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帝国(十一)二士争功邓艾以三万之众披荆斩棘,破敌灭国,受刘禅之降,立下不世之功。然而这时一个人正在暗中用毒蛇般阴冷的目光盯着他,试图置他于死地,此人便是钟会。 如前文所说,二人的博弈早就开始了,为了独揽战功,邓艾自请单独行动,而钟会也在邓艾军中安插了耳目。 然而钟会本以为邓艾至多能在敌后制造些麻烦,但万万想不到他竟能直接迫降蜀汉。 这下钟会的处境就有些尴尬了,虽然他手下部队数倍于邓艾,但毕竟慢了一步,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个竞争对手耀武扬威而毫无办法。 应该说从这时开始,钟会决心除掉邓艾了,因为按照常理,钟会应该立刻进军成都与邓艾争功,毕竟他接受了姜维的投降,收编了数万蜀汉军队,也算是大功一件。 ![]() 不过钟会并没有,他南下至涪县后便不再前进了,而是在那里静静观察着局势的变化。 不为小利,必有大谋,钟会便是如此,为了那个终极计划,他只有耐心等待。 然而邓艾毕竟手下有兵有将,钟会暂时无法和他兵戎相见,那样他的计划将提前暴露,因此钟会决定来个借刀杀人。 钟会对局势的观察非常透彻,从战争前后的人事、军事安排来看,邓艾绝非司马昭所信任之人,对付这样的人,只需轻轻推一把即可,这种事他有经验,而邓艾很快也给了他这个机会。 其实邓艾在立下旷世奇功后,如果想要平稳落地,那么他基本是可保无虞的,毕竟钟会巴不得他赶紧离开此地,而司马昭也不可能平白无故滥杀功臣。但可惜邓艾并没有这个觉悟,反而愈发膨胀起来。 邓艾约束手下将士,进入成都后秋毫无犯,并安抚蜀汉降人,让他们各安其业,如此怀柔之策得到蜀人的广泛称赞。 如果仅此而已的话,邓艾无可指摘,然而他接下来的所作所为彻底葬送了自己。 首先邓艾自作主张封刘禅为骠骑将军,太子刘璿为奉车都尉,其余诸王为驸马都尉,而益州各官员都根据情况各有新的任命,有的直接成了邓艾的部属。又任命师纂为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统巴蜀各郡。这一系列操作下来,美其名曰是依照“邓禹故事”。 邓艾是南阳棘阳县人,距离邓禹的故乡新野县非常近,虽然并无明确证据显示他和名门望族新野邓氏有什么联系,但根据他的籍贯和姓氏,我想有相当概率是出自于这一家族的旁支,只不过到他父亲这一代时已经家道中落了。 ![]() 对于大名鼎鼎且有可能与自己有些渊源的邓禹,邓艾想必是怀着一种崇敬之情的,他也想效仿这位东汉的开国元勋。只可惜邓艾读史还是不够透彻,他的所作所为根本称不上是“邓禹故事”。 当年邓禹确实命隗嚣为西州大将军,专制凉州、朔方事,但邓禹是在“承制”的前提下做这一切的。 况且当时刘秀还没有平定中原,隗嚣则盘踞陇右实力不俗,刘秀非常需要这一助力。而现在蜀汉已经灭亡,益州的财富和军队都已经被收入囊中,刘禅等人除了做吉祥物已经没什么太大价值了。 邓艾的行为在司马昭看来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收买人心图谋不轨,长此以往,益州岂不是要成了邓艾的独立王国?从这一刻开始,司马昭对邓艾的态度应该就从防备进一步发展为厌恶了。 然而邓艾对自己的处境却丝毫没有觉悟,反而愈发居功自傲。 他对益州的士大夫说:“诸位幸亏遇上我,所以才有今日之安。如果遇上像吴汉这样的人,你们早被杀掉了。”又说:“姜维不过一时称雄罢了,如今与我相遇,只能穷途末路。”其狂妄可见一斑,而有识之士听了此话无不嘲笑。 其实即使到了这个时候,司马昭也没有对邓艾动杀心,不管他是欲擒故纵也好,还是单纯为了局势稳定也罢,总之他打算先敲打一下邓艾,让他清醒清醒。 于是在景元四年(263年)十二月的诏书中对邓艾的战功大肆褒奖,并封其为太尉,增邑两万户,封其二子为亭侯,各封邑千户。而同时诏书中也提到,邓艾的功劳远迈古之名将,即使是白起破楚、韩信灭赵、吴汉平公孙述以及周亚夫平七国之乱也比不上他。 其实这段评价并不夸张,邓艾的功绩即使不能超越这些古人,至少也是在相同水平线上的,但诏书中选取的这些案例却暗藏深意。 其中白起、韩信和周亚夫都是不得善终的,而吴汉虽然得以善终,但他也因在平定益州后纵兵烧杀抢掠而遭到了刘秀的严厉训斥。 邓艾虽然能约束士卒,但他的行为仍太过放纵,若他能细品一下,说不定可以明白司马昭的意思。 然而邓艾不仅没有认清形势急流勇退,反而又萌生了新想法,他打算为平伐吴做准备,进而平定天下。 在给司马昭的上书中,邓艾为平吴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他打算在益州以四万军队打造战船,并囤积盐铁以备军需,如此便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真是糊涂啊,邓艾确实是一位军事奇才,但是相应的,他政治眼光却低下得令人难以置信。 或许开战前司马昭的真实目的还尚未显露,因此绝大多数人反对伐蜀,但到了这个时候恐怕朝中文武百官已经无人不知了。 之前钟会夺下汉中后,司马昭一反常态,立刻接受了晋公的爵位,如今益州全境已被平定,后面他想做什么显而易见。 在司马昭的规划中,接下来便是篡位称帝,至于平定东吴一统天下的优先度则要置于其后。如今一切正按他的计划发展,何必再节外生枝呢?邓艾的提议与司马昭的利益严重不符。 况且邓艾也未曾想过,如今他官至三公,位极人臣,若再让他立下平吴之功,岂不是功高震主,赏无可赏。