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健骨骼的阅读

 济宁文学 2023-03-24 发布于山东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强健骨骼的阅读

作者:孙  钰

不能成为一位卓越的创作者,那就坚守一隅,抵住寂寞,将自己锻造成为一名有力量的阅读者。——这是我对振拔当下中年苍凉诗意人生的主动定位。可是,在我逐日渐进的阅读中,发现越来越多的文字,不能够撬动我的目光和思绪,不能够强健我精神的骨骼,致使我中年的阅读,沉沦于一种苍白、荒凉、喧嚣……类似躺平的阅读纠结中。如何打开这团耿怀于心的纠结,是戳在我心头最大的梗。

2021年10月31日,山东散文学会主办的“当代散文讲堂”,邀约著名鲁迅研究专家李木生先生,主讲了一节《鲁迅散文的当代意义及对散文创作的启示》的网课。这堂连线于腾讯云端的大课,自19时30分开始,至21时30分结束。我效仿老家沂蒙山的孟良崮,拔身于电脑屏幕前,除了偶尔站起,摇转一下酸僵的颈椎,一刻也没有离开——为这个被碎片化阅读撕裂的时代,秀一场72000秒的禅定。李木生以一口鲁西南方言所做的演讲,绵里藏针,将身居千里塞北乌苏里江左岸兴凯湖畔的我,粘住;将那些虚拟在网络云端的满天星般的文学粉丝,粘住;将《鲁迅全集》中那些荷戟而立的杂文式的汉语,粘住。4年前,一位来自淄博周村古城的文友曾提醒我,李木生是一位对鲁迅的人生和著作有独到见解的人,彻底把自己燃烧的生命,投掷到所创作的文字中。他向我推荐了李木生的散文代表作《冬荷》。《冬荷》,是一篇迸发着鲁迅《秋夜》气质的“散文诗”。我在泉城济南一家毗邻大明湖的宾馆,面朝涌荡在荷叶和芦苇丛中的稼轩祠,大声诵读《冬荷》……当时,夏雨敲窗,一匹棕色虎猫蹲在窗外鱼鳞隆起的黑色瓦脊上,一丛法国梧桐的枝叶,颤动着为其撑起绿伞。它双目微闭,耸起一条虎尾般的尾巴,倾听风声、雨声、雷声以及我的诵荷之声。我记得,我用手机拍下了这幅画面。不知道,今日,这匹听过《冬荷》诵读之声的——被从冰雪里刨出的清凉梵音布施过的性灵之物,在2022虎年的春天,该以怎样斑澜的身躯和气象,锚定在黄河之南泰山之北的那片铸铁一般沉静浩瀚的沧桑屋脊上——等我?等我重新操起一口嘶哑的鲁南方言,采撷《冬荷》中高蹈的冰心意象,为其打开那个冰清霜洁的——一齐向未来?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要读点鲁迅!

这是李木生穿过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的重重封锁,借助互联网搭建的辽阔平台,向线上线下正在隔离着的无数阅读者,发出闪电般的呼唤。

李木生与鲁迅第一次亲密接触,劈开的是一道窄门——悬于额头的一线天。那时,年轻的李木生在青海某地服役,铁轨托举的土打垒房顶,糊的是《人民日报》。在他的睡铺上面,糊有一整版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万多字的长文,将他的午休、夜晚、激情、梦想、怅惘、寂寥……裁为一万截戗茬沉思的断面,为一颗被西北高原锻铸的头颅,雕刻进风沙猎猎的凛然与浩然。怎能睡着?睡不着——他就仰面,数头顶那一万多颗呐喊彷徨的黑色星星,数那一万多颗忧愤深广的鲁迅,数那一万多颗来自凛冽高原的醍醐灌顶……数着,数着,他就在驶向远方的铁轨上,铿、铿、锵、锵,与鲁迅相遇,与鲁迅握手,与鲁迅拥抱。他觉得鲁迅这老头挺有意思。就去青海乌兰县新华书店,寻觅为他驱散寂寞俯瞰人间荒凉的鲁迅先生——买他的单行本。就去北京,绞尽脑汁地请——凭票计划供应的20本精装的《鲁迅全集》。用时两年,李木生通读了《鲁迅全集》,还极具创意地制作了一本瞄准鲁迅作品深入开掘的首字索引。

