬高,球拍抵达身侧时距离重心最远,位置相对较高;随后与初始重心投影的距离越来越小,位置越来越高;最后越过初始重心,位置达到最高。
球拍的投影,从距离初始重心投影的远近来看,是一个从近到远再从远到近最后越过人体初始重心的过程,这是判断人体击球动作是否协调、高效的重要观测指标。
注:这个投影约为专业研究领域中的冠状面投影。
四、如何握拍
乒乓球竞技运动是一项持械击打的速度叠加运动。这里的械就是国际乒联认可的乒乓球拍,是唯一可以击球的部分,这里的持就是用手握拍。因此,如何握拍就显得异常重要了,故球界“握拍不好地动山摇”之说。
那么,该如何握拍呢?
现在,我们就用3+1原则”对握拍方式和握拍原则进行一点粗浅的分析。
(一) 握拍方式
1.握拍的主要方式
目前,乒乓球竞技中的握拍方式有种,常见的有直握与横握,至于其他握拍方式,因非主流,这里不作讨论。
(1) 直握球拍的方式
所谓直握,指的是大拇指和食指在球柄处从后向前扣住球柄,另外三指在球拍背面提供支撑的一种握拍方式
直握球拍方式又可细分为多种。从球拍前面划分,大拇指和食指贴在一起者,称为环扣式;大拇指和食指稍分离者,称为小钳式;大拇指和食指分开较多者,称为大钳式。从球拍背面划分,三指微曲层叠者,称为环叠式;三指直立并拢者,称为直立式。如此,前后排列组合起来,直拍的握拍方式就有6种。
(2) 横握球拍的方式
所谓横握,指的是中指、无名指小指与大拇指相互配合抓住球柄,食指贴于球拍背面的一种握拍方式
横握球拍方式也可细分为多种从拍面与掌面的关系来划分,拍面上端偏向手掌一侧者,称为反手利拍面上端偏向大拇指一侧者,称为正手利拍面上端不偏不倚者,称为正握,也即横握球拍的方式大体上有3种。
注:所谓反手利,指的是同样的动作在反手位击球时球拍平面与地面的夹角更小,正手利类同。
(3) 两者共有的方式
无论是直握还是横握,都有深浅、松紧的握拍变化。
所谓深浅,是以虎口与球柄根部或拍肩的相对距离来划分的若距离较近,称为深握若距离较远称为浅握;若距离适度,称为标准握所谓松紧,是以握拍的力度来划分的,力度大者为紧握,力度小者为松握。
若把深浅、松紧算上,那么直握球拍的方式大致有24种,横握球拍的方式大致有12种。
2.握拍方式的利弊
之所以存在这么多的握拍方式,是因为不同的握拍方式有着不同的优劣,所谓世间万物有一利则有一弊者是也。
如浅而松的握拍,相对比较灵活,因为如此握拍就相当于人体多了一个关节,在发力挥拍时就多了一个可供优化环节,特别是在拉球时,其质量得到相应提高。不过,也正是由于灵活性的加大,稳定性也就必然下降稳定与灵活常常是一对矛盾。
再比如,深而紧的握拍,由于球拍与人体紧密结合,击球稳定性就会增加,但同时可供优化的环节相对减少,击球质量特别是拉球质量就会相对下降。不过,深而紧的握拍方式会增加球拍的支撑力度,对近台快攻者不无裨益。
由于握拍方式实在太多,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总之,不同的握拍方式,会有不同的优劣。
3.握拍后的板型
不同握拍方式会产生不同击球板型如采用同样的动作,横拍反手利与正手利的握拍方式在击球时的板型就有所不同正手位击球时,正手利板型要小于反手利反手位击球时,反手利板型要小于正手利
值得一提的是,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板型变化历程,而且我们还发现,随着乒乓球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变化总体趋势为板型越来越小。
上世纪六十年代运动员大多采取“先为不可胜待敌之可胜”的策略,以上台为大,没有绝对把握不冒险进攻,从板型的角度来看竞技时大多大板型,小心翼翼地将球回击上台。
