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春秋网 作者:龙耳东 (民国女神林徽因) 第一章:剖析林徽因的现实世界 纵观二千多年的中华历史,无论秦汉魏晋,或是唐宋明清,历朝历代都不乏才女频现。但是,民国年间出现的才女,其数量之多、素质之高,成就之大,着实为中华历史之罕见! 在那些闪着迷人光辉的民国才女群芳之中,林徽因无疑是佼佼者。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她全面发展的才艺,她端庄秀丽的美貌,她幸福浪漫的感情生活,使她的一生像春天般的童话,充满了谜一样的色彩!至今,有关她的传说仍扑朔迷离,几乎没人清楚地看到她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林徽因,这位常常被人们误读的民国女神,她的价值不在于那些令人赞叹的诗歌和文学成就;也不在于人们津津乐道的所谓与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岳霖之间“三角恋”的风流绯闻;她真正的价值在于——林徽因是一位著名的女建筑大师! 她是中国现代建筑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她是中国古建筑理论最终完成现代性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先行者。她参与国徽设计;改造北京传统工艺品景泰蓝;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她是历史上第一位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为保护北京古建筑,她拖着病体,四处奔走呼号,阻止强拆北京古城墙。 对这样一位卓越的女建筑大师,这样一位芳华四射、个性鲜明、才华横溢的美丽女神,我们没有理由仅仅只谈论于她的美貌与“绯闻”,仅仅赞赏于她的诗歌与文采。须知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繁杂的世界上,必不是孤立的。她一定有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她内心的精神世界。她必定会与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风尚、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息息相关。请允许我们拔开历史层层谜雾,去探寻这位民国女神是如何养成的?—— 一代才女林徽因,不是生活在虚幻的海市蜃楼。她恰恰生活在一个极其动荡的、充满战争与饥荒的民国社会。 民国这个年代,是一个非常传奇的时代。各色传奇人物粉墨登场;各种传奇事件层出不穷。也正是因为民国时代,上千年的封建束缚已经开始松绑了。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开放。中国女性以自己的独立自主、聪明智慧与男人争取平等的权利。她们开始走向社会、走向职业化。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大的社会潮流下,林徽因才有了机会走出家门,进入学堂,接受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也接触西方科学文明的洗礼。她随父亲走出国门,游历于欧美,开拓了自己的眼界,并立志要做中国第一个女建筑师,争取与同时代的男人达得同样高的卓越成就。 林徽因不仅自己立志主攻建筑学,还把梁思诚也带入了建筑学领域。当时,梁思诚与林徽因探讨人生目标时,林微因说出了自己将立志于建筑学。梁思诚感到很惊讶!——从古到今,建筑向来是男人独占的领域。一个女人想打破这个领域,挤进男人的世界里,谈何容易?!在传统的封建意识里,岂容一个女人跨梁上屋?但是,林徽因坚定地走上了她自己选择的道路。虽然,她与大多数的怀春少女一样,有过浪漫与憧憬的少女生活,有着与著名诗人徐志摩的诗歌与文学的滋润,但最终,她还是很理智与现实地选择了与梁思成同赴欧美留学。他们满怀希望地报考美国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却不料,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面对挫折,林徽因并未放弃自己的志向,她改入该校美术学院,却仍选修全部建筑系的课程。幸好美术系和建筑系同属美术学院,加上梁思成在建筑系,林徽因轻而易举地旁听了建筑系所有的课程。林徽因以坚韧的毅力和曲折的途径来实现自己投身建筑领域的志愿。 林徽因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非常用功地做建筑习题,刻苦钻研建筑学的专业问题。国外友人回忆道:“她坐在靠近窗户能够俯视校园中一条小径的椅子上,俯身向一张绘图桌。她那瘦削的身影匍匐在那巨大的建筑习题上,当它同其它三十到四十张习题一起挂在巨大的判分室的墙上时,将会获得很高的奖赏。她的作业总是得到最高的分数或偶尔得第二。她不苟言笑,幽默而谦逊,从不把自己的成就挂在嘴边。”
