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藤美诗七首:紫藤花底读书声

 本钟 2023-03-24 发布于云南

紫藤古诗七首:紫藤挂云木,出雾挂悬花

春分烟雨,河边一棵缭绕在长亭间的紫藤开花了,且此时叶子细小,鲜有花蕾垂垂一片,呈现动人的轻紫色 ,过几日,随着太阳出来,绿叶伸展,紫藤花颜色会更深,一片紫色的祥光,伏在藤蔓顶部,复又垂花累累。在有阳光的时候,那种花色仙意动人,仿佛灵魂的飞升,仙意动人。

紫藤有一种壮观大气垂悬的美感,缠绕在树上的紫藤层层披垂下来,会如紫色的瀑布,人们利用紫藤攀爬的特性,特意让它生长在透光的长廊顶上,那么那垂垂的花枝,有着葡萄一样的垂坠之美。

那么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紫藤的呢?

实际紫藤原本是山林常见的藤本植物,上古人们就不断看见它,利用它。

在周朝《诗经》里,藤本植物,叫作'藟',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到,这是层层叶子攀爬密集的草本植物,当然由于这些藤本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远远低于“葛”,葛,也是藤的一种,但是上古就已经能够提炼其中的纤维,用以织布。所以往往“葛藟”连用,形容蓁蓁茂密的藤蔓。

藤的利用,最初当然是食用药用和制作工具。

那么紫藤作为藤本的一种,是何以进入人们的视线,并赋予了美感的呢?

这和汉朝崇尚道家神仙有关。一些道家往往在深山修行,采集奇异野草以养生,紫藤以其盘旋,古老,坚韧,坚毅,花开轻盈,遮蔽洞天,带来奇异的感官之美,遂升华成一种接近仙境的道家花木。嫩紫藤花可吃,清甜养人,紫藤盘旋长寿,如同龙蛇气势。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贵族们开始仿照自然营造园林景观,紫藤自然作为一种有着象征意义和实在美感的花木引种。

那么藤这个字,应该是在汉朝或者离汉朝不远的先秦时代,就形成了。滕,是指的水向上翻涌,用来描述藤蔓植物那种欣欣向上的生长力,很贴切。又或者是方言。所以藤代替了“藟”。

