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新伟:“美玉终有碎时”——墨西哥与中美洲古代文明

 悲愤的公牛 2023-03-24 发布于加拿大

在最后的篇幅中,作者简要叙述了西班牙早期殖民史。其中两个事实令人难忘。一是,最早的墨西哥奢侈品被运回西班牙后,国王查理五世对黄金比对艺术品更感兴趣,很快就将这些珍宝熔成了可以交易的金块。二是,由于欧洲人带来的天花和其他传染病,至1621年,墨西哥盆地的人口从1519年的大约100万下降到大约25万。新大陆的发现和殖民,直接引发了欧洲的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对一个文明的摧毁,似乎促进了另一个文明的发展。

19世纪以来,考古学在中美地区的广泛开展,重新缀合起湮没在丛林和荒漠中的碎片。本书呈现的,正是美玉未碎时的文明之美和生命之力,引发我们对人类文明兴衰演变、碰撞融合的思考。

*文章系《墨西哥与中美洲古代文明:考古与文化史(上下册)》([美]苏珊·托比·埃文斯 著  李新伟 等译 三联书店2023-3)“导读”,作者李新伟
图片
参观中美地区考古遗址的游客既寻求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还探寻着古代智慧。每当春分之日,会有成千上万游客来到奇琴伊察,观看城堡金字塔台阶侧壁上形成的蛇形阴影。通过参加每年一度的新岁仪式,游客也获得了精神力量
导读 “美玉终有碎时”

《墨西哥与中美洲古代文明:考古与文化史》可说是中美地区文明通论性著作中的经典,第一版在2005年获得了颇具权威性的美洲考古学会优秀图书奖。作者苏珊·托比·埃文斯(Susan Toby Evans)就职于中美地区文明研究的重镇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学系,她的博士学位也是在宾大获得的,师从威廉·桑德斯(William T. Sanders,1926—2008)。桑德斯在整个美洲考古学发展史中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宾大人类学系网站上有专门纪念他的网页,赞之为“通过建构理论和提出关于文化的可验证假说、努力让考古学成为真正的科学的最早的考古学家之一”,毫不为过。20世纪60年代,他主持的特奥蒂瓦坎谷地项目是多学科结合的区域聚落考古的典范,其中网格坐标系统的建立、系统调查和发掘为研究中美地区最庞大的都市遗址奠定了真正的科学基础。80—90年代,他和苏珊的夫君、玛雅文明研究大家戴维·韦伯斯特(David Webster)共同主持的第Ⅱ期科潘考古项目成绩斐然。我们中国考古队正在发掘的科潘8N-11号贵族居址的东部建筑,1990年是在韦伯斯特的主持下发掘的,出土了著名的“天空之榻”。苏珊早年追随桑德斯参加特奥蒂瓦坎谷地的研究,后来的研究方向是阿兹特克文明。在如此师承背景和家庭氛围中,她能够完成这部时空宏大的经典之作,也就不足为奇了。

图片

作者苏珊·托比·埃文斯与丈夫戴维·韦伯斯特在八达岭长城


要读这本书,首先要厘清三个概念。“美洲中部”(Middle America)是个地理区域,南起巴拿马地峡,北至墨西哥北部和美国西南部的沙漠地带;而“中美地区”(Mesoamerica)是一个文化区域,仅包括美洲中部的一部分,覆盖了其中适合种植玉米并能获得稳定收成的连续区域,是文明孕育和发展的核心地区;“中美洲”(Central America)则是政治地理概念。宏大叙事是本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专述中美地区奥尔梅克、特奥蒂瓦坎、玛雅或阿兹特克诸文明的经典著作有很多,但汇集最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描绘该地区距今1万多年到16世纪西班牙征服的文明发展长卷的著作,应以本书为杰出代表。下面分章予以介绍。

图片

美洲中部和中美地区。蒙特祖马和其他大领主收取贡赋的区域包括了今天墨西哥的大部分。这一地图显示了这个贡赋帝国的边界和中美文化区的范围。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区域,中美地区包括了居住着大量有着松散联系的族群,他们共享一些重要的文化实践,比如赖以为生的作物类型,尊崇的精神性原则,农耕方式和建筑方式等等。1519年,尽管并非所有在这一区域内生活的1200万—1500万人都向阿兹特克帝国缴纳贡赋,但在一个广大的区域内都可以发现他们的相似之处