到了六十年代中后期,进攻比例提高,平均板型逐步变小不过这个时代的进攻,板型是不断变化的,按当时的说法为“托、击、压”,也即先亮板将球托住,托住球以后再翻腕(实则是小臂内旋)击球,击球时通过翻腕进一步将弧线压低。额外说一句,尽管“托、击、压”说法流行了几十年,现在还有一些类似说法,这类说法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知道,球拍与球体相互间的作用时间仅在千分之一秒这个数量级,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人是做不到“托、击、压”“吃住球后再如何如何”的。
到了八十年代,攻击时的板型有了较大变化,从“托、击、压”变成了“压”,也即运动员在击球时略去了翻腕动作,采取的是在击球前就调整好板型并直接挥拍击球这种击球方式,稳定性和击球质量得到了提高但这时的板型与挥拍路径未必是一致的,比如运动员挥拍角度为45o,而板型有可能是60o
进入新千年,板型有了天翻地覆变化,板型变得越来越小,且与挥拍路径达到了高度一致。运动员在击球时,引拍完毕就会根据来球调整好击球板型,挥拍击球时板型与挥拍路径达到了高度一致比如45o挥拍击球板型也为45o,也即球拍平面始终在小臂画出的平面内运动。
乒乓球板型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与器材的发展分不开的,特别是反胶的出现,逐步改进了原有技术,从而进入了现代竞技。可以说,没有器材的发展,就没有乒乓球技术的发展。
新型工具的出现,会极大改变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生活方式,无论是过去的石器、青铜器和纸张,还是现代的汽车、飞机和智能手机,均无不如此。
(二) 握拍原则
1.握拍原则
握拍后,球拍平面与指向要尽可能与手掌一致,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握拍原则。这个原则是3+1原则”的必然。
手掌平展后会形成一个平面有一个指向手指朝向,若握拍后球拍平面与手掌平面平行或替代了手掌平面所在的位置,且指向(球柄到板头的连线基本一致,我们就说球拍与手掌达到了一致。球拍与手掌达到一致,就是我们所要求的握拍原则。
为叙述便利,我们可将这个原则简称为手掌一致性原则或握拍原则。由于原则由3+1原则”推导故无需与3+1原则”并列,或者说我们可以在3+1原则”外,再单列一个握拍原则。
2.原则理解
(1) 原则与细节
前面我们已经讲解了握拍的方式及原则,还特别讲到了板型的发展历程,这是由于其中有一个逻辑始终贯穿其中:对于同样的击球动作,其击球效果击球板型决定,而击球板型由握拍方式决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击球效果由握拍决定故而也就有了“握拍不好,地动山摇”之说
说到握拍,这里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这里专门提出一个握拍原则而不照搬教科书呢?照搬教科书不行吗?
我们说,不行!
照搬教科书,并不能保障握拍后的板型合理。握拍,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握拍细节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更好地遵循乒乓球竞技规律的问题,是一个击球时如何具有更加合理板型的问题。
(2) 原则推导
我们为什么要制定握拍原则呢?
