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香浸润的烟台所城

 刘艳琴07v97i5e 2023-03-24 发布于山东
晨阳初照,所城大街上熙熙攘攘,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突然,一阵雄壮激昂的歌声传来:“……再见,再见,再见!莫惆怅,莫依恋。抱着十二分的热情,期待着你们有绝大的成功待转。来,站在时代最前线,战!战!战!”人们不约而同地放下手中的活计,驻足倾听。歌声来自西面?来自东面?来自南面?似乎是四面八方!一位儒雅的老人说,那是几所学校里的师生们在给奔赴抗日前线的学生们送行。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这几所小学便是彭城小学、振华小学、敬文小学、守先小学和贞静小学。是所城的大户人家刘家和张家创办的私立小学。
这些小学中,最早的可以追溯到1905年。所城两大家族之一的刘家率先把西南关的家族议事厅改建为彭城小学。初期,男校在信义街,女校在议事厅。几年后男女合校,原女校处为1-4年级的初小学部,以“蒙以养正”为宗旨,以 “学有辑熙”为目标,以“整、齐、严、肃”为校训,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为修身准则,设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数、劳作等课程。南校搬迁到西面刘家的“祭天地”处,成为5-6年级的高级部校址。高级部以 “忠、诚、勤、毅”为校训, 增设尺牍、历史、地理、格致、体育、军操、图画、唱歌等课程。整个小学的课程设置既有连续性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1934年,彭城小学又附设了幼儿园。学前教育的增加,使之成为一个完全小学。据美籍华人曲拯民先生的《烟台教育发展史话》记载,该校“功课和校规严,声誉颇佳,学生超过一百五十人”。刘家的学校把品德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把家族里最好的建筑用在了教育上,那么,这个学校成为当时市区教学质量较高的小学之一,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该校于1949年2月改为公办,更名为南关小学。

1915年,所城张氏在原来设立于张氏祠堂的义塾基础上,成立了振华小学。振华小学在选聘教师上颇有眼光,国文教师是前清秀才,算术教师是齐鲁大学的毕业生,其他学科的教师也是中学毕业生、大学肄业生。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1923年3月,振华小学迁到西沟村新校址(即现在的建昌街五巷19号),开始招收张姓以外的学生,除初级4个年级各1个班、高级4年级各1个班外,还附设了1个中学班。初级班开设有国文、算术、社会、唱歌、体操、图画、劳作,高级班增有英语、历史、地理、自然、修身、写字等课程。正是在这样的课程安排下, 于烟台市首届小学生运动会上,振华小学包揽了团体总分和个人总分的第一名,当流动锦旗捧回学校的那一刻,全校师生沸腾,近200人涌上街头,锣鼓喧天地游行庆贺了三天,大大提升了师生们的士气,连整个所城都沉浸在节日般的气氛中。
振华小学以“诚、敬、勤、爱”为校训,以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核心,宣扬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的道德观,每周还按时刊出校报《振华童声》,并编写了旗帜鲜明、激昂向上的校歌。也正是在这样的德育教育下,烟台市中学生举行反帝游行示威时,振华小学的师生也积极参加了游行,最早加入了中学生的游行队伍,展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
1915年,所城张氏的一支迁居大海阳,将张氏在关帝庙东西两院办的大海阳张家义塾改为敬文小学。该校是初级小学,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算术、党义、自然、地理、历史、体育、唱歌等。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三次搬迁三次更名,它的精神血脉却延续至今,成为芝罘区有名的百年老校——文化路小学。

1918年,继振华小学、敬文小学之后,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所城东门里张氏老支的开明志士,在现在的三马路中段路南创办了私立守先初级小学。学校的校训、学制、开设的课程等,大体与振华小学一致。这个学校的校舍极为讲究,大有江南书院构建风格。校门北向,门楼两侧墙壁设有天地幄,左右两侧落地各立一方雕花理石,门扇雕刻长联,门里过道左右分别开门,直通教室。校门前有每六级台阶为一段的长石十二级台阶,台阶两侧为砖雕花墙围成的两层花园,花园内月季和牡丹繁花似锦。校园为两进的大四合院,青砖黛瓦,敦厚朴实,宽阔平整的大运动场占地两亩,校园还砌有严整的围墙,围墙内植有紫荆、丁香、青松和白杨树。简直就是一所花园学校!
学校的亮点还不只是在办学条件的优越上,最大的亮点是学生全部免收学费。学校为此设董事会,除了主掌校务外,主要任务是捐款办学。学校为数不多的教师,都是张氏族人,全是义务授课。为了能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学校还办了复式班,两个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个教室上课。在一节课里,老师先给其中的一个年级的学生讲课,再布置作业,之后在这些学生做作业的时候,老师再给另一个年级的学生讲课。据美籍华人曲拯民先生的《烟台教育发展史话》一书介绍,该校“校董全部张姓,经费充足,成绩优良。”随着烟台整个教育的发展,政府整合教育资源,该校于1946年并入南山路小学,成为今日南山路小学根基之一。

