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将无能,拖累三军;薛仁贵兵败大非川,10万大唐虎贲全军覆灭

 雄关漫道111 2023-03-24 发布于山东

他征战数十载,留下了“三箭定天山”“脱帽退万敌”“神勇收辽东”等无可比拟的不朽功勋,并因惯穿一袭白袍作战故而得名“神勇白袍将”,著有《周易新注本义》十四卷。

他就是大唐名将——薛仁贵。

蔡东藩在通俗历史小说《隋唐演义》中评价其:以少胜多,有战必克;贾言忠所谓:“勇冠三军,良非虚语”。

然而,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忠君爱国之士,为何会兵败大非川,致使所向披靡的虎贲军队全军覆没,被皇帝一气之下贬为庶民?

这一重大失误是名将的江郎才尽,还是其中另有隐情?

文章图片1

薛仁贵挂帅出征

公元670年,武将薛仁贵被唐高宗李治秘密传召入宫,他此次进宫的目的是什么呢?

吐蕃宰相钦陵,挟天子以令诸侯,置年仅十三岁的吐蕃王芒松芒赞于不顾,擅自对西域十八州发起进攻,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霸主,严重威胁到了大唐在西域经商、管辖、驻兵等多方面自主权。

为保西域太平,也为了大唐自身的综合地位,唐高宗决定派精兵强将前往吐蕃进行征讨围剿。

头脑冷静、战功赫赫的薛仁贵就在人选的考察范围之内。

薛仁贵虽寒门出身,但有学者考究,他其实是名门望族出身。

为什么呢?

文章图片2

据坊间传闻,薛仁贵来自河东薛氏一脉,是彼时的豪门显贵。

只是因为民间资料记载较少,并且草根的身份会更好地激励子孙后代不懈进取,是民间写作创作的不二之选,遂将其平民化。

这一番推测我们无从考究其真实性,但薛仁贵从小生活艰苦、无人庇护的童年是真实的。

是他从小喜好读书、勤于习武的坚持,才致使他能够在投身军队后立下赫赫战功,最终成为名震天下的大将。

昔年,万年宫遭遇山洪,李治正酣睡于帐中。

所有奴仆全都惊慌逃窜,只有薛仁贵冒死爬上屋顶横梁,大声叫醒李治,将他拉上横梁,二人才逃过一劫。

文章图片3

自此之后,唐高宗一直对薛仁贵颇为照顾,且因薛仁贵的一身好本事和聪明的头脑,更是将他当成了值得托付要旨的亲信。

虽受皇家照顾、在高句丽之战中表现不凡的薛仁贵,并不敢洋洋得意,他生怕树大招风引来杀身之祸。

所以,当李治征求他围剿吐蕃的策略时,他并不敢侃侃而谈,而是以无能自称。

在唐高宗一再的劝说与鼓励下,薛仁贵才将自己早就想好的围剿策略一一详述,并全面分析了利弊。

唐高宗大喜,但要求调整一下进攻策略。

文章图片4

原来,李治的姑姑弘化公主当年远嫁吐谷浑部落,钦陵所带人马吞食了吐谷浑,公主大怒,找到李治含冤诉屈,要求侄儿帮助吐谷浑重新恢复独立,报仇雪恨。

唐高宗碍于血亲之托,也不好一口回绝,只能将这个难题交给薛仁贵一起解决。

再加上,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也有心归顺大唐,所以大唐何乐而不为呢。

这无疑打乱了薛仁贵的作战计划,他本来只想征伐吐蕃,并不想掺和其他的事情。

但,身为臣下,君命不可违,他也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

自此,薛仁贵挂帅出征,皇帝为其举办送别宴,亲自送行。

文章图片5

争强好胜的郭待封

薛仁贵上战场之前,唐高宗特派副帅两名为其助阵,分别为郭待封和阿史那道真

郭待封何许人也?