要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3+1原则”出发进行分析,在分析以前,我们先引入一个手臂行走面的概念所谓手臂行走面,指的是人体正常行走时,其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和手掌均位于一个狭窄的空间内,在这个狭窄空间内运动人体手部发生任何肢体扭曲,从而保障了手臂运动的自然和流畅。由此可见这个狭窄空间对研究击球技巧的重要性,故而我们也就有必要对其进行一个专门的定义,将其称之为手臂行走面。
:这里的点和面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点和面,仅为叙述便利而已。
平时走路我们的手臂行走面大体上与地面垂直(略有倾斜),而当我们挥拍击球时,这个平面就不会与地面垂直了,而会发生倾斜但我们依然将这个面称之为手臂行走面这个手臂行走面的倾斜程度就决定了挥拍路径如手臂行走面与地面的夹角是45o,那么挥拍路径与地面的夹角就是45o。现在的问题是,球拍平面是否需要这个手臂行走面保持一致。
传统的乒乓球理论并没有球拍平面手臂行走面保持一致的要求如正手攻球时,传统的乒乓球理论要求挥拍时要以向前(左前)为主并略带向上,而板型只要前倾即可比如挥拍路径为45o,板型可能是70o。这个说法在过去是没什么问题,因为过去大多采用正胶,只需考虑垂直弹力(以球拍平面为参考)和水平摩擦力即可但到了反胶时代,球拍性能发生了重大改变,这种改变迫使我们必须要考虑到斜向弹力见击球原则篇之切向加速原则),也就是说过去考虑的是2个力,而现在要考虑3个力,而这第三个力的数值还大,对击球影响无法忽略所以,我们也有必要对传统的乒乓球理论进行修正,而修正的方法就是3+1原则”。
首先,从3+1原则”中的第三原则也即动作流畅原则我们知道,若按原则挥拍击球,手臂各肢体在手臂行走面内没有发生任何肢体扭曲,其动作流畅,发力效率也最高;其次,从3+1原则”中的附加原则也即切向加速原则我们知道,若球拍平面手臂行走面一致,挥拍速度和加速度就会在球体切向方向上得到充分体现,也就可以加大球体飞行速度和旋转;最后,手掌是人体的一部分,我们对手掌变化包括手掌平面和指向的变化会异常敏感,如果球拍与手掌有了一致,那么人体在击球就会良好的感知,利于调整或控制
总之,球拍要尽可能与手掌保持一致,这是握拍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乒乓球运动员在挥拍击球中为什么会自觉不自觉地让球拍平面手臂行走面保持一致的最根本的原因。
另外,手掌一致性原则不仅存在于乒乓球运动中,其他领域也有类似现象如冷兵器时代,单手握刀或剑者,其刀或剑的平面和指向就是与手掌契合的这样,从上往下劈时,大臂、小臂和刀剑就会位于手臂行走面动作流畅,发力也就更高效,杀伤力也就大。
(3) 原则更重要
很多爱好者在击球时发力效率不高甚至动作怪异,与握拍不当不无关系。而这些爱好者之所以握拍不当,原因就在于没有注重“对于同样的击球动作,击球效果是由板型决定的,而击球板型是由握拍决定的”这个逻辑,甚至将这个逻辑颠倒了,总是从末端出发讲究各种细节比如大钳式、小钳式,比如深握、浅握等,而没有从整体进行思考,没有理解为什么要如此握拍的道理,以至于尽管细节上满足了握拍要求甚至达到了教科书级别,但却在关注细节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违背了握拍原则,导致了发力效率低下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怪异动作。
举例来说,当用某一个动作挥拍击球时,假如合适的击球板型45o而某人由于握拍不当导致“自然态”的板型90o直握球拍者较多),故而挥拍击球时就要进行相关肢体调节,这种调节就改变了原来预定动作,就会出现各种各样动作变形耸肩、抬肘、翻腕等,尽管从握拍方式甚至握拍细节并无不妥。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徒手动作不错,但一上台练习出现各种发力不畅、动作别扭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握拍,并非只是一个握拍方式的问题,也并非只是一个握拍细节的问题,而是一个握拍以后要与击球动作和击球板型相结合的问题,是一个握拍后的板型要尽可能与手掌一致的问题。
3.握拍矫正
(1) 动态调整
尽管我们有了握拍原则,但要完全按照握拍原则去做还是有一定难度,特别是直握球拍者,其握拍后的球拍平面与手掌平面很难达成一致的,总会有所偏离,总要有所调整。
调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动态调整,无论是横握球拍还是直握球拍,一个动态调整的问题。横握球拍时,击球完毕即可放松握拍,再根据下一板的击球需要进行重新握拍,特别是正手位击球完毕再转换到反手位击球或反手位击球完毕再转换到正手位击球时,就更需要放松后的调整了再比如直握球拍时,可以通过大拇指和食指的相互配合进行正反转换时的板型调整,如正手位击球时通过食指放松、大拇指压板进行调节,反手位推挡时采用大拇指放松、食指压板进行调节。
这就是握拍的动态调整。
(2) 握拍矫正
