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北农村有个“谜”样的工具,造型别致,外地人不知道它是干啥的

 历史解密坊 2023-03-24 发布于辽宁

东北农村的妇女们擅长针线活,并且在做针线活的时候,她们还会制作一种特殊的工具,名为“五子登科”,该工具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但是不少人却不知道它的作用,甚至许多人都没有见过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千百年来,人类的文明不绝,社会科学和人们的认知也在逐步升级,可若是论及本质,每个人的生活,终究还是离不开衣食住行。所谓“民以食为天”,一直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之语,拥有充分的食物填饱肚子,获取相应的能量,维持身体的各项指标,的确是人类生存的头等必要条件。不过相较食物而言,穿衣似乎更加重要。

衣着服饰的需求,起初是源于古人保暖的需要,当时的人们生活在野外,为了抵御寒冷,便将兽皮树叶等物品遮挡在身上,以此维持身体的热量不易散失。重要的是,衣物的出现,也将人类的道德层面加以提升,以此萌生了社会的文明。

旧社会时期,在广大的农村,人们的生活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男人在田地里负责耕种,女人则一心操持家务,维持家庭后方的稳定。由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极低,导致物质生活条件并不丰富,所以衣物的使用就必须物尽其用,争取榨干其所有的价值。老人们曾说过,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所指之处就是缝补当时的衣服。

自古代开始,妇女们便从小学习“女红”手艺,也就是针线活,无论是缝补刺绣,都需要练就一双巧手。缝补衣服自然也就离不开针线,相较而言,线的危险性要远远小于钢针。在农村生活过的小孩子,往往都会遇到一种问题,就是被母亲藏在被褥里的钢针扎到身体。

据老人讲,钢针因为带有尾部的孔洞,所以一旦扎到肉里,便极有可能顺着血管流入心脏,造成生命危险。当然,现代医学表明,此类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但是钢针藏在被子里的危险性仍然不容忽视,久而久之便有人意识到该问题,于是针对此事,发明了一种特殊的工具,该类工具就是“五子登科”。

所谓的“五子登科”,其实是古人五个儿子相继登科及第的故事,后世用于祝福他人。我们几天提到的五子登科则完全不同,它是农村妇女们巧手的杰作。它的外形类似于一个布球,是农村妇女使用各类破旧布头缝制出来的一件厚实球状物,其外部存有各类动物形态的装饰物,它们环球而侍,被人们戏称为“五子登科”,取极为祥瑞之意。

五子登科的具体使用方法很简单,就是将使用完毕的钢针扎于其上,以此来规避孩童乱踩乱踏被针扎的风险。与此同时,五子登科也时常提醒着人们,要对儿孙加以严格的教育,争取让他们懂得勤俭持家的道理,更要发奋读书,早日五子登科。

时至今日,妇女们缝补衣服的时候,往往会购买一些工业化生产的针线盒,极大方便了针线缝制的工作。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旧时代流传下来的“五子登科”被人遗忘,一些年轻人基本上没见过此类实物。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其实一批老物件相继被淘汰,实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体现,毕竟现代人几乎很少再对衣服进行缝制,而是在破损之后选择继续购买,足见物质条件之丰富。

谈到这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其实五子登科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是旧时物质条件生活不丰富之下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产物。我们应该对其加以铭记,毕竟它也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地理故事》 李君著 山西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