1924年,继振华小学、守先小学之后,所城张氏又用所城北门外东街23号的私人房屋,组建了烟台私立贞静女子小学。办学初期只收女生,为所城女童接受文化教育首开风气之先。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学校根据女子特点,以“诚、敬、勤、朴” 为校训。采用复式教学,学制4年。从1927年开始招收少量男生。1928年起,实行6年学制。随着规模的扩大,学校的总部迁至草市街10号,400多平方米的校舍仍然是张氏个人捐助的,原处作为分校。学校开设的课程,与振兴华小学一致。师资配备多是接受新式教育的烟台八中、蓬莱八中等毕业学生,教师知识面广,认真负责,态度严谨,方法灵活,颇受学生的欢迎,教学质量极高。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言行,那怕是一个教学细节,尤其是小学教师,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话确有一定的道理。1944年,贞静小学第14届毕业生报考烟台第一女子中学,第一志愿报考了这个学校9名女生,竟有7人被录取,第1名、和第4名都出自贞静小学的,其余5人全在录取的50名学生中的前15名以内,在烟台轰动一时。为此,烟台第一女中的校长徐梦麟惊喜不已。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贞静小学的优秀师资队伍。他们或为当地名儒,或为张家饱学之士,博学多才又术业有专攻。他们首开运用灵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情趣,既教给学生知识,又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如青岛市原教育局副局长、市民建主席、市政协副主席、山东省数学教研会副会长、著名数学教育专家张晦庵先生,当年就是贞静小学的教师,他任学校的高年级多门课程的教学,那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教学情景,至今尚印在“老学生”的心里。张宇雨老师教算术,针对学生学习“斤(16两为1斤)两化聚的换算”、“鸡兔同笼”等难题,巧编悦耳的解题歌诀,学生计算此类算题唱着歌诀应刃而解,“老学生”今天回忆起来还兴奋地说:时隔将近70年,至今未忘。不夸张地说,张宇雨老师的解题歌诀,我们大学毕业后在科研工作中都用得上。当年北京华北大学法律系肄业生张继先,返里到贞静小学义务教学,他吟诗作画、吹拉弹唱无所不精,言传身教,学生深受其益。
有名师必有高徒。所城张家当年成功的启蒙教育,为当时一代代学子在以后的各条战线上取得卓越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曾任陕西省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颗粒学会流态化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化工系教授张蕴璧;曾参加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科研工作并荣获1980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上海瑞金医院主治医师张春萼;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国际治癌专家、著名教授王奇璐;曾任太原工业大学电机教研室副主任、国家教委电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张春镐;为国家创收综合经济效益40亿元,设计、建造了铁路固沙防护体系并于1988年荣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2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高等教育专家的国务院津贴获得者、安徽农业大学森林利用学院教授马新传;青岛市三八红旗手、国家化工部优秀教师、青岛化工学院教授、化工系主任张春洁;原烟台市文化局局长牟宁;安徽医学院教授宫懋芳
……
都是贞静小学的毕业生!
每当这些“老学生”返回故里,说起自己的成长过程,他们共同的心声是:当年所城张家的小学教育,对我们的启蒙和素质的培养,以及以后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么好的小学教育却没能一直延续。
1938年2月,日军侵占烟台后,奇山所城刘氏张氏办的这五所私立小学,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各自停课一个时期,1939年秋被迫先后陆续复课,日伪当局强行在学校进行奴化教育,师生们保持民族气节,采取各种形式给予抵制。日语课上,听说查学的来了,才拿出日语课本摆摆样子。抗日战争开始后,这几所学校的学生都有奔赴抗日前线的,每一次出征,留在后方的师生们都高唱《送别歌》为勇士送行。

1948年烟台二次解放,烟台的教育真正回到了人民手中,上述学校先后被烟台市人民政府接收为公办学校。原振华小学、贞静小学,连同西关基督教办的爱光小学,在振华小学处合并为建昌街小学。原彭城小学的西南关(即后更名为南关小学)处,旧有校舍拆除,在原址新建了30多万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将南关小学与建昌小学合并,定名为烟台市芝罘区建昌街小学。芝罘区建昌五巷19号的原振华小学楼舍仍在,现为芝罘区教体局老教育工作者活动中心。原贞静小学在所城北门外东街23号的校舍,因城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拆除,后迁至的张家祠堂现以市级文物保留,但仍被有关单位占用。原守先小学的特色建筑,也因城改而拆除。这些见证了烟台教育百年沧桑的历史遗迹就这么遗弃在民间,想想都让人扼腕叹息!
此外,所城十三姓中的安、陈两姓迁居芝罘大疃。1912年创办了中英学堂,由于经费不足,两次停办,1935年集资创办了芝罘镇私立新民小学。鲜明旗帜地亮出办学救国的宗旨,在烟台的小学中首开英语课。分初级和高级两个学部,学生常年保持200人左右。历经坎坷,一直办学到烟台二次解放。
所城张刘两家以及安陈两家这一个世纪的持之以恒捐资办学,为提高烟台市民的文化素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中国的科技教育事业贡献了高质量的“砖瓦”。
如今,当你漫步在烟台最古老的街区所城里的时候,稍微往外围走走,你就会看到建昌街小学,从建昌街小学往东走便是南山路小学,往西走便有文化路小学。这些烟台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也许连某些烟台人自己都不知道,它们的历史已经超越了百年。百年的沧桑虽然让它们的面貌几经改变,但一直未变的是它们的文化传统和治学精神,直到今天,这些小学依然位列烟台优秀的小学之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