一次偶然的仰望,裁定了李木生必然的人生走向。从此,这个从鲁西南注定要走向大海的人,于粗粝的大西北一线天逼仄的光芒中,洞悉了“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一次次苍茫而又清澈的践行和瞭望。

聆听了李木生的讲座,那一夜,我失眠了。我躺在黑暗中,搜索记忆。搜索除了教科书上与鲁迅先生的一次次必然相遇之外,还真得搜索到有一次偶然的相遇,曾经那样逼近地让我走近鲁迅,捕捉到了他那野草般恣肆的呼吸。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位姓邵的密山一中教导主任,英年早逝,遗留下大半部米黄色硬纸壳精装的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为了防止他的哑巴弟弟偷书卖钱换酒,他在和平朝鲜族乡中学和我一起教书的儿子邵天明,就将这半套《鲁迅全集》送给我。你爱读书,就把这七八本鲁迅送给你,将来,你当上作家,也有我的一份功劳呢。我接过这几本承载着现代汉语词典般质量的书,像接过几块刚刚冷却过的北大荒新出窑的青砖。我在每月20块钱租来的白铁皮罩顶的38平方米的蜗居中,伏身在不足半平方米的那张祖传的油漆斑驳的兴凯湖松木书桌上,在头顶一只孤独的25度白炽灯泡的鉴证下,与那几块凝结着火焰和海水的青砖对谈,审视,燃烧……《朝花夕拾》《野草》《呐喊》和《故事新编》,便从那一块块青砖中,一滳滴爆燃出来,那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沉郁、悲壮、忧愤,又不乏热切的氛围,将我故步自封的思维城堡,彻底攻陷。一段时光,我的情感和思想彻底沉陷于“鲁迅体”的文本中。那时阅读鲁迅,我以一种颜体楷书抄读的方式,心慕手追过鲁迅《故乡》的冷和暖。我常常手持一杆黑色的英雄钢笔,以不锈钢笔尖为探头,饱蘸淋漓着中华老字号水墨元气的“鸵鸟”牌碳素墨水,沿着“永字八法”的侧、勒、弩、趯、策、掠、啄、磔, 劈开深蓝的星空和海边碧绿的沙地,一字一顿,抵达、勘探、撞击、触摸、推敲、唤醒……鲁迅为我打造的那两幕少年英雄“月下刺猹”“雪地捕鸟”的沉浸式悦读场景。此刻,我必须承认,那时,我体验到的只是鲁迅的三分之一的故乡,也就是他回忆中的少年的故乡。至于鲁迅剩下的中年和未来的三分之二的故乡,则是日后随着人生况味对灵魂和肉体的双面夹击和呵护,我才逐渐体验到的。

现在想来,我心头轰轰滚过一阵按捺不住的遗憾:这种沉陷的时光,实在是太过短暂了。那时,毕竟年轻,为了追求所谓阅读的广度,我便从那大半部《鲁迅全集》,抽身而出。在一次、又一次的搬家行动中,那七八本鲁迅,也不知被遗忘流浪到何处。一个不能言语的聋哑之人,尚且能够借鲁迅的文字沽酒,熨帖沙漠荒凉的喉咙,熨帖贫瘠寡淡的肠胃,熨帖低飞于北大荒蒿草丛中的蹀躞身影……而我,却将鲁迅遗失,遗失在浅薄的更上一层楼的物质享受中,遗失在北大荒“大烟炮”似的冷漠中,遗失在霸屏的五光十色的信息泡沫中……从此,走马观花的浅阅读,霸占了我的业余时间。我——离——鲁迅,越来越远了。在这30多年的时代风云中,鲁迅经历了太多的质疑和拷问。有时,我也卑鄙地加入了这波不自量力的质疑和拷问中。一个不曾完全阅读和思考过鲁迅的人,就贸然对他说三道四,指鹿为马,这可不就是历史上那个盲人摸象的荒唐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又一次重演吗?