第一章尊奉桑德斯的多线进化论,搭建了叙事的基本理论框架。读者可以随处感觉到这一理论框架的存在,在“全球背景”下观察中美地区文明的特质。在定义了年代框架后,精要概述了从末次冰期西伯利亚的狩猎采集游群进入美洲,到西班牙殖民者征服阿兹特克的万年历程。作者在宏大叙事中穿插细节,大刀阔斧中展现着工笔绣花的魅力。如对阿兹特克首都的细腻描绘:“特诺奇蒂特兰是一处湖泊环绕、绿意盎然的岛屿,闪闪发亮的运河和用白灰铺面的道路纵横交错。密集排列的高大柳树环护着漂亮的别墅,这些别墅都有鲜花和充满香气的花环装饰。”结尾引用阿兹特克帝国“三国同盟”之一、特斯科科国王内萨瓦尔科约特尔所作挽歌中的名句“美玉终有碎时”,感叹中美地区文明的衰落。

图片

特诺奇蒂特兰修建于特斯科科湖中的诸岛之上,该湖泊的部分水系在墨西哥盆地底部发育。画面远处是墨西哥盆地的东南边界,有两座墨西哥最高的山峰:左侧为伊斯塔西瓦特尔火山,右侧为波波卡特佩特活火山


第二章先对地理环境进行鸟瞰式描述。如同谈中国文明的形成不能不谈“九州”,理解中美地区的文明进程,也要了解那里的山川形胜、气候物产。中美地区的地貌大体可以概括为居中的巨大“Y”形山地和两侧的沿海低地平原。“Y”形上部的分叉为东、西谢拉马德雷山脉,整体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叉内为高山、峡谷和高地组成的复杂地貌;东为墨西哥湾沿岸平原,西为太平洋沿岸平原。下部为整体近东西走向的连绵山地,从墨西哥南部经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一直漫延到巴拿马;北为尤卡坦半岛,南为太平洋沿岸平原。“Y”形上、下部山地之间是特万特佩克地峡,是沟通墨西哥湾和太平洋沿岸的要道。作者将这一西北至东南绵延5000公里的地区精细划分为20个小区分别绘制参考地图,加以介绍。后续各章在这样高分辨率的地理平台上展开,淋漓尽致地展现文化生态主义对生态差异的特殊重视。本章后半部分介绍了1万年前美洲最早的狩猎采集人群由亚洲进入的主要遗存和焦点问题,由此揭开中美地区文明演进的序幕。

图片
美洲中部的主要文化区。图上的数字对应书后“参考地图”的编码
第三章讲述了原古时代(公元前8000—前2000年)以农业为基础的定居生活方式的形成过程。更新世末期的气候变化使得人类食谱更加依赖鹿和兔子等较小的动物和各种植物。人们对所采集植物的习性越来越了解,着意挑选,进行培育,最终发展出一系列在本地区适应性良好的特色农作物,以玉米为基础,兼有豆类、南瓜、苋菜、龙舌兰和树薯等。公元前2000年,中美地区以农业生产为标志的文化区已经形成,出现定居村落。由此导致人口增长、财富积累、社会平衡关系被打破、物品和土地所有权的改变,人类社会开始复杂化,一发而不可收。从环境上来看,中美地区缺乏大江大河,很多区域地处热带,自然环境更加多样化,培育的作物更为丰富,对人类食谱贡献最大。除了我们熟知的玉米、南瓜、甘薯、可可、牛油果、辣椒之外,龙舌兰也是其中代表。从形成时代开始,中美地区居民就有效地利用这种植物的特性,取走其内芯,让植株在中间的空洞内分泌汁液,持续数月。如果与玉米和其他粮食作物混种100株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龙舌兰,每天都可以收得12升汁液,提供超过5000卡能量。这种美味的汁液现在被称为“蜜水”,可直接饮用或浓缩成“龙舌兰糖浆”。发酵后还能制成一种温和的含酒精饮料,称为普尔克(pulque),我曾经在特奥蒂瓦坎边上的餐馆享用过,像黏稠的啤酒。

