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太祖的金钱观与北宋的灭亡

 跟上时代 2023-03-24 发布于上海

【想入非非】

北宋的灭亡绝对不是因为国用不足,而是因为国家预算花到了不该花的地方去。

蔡非

宋太祖赵匡胤,和宰相赵普既是君臣,也是老朋友。

一次谈起国事两人意见不合。赵匡胤就感叹:要是有前朝的桑维翰这种人当我的宰相,那我就轻松了。

宰相赵普听了这话,心里当然不是滋味,他反驳皇帝:桑维翰这人治国确实有能力,但这人太贪财了,就算真复生了,你也不会用他。

赵匡胤微微一笑,说:用人讲究的是用其长处,包容短处。我不怕他贪财,像这种穷书生眼界狭窄。我给他十万贯,就能撑破他的屋子!

这个故事反映了赵匡胤的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用钱去解决问题。

北宋建国后,为了收回契丹占据的燕云十六州,赵匡胤的办法也是花钱。当时的绢也可以当成货币,赵匡胤就说,今天我用二十匹绢就能买到一名契丹人的头,契丹的精兵不过十万人,那么我用两百万匹绢就能把契丹精兵耗光。

赵匡胤在宫内设立了一个钱库,每当财政有盈余,就朝库里存钱。赵匡胤做了两手准备,等到钱存够了,就和契丹进行谈判,用这笔钱赎回燕云十六州。如果遭到拒绝,那么就用这笔钱作为军费,挥师北上收复燕云。

赵匡胤似乎认为一切都可以用钱来解决,如果用钱也解决不了问题,那么肯定是钱给得不够多。

说到这里,现代人会不会觉得,赵匡胤是不是有点太拜金主义了?但实际上,赵匡胤可能是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

他曾经被大臣发现穿着旧裤子参加国家典礼,他的宫廷人数不过三百,是历朝历代最少的。他坐的轿子是前朝留下的,一直到褪色了也不肯换。

对于自己的亲人,赵匡胤也十分抠门。

据说有次七夕节,他送自己母亲的礼金是三贯铜钱。皇后只有一贯半。所以,赵匡胤并不是沉迷金钱的魔力,而是把钱当成实现目标的手段。

一方面重视钱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谨慎花钱。在该花的方面大手大脚,不该花的方面锱铢必较。

遗憾的是,我们看后来宋朝的历史是这样的:后世子孙们似乎只学到宋太祖一半的本事。宋朝后来的皇帝们,确实很重视金钱的作用,在收税方面非常会动脑筋。比如根据居民财产的多少征收累进财产税。为了鼓励外商来做生意,会给交易额大的外商授以官职等等,这使得宋朝成为第一个不依赖农业税,而是以商税、外贸、专卖收入为主体的朝代。

但另一方面,赵匡胤的继承者们在花钱方面却没学到祖先的本事。北宋初期的宫廷,人员不超过三百,而到七十年后却扩大了几十倍。宋代初期一名公主的月俸禄不过五贯,而到北宋中期,就连宫女的月薪都高达八十贯。

而官员也不再以俭朴为美,名流千古的名臣寇准,不愿意使用油灯,而是奢侈到把昂贵的香烛当成日用品。后世评价极好的苏轼,在杭州任职时也常呼朋唤友,使用公款终日在西湖包游船游玩,而无论官民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可见奢侈之风已经深入社会骨髓,无法遏制。

但讽刺的是,在上层阶级奢靡之风盛行的同时,在西夏边境作战的将士,受重伤后的抚恤金却只有两贯而已。这其间的差距不禁让人咋舌。

宋朝善于聚集财富,但却缺乏合理使用财富的能力。

所以,和其他王朝的灭亡不同,北宋的灭亡绝对不是因为国用不足,而是因为国家预算花到了不该花的地方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