“麦候始清和,凉雨销炎燠。

红莲摇弱荇,丹藤绕新竹。

物色盈怀抱,方驾娱耳目。

零落既难留,何用存华屋。”南齐 ·谢朓《出下馆诗》

紫藤最初有多种名字,紫藤的花有白,紫,红,所以紫藤在南北朝时代,多称为丹藤,红藤。

紫藤花期大约40天左右,从仲春春分,可以开到初夏。

紫藤当时已经广泛用于园林建设。

晚春初夏是麦子开花抽穗成熟的季节,而天气逐渐清爽。

一场风雨降下了晚春初夏的炎热。

那池水中,已经有红荷花的骨朵出水,那岸边,开着红色花朵的紫藤长廊绕着翠色新新的竹林。

这是春深的红绿,饱满滋润,照亮人的眼睛。

谢朓这大约是被人解聘,景色虽好,自己也无留意,施施然离开。

那么无论他是在哪处的幕府任职,至少证明,紫藤在当时是园林池馆的常用花木,人们用它装点庭院,形成曲径通幽,府邸深深的庭院美景。

“纤条寄乔木,弱影掣风斜。

标春抽晓翠,出雾挂悬花。”南梁 ·萧纲《咏藤诗》

梁朝萧纲是帝王,自然也拥有天然或者半天然的皇家园林。

这里的紫藤显然是作为景观树存在的。

仲春之后,这种藤蔓寄托在高大笔直的乔木上头,那纤弱的枝影被风吹得摇曳并向外生长。

站在乔木的顶端,清晨抽出了最嫩的绿叶。

一阵迷雾吹散,哇,那树上挂满了垂悬的花朵。

毋庸置疑,这就是写的紫藤。

只有紫藤,是在春天开花,且虽然花叶同时,但是花的垂悬绚烂是胜过了细小的叶子的。

而常见的另一种藤本凌霄花则是在夏天开红色的花。

这紫藤之美,极有仙气,因为云开雾散,紫藤花仙女一样站在那里,垂悬密集,可爱动人。

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

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盛唐 ·李白紫藤树

唐朝是一个大一统恢弘的朝代。且唐朝和汉朝一样重视道家,立道教为国教,且将道教中的紫列为第一等颜色。所以但凡开着紫色紫红色花的植物,在唐朝都受到热捧。

比如紫薇,紫红牡丹,何况这本身和道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紫藤。

所以各地寺庙都种植有紫藤,且长安以慈恩寺的紫藤最为茂盛。

李白从小就生活在四川道教环境中,他的成名,也是由崇尚道教的玉阳公主和高官贺知章力荐给唐玄宗,李白对于紫藤实在是不陌生。

他的紫藤树,显然是写的京城或者附近寺庙的紫藤,在紫藤花开的季节,仕女往往去寺庙许愿踏青。得力于唐朝的富庶,这紫藤经过人工培护,想必缭绕在大树之上,下面走来盛装的美人。

紫藤挂在高高的大树上,花蔓在阳春三月里舒展开放,垂下密集的花蕾。

那密密的叶子,可以隐藏娇小的黄鹂,只听得见它们婉转的歌声。

而微风吹过,紫藤花摇曳着清香。是谁家的美女,被紫藤花的香气和美吸引,站在挂满紫藤的大树前,面带欢笑,不肯挪步?

这一树如瀑布一样大气的紫藤花,是谁看见都会欢喜惊讶吧。

当然也有李白自己的傲娇。他就是深山美丽的紫藤,希望遭遇好时代,照眼惊人。

幽含晚态怜丹桂,盛绩春光识紫藤。

每到花枝独惆怅,山东惟有杜中丞。”中唐 ·杨巨源和杜中丞西禅院看花节录

盛唐长安的紫藤,多集中在寺庙。

现在历史资料却是,已经很难判断这两位高官,是在哪里看到的紫藤花。应该不止慈恩寺一座寺庙。

想必这座寺庙的紫藤也超级绚烂。

因为杨巨源用了一句很豪华的诗”盛绩春光识紫藤。”是说紫藤将所有的春光都收进紫藤花里,开得实在是绚烂豪华,让人震撼。

那么他说朋友站在紫藤花面前,非常惆怅,是什么含义呢?

这还要从紫藤花的藤字说起,藤,本字是滕,古代有滕州,在山东,想必也是自古出紫藤花的山地故乡。而这位杜中丞老家在山东,又如此惆怅,想必他是思念故乡了。

另外紫藤代表道家隐逸,唐朝很多官员都有道家背景,只是进入仕途,反而与山林修行无缘,面对如此壮丽的花海,他是否会觉得人生的选择出现了失误了呢?

到底自由和仕途,是两种决然不同的人生路,前者清贫但是精神满足,后者显达,但也容易经受人生风雨。

你如果面对巨大的紫藤花海,想拥有的同时,也会艳羡可以把美过成生活的那一类人,虽然他们很可能也在羡慕你。

“藤花无次第,万朵一时开。

不是周从事,何人唤我来。”唐 ·白居易《陈家紫藤花下赠周判官》

白居易对于紫藤花的感觉十分微妙。

晚年的白居易,因为打造西湖声名在外,又因为他热爱花木培植,所以回到京城后,声名鹊起,成为园林专家。很多高官都请他规划园林,有了好花好景,请他一起欣赏。

比如他被邀请到陈家园林里,欣赏紫藤花。

这紫藤花开得真是茂盛,盛开的紫藤,万花齐放,紫光一片,好个绚烂。

他说,如果不是你周某人,我何以能够看到如此富丽动人的紫藤花?