图片

种植龙舌兰的阿兹特克农民


形成时代初期(公元前2000—前1200年)是中美地区文明初兴、特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第四章先讨论了考古学家认定社会复杂化的考古依据,作者以“酋邦”来称呼这些初生的复杂社会组织。代表是地峡地区东南部索科努斯科海岸地区莫卡亚文化的中心聚落帕索-德拉阿马达遗址,其 2号建筑需要488人工作一天或20人工作近25天才可以完成;还发现了中美地区最早的球场。在社会复杂化初期,宗教仪式就已经占有特殊的地位。球赛是中美地区独特的娱乐活动,更是重要的仪式活动。球是用橡胶掺杂木屑制作的,橡胶作为树分泌的汁液如同人和动物的血液,是生命之力凝聚成的精华,比赛之中,跳动的橡胶球代表着强大的生命力。玛雅神话中,孪生的玉米神兄弟和他们的孪生儿子都是优秀的球员,与冥界之神的球赛关乎玉米神的重生。球场是后来玛雅城邦必不可少的仪式性建筑。地峡以外地区的社会发展也得到了充分介绍,多元发展的视角是本书一直坚持的叙事和解读模式。很明显,各地区同时开启了社会复杂化进程,并建立起远距离交流网络,交换宝石和色泽鲜艳的羽毛等珍稀物品,也交换宗教观念、仪式技术和管理策略等高级知识。

图片
中美地区居民使用橡胶产品的历史比世界其他地区早了至少3000年。橡胶是一种有机质材料,在大多数考古遗址中都很难保存。保存最好的有机质材料是发现在饱水环境中的。图中的橡胶球是献给圣泉的祭品,发现于埃尔马纳蒂遗址。该遗址位于奥尔梅克文化的中心圣洛伦索附近,年代在距今3000年前(Ortíz and Rodríguez 2000)。这类橡胶球直径达12厘米,毫无疑问是用于球赛的。橡胶也可能是另一种热带地区盛产的奢侈品,在本地和遥远的地区都被广泛贸易
第五章和第六章涉及形成时代早期和中期:公元前1200—前900/前800年,中美地区的“母亲文明”——奥尔梅克文明在墨西哥湾沿岸盛装登场,并于公元前900—前600年达到顶峰。对奥尔梅克文明的讲述是从墨西哥湾地区“碧如翡翠的世界”开始的。我第一次探访奥尔梅克遗址时,感到最震撼的正是漫野绿色。绿色是中美地区文明最珍视的颜色,是生命力这一最本质的神圣之力的象征:最为珍贵的宝石是翡翠,绿咬鹃的绿色羽毛代表了无比高贵的权力。讲述绿色,意在强调中美地区文明的精髓:以萨满式宗教沟通天地万物,保证生命之力在孕育—成长—兴盛—死亡—重生的循环中绵延不绝。此时期文明的代表有奥尔梅克文明早期中心圣洛伦索,以及奥尔梅克文明达到鼎盛时的中心拉文塔。圣洛伦索遗址拥有一个巨型人工土丘,从空中俯视如飞翔的巨鸟。巨石头像等大型石雕和玉器是奥尔梅克文明最具标志性的遗物。依托宗教权力获得对大规模人群控制权的统治者已经出现,中美地区第一个文明由此诞生。拉文塔遗址是中美地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其大型建筑的方向极为神圣,与该地区太阳直射日8月13日夜晚银河呈南北向时的方向重合。在后来玛雅人的历法中,这天也是玛雅所处的时间纪元开始的日子(公元前3114年8月13日)。

图片
这17件已知的奥尔梅克巨石头像始于形成时代早期。其中包括来自拉文塔的巨石头像,我们将在第六章讨论。巨石头像是由玄武岩制成的,圣洛伦索的头像原料来自图斯特拉山的塞罗辛特佩克。这些原料可能是通过墨西哥湾低地南部的河网系统运至奥尔梅克中心地区的,情景复原图显示了一件巨石头像和一座祭坛(或是王座)被移动到木筏上在河中运输的场面。运输队伍是农闲季节为了公共事务从农民中征召组成的。这件来自圣洛伦索的半身塑像可能是该中心的统治者之一,头上戴的可能是球赛护具