由于有些人在学球初期,只关注了握拍细节而忽略了握拍原则,到了某一阶段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了问题才意识其根源在于握拍不当,这时再去纠正就难了,不仅难,还痛苦所以,如要纠正,就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首先,改变握拍会导致不习惯不舒服,甚至会出现心理抗拒,会带来一系列改变比如需要建立新的肌肉群之间的协调,比如需要重新进行神经系统之间的调配而这一系列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一个相当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其次,改变握拍会带来板型和朝向的改变,会对人体动作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
握拍之变,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就有可能出现击球点和击球位置的变化,甚至还有可能带来击球节奏的变化等。所以,要想改变不合适的握拍,就需要进行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调整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时空关系再适应的调整,这个适应期还有可能相当所以,要想纠正握拍,就要从原初入手比如采用如下方法:
A.闲暇时按原则握拍;
B.握拍时可慢慢挥拍;
C.有条件时自抛自打。
当然,若实在适应不了,考虑彻底改变握拍方式,如直拍改横拍或横拍改直拍若均难改正,可考虑异形拍。
4.案例分析
(1) 错误案例
无论采用何种技巧,都必须与人体生理结构相结合,这是总原则,握拍原则也是如此。现在,我们就从这个总原则出发,对板头与手腕的关系进行一点简单分析。
腕关节是人体离球拍最近的一个大关节,也是我们进行发力优化的最后一个环节,如何充分发挥腕关节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不注意这一点或许就会出问题。
有些横握球拍板头上翘(球拍板头向上偏离了手指指向),如此握拍也就压缩了板头绕腕关节旋转空间,发力效率也就降低,不仅拉球质量不高,还有可能在拉下旋时甚为吃力。还有些人在横握球拍时,外撇问题(握拍时球拍平面向外侧偏离了手掌平面),导致反手位击球时板头绕腕关节旋转空间不足同样会出现拉球质量不高、拉下旋吃力的问题若内扣(握拍时球拍的平面向内侧偏离了手掌平面),正手位击球也会出现类似问题。总之,握拍不好,地动山摇。
(2) 实战应用
握拍不当会给竞技带来一系列问题,这里就不逐一分析了,仅用一个实战案例进行一点简单说明。
有些爱好者直握球拍时,球拍平面和手掌平面偏离较大,正手位击球时无论是采用攻球还是拉球,都必须要进行纠偏当偏离角度较大时,必须通过小臂进行内旋,甚至需要大臂协助,个别爱好者还会向左侧偏着身体击球。这种击球方式,发力效率低下,拉下旋吃力,更重要的是,由于调节部位太多,就会出现动作不稳上台率不高连续性不强等问题。所以,对付这样的对手,我们可从其正手进行突破,并针对其正手实施缠绕攻击如发其正手位较长下旋球,当搓时我则攻击,当其“托拉”时我则予以反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类推挡能力强,侧身用正手的能力相对来说也较好。
对手的握拍成为我们判断其竞技特点或强弱的第一观测点,所谓“横拍看利弊,直拍看偏离”者是也
(三) 案例分析
直拍是中国的传统握拍方式,但现在已逐步衰落,个中原因复杂。这里,我们不妨从握拍原则上也即直握球拍后所固有的优劣方面,进行一点粗浅的分析。
1.直拍的优势
乒乓球竞技史上,直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一定优势,其优势就在于直拍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如在发球、接发球与随后的抢攻中占有一定的先机,且攻击线路更隐蔽、更多变
为什么直拍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呢
这与人体的特点密不可分。人体有两个特点,其一是若人体参入的肢体越多,其灵活性就越强;其二是人体肢体越靠近末端,其运动速度就越快(见基础知识篇之人体的特点)人体的这两个特点,就导致了直拍灵活性要优于横拍。
举例来说,直握球拍时我们只需通过手指就可调整板型和球拍朝向,如在正手位击球时大拇指扣板即可减小板型,食指压拍即可加大板型;而在推挡时食指扣板即可减小板型,大拇指压拍即可加大板型而横拍要进行这类调整,就需要通过小臂的旋转或变化握拍方式(适度松开然后再重新握拍)进行调节,这种调节方式显然不如直拍来得快捷。
另外,直拍还可通过球拍前端的大拇指、食指与球拍后端的三指配合调整球拍的朝向(球拍平面垂直的方向),而横拍要调整球拍朝向需要其他更大的关节如腕关节、肘关节等来进行显然,直拍的调整要比横拍容易得多。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直拍的击球线路相对而言就会更加灵活隐蔽在竞技时特别是早期竞技中也就占得了一定的先机。
随着横拍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台内拧拉技术的出现,极大压缩了直拍这种灵活性,直拍前三板优势也就难以体现与此同时,直拍击球质量相对较弱的特点也在随后的上旋相持中凸显出来。
2.直拍的劣势
(1) 直拍质量较弱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直拍的击球质量相对较弱呢?