白居易见过慈恩寺的紫藤,那里紫藤至少生长了数十年甚至百年,30岁的白居易曾经写下“惆怅春归留不得,紫藤花下又黄昏”的美句。很多人认为白居易喜欢紫藤。

但是在白居易涉及到人生和时事的言论里,紫藤则是作为一种恶花藤本的存在,它依附于乔木,看似绚烂,实际将巨大的乔木缠绕致死,攀附炫耀,踩着别人的肩膀上位,是紫藤花的本性。他甚至劝名君,要洞察君子和小人,谨防紫藤一样的小人,摧毁社稷。

所以我说白居易对于紫藤的感觉,十分微妙。

实际上这里有着白居易不为人知的成长和人生艰辛。

白居易父亲去世较早,他作为长子有责任挑家,但是他的母亲却对他寄托了太多的期望,甚至控制着他人生重要的抉择。比如逼迫他考进士,强行扼杀了他的爱情,不允许他娶地位较低,但是白居易喜欢的女孩湘灵。母亲的强势,如同紫藤树紫藤花一样,一方面成为白居易孝顺母亲的荣耀,另外一方面他也在精力体力上无限透支。以至于他母亲死后,他的放松多于悲戚。

但是他这样的隐怀,并不为人所知道。

而正是白居易的紫藤花,让热爱白居易和大唐的扶桑,引种紫藤。

紫藤花下的黄昏,成为扶桑国追求的物哀之美。

这大约是白居易做梦都没有想到的,真是我之砒霜,你之蜜药啊。

“绿蔓秾阴紫袖低,客来留坐小堂西。

醉中掩瑟无人会,家近江南罨画溪。”唐 ·许浑《紫藤》

安史之乱之后,国家逐渐太平,审美开始发生了变化。

早唐流行的胡服小袖,逐渐被舒缓从容风宽袖所替代,这里当然也有着皇帝振兴本族文化,强调本土文化的愿望。

紫藤花在这里被形容成袖子,紫袖低垂,这是典型的华夏华服宽袖垂悬的特征。

那紫藤花就像穿着紫色衣裳的斯文少女,将客人引到了庭院的西面,那里好一片绚烂的紫藤花海。

那紫藤在风中摇曳,如同女子醉酒,向客人说,我家本江南,侬住罨画溪,天风吹婀娜,溪水长浣衣,一别来此院,寂寞永如斯。

紫藤一样的美人,是有着淡淡烟雨哀愁的美,庭院深深深几许,一架紫藤空烟雨。

这种紫藤审美广泛流行后世,江南庭院亦多种植紫藤。

所谓情深深,雨蒙蒙。

但是仿佛也渐渐走近歧途,紫藤花有那么哀怨吗?

“红尘日日马蹄生,踏遍天街不记名。

只有君家容易认,紫藤花底读书声。”清 ·叶方蔼题《苕文紫藤架三首其一》

紫藤作为庭院树,只要一点泥土,就可以生根蔓延。所以多搭架以供紫藤舒展。

仲春和晚春赏花,一片紫光轻盈,花谢之后,绿叶成荫,可以遮蔽夏日烈阳,以庭院绿化的好植物,可以降低小环境的温度,过滤灰尘。

这是天然的屏障。

清朝北京多风沙,城市绿化滞后,但是人们会种植草木改善居住环境,紫藤架,葡萄架,蔷薇架常常铺设在庭院里。其中紫藤花紫色清新,香气淡雅,为喜欢读书的人家所热爱。

我每天游走在京城,马蹄上都是灰尘,到处都类似,不是风沙就是嘈杂。

只有你的家,最容易识别,那院子外就可以看到绿蓁蓁的紫藤,长着清新的叶,开着清新的花。

我不怕认错,因为里面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不是别家,就是君家啊。

紫藤花给人的色彩之美,绚烂而宁静,有一株紫藤,平凡的家园也会在春夏变成深山的洞天,最宜读书。

至于哪些紫色的哀愁,就留给扶桑国吧。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