就目前的发现研究来看,奥尔梅克人没有使用金属,是否有了成熟的文字也尚无定论,通行的“城市、金属和文字”这“文明三要素”中,缺了两项。但他们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建筑宏大仪式性建筑、创立复杂宗教信仰、制作展现权力和法力的艺术品,这些伟大实践和优秀成果,被公认达到了“文明”或“国家”的标准,可与世界其他原生文明媲美。热带湿地“碧如翡翠”,与旧大陆诸文明摇篮的环境迥异,孕育出以万物相通为核心理念、以萨满式宗教为基本信仰和统治策略的独特文明基因,奠定了中美地区文明后续发展的基础,在与其他文明基本隔绝的情况下持续独立发展,璀璨孤放,成为见证人类文明发展多样性的珍贵标本。

图片

玉器的制作贯穿在整个中美地区的文化历史中,它的处理方式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审美趋向。这三个面具分别来自(从左至右)形成时代中期奥尔梅克文化(可能来自韦拉克鲁斯)、形成时代末期萨波特克文化的蒙特阿尔班以及古典时代晚期玛雅文化的帕伦克。它们分别显示了三种不同的加工风格。奥尔梅克面具为一件单体雕刻,上刻有旋涡图案。萨波特克文化面具由不同部分组成,像一个木偶脸,描绘出蝙蝠神的样子。玛雅的面具为伟大的帕卡尔王的马赛克肖像,发现于他的石棺中

形成时代中期到晚期(公元前600/前500—前300年),中美地区发生了第一次文明衰落和动荡整合。第六章还原了这一过程。圣洛伦索和拉文塔两大遗址在约公元前400年都遭到废弃。墨西哥湾南部从此沉寂了六百年。大约公元前500年,瓦哈卡地区新的政治首府蒙特阿尔班勃然兴起,大规模灌溉系统和雕刻着300多位舞者的仪式建筑,预示着新的社会发展进程已经开启。墨西哥盆地也经历了人口的持续增长。奎奎尔科成为盆地南部当之无愧的中心。在特万特佩克地峡太平洋海岸平原,尽管以奥尔梅克为主导的贸易系统不复存在,但很多区域中心聚落继续充分发展。玛雅世界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在危地马拉高地,卡米纳尔胡尤登上历史舞台,借助沼泽地的排水设施扩大耕地面积,人口翻倍增长。在未来的玛雅世界中心佩滕地区,埃尔米拉多尔、瓦哈克通和蒂卡尔这些著名城邦已经开始早期大型建筑的构建。所有迹象都预示着中美地区最重要的转折时代即将到来。

图片
蒂卡尔可能是公众最为熟知的玛雅古典时代遗址。陡峭的I号神庙(见照片右侧和线图)高达52米,其冠顶高于周边丛林。照片的背景为围绕着中心广场的北卫城诸建筑(照片由尼古拉斯·赫尔穆特拍摄)