我打开放在枕边正在充电的华为手机,百度搜索了“阅读鲁迅”,上千条与之有关的信息,差点把我的手机爆屏。我选读了15条重要的信息之后,得出一个结论:鲁迅的创作,构建了中国文化的现代灵魂。他立足扬弃民族文化的雪山高原,为我们重新建造了一个现代文学的开始。他孤独地举起呐喊彷徨、旧事重提、灯下漫笔、地火野草……为现当代文学的走向,溯源开流,导引方向,传递薪火。我还发现,不仅仅是李木生一个人,当代无数的作家,都表现出对鲁迅的追慕和敬仰。那些当代文学第一方阵的作家,谈到文学启蒙时,就像枝叶婆娑的乔木高高举向太阳的胳膊,不约而同地指向鲁迅先生。他们甚至能如数家珍地具体指出是鲁迅的哪部作品,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张炜高擎《野草》,向辞典般的鲁迅发起致敬,这是他终生敬仰的文字,是强健他骨骼的阅读。贾平凹以《药》,向鲁迅致敬。余华以《孔乙己》,向鲁迅致敬。毕飞宇以《故乡》,向鲁迅致敬。被读者誉为“北极精灵”的迟子建,于2018年2月7日,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了一篇6500多字的长文——《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这是她徜徉在南中国冬天里的春天,以“尤其喜欢《故事新编》”的文笔和传奇,近距离地向鲁迅发出的来自大兴安岭亭亭白桦的冰雪致敬。莫言曾言:把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所有文字,兑换一部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他也心甘情愿。

第二天清晨,我把迟子建的《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和郁达夫的《回忆鲁迅》、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4篇怀念鲁迅的散文名篇,从书柜中找出来,相互比对着阅读了一遍。我感觉,这4篇文章,仿佛是跨越现当代文学浩阔时空的一次接力,把一个笑声明朗,心中满透着欢喜,敢于向黑暗和卑鄙,投掷标枪和匕首,被无数青年引为知己的中国文坛的“万年青”,直播到我面前。4位作家的文字,共同昭告我:一个不知道尊崇伟大人物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也是为未来种下风暴的民族。当下,“在鲁迅的各种纪念日上,有多少人是真心的怀念,视他为奇迹和爝火?”

公元2021年的初春,我们的鲁迅,已经活了140周年了。在我们这个民族九曲十八弯的滔滔国运中,骤然挺立着一峰中流砥柱——那位即使粉骨碎身,也要为一个民族百年树人的姓周的硬骨头;那个周身涌流着卧薪尝胆古越血性的绍兴书生;那个戟笔而立黑铁塑身的战士;那个暗夜里点燃自己呐喊逆行的孤独者;那个萧红眼中肃穆而又欢忭的“万年青”;那个钱理群眼中乐意陪同我们一起“寻路”,拒绝高高在上的大可随便谈谈的人……该是多么幸福与幸运!

而昨夜,来自我的故乡山东长达两个半小时的与鲁迅有关的“齐鲁之声”,就是突破当下新冠变异病毒的突袭,将那位吃的是野草,挤出的是血和奶的我们的大先生,再一次,呼唤到人间,呼唤到我们身边,呼唤到我的身边。阅读,是擦亮我每个日子的激湍,是强健我骨骼的盐和钙。一日不读书,就像完达山的溪流,一日没有尽情地拥抱过石头、野花和天空一般寂寥和虚无。人到中年,为了提振阅读和审美,抵抗那些负能量的精神熵,从现在开始,我必须强制自己做出删繁就简地选择——在众声喧哗的阅读中,我要再一次回归鲁迅,把目光锁定到鲁迅的文本中,把自己浅陋的思索,摁在鲁迅的文字中洗澡,把因中年躺平的阅读戳在心中的梗,用“鲁迅语”打造的匕首,剔除。

阅读鲁迅,就是阅读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未来。阅读鲁迅,就是拎起一把斧头,砍向当下你的灵与肉。为了强健骨骼,为了光合动脉,为了疏畅呼吸,为了远离信息沦陷,为了接通曾经悦读的文脉,为了焕然一新明天的那个惟一的你……我,我们,必须从今天开始,赶快读一读鲁迅,赶快读一读周树人,赶快读一读我们的孺子之牛——在这个浮躁的时代。

2022年端午节定稿于兴凯湖抱崮斋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