要探索其中原因,我们可用3+1原则”以及由“3+1原则”所推导出来的握拍原则进行分析。
直握球拍时,我们会发现球拍平面很难与手掌平面契合在一起(平行或替代),总会有所偏离,且偏离角度较大,差不多在30o120o之间而且我们还发现,偏离角度越大,其击球质量就会越低。举例来说,当挥拍路径是45o而握拍的偏离角度是90o时,若不做任何调整,球拍的板型将是135o45+90),如此板型如何击球呢?所以,击球时就要进行板型的纠偏,根据3+1原则”中附加原则也即切向加速原则,偏离多少就要纠偏多少,也即这里就要纠偏90o如此大角度的纠偏,仅用手指调节是很难做到的,也就需要更多肢体的参入,比如小臂沿长轴旋转或抬高肘关节等。也就是说,在纠偏过程中,人体的肢体会发生扭曲,根据3+1原则”的发力流畅原则,击球质量也就下降了
另,直拍横打时,也存在肢体扭曲现象,尽管扭曲程度不大,但与横拍反手相比毕竟有了扭曲,击球质量也就有所不足
至此,我们得到了这样的一个结论:直握球拍的击球质量相对较低。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业余爱好者会采取一些非常规的纠偏方式,如腰部侧弯、耸肩、抬肘、翻腕(实则是小臂的内旋)等,这种方式的纠偏,不仅降低了击球质量,同时也降低了击球的稳定性,于是乎就发生了“握拍不好,地动山摇”的现象。
(2) 直拍质量较弱的不当解读
为什么直拍的击球质量相对较弱,这个问题困惑了乒乓球界多年,很多人进行过探索,尽管也有一些说法,但遗憾的是这些说法并不能令人完全信服。
比如,有的观点认为,直握球拍时的“力臂”比横拍要短,导致了击球质量下降。但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因为我们发现,尽管直握球拍确实存在着一个“力臂”较短的问题,但所短并不多,大概只有一个乒乓球的距离如此短的距离就能影响击球质量,其说服力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个距离是很容易弥补的,比如采取浅握方式比如我们还发现哪怕是一些手臂较长者的击球质量也存在着相对不足也就是说,“力臂”较短这类说法,是无法令人信服
总之,直拍击球质量相对较弱的原因,主要在于握拍方式难以满足手掌一致性原则且在纠偏过程中发生了肢体扭曲所致。
3.直拍的出路
由于直握球拍的原因导致了肢体扭曲,使得直拍的发力效率相对较低同时台内灵活的空间横拍拧拉所压缩,也就逐渐被横拍所替代直拍运动员的数量在不断萎缩,这个现象似乎预示着直拍即将消亡不过,直拍是否消亡,还要看是否有人愿意走直拍竞技之路,还要看直拍竞技者走的是怎样的一条路。
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球界有“快、准、狠、变、转”五字诀,也因此直拍未尝无路可走,未尝不能从字上做文章。
直拍,有着超强的变化能力,反手位的推挡“挡、推、吸”等一系列变化,尽管这些变化的击球质量不高,但变化之复杂实在令人眼花缭乱,且能轻易改变出球的速度、旋转、节奏等,而这诸多的一通变化下来,对手未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从而败下阵来也未可知
举例来说,2015年女子世界杯八进四时,时年42岁的荷兰运动员李娇就用灵活的发球以及下扎式推挡,就淘汰了时年20岁的中国运动员朱雨玲。虽然这仅为个案,但这个个案已充分说明,直拍包括直拍中最具特点的发球和推挡还是有一定的竞技能力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若要直握球拍,推挡就不应舍弃;而若舍弃了推挡,直握球拍就失去了意义。
既然不推挡,何不用横拍。