第八、第九章详细讲述形成时代晚期和末期(公元前300—公元300年)这六百年转折期的社会发展历程。形成时代晚期之初,墨西哥盆地的人口仍然集中在南部地区。波波卡特佩特火山于公元前250年至公元50年间爆发,奎奎尔科遭到毁灭性打击,盆地东北部的特奥蒂瓦坎终于迎来发展机遇。坚韧的特奥蒂瓦坎人,在沼泽中挖掘运河,并将挖出的泥土堆到高地上形成高产的农业用地,成为后古典时代晚期阿兹特克人建造神奇的湖上之城特诺奇蒂特兰的模本。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城市规模迅速扩大。附近最重要的黑曜石产地,是天赐的资源优势。黑曜石成为特奥蒂瓦坎沟通各地并掌控贸易话语权、积累财富的战略资源,但其崇高地位更得益于宗教圣地的构建。瓦哈卡谷地的蒙特阿尔班发展成当时新大陆最大的城市之一。玛雅世界的发展也毫不逊色。在恰帕斯高原面向太平洋的一面,伊萨帕遗址目前已发现超过250件石雕,其宗教内涵和艺术风格上承奥尔梅克,下启玛雅。危地马拉高地的卡米纳尔胡尤成为核心聚落,出现大型建筑和丰富的雕刻,是“影响玛雅低地大型建筑艺术发展的主要来源”。玛雅文明的核心佩滕地区,已经初步形成城邦林立的政治景观。埃尔米拉多尔成为最大的城邦,拥有当时玛雅世界最壮观的仪式建筑群,是“最古老的玛雅都市”。最近在圣巴托洛遗址发现的精美壁画,不仅证明以玉米神的重生为核心的神话体系和宗教仪式已经形成,更展现了玛雅人惊世的艺术天赋。后来成为世仇的玛雅两大强邦蒂卡尔和卡拉克穆尔也隆重登场。蒂卡尔在其大广场区域修建了大型民政-仪式建筑。卡拉克穆尔则取代了埃尔米拉尔多的地位,与另一强邦瓦哈克通组成地区性政体。各地区雄心勃勃的精英都感受到社会发展的蓬勃生机,开展各自的政治实践,经历各自的兴衰荣辱,中美地区的影响力在墨西哥西北和美国西南部都留下了印记。

图片
左侧是一位玛雅君主,身体朝向一个可可罐,该场景绘于一件古典时代的容器上

中美地区文明最灿烂的三百年是公元300年至600年,被命名为“古典时代”,以媲美西方传统敬奉的古希腊罗马。第十章以特奥蒂瓦坎开篇。公元300年,特奥蒂瓦坎之规模达到巅峰。羽蛇金字塔完工,成为公共仪式活动的中心。四周建起了高大的围墙,形成约4.4万平方米的巨大封闭广场,可以容纳10万人(至少相当于城市中所有的成年人数量)参加仪式活动。公元4世纪,羽蛇金字塔虽遭破坏,但特奥蒂瓦坎仍然保持着中美地区的崇高地位。大约在公元500年,城市再一次陷入动荡。“死亡大道”两侧的建筑被付之一炬,这座圣城彻底衰落。对于中美地区第二次著名的文明解体,作者进行了颇为详尽的剖析,认为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化造成的水资源匮乏、食物短缺、污水和垃圾的横行、疾病流行、周边环境退化等因素叠加在一起,直接动摇了特奥蒂瓦坎的统治根基,“大多数特奥蒂瓦坎人可能意识到自己被神灵抛弃了,而作为沟通媒介的领袖们需要对此负责”,这是以萨满式宗教为核心的文明难逃的宿命吧。但在玛雅世界,特奥蒂瓦坎余威未减,众多盟邦仍高调宣扬着自己与这个圣地的联系。

图片
羽蛇神庙金字塔的正面,交替显示羽蛇的头从边缘饰有羽毛的镜子中出现,并佩戴了方形头饰作为统治地位的象征,从而将羽蛇与军事、祭祀和权力联系起来(Sugiyama 1992:213—215,219)

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是对玛雅世界由辉煌到衰落的全景式描述。古典时代早期(公元250—600年),玛雅继承奥尔梅克文明开启的文明传统,创立了穷究天人的历法、文字和宗教。历法有三种:卓尔金历、近似太阳历和独特的长历法。他们创立了中美地区最完备的文字书写系统,除了记录王族世系之外,还有祭祀和战争。书写的目的并非日常交流,而是与超自然的沟通;而且被贵族垄断,书写形式极尽弄巧变化。古典时代的玛雅世界,萨满之力充盈于翠绿的热带丛林之间。统治者们沟通天地,入幻通神,一众城邦如同从冥界重生的玉米神一样破土而出,茁壮生长,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的徽号,国王以神圣“阿豪”(玛雅语意为主人或神圣领主)自称。

图片
玛雅文字中,同一字的书写方式很灵活,比如,巴拉姆(“美洲豹”)——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上)。下图的书写者正在完成他的作品,此时,他既是历史学家又是艺术家

