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书话|《地文志》:如何不让“本地”消失

 胡洪侠 2023-03-24 发布于广东

《地文志: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陈智徳著,台北联经,2013年11月初版,2017年3刷。

楼佳带给我几本书,最先想翻一翻的,是这本《地文志》。未细看副书名时,难免会有疑问:“地名志”见过,“地文志”又是什么文类?待读了副名,才知道“地文”是地方文学的简称。若循此逻辑倒推,“天文”又该是什么的简称?

《地文志》当然是一种“地方书写”,重在深度开掘本地的历史与文学。记得一位社会学家曾说,互联网与智能手机时代,人们正在经历“附近的消失”。本地居民或许可能对天边的新闻大感兴趣,对远方的陌生人投入感情,对附近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却一无所知,和附近的居民更无密切联系,乃至出现“天天见面,形同陌路”的奇异景象。那些天天渴望“诗与远方”的人,同时也是促成“附近的消失”的人。

当很多人的“附近”都接近消失时,“本地”的消失命运就难以避免了。以此角度观之,我看到“地文志”一语所承载的使命与忧伤。

“本地”或可以某种形式“消失”,但不太容易“消灭”。拯救“消失”的良方之一,就是记载,记录,记叙,就是提倡多样化的“地方书写”或“本土写作”。就像《地文志》所揭示的:“當許多人視「本土」為一種「狹窄」的題材時,又對本地的歷史與文學有多少認識?歷史或許會歷經斷層,但無法消滅。道是對地方書寫的提醒,也戳破人們慣常的史觀,為香港的身世補充了遭人遺忘的篇章,香港的文化史、書店史、文學人物史將走向另一個境界。”王德威先生在序中也涉及此义:“……放大角度,香港本身的歷史與地理從無到有,或璀璨、或滄桑,又何嘗不已經就是一種傳奇,一種文學?”

《地文志》是一本散文集,是以文学形式书写地方文学。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写九龙城、北角、调景岭、旺角等城市空间的故事,下卷写书店、书虫、书刊,篇篇不离书。二十篇散文堪称行走香港的二十条路线,或打开香港这本书的二十种方式。

陈智徳1969年生于香港,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是香港岭南大学哲学硕士及博士,有评论集《愔斋书话》《愔斋读书录》等书行世,另有诗集多种,编有《三、四〇年代香港诗选》《香港诗选(1997-2010)》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