关于直拍的更多分析,我们以后再讲。
五、反手拉球
前面讲的原则或技巧,主要针对的是正手位拉球,不过这些原则或技巧也可用于反手,只不过在应用时要有所调整,具体来说,就是要调整“参考系”。
下面,我们就用3+1原则”反手位拉球方面的应用,进行一点粗浅的解读
(一) 反手拉球时的调整
1.参照系的调整
反手位拉球与正手位拉球,在很多环节上存在着差异
A.引拍时的球拍,正手在同侧,反手在异侧;
B.引拍时的手臂,正手在身后,反手在身前;
C.挥击的击球点,正手在身侧,反手在身前;
D.挥击时的路径,正手路径长,反手路径短;
E.发力时的运动,正手是向心,反手是离心。
正是由于这诸多差异,也就必然导致反手位拉球与正手位拉球的不同,也正是由于这些不同,也就必然导致反手位拉球直接照搬3+1原则”不过,反手位拉球虽然不能完全照搬3+1原则”,但也并非与原则相悖或原则无法应用,只不过要进行一点调整或修正具体而言就是要调整或修正原则中的参照系
反手位拉球与正手位拉球一样,其挥拍路径均为弧线,在这条弧线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测点,那就是击球点击球点是挥拍路径上最为重要的一点因为乒乓球被击打后的飞行状况由击球点处的球拍运动所决定的,该处球拍的板型、挥拍方向、挥拍速度和加速度等,就决定着出球的速度、旋转、方向落点等。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击球点在挥拍路径上的切线或法线作为参照物来核定原则应用时的前后、左右等关系
2.人体动作调整
反手位拉球时,引拍结束位置位于身体前方,所以挥拍路径就会相对较短,对击球质量就会有所影响。所以,为提升击球质量,也就有必要加长挥击路径,而要加长挥击路径,我们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引拍时增加躯干向左转的幅度,二是挥拍时增加向右挥拍的角度
如此,我们即可知道
A.正手位拉球时挥拍方向主要向前并兼顾向左
B.反手位拉球时挥拍方向主要向右并兼顾向前
另,反手位拉球与正手位拉球之间的差异,还在于身体的阻隔,引拍时就极难将右臂的肘关节放在左肩或右肩关节之后,所以反手位拉球在应用3+1原则”时,其引拍方位就只能要求:
A.引拍完成时,左肩要位于右肩的左后方;
B.同时腕及板头要依次位于左后下方。
请注意,这里的前后、左右关系以挥拍路径上击球点处的切线为参照物。
3.反手调整限度
反手位拉球与正手位拉球一样,在实战中未必能完全遵循3+1原则”,引拍时相关肢体也就未必能完全调整到位但不能完全调整到位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到位,拉球毕竟有拉球的属性和要求。
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正手位与反手位在拉球时的可调整限度和最低要求。
(1) 正手位的调整限度:
A.板头位于右腕前方,依然可以拉球;
B.右腕位于右肘前方,依然可以拉球;
C.右肘位于右肩前方,依然可以拉球。
(2) 反手位的调整限度:
A.右肘位于右肩前方,依然可以拉球;
B.右腕位于右肘前方,勉强可以拉球;
C.板头位于右腕前方,极难实施拉球。
上面的调整限度是层层递进关系,也即后面的条件不仅要满足当前条件,还要满足前面所有的条件我们在讨论反手位拉球调整限度的第3就默认了在满足第3的同时满足了前面的1条和第2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手位拉球时的可调整条件更宽泛,即使满足了上面的三个限制以后,依然可以拉球,只不过动作较小而已,如台内快带即属此类而反手位在满足了上述三个条件后,就无法拉球了,其击球方式已不具备拉球的属性,只能归类于推、贴、挡之类,而非拉球