公元4 世纪,特奥蒂瓦坎与玛雅世界发生激烈碰撞,蒂卡尔被攻陷。这次入侵为玛雅世界带来了“新秩序”。在低地南部西境,东西横流的乌苏马辛塔河流域在高地前沿形成广阔三角洲平原,玛雅名城帕伦克雄踞高地前沿的第一道山脉之上,在公元431年迎来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国王,迅速发展。在低地的最东南端,公元421年,出生于蒂卡尔、在特奥蒂瓦坎太阳金字塔前的神殿中获得权力的雅什·库克·莫长途跋涉来到科潘,迎娶当地贵族女子为后,建立王国,控制了莫塔瓜河流域丰富的资源。面临外来“新秩序”的强大挑战,传统玛雅城邦并不示弱。以蛇为徽号的卡拉克穆尔雄踞蒂卡尔以北100公里,联合盟邦拉开与亲特奥蒂瓦坎集团的“星战”序幕。两大联盟系统的争斗贯串整个古典时代,几乎所有城邦都深陷其中。

图片
从形成时代晚期开始包括整个古典时代,蒂卡尔的北卫城一直在新建和复建。这里就是王室墓地,众多蒂卡尔的国王长眠于此。在建筑前放置纪念碑是玛雅仪式中心布局的典型特征

古典时代晚期(公元600—900年)玛雅文明考古、文字和图像资料最为丰富,详细展现了各城邦盛极而衰的一幕幕场景。第十二章提供了一幅幅速写,配合精选的插图,让读者管中窥豹。各城邦进入成熟期,蒂卡尔和卡拉克穆尔两大派系的争斗愈演愈烈。蒂卡尔一方帕伦克的帕卡尔王之墓是玛雅世界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其石棺盖板上精美的雕刻表现了帕卡尔王从冥界重生、沿通天树升入天界的神圣场景,是玛雅雕刻艺术的经典之作。与帕伦克有姻亲之谊的科潘虽然地处玛雅世界的东南一隅,因为控制着中美地区唯一的翡翠矿,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活了90多岁、在位近70年的第12王,在古典时代晚期将科潘带入辉煌时代。卡拉克穆尔的盟友亚斯奇兰的英雄鸟豹王四世,不仅战功累累,还留下了充满戏剧性和精微细节的雕刻品。整体而言,卡拉克穆尔集团在缠斗中颇占上风。蒂卡尔疲于应付同根相煎的多斯皮拉斯。帕伦克受到山地强邦托尼纳的困扰。科潘第13王好大喜功,热衷竖立极尽繁缛精致的雕像,展示自己沟通天地的法力和功业;属国基里瓜在卡拉克穆尔挑动下,将他诱杀。科潘第15王和第16王竭力复兴,以大量建筑和雕刻展示王国源自圣地特奥蒂瓦坎的纯正王统和强大武力,但终于难逃衰落的命运。

图片
在科潘,一场球赛吸引了大量民众,他们在周围金字塔的台阶上观看。这是公元800年前后的一个场面,科潘第16王雅什·帕萨和家人坐在11号神庙前。附近26号神庙的多层平台上和文字台阶上也挤满了观众。砌成台阶的石块上雕刻着约2000个文字,是玛雅迄今发现的最长的文字记录。这幅复原图表现了王庭内可以见到的不同人员,但我们还要想到陶工、厨师、清洁工、运水工和其他仆役,他们有的参与了这场节庆的准备,有的要在庆典结束、贵族离开后清理场地

事实上,在公元9世纪,整个玛雅世界都骤然卷入衰落的洪流之中。众多名城大邦再没有新的金字塔拔地而起,也再没有新的国王雕像巍然屹立。作者对玛雅衰落原因的归纳与对特奥蒂瓦坎衰落的讨论基本相同:人口的增长给环境承载带来压力,作物产量下降,激起社会矛盾。和特奥蒂瓦坎的统治者一样,玛雅国王也是最尊贵的萨满,需要展示影响和沟通超自然的能力,解读宇宙的运行。当生活环境恶化时,人民对国王的永恒正确性产生怀疑,其信任会迅速流失。频繁的战争和瘟疫也是原因。从奥尔梅克到特奥蒂瓦坎再到玛雅,文明由兴起到衰落再到兴起如同天道循环,颇符合中美地区信奉的万物无法永生、只能重生的观念。总之,玛雅核心区的衰落造成大规模人口向尤卡坦半岛北部迁移,奇琴伊察崭露头角,蒸蒸日上。玛雅世界以西的墨西哥中部地区强邦出现,孕育着中美地区新的发展。

