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如何评估焦虑症】-8:无法坚持服药的原因

 新用户4721rhvj 2023-03-23 发布于山西

【关键词】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依从性


【医学声明】

本文纯属公益科普性质,作者无任何医药集团的利益归属及商业目的考量。


尽管当前治疗焦虑障碍的药物临床研究证据越来越充分,标准化治疗方案日益更新,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都有显著进步……

但是当事人的临床症状似乎没有非常激动人心的改善。

准确诊断、评估严重程度、获得药物,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要想取得预期疗效,坚持足量足疗程的规范用药,尤其是长期服药,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虽然减少焦虑障碍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是降低疾病负担的根本方法,也就是所谓的“一级预防”。

但是对于疾病进行规范治疗,减轻症状的严重性和持续时间,可能更有现实意义。

这就要求“服药、饮食及生活习惯的改变,能够符合卫生保健工作者建议的程度”,“当事人对药物处方的依从和信赖程度,其行为是否符合治疗推荐,这是确保抗焦虑药物治疗有效的最大挑战之一”(WHO,2003)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面临当事人的服药行为与医师用药建议不一致的情形:

  • 未能及时按照处方配药
  • 不按照医嘱时间服药
  • 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 自行调整用药时间和服药间隔
  • 自行减药或停药
  • 无规律服药(看心情)
  • 频繁更换主诊医师
  • 频繁更换治疗方案

无规律的服药,可能意味着以下状况频繁出现:

  • 更多的症状复发
  • 更多的住院和急诊
  • 更严重的认知能力受损
  • 更低的生活满意度
  • 更多的工作能力减退
  • 更多的物质依赖和成瘾行为
  • 更多的人身安全意外风险

必须承认,将近半数以上的当事人,在接受药物治疗建议的初期,就是受迫而非自愿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无法坚持,也在情理之中。

这一个人经验也得到了研究结果的支持,2011年Fontenelle团队对22974名焦虑障碍患者的调研结果显示,57%患者在服用SSRI类抗抑郁药物(舍曲林、帕罗西汀、西酞普兰)治疗6个月内自行停药,其中有37%不再会见医生。


【年龄】

  • 年龄越大的当事人,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越好
  • 年龄较小者,思维较灵活,且生活丰富,随着认知及周围环境变化,其情绪强度会相应降低,因此对药物依赖较小;也可能中青年正值事业高峰期,生活密度较大,有时会不注意服药,且相较于老年人,他们对服药的顾虑更多。

【受教育程度】

  • 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当事人,坚持精神药物治疗的意愿差异不大。

【职业】

  • 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当事人,坚持精神药物治疗的意愿差异不大。

【经济状况】

  • 经济状况更好的当事人,更容易坚持服药。

【婚姻状况】

  • 不同婚姻状况的当事人,坚持精神药物治疗的意愿差异不大。

【居住环境】

  • 不同居住环境的当事人,坚持精神药物治疗的意愿差异不大。

【对疾病的态度】

  • 对疾病的了解程度:焦虑症是什么
  • 治愈信念:有多相信自己能够痊愈
  • 治疗动机:为什么希望治好
  • 自我效能感:在治疗计划中,自己的掌控度有多高
  • 对治疗结果的期望:症状消失?避免复发?永不再来(除根儿)?
  • 对治疗计划的预期:副作用小?不伤害身体?不影响智力?不会发胖?……

【健康意识】

  • 个体获取、加工、理解基本健康知识的能力
  • 个体适时接受恰当健康相关服务的能力
  • 不能坚持服药:不相信自己有能力严格遵从医师建议指导。

【洞察力】

  • 个体发自内心批判自我心态的能力
  • 不能坚持服药:无法意识到自己当前症状和功能损害,已经严重到需要严格执行医嘱的程度。

【病耻感】

  • 拒绝医学和心理学帮助的原因:他人的负面评价——软弱、心眼小、想不开……
  • 与文化背景高度相关的心理因素,在东亚国家尤为突出。
  • “病耻感是阻碍患者接受有效治疗的关键因素之一”(WHO,2001)
  • 内化入心的病耻感,继发更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降低自我效能感、社会功能。
  • 即使不否认精神疾病诊断的患者,治疗后期也倾向于自行停药,以便观察是否治好了。