唐朝名将郭孝恪之子。

显庆四年,郭待封通过高宗的亲自选拔,待诏弘文馆;乾封元年,郭待封追随李勣征讨高句丽;咸亨元年,郭待封又经举荐,同薛仁贵一起征伐吐蕃。

郭待封出身显贵之家,常阅诗书兵法,又好舞文弄墨,常常自视过高,以清流独居。

出身高贵,自诩清流世家的郭待封自然是看不起上无背景、下无权力的薛仁贵。

早在东征高句丽之时,薛、郭二人便有过交集,彼时郭待封就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文章图片6

行军期间,水军急需支援,郭待封意欲将情报传递给李勣,但又怕被高句丽官兵发现,所以特写了一首离合诗,八百里加急送给李勣。

李勣当场大怒,认为郭不分轻重缓急、文人气息太重,缺少杀伐决断的果敢。

且单凭一首离合诗并不能传递出有用的信息,李勣本人十分着急。

三天之后,随军元万顷将此诗解读出来才发现其中的玄机,禀告给主帅,及时调兵遣将,才没有造成兵败。

李勣这才没有重罚郭待封,放了他一马。

薛仁贵知道郭待封只会纸上谈兵,并无多少实战经验,但是碍于郭待封的勋贵家世和朝中势力的盘根错节,加上郭又是文武高官裴行俭力荐的人才,处处要留着情面。

文章图片7

所以,每每郭待封对自己不尊重或是出言顶撞,薛仁贵都是能忍则忍、顾全大局。

于战术上,薛仁贵主张以大非川为据点,首先攻下关键点巴颜喀拉山口,即乌海,占领吐蕃军队前进的要塞河口,佯攻诈敌。

再以乌海为隐蔽点,埋伏深入的吐蕃军队。

最后一举拿下钦陵的军队,与吐谷浑里应外合,共同逼迫吐蕃求饶。

而瞧不起区区一介武夫的郭待封,则是提出了反对主张,认为薛仁贵的想法太过激进,完全是莽夫之举。

他认为应该先与吐谷浑合作,助其复国,再借助两股势力的声势压倒对方,使吐蕃军队溃散,最后大军长驱直入,对吐蕃军发起总攻。

文章图片8

试问,如何保证在吐谷浑复国途中,吐蕃不会乘虚而入?

如何确保进攻期间,吐蕃不会借助自身地理优势因地制宜?

薛仁贵压制一腔怒火,耐下心来为其慢慢解释,但郭待封自认他与薛仁贵平级,不必完全听命于他。

薛仁贵大怒,提出“军令如山、不得不服”,二人剑拔弩张。

与郭待封素有交情的阿史那道真及时认清形势,宽慰郭待封听从指挥、放弃反抗,这才保证了作战计划的如期进行。

文章图片9

于乌海首战告捷

薛仁贵膝下一子,薛讷,虽性格上人如其名,木讷少言,惜字如金,但本领上却尽得其父真传。

不仅武艺高强,更擅用兵出击,实乃良将也。

薛仁贵派薛讷为先锋,带领部分军队直击乌海,自己带领剩余部队随后紧至。

临行前,特叫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两名副帅于帐中,交代一旦占领乌海成功,接到消息后必速速进行支援,以免吐蕃军队的反围剿,如若不然,必军法处置。

阿史那道真虽知道郭待封心存抗拒,但也知薛仁贵是个有勇有谋的优秀将领,在诗词歌赋上或许不如郭,但行军打仗方面必然要比他们强上百倍。

文章图片10

所以他担保,一定会听从命令,不会延误战机。

薛讷先行一步,率先抵达乌海。

由于地形险峻、环境恶劣,他并没有急着作战,而是派下属去沿途找到当地居民,问清了地形地势后,绘制出来了精准的地图手册,以便指挥参考。

就这样,大非川到乌海的路途,本该花费半月的时间,他们轻轻松松10天便搞定了。

从地图学上来讲,吐谷浑现位于青海的河湟地区与柴达木盆地。

吐蕃若想进入吐谷浑,乌海是他们的必经之路。

掌握乌海,便可以掌握吐蕃军队的粮草运输和后备补给,不费一兵一卒便可使吐蕃大军濒临绝境。

文章图片11

薛讷为了不打草惊蛇,悄悄溜到了乌海以南,而薛平贵则以乌海以北为据点,两军南北呼应,对吐蕃军队发起总攻击。

说时迟,那时快,数万虎贲军队蜂拥而至,杀得敌人措手不及,乌海大战,首战告捷

作战成功后,主帅薛仁贵立马派人,八百里通传二位副帅即刻发兵,刻不容缓。

按照薛仁贵的设想,以乌海为据点,与高宗后续派来的精锐部队前后夹击大非川,对吐蕃军队造成致命一击,不仅可以收复吐谷浑,还可将西域被抢占的地区成功解救。

但事情会同他设想的一般顺利吗?

