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芪加一物,补气、抗癌功效翻倍!还不知道你就亏大了~

 昵称65820384 2023-03-24 发布于河南
谈癌教授刘守义   为每位肿瘤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图片

提到补气中药,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人参,那为何“补气圣药”不是大名鼎鼎的人参,而是看上去略逊一筹的黄芪呢?两者的区别就在于:
人参:大补五脏之元气,功力峻猛,多用于危急重症;
图片
黄芪:补肺脾之气,药性较温和,长肌肉、充腠理,久久为功。
图片
黄芪,又名王孙、百药棉、箭芪,味甘,生者性微凉,蜜炙者性微温,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解毒生肌的作用,其抗癌成分可以用于治疗呼吸道肿瘤、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乳腺癌、淋巴瘤、急性白血病等恶性肿瘤;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各种并发症,如癌症恶病质、癌性腹水等;此外,黄芪还能缓解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
图片

但凡癌症患者在手术后恢复期、放射治疗、药物化疗后出现正气虚弱、免疫力下降、气不摄血、骨髓抑制、心、肺、肝、肾等脏器表现为正气虚损、功能低下的都可使用黄芪配伍进行调补。

黄芪是补益作用很强的中药,中医所谓“气有余便是火”,黄芪用量过多,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上火症状;有些患者消化功能不良,用了黄芪会发生腹胀气滞,若配合一些行气的药物如木香砂仁等同用,或者食用少许的萝卜,都能起到在补气的同时调理气机的作用,静中有动,可以有效避免胀气。

图片
  • 案例

51岁的孔女士因“胃痛”就诊于某西医院,查胃镜示:胃癌,遂行手术根治,术中发现周围淋巴结转移及腹壁转移,行姑息性切除。术后病理示黏液性腺癌。术后因身体虚弱,贫血,一般情况差,未予以化疗。术后半年发现左锁骨上淋巴结(约2.0cm×2.0cm)转移,于是寻求中医药治疗。

初诊:患者消瘦呈恶病质,乏力,纳呆,时恶心欲吐,胃脘胀满,反酸,大便不爽,并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舌淡,苔白腻,脉濡。辨证为脾虚湿困。治以健脾化湿,消食和胃。处方: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厚朴、枳壳、半夏、陈皮、吴茱萸、黄连、砂仁、白豆蔻、郁金、姜黄、焦神曲、鸡内金。

二诊:患者乏力减轻,胃脘得适,纳食增加,大便通畅。继予上方去吴茱萸、黄连、白豆蔻,加生牡蛎,续服14剂,胃肠道症状消失。

图片

文末分享一下黄芪药名的来历:相传古时有一位善良的老中医,姓戴名糁,善针灸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因救坠崖儿童牺牲。老人形瘦,面色淡黄,人们称他为“黄耆”以示尊敬,意为面黄肌瘦的老者。老人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将其墓旁生长的一种草药起名为“黄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