【治疗过程】

  • 治疗方案的复杂性:过于复杂的方案,容易导致漏药
  • 之前失败的治疗经历
  • 频繁改变治疗方案
  • 感觉医师没有信心
  • 体验到的药物副作用大
  • 看病难(时间成本高)
  • 看病贵(经济成本高)
  • 治疗要求与当事人生活习惯有冲突

【疾病严重程度】

  • 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依从性呈现“双峰”关系。
  • 如果当事人的工作和生活没有受到症状影响,容易忽视规范治疗的重要性
  • 如果当事人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已经没有能力严格遵照医嘱
  • 当症状有一定程度缓解,大部分当事人会选择自行停药,尝试用自我探索到的方法来促使康复。

【疾病认知】

  • 核心认知:担心、逃避
  • 临时:半数当事人仅在感觉到症状时,才会服药
  • 无用:即使坚持服药,也无法避免生病
  • 健忘:每天事情太多,容易忘掉
  • 对药物反感:副作用、依赖性、影响智力、会被当成“精神病人”
  • 消极的期待:命由天定,该好的话不治也能好,否则也是白费劲
  • 对医生的偏见:大处方、过度治疗、利益驱动

【治疗认知】

  • 工作记忆和注意力受损:影响当事人理解和加工医嘱的能力
  • 很多当事人在离开诊室时,已经忘记了医生关于药物的指导
  • 不清楚自己服用药物的服用时间和剂量
  • 不知道疾病不同阶段用药原则等治疗细节
  • 不知道出现不良反应应该怎么处理
  • 不知道不同的抗抑郁药、抗焦虑药起效规律

【临床特征】

  • 复发次数少的当事人,坚持精神药物治疗的意愿更强烈。
  • 合并其他躯体疾病者,坚持精神药物治疗的意愿更薄弱。
  • 具有中医医院就诊经历者,坚持精神药物治疗的意愿更薄弱。因为中医医生对症状的解释更容易让当事人接受,而且国人普遍认为中药副作用比西药小。
  • 具有心理咨询机构求助者,坚持精神药物治疗的意愿更薄弱。大众对焦虑障碍的认知存在偏差,倾向于将病因归结为环境因素,是可以自我治愈的疾病,更愿意选择自我调节和心理咨询。

【既往经验】

  • 具有“停药”经验的当事人,坚持精神药物治疗的意愿更薄弱。
  • 具有“自觉好转”体验的当事人,坚持精神药物治疗的意愿更薄弱。
  • 具有“药物副作用”体验的当事人,坚持精神药物治疗的意愿更薄弱。
  • 曾经“遵照医嘱停药”的当事人,当前坚持精神药物治疗的意愿更为坚定。

【疾病严重性】

  • 症状越轻微的当事人,坚持精神药物治疗的意愿更坚定。
  • 疗效进步越明显的当事人,坚持精神药物治疗的意愿更坚定。

【药物副作用】

  • 具有“恶心”体验的当事人,坚持精神药物治疗的意愿更薄弱。
  • 具有“头晕或昏倒”体验的当事人,坚持精神药物治疗的意愿更薄弱。
  • 这些感受,当事人相对能够接受:便秘、嗜睡、食欲差

【负性事件】

  • 家庭、工作、学习存在更多负性事件者,坚持精神药物治疗的意愿更薄弱。

【生存质量评价】

  • 对自己身体、精力、情绪状态、健康状态持积极评价者,坚持精神药物治疗的意愿更坚定。

【人格特质】

  • “多血质”的当事人,坚持精神药物治疗的意愿更坚定。
  • 这类人群性格外向、思维灵活、善于接受新事物、情绪稳定、做事果断,对认定的事情有毅力。

【医患互动】

治疗依从性较好的当事人,其主诊医师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 精神医学和精神药理学功底深厚
  • 心理学背景
  • 耐心
  • 较好的人文素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