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岛札记126:走进宋画,悦读宋韵

 劳月 2023-03-24 发布于浙江

这是一次绘画艺术的饕餮盛宴。2023年3月18日下午,在国内第一家按美国博物馆协会文物保护标准设计、建造的艺术史博物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里,我和几十位文澜读书岛书友参观了“百代标程——悦读宋韵”展览,近距离欣赏了上百幅宋画传世名作。

然后,在艺博馆的一个教室里,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姚若渔为我们解读了李冬君撰写的《走进宋画》,接着去年12月3日她分享高居翰《图说中国绘画史》的话头读书岛札记120:走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绘画史,引导书友进一步认识中国绘画的博大精深。

首先,姚若渔认为,用“百代标程”来形容这个“悦读宋韵”展览的价值是恰如其分的。展览集中展示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收录的部分宋画调色打样稿。这些作品来自全球各大美术馆、学术机构、博物馆,是对原作进行高清数码摄影并重新加以调色、校样、放大以后的样稿,是最大限度贴近原作的复制品。这放在过去,是不能设想的事。我们不可能走遍全世界,更不可能看到那么多原作。所以要感谢现代数码技术带来的便利,让我们一次性看到那么多传世艺术精品。

姚若渔指出,宋朝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代。中国绘画史的源流传承,最终都要回到宋画中去寻找成熟的根源。结合“悦读宋韵”展览的展品,姚若渔告诉我们,不同的绘画作品,需要不同的观看方式。宏伟的纪念碑式的山水作品,决定了观赏者应以一种崇敬、景仰的视角。而手卷式的山水作品、花鸟小品、局部写生小景,则适合近距离的比较,适合私密性地缓缓展卷细品。

她以米芾的作品为例,分析了宋代山水画不仅限于浓墨重彩、宏伟形制的院画,更有侧重写意、情趣的文人画,形成不同的审美趣味。究其原因,源于宋代文人士大夫的书画自觉。他们将书画从技艺性的职业里割裂出来,成为抒发心性的一种手段。山水尺幅开始变小,笔触开始变得更写意。从画面里传达出来的心境,也和全景式山水所渗透的儒家意识形态,有了截然不同的发展。以梁楷的禅画为例,往往只用简略的几笔,就完成了画家对所想表达的状态的捕捉。从中可以看出,宋代山水画,已经从一种艺术技艺进入了书画自律自觉的阶段,从此中国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写意阶段。

姚若渔强调,这些宋画名作,不仅带给我们鉴赏审美的意义,同时还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文献。它和书面文献相辅相成,记录了当时的时代,是研究宋代生活史、政治史、文化史的第一手资料。以南唐画作《韩熙载夜宴图》为例,真实记载了当时人物的生活习性、室内装潢、各种生活用品、穿着形态等,成为历史研究的非常重要和珍贵的资料。

分享以后的互动环节,姚若渔从专业视角出发,解答了书友的提问,为我们拓展了更多的艺术专业知识。

关于界画

它是山水画的一个分支。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无论人物还是山水,中国古代的画家完全可以达到栩栩如生的逼真境界,界画就是最好的例证。比如绘制建筑、宫廷、楼阁、道观等,需要一系列辅助工具,要用最笔直的线条,把整个建筑形制还原到纸上。界画最有名的画家是郭忠恕。在他的时代,界画达到了巅峰。界画也是文献的一个侧面。历史研究需要通过图像文献和文字文献的互证,才能最终确认。

关于赝品

这是书画鉴定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上赝品和复制行业从来没有停止过。书画作品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制作赝品之风就会兴盛起来,这是相辅相成的。研究赝品,也是绘画史研究相当有趣的一个分支,能够反映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登峰造极的复制技术,会给我们留下不可或缺的珍贵图像资料。

关于唐代作品《虢国夫人春游图》《捣练图》出现在宋画展览上

中国书画的材质,决定了它在流传过程中是非常脆弱的。真正宋代的原画传到现在的其实不足千万分之一。更多的古画已散佚在历史里,或只有寥寥几行文献记录。

我们现在看到的《虢国夫人春游图》《捣练图》都不是原作,而是第二手甚至第三手的临摹复制品。很多宋代绘画,尤其是人物画,都是后人至少好几手的临摹样稿。我们只能从这些临摹画作中来推想原画的面貌。

关于中国画的写实和写意

中国画在写实性上一直不落后于西方,且写实和写意一直是并重的。后来,以文人画主导的审美变成中国绘画主流,所以在归纳中国画正统源流时,往往把重写实、重线条、重技巧表现的画归于二流,而把文人画标榜成一流。由此出现的弊端是,一些沽名钓誉的后人,不是用笔墨来书写他的性情,而只学文人画的形和表。这样,文人画就进入了它的逆流,变成只有形式而内心空虚的东西。这是特别值得我们现在反思的:怎么才能看出文人画是只有笔墨的样式在,还是真实书写了作者的性情?

关于宋画和西方文艺复兴的类比

欧洲的文化从希腊、罗马开始。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高峰。文艺复兴的核心是复兴希腊、罗马艺术里的人性,借以反对中世纪的神性,从而使艺术重新得到解放。把宋画比作欧洲的文艺复兴,是比喻宋画在中国文化领域处于灿烂辉煌的巅峰期,并不是要复兴宋代以前的艺术传统。

如果说文艺复兴,更贴切的应该是元代的书画艺术。元代以赵孟頫为代表的书画家,认为中国书画陷入了以院体为主导的僵化模式,所以他们对书画进行了一场彻底的改革和复兴,宗旨是要回到唐宋以前的绘画源流,打破绘画僵化局面。这种思路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

关于博物馆收藏作品的价值观

一件艺术作品有没有收藏价值,与这件作品是不是原作,不是一个概念。博物馆收藏一件作品,就算是一个仿本、临摹品,也比没有要好。它的文物价值,远远超过它是否真迹这个问题本身。

关于宋画的体系

宋画主要是两个体系,首先是院画体系,追求精确描述;而文人画属于非院画体系,描绘时不注重形的把握,更多抒发作者的情绪、思想或理念。其实文人画不是不重形,而是相对而言更注重抒发心性,形的把握居于了次要位置。

这里,我们着重要关注作画的目的,分清楚艺术家在创作时的心态。所谓的院画,画师受聘于宫廷,画画是他的工作。什么画题,达到什么效果,都有具体而严格的规定。所以,画作代表画家本人心性的就很少。而文人画是画家以此自娱自乐的,纯粹为了排遣自己的性情,较少功利性,与前者有较大区别。

关于宋徽宗、宋高宗的书法地位

一方面,评价一个人的书法,应该剥离对他的历史评价,作出一个纯审美性的判断。另一个方面,中国历来又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传统观念。判断一个作品时,势必考虑作者的人品。两者的综合,才是客观的。

同时,评判艺术作品,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喜欢,可以不喜欢,但不必一定分出高低。

文首题字:沈强民

文末篆刻:孙新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