莫非要和司马昭平起平坐,称公建国不成? 而这封上书接下来的内容让司马昭更为恼火,邓艾又建议要厚待刘禅,封他为扶风王,这样吴主孙休很可能会以此为榜样望风而降。 ![]() 当时司马昭才是晋公而已,刘禅却做了扶风王,这叫司马昭情何以堪呢? 况且邓艾也太低估东吴统治者的水平了。刘禅被善待是因为蜀汉灭亡后就只剩下东吴,需要给他们树立榜样。那么如果东吴也投降了,他们作为最后一家灭亡的势力,则不具备刘禅那样被作为榜样的价值,从后来孙皓和刘禅的爵位对比便能看出这一点,因此厚待刘禅就能吸引东吴归降这个逻辑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司马昭这时已经非常不满了,于是命卫瓘回复邓艾说:“事当须报,不宜辄行”。就是说这事得上报朝廷,不能草率行事。 其实司马昭就代表着朝廷,他这么说已经明确表示要拒绝了,这也是他给邓艾的最后一次机会。 不过邓艾却依旧没有醒悟,继续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回。 他先是说“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又说兵法言“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总之就是不承认自己的言行不当,反而为自己的肆意妄为进行开脱,这最终给他判了死刑。 狡猾的钟会深知邓艾的所作所为已经让他上了司马昭的黑名单,如今到了该行动的时候了。 钟会利用自己善于模仿他人笔迹的天赋,对邓艾的上书进行修改,将其言辞改得颇为傲慢无礼,同时又上书称邓艾狂傲悖逆,有谋反的征兆。 ![]() 除此之外,胡烈、师纂和卫瓘也分别对邓艾进行了举报。 前面曾经介绍过,师纂是司马昭派来监视邓艾的,而卫瓘则是监视钟会的,至于这位胡烈,他同样是司马昭的亲信。 胡烈的父亲胡遵是司马懿部将,跟随他南征北战近二十年,之后他们父子二人又先后在讨伐毌丘俭和诸葛诞的战役中立下功勋,而后来钟会叛乱后为胡烈之子胡渊所杀,而传播消息的丘建也是胡烈旧部,这应该不是巧合。 总之,此时司马昭已经决心除掉邓艾,他并非受蒙蔽,事情的真相他心知肚明。而这就像当初杀害嵇康一样,钟会在中间只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结果是不会改变的。 很快,司马昭便下令拘捕邓艾。为确保万无一失,又派贾充领兵入斜谷,他自己则亲率大军进驻长安进行威慑。 这对钟会来说是个好机会,他清楚司马昭对自己并不完全信任,安插在身边的卫瓘便是明证。于是钟会便命卫瓘前去执行这一任务,由于他手下只有一千人,邓艾一旦不愿束手就擒,很可能直接杀掉卫瓘。如此一来不仅能加深邓艾的罪孽,更能除去卫瓘,实乃一箭双雕。 然而卫瓘既然受命前来监视钟会,自然也不是寻常角色,虽然他无法拒绝钟会的命令,但对付邓艾这样政治嗅觉不够敏感的人还是手到擒来。 为了确保行动的隐秘性,卫瓘在深夜行动,进入成都后立刻召集邓艾部将,随后出示收捕邓艾的诏书,并表示只拿首恶,余者不问。众将若听命便罢,一切官爵照旧,若是抗命则诛杀三族。 如此方可看出邓艾的疏忽,有人带兵进了成都,甚至召集众将集会,发生如此重大变故他竟然一无所知,最后毫无反抗之力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另一方面,邓艾在陇右的根基其实并不像司马昭想的那样牢固。 后来司马昭生怕邓艾的死讯会让陇右生变,于是立刻派唐彬去探查。结果唐彬得到的结论是邓艾“处身无礼,大失人心”,又“好施行事役,数劳众力”。因此“陇右甚患苦之,喜闻其祸,不肯为用。” 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因为邓艾治军严格,威多于恩,另一方面也跟司马昭对他的防备有关。有诸葛绪进行牵制,邓艾在培植自己的势力方面自然束手束脚。而他在攻灭蜀汉后擅自封赏,或许便有重新培养自己班底的意图。 总之,邓艾在陇右的旧部绝大多数都不愿意趟这道浑水,见邓艾已经失势,便表示愿遵从卫瓘之命。 第二天清晨,卫瓘开始行动,邓艾还没睡醒就从被窝里被揪出,父子二人一同被关押。 ![]() 不过邓艾手下到底还是有几个死忠之士,他们本打算去劫狱,但卫瓘却以将为邓艾上表申诉为由进行搪塞,将这几人骗走了。 身陷囹圄邓艾这时才如梦方醒,只好仰天长叹道:“我乃忠臣,竟落到地步,白起之冤,于今又重现了。” 其实司马昭已经隐晦地提醒过他了,这又怪谁呢? 听说邓艾已经被收押,钟会大喜过望,他很快赶到成都。 虽然除去卫瓘的目标没能实现,但至少邓艾这个最大的阻碍已经失去威胁了。 此时的钟会意气风发,他手握二十余万大军,又全据灭蜀之功,他已经达到了人生的顶点,是时候进行那个终极计划了。 然而万物盛极必衰,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被欲望蒙蔽了双眼的钟会未曾想到,其实他也是那个猎物。 百年东吴系列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本文下方留言或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皆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