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彬彬: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优先区

 kibcat 2023-03-24 发布于美国

Image
蔡石 摄影
自然保护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是,有限的资源应该投向哪里?这就涉及保护优先区规划这一问题,进一步讲,就是需要在有限时间内,结合最佳的可获得数据,分析并确定应该优先保护的区域。
在中国,特有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主要沿青藏高原东缘分布。该区域垂直于喜马拉雅山主链,主要位于横断山脉东部,包括岷山、邛崃山、大雪山、高黎贡山。特有兽类集中分布在南至高黎贡山,北至秦岭和大巴山的地区。特有鸟类物种以横断山脉中段(岷山、邛崃山、大雪山)和秦岭密度最大。由于中国的两栖类多为特有物种,因此所有物种与特有物种的分布模式相似。除了云南南部,特有两栖类高度集中在中国东南部的两个地区,即位于福建和江西的武夷山,以及跨越广东、广西和湖南边界的南岭。
对于所有三个类群的森林特有物种而言,其最集中的分布区位于中国中部和东南部的森林系统内,特别是山地地区。这些类群的分布模式主要受森林特有物种分布特点决定。而非林栖兽类和鸟类明显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这里是亚洲最大的三条河流——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


大熊猫及其保护区的伞护作用

我们对每一物种的分布数据进行海拔与栖息地的调整,并叠加所有特有森林物种分布,最终将物种最丰富的5%的森林系统定义为“中国森林特有物种分布中心”。一些区域为兽类、鸟类、两栖类共有,或为其中两类共有,或只为其中一类所有,则依次称为“三类”“二类”“一类”特有物种中心。我们发现,大熊猫的分布范围与约70%的特有森林鸟类、约70%的特有森林兽类,以及约31%的特有森林两栖类重合;约96%的大熊猫分布区位于特有物种分布中心,其中约13%58%25%分别位于一类、二类、三类特有物种分布中心。因此,加强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可以分别惠及三类、二类特有物种分布中心面积约28.6%17.1%。言下之意,任何投入大熊猫分布区的资源或为连接片段化栖息地而开展的森林恢复行动,都可能为庇佑中国最集中的、具有特有物种分布的森林区域带来保护效应。
除了峨眉柳莺外,现有大熊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了所有与大熊猫分布重叠的特有森林物种。对于相关兽类、鸟类、两栖类而言,国家级保护区分别保护了它们每个物种约7%、6%、11% 的分布区。对地方各级保护区而言,相关数值分别为6%、7%、20%左右。对于特有兽类和鸟类而言,大熊猫保护区对其栖息地的覆盖率约占所有国家级保护区对其覆盖率的一半,其中兽类约14%、鸟类约11%,略少于全国保护区对两栖类的平均覆盖率(12%)。大熊猫国家级保护区分别覆盖了特有兽类、鸟类、两栖类约8%、9%、1%的分布中心。同时,它也分别保护了两类、三类特有物种约13%和9%的分布中心。可见,从国家到地方各级大熊猫保护区共保护了20%左右的三类特有物种分布中心,以及23%左右的两类特有物种分布中心。
尽管如此,仍存在继续加深双赢的区域。四川雅安、乐山、眉山及成都东部特别是大、小相岭地区是三个类群特有物种共同分布中心,也有大熊猫分布,但缺乏国家级保护区。一些空缺被地方各级自然保护区或其他类型的保护地弥补,如瓦屋山、大相岭、黑水河、鞍子河,未来可考虑将它们晋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然,还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其他形式的保护地,如国家公园、社会公益型保护地或社区保护地。


未来保护区设计

我们研究发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覆盖一类、二类、三类特有物种分布中心面积的6.9%、19.2%、13%左右。就两栖类而言,其保护空缺物种的比例超过鸟类和兽类。狭域分布物种受保护的程度较差,主要表现在保护空缺物种比例较高,以及未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的物种数量较多。我们推测,分布范围小的特性使之很容易被自然保护区网络遗漏。与鸟类和兽类相比,两栖类的保护程度更小,约99%的狭域分布物种和约85%的广域分布物种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若以物种被保护地覆盖的程度衡量,哺乳类获得了最有效的保护。
研究揭示,保护空缺物种高度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特有物种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自然保护区覆盖面积约18.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面积约6%,在中国排名第三,仅次于西藏和青海。然而,四川的特有物种密度高且分布范围广,尽管自然保护地比例很高,但许多物种仍未受到保护。因此,对于特有物种分布的重点地区,应提高保护区覆盖比例。
就兽类而言,保护空缺物种集中分布在四川贡嘎山东部和云南横断山脉南部。鸟类的保护空缺物种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边缘、海南以及东南省份,其中以大、小相岭及南岭的密度最大。两栖类保护空缺物种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以西的山区,以及云南和东南省份的中部地区。如果将所有保护空缺物种的数据进行叠加,可确定集中分布地主要有四个:四川中部、云南中部、海南以及南岭地区。在海南,保护空缺物种尤其是两栖类密度极高,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在大熊猫分布范围内,四川雅安、乐山及眉山这三个地级行政区的保护空缺物种最集中。保护空缺不仅表明在某些地区缺乏保护地覆盖,同时也揭示了已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面积过小。例如在南岭地区,尽管很多保护区的位置适宜,但面积很小,无法向周边拥有丰富特有物种的地区提供足够的保护。


未来需重点关注的物种

对于一些被IUCN确定为“无危”的物种,它们的生存形势比预期更加严峻。如果施加海拔分布范围和适宜植被类型的限制,那么有许多物种的分布范围小于5000平方公里,包括4种兽类(甘肃仓鼠、小缺齿鼩鼱、斯氏缺齿鼩鼱、塔里木兔)、3种鸟类(四川旋木雀、贺兰山红尾鸲、峨眉柳莺)、10种两栖类(戴云湍蛙、理县湍蛙、利川齿蟾、无蹼齿蟾、乡城齿蟾、香港瘰螈、昭觉泛树蛙、红吸盘小树蛙、宾川异角蟾、峨眉异角蟾)。其中,只有四川旋木雀得到国家自然保护区足够的保护。另外,有6种“无危”的兽类、3种鸟类、12种两栖类的分布范围小于2万平方公里。按IUCN定义的标准,对于其中1种鸟类(大草鹛)、3种兽类(川鼩、鼠耳蝠、川西白腹鼠)、10种两栖类(隐耳蟾蜍、版纳鱼螈、哀牢髭蟾、龙胜臭蛙、宝兴齿蟾、瘤背蝾螈、大凉疣螈、腺异角蟾、景东异角蟾、莽山异角蟾),它们也应该受到充分的保护,但却都游离于保护区之外。可见,相关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本文作者系昆山杜克大学助理教授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