总之拉球时,正手位可调节空间比反手位要大得多。
(二) 反手位拉球的方法
1.反手位拉球时的原则
(1) 引拍方位原则
我们将3+1原则”中的引拍方位原则应用于反手位拉球时,可按下面的条件逐步递进:
A.要想发挥手腕的发力效率,板头就要位于手腕的左后下方;
B.要想发挥小臂发力效率,右腕就要位于右肘的左后下方;
C.要想发挥大臂发力效率,右肘就要位于右肩的左下方;
D.要想发挥腿腰发力效率,左肩就要位于右肩的左后方。
反手位拉球要想高效,就要尽可能多地满足上面的条件,满足得越多,就越能在随后的挥拍过程中调动更多的部位参入发力,参入发力的部位越多,击球的质量也就越高。
(2) 发力顺序原则
3+1原则”中的发力顺序原则对反手位拉球质量会显得特别重要,是提升拉球质量最重要的技巧之一,不过实施起来也有一定难度。首先,反手位拉球,挥拍路径和挥拍时间相对较短,在相对较时空内,要想遵循发力顺序原则,难度系数相对较大;其次,反手位拉球时的挥臂离心收缩,挥拍速度提升较快速度提升过快以后,击球瞬间的加速度较难跟上。
所以,要想在反手位拉好球,就必须要学会用腰部带动手臂,手臂带动起来以后再顺势发力,只有这样,速度和加速度才能较好地兼顾起来。这是反手拉球的要点,也是反手拉球的难点。
(3) 动作流畅原则
我们在应用3+1原则”动作流畅原则时,会发现横拍比直拍的表现要好得多。
横拍在反手位拉球时,由于没有肢体扭曲,就会特别流畅,只要遵循了引拍方位原则和发力顺序原则,就能击打出很高的质量,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其击球质量未必会弱于正手。而采用直拍横打拉球,手臂会发生扭曲,尽管扭曲程度不大,但毕竟有了扭曲,其质量也就会降低,这就是为什么直拍横打的质量难以超越横拍反手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2.反手位拉球时的效率
前面,我们之所以说反手位拉球的质量未必会低于正手,并非没有依据,也并非没有可能。
首先,反手位拉球,由于手臂离身体较近,故而惯性力矩较小,再加上肌肉是离心收缩,反手位拉球与正手位相比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不过反手位拉球由于身体阻隔,与正手位相比,其挥拍路径相对较短,加速距离也就相对不足,这是反手位拉球的劣势。如果将这两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反手位拉球质量是否一定会弱于正手,实在不好说,对有些人来说,也许反手位的拉球质量正手位还要高,也未可知。
其次,要想提升反手位拉球质量,就要尽可能发挥大臂的作用,因为大臂对拉球质量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所以我们在引拍时,就要尽可能向身体左多一点,尽可能让腕关节超过人体的中轴线(矢状面),也即我们日常说的“腕过重心”,这是大臂发挥作用的关键,也是更好发挥手臂向右挥拍以增大发力空间、提升挥拍速度的要求。
最后,反手位拉球时,躯干要尽可能向左侧多转一点,使得左肩位于右肩的左侧后方,如此可加大发力空间,也可更好地利用腿腰力量;挥拍击球,要尽可能遵循3+1原则”发力顺序原则,要做到腿腰发力在先手臂发力在后,哪怕动作幅度不大也如此,并在身体带动手臂的基础上再去顺势挥拍。如此也就才能做到击球的瞬间既有速度也有加速度,既有质量也有稳定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