(民国女神林徽因) 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林徽因,使她确立了高远的人生目标,那就是为中国构建一种能使建筑物数百年不朽的良好建筑理论。刻苦学习建筑理论的林徽因聪明绝伦,她用两年时间,如期取得了美术学士学位,又作为建筑系旁听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受聘担任建筑设计教师助理,不久还成为这门课程的辅导教师。 但是,林徽因的求学之路很不平坦。在她专心致学期间,不断受到各种打击与干扰。首先是梁思成母亲病故,接着就是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突然被枪弹打死! 梁思成到美国仅一个多月,母亲病情急速恶化,梁启超发电报急召思成回国,然而未待思成准备就绪起程,他的母亲已经气息奄奄,等不得游子归来了。梁思成无奈放弃床前尽孝的远行,悲痛不已。梁思成伤感的情绪,不能不波及林徽因。 正所谓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刚刚平复伤感,全心致力于建筑学习的林徽因突然接到父亲林长民的噩耗:“(一)系中流弹而死,死时当无大痛苦。(二)遗骸已被焚烧,无从运回了。”父亲林长民一直是林徽因的精神导师和庇护神。 (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合影) 父亲在战乱中不幸去世,如晴天霹雳,对林徽因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林徽因悲痛万分,大哭不已。父亲的收入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林长民突然去世,家中断了经济来源,不仅自己留学经费不济,就连家人的生活都成问题。想到这些,林徽因恨不能立刻回国。梁启超发来电报劝告林徽因说:林家的事,他可以帮着处理,不用林徽因担心,只需林徽因节哀,好好注意身体,继续在美国求学。林徽因又想在美国打工,解决学费生活费用。但梁启超劝她安心学业,留学经费他设法筹措。就算我梁家多养了一个女儿的。当时梁家经济状况也不好,加上梁启超的身体也出现病症,但他全力筹措、支撑梁思诚、林徽因两人的留学经费。他们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于1927年夏天完成了学业。林徽因获得学士学位,梁思成获硕士学位。随后,林徽因入耶鲁大学艺术学院学习舞台布景艺术。 1928年,梁思诚、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他们双双回国。梁启超为儿子的工作问题到处求人。先找了清华大学,却答复比较勉强。此时,恰好东北大学正创办建筑系,经人推荐。东北大学热情邀请梁思诚到任。梁启超权衡再三,当机立断代梁思诚答应此事。于是,梁思诚夫妇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他们按照美国宾成大学的教学体系,创建了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教过的四十多个学生,其中走出了刘致平、刘鸿典、张鎛、赵正之、陈绎勤这样一群日后建筑界的精英。东北大学由张学良亲任校长,公开悬赏征求校歌和校徽。林徽因设计了“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学校徽应征入选,林徽因为此还获得了四百元的奖金。 在东北大学入职期间,林徽因和梁思成利用业余时间考察了沈阳许多古建筑。但后来,一连串的事情发生:梁启超病逝、林徽因生孩子、徽因被诊断出患有肺病,离开沈阳到北京治疗、日军入侵东北,梁思诚和林徽因辞去东北大学职务。在之后的几年里,有三件事值得大写: 第一件事,林徽因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建设性的工作。她与梁思成一起,对全国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包括对北平故宫以及北京市内的八大处等重要的古建筑进行了测绘和调查,遍访了山西大同的应县木塔、华严寺、善化寺及云冈石窟;太原、文水、汾阳、孝义、介休、灵石、霍县、赵县的四十多座寺庙殿阁,河北的正定隆兴寺,苏州的三清殿、云岩寺塔,杭州的六和塔、金华的天宁寺、宣平的延福寺;开封的繁塔、铁塔、龙亭;山东历城神通寺和泰安岱庙等十一个县,以及西安的旧布政司署,陕西的药王庙等一百三十七个县市,调查古建筑殿堂房舍一千八百二十三座,详细测绘的建筑二百零六组,完成测绘图稿一千八百九十八张。为研究中国古建筑结构,构建中国建筑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件事,林徽因在1936年为了实地测量古建筑,与梁思成一起登上了宁静肃穆的天坛祈年殿屋顶。作为一个女流之辈,竟敢爬上宁静肃穆的天坛祈年殿屋顶,进行古建筑测量。这是破天荒的大事件。从古到今,没有哪个女人敢上屋骑梁,怕受天谴。而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 第三件事,发现了唐代构件,否定了日本人的推论。日本建筑界推论中国已不存在唐代的砖木建筑。日本人认为,西方的古建筑多是石块砌成,虽历经年代侵蚀,但依然保存很多。而中国的古代建筑多是砖木结构,战火雷电摧毁,已没有唐构存在了。如果要看唐构,必须到日本奈良。 日本人的论断,深深刺激了具有强烈爱国心的林徽因!她与梁思成相信中国地大物博,难道找不到一处唐构?他们四处查找历史资料,发现五台山佛光寺现存。他们即奔赴偏僻村庄,寻访佛光寺。 那是一九三七年初夏,梁思成、林徽因和营造学社同仁莫宗江、纪玉堂向五台山进发,山路狭窄崎岖,他们步履蹒跚,走了两天,正众人浑身的疲惫之时,林徽因登高远眺,发现夕阳下金光四射的宏伟殿宇,似乎近在眼前。他们顿时兴奋起来,加快脚步,赶到寺庙前。细看那远翘的飞檐,硕大的斗拱,还有油漆剥落的柱头、门窗,处处都显示出唐朝工匠的高超手艺。 林徽因不顾危险和艰辛,爬上高悬的大殿脊檩寻找可能的文字依据。不料,殿脊挤满了千百只蝙蝠和密密麻麻的臭虫,令林徽因浑身发麻、恶心作呕。她强忍年息的恶臭味,于两丈高的大梁底面,费劲地认出行字:“女弟子宁公遇”的字迹。众人兴奋地洗去梁上积得很厚的浮土,林徽因费了三天的时间,才读完大梁底面上的题字。搞明白了“宁公遇”就是捐资建造佛殿的女施主。此殿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由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这是当时发现的最早砖木结构的古建筑。