万事俱备,最怕从中作梗。

文章图片12

一将无能,兵败大非川

郭待封接到指令后,怒火中烧,认为薛仁贵行事鲁莽、不受天命、独断专行,便故意不调兵遣将。

更过分的是,他还煽动阿史那道真和吐谷浑的部下,自成一党,联合抗衡薛仁贵的指挥。

他虽想挑大梁,架空指挥权,但面对实力雄厚的吐蕃大军也是心有余悸,所以想了个两全之策。

郭待封只派3000人马前去乌海相助,一方面打探路上是否有敌军埋伏,另一方面对薛仁贵也算有个交代。

薛仁贵在乌海苦苦等待援军的到来,历经十数天仍不见踪影。

原来,郭待封派出的3000人马在路上不紧不慢、不急不缓,真真是可惜了薛家父子用心占据的良机。

郭待封架空实权后成了无头苍蝇,四处乱撞。

文章图片13

他在派去3000士兵后,不知为何又给乌海派去了五万人马,这五万人马行至半路就被前来支援的吐蕃大军围得水泄不通。

军粮、武器、补给等都被俘虏,最终导致十万虎贲大军死伤过半。

阿史那道真被逼无奈,派两万人马前去营救郭待封。

但此举,无疑也是飞蛾扑火,最终被吐蕃大军一一歼灭。

郭、阿二人最后也被虏于吐蕃军队的营帐之中,生命危在旦夕。

接到消息的薛仁贵,绝望之下发出无助的叹息,他手下仅存三万人马,除去老幼病残弱的,只有一万人尚可作战。

如果前去营救,不用想也是自取灭亡,弃车保帅,不要再做无谓的牺牲才是唯一的办法。

但出于情面,薛仁贵还是派儿子薛讷,带领3000精骑前往敌营营救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二人。

文章图片14

不得不说,薛讷当真是个才智双全的真汉子。

他奋力杀进敌营,即使腹背受敌、满身是伤,也还是拼尽全力抢出了郭、阿二人,将他们安全带回了部队之中。

他们一队人马只能在乌海苟延残喘,利用缴获不多的食物、用品,提心吊胆地度日。

高原反应加上粮草殆尽,不少士兵已经生命垂危,人心惶惶;而乘胜追击的吐蕃军队在8月份终于正面迎战大唐主帅,虎贲军队几近惨遭全歼

但是,钦陵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放过了最后的人马,与大唐求和。

因为吐蕃大军已经多达40余万,粮草供应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如果一直耗下去,只会坐吃山空,走进穷巷。

文章图片15

而且,牛马已经将偌大的草原啃得连草皮都不剩了,数十万大军必须解散,或者移到更广阔的草原上去。

可以说,这是一场双方溃败的持久战。

大非川之战的失败是唐初对外战争中为数不多的一场败仗,不仅十万雄军折损他人之手,就连大唐的元气也受到了重创!

远在洛阳的唐高宗得到战败的消息后,急火攻心,下旨将薛仁贵贬为庶民。

郭、阿等人必然也免除不了责罚。

郭待封自是无话可说,他作为罪魁祸首无可辩驳,意志消沉之下不得不认罪。

可怜的只是薛仁贵被牵连,不仅之前的荣誉被一扫而空,晚年因此遭到世人诟病。

当真是一将无能,拖累三军!

文章图片16

若不是郭待封的擅作主张,凭借薛仁贵毫无破绽的进攻策略,完全可以迅速围剿吐蕃。

但世事并非尽如人意,驰骋战场、战功赫赫的大将兵败大非川,十万虎贲军队全军覆没。

即使之前战功累累,也抵不过一次的致命打击。

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非川之战是两个英才的巅峰决战,薛仁贵行军有效,钦陵也并非软弱无能之辈,他们懂得审时度势、扬长避短。

而大非川战败只能说是,一将无能,终致全军惨败!

文章图片17

参考文献:

《薛仁贵何以兵败大非川》.曲封墨

《薛仁贵生平事迹考述》.高锦花,李淑芳

《隋唐演义》.蔡东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