有力地否定了日本人的错误推论。 (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殿顶测绘时之小息) 野外考察古建筑的生活是清苦的,不像我们现在的旅游那么潇洒。林徽因那个年代,时常为吃饭住宿而担心。在穷乡僻壤的村庄里,能弄到一碗黑糊糊的面条、高粱粥吃,就是非常幸运的了。交通更不必说,牵只毛驴,爬山涉水,风尘仆仆。时而暴雨骤至,浑身湿透;时而狂风大作,山林呼啸。据营造社日记:“行三公里骤雨至,避山旁小庙中,六时雨止,沟道中洪流澎湃,明日不克前进,乃下山宿大社村周氏宗祠内。终日奔波,仅得馒头三枚(人各一),晚间又为臭虫蚊虫所攻,不能安枕尤为痛苦。” 野外考察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艰苦,还随时会遇到土匪,丢失生命的危险。为测绘数据,他们还要爬上风蚀了数百上千年的旧寺古塔,随时都有坠落、摔死的可能。有一次,他们正在塔顶的铁轮上测绘时,突然,狂风暴雨,雷电交加。这种状况可以说是非常危险!脚下是千尺悬崖,头顶是电闪雷鸣。稍有不慎,或被雷电所伤,或失足摔下悬崖! 这样的困难,就是对一般的男人来说,都是极其艰苦的考验。而林徽因这样一个娇嫩的大家闺秀,她这样一个肺结核患者,却和坚强的男子一样,餐风宿雨,爬梁上柱,以她的坚忍、刚毅的行动,表现了她对自己理想的坚守与执着。 “七七”事变爆发后,林徽因与梁思成中断了中国古建筑的考察,举家逃难到了昆明。流离失所和艰苦的生活,使林徽因身体重病。她仍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为云南大学设计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女生宿舍,并在病床上通读了中国廿四史,把有关建筑方面的内容摘抄下来,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她还用英文撰写了《中国建筑史图录》稿。这是非常巨大的工作量,她得以咬牙坚持完成。 林徽因虚弱到长期卧床不起,梁思成也因为脊椎关节硬化症饱受折磨。可最令他们伤心的事传来:他们保存在天津麦加利银行地下室的资料(营造学社战前古建测绘考察所得的资料)被大水淹了,也就是说,他们多年的心血和劳动泡了汤。林徽因为此不禁哭起来了。然后两人决定把手头上保存着的古建考察、测绘和拍摄资料整理出来,用中英文做说明,梁思成负责制图,林徽因负责文字,在全家唯一的一盏“马灯”(可提着走)下,他们编写出《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大部分资料。 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成立建筑系,聘梁思成为系主任,林徽因为教授。林徽因全家定居北平。不久,解放军兵临城下,林徽因夫妇耽心北平古建筑毁于炮火,他们应解放军的要求,编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以期保护古建筑。林徽因和梁思成认为北京的九个城门是对称的,城门和牌楼、牌坊构成了北京城古老的街道的独特景观,这些古建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历史价值无可估量! 可是,非常不幸的是,北平的古建筑还是毁于一旦!在“最高指示下”,一座座古城楼被拆除;一段段明清城墙推倒。林微因带着病重的身躯,四处奔赴,大声疾呼保护古建筑。在当时的情况下,拆与不拆,已不单纯是建筑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北京内城外城墙被尽数拆除。林徽因和丈夫抚砖痛哭。病重中的林徽因曾绝望地追问:“为什么我们在博物馆的的玻璃橱里精心保存几块残砖碎瓦,同时却把保存完好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建筑拆得片瓦不留呢?” (被拆除的北平古建筑) (拆除后又重建的北平正阳门) (被拆除的建筑) (北平古建筑群落) 在极度的抑郁的情绪中,林徽因开始拒绝吃药。她的病情急遽恶化,于1955年4月1日香消芳尽,绝尘而去,时年51岁。 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她的两个几十年的挚友金岳霖和邓以蛰联名写了一付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丈夫梁思成亲自为她设计了墓碑,碑上移来她生前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花圈;知己金岳霖为她组成治丧委员会,悉心料理后事。人生得此,夫复何求?她的墓碑上写着: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建筑师、诗人和母亲。 一代才女林徽因,就这样走完了她充满传奇的一生。她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清新秀丽的才女;不仅仅是春意浪漫的诗人;更不是桃色绯闻的主角。她留给世人的是—— 林徽因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意义著名建筑师之一。但她的主要成就不在建筑设计方面,而在于三个方面:一,中国建筑专业教育的奠基者之一;二,中国建筑史的主要整理者之一;三,中国古典建筑理论营造学的主要整理者之一。这些成就的意义,远远大于具体的项目设计,也大于她参与国徽等设计。不仅意味着现代建筑学在中国的开拓,而且意味着中国古建筑理论最终完成了现代性的系统化、理论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