图片
玛雅的衰落最初发生在一些较小的、位于边缘地区的城邦。复原图表现的是多斯皮拉斯城邦如何从繁荣的王室-仪式中心在公元761年转变为城堡式废墟(Demarest 1993:103)。下图左侧,两道围墙穿过了被毁坏的宫殿。图中部,农民们在原来的中心广场搭建了茅草屋。贵族们此时已弃城而去,在阿瓜特卡建立了一个规模较小而利于防守的新都城。在新城坚持了50年后,这个蒂卡尔的反叛者建立的王朝终于消失了

到了古典时代晚期和末期(公元600—1000/1100年),特奥蒂瓦坎和玛雅世界之外的中美地区的竞相发展,后古典时代的文化和政治格局剧变如山雨欲来。作者在第十三章中指出,这一动荡时期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与武力和人祭相关的羽蛇崇拜之盛行。羽蛇不只是丰产和富饶之神,也是国家信仰之首。羽蛇信仰在奥尔梅克图像中已见端倪,特奥蒂瓦坎衰落后,与这一信仰有关的图像成为整个中美地区各城邦的基本图像主题。羽蛇信仰沿着四通八达、沟通中美各地及其以外文化区的贸易网络广泛传播。在北部边缘地区盛产珍贵绿色石料、黄铁矿石和朱砂的阿尔塔维斯塔遗址发展起来。这里发现了最早的索姆潘特利即头骨架遗迹,用于陈列人牲的头骨。从古典时代晚期开始,这种头骨架成为整个中美地区的重要文化因素。贸易网络也沟通了南美洲西北海岸的冶金技术起源地。金属冶炼技术被引进到墨西哥西部,在公元600—800年向整个中美地区扩散,直达北部干旱地区。金属品制作主要打造颜色悦目、光芒闪烁和声音悦耳的高价值装饰品。黄金和白银当时被认为是太阳和月亮的神圣排泄物。

图片
奇琴伊察的索姆潘特利是头骨架的典型代表,以石雕的形式表现了真实的悬挂头骨战利品的场面。这些头骨像珠子一样系在多层木架的柱子上

在此动荡期迅速发展的还有位于特奥蒂瓦坎和玛雅世界中间的墨西哥湾和中部高地。墨西哥湾地区炎热的气候和辽阔的冲积平原是棉花和可可等作物的理想产地,该地区的埃尔塔欣成为本时期最伟大的城邦之一。遗址中发现了可能属于不同国王的12个球场。在普埃布拉、特拉斯卡拉和莫雷洛斯地区,卡卡斯特拉的精彩壁画呈现玛雅风格;乔卢拉则成为羽蛇信仰的中心。霍奇卡尔科建在5个相连的山丘顶上,出现丰富的羽蛇和人祭图像。

图片

霍奇卡尔科的民政-仪式建筑群以羽蛇金字塔为核心,还有5座球场。该金字塔的塔鲁德式斜面上有连续的羽蛇雕刻,只在西侧台阶部分间断。

第十四章聚焦尤卡坦半岛公元800—1200年的文化景观。因玛雅核心地区崩溃迁移至此的人群,承受着西北方势力扩张的压力,建筑起防御性城墙,艰难发展。玛雅族群的伊察人围绕石灰岩上的天然圣井建立了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奇琴伊察(意思为“伊察人的井口”),成为尤卡坦北部的主要中心。其核心建筑群上,玛雅风格和新兴的西部风格并存,武士之庙与西部高地的图拉惊人相似。图拉风格中攫取人心的鹰和猫科动物的形象出现在一些建筑上,强调同样的血腥主题,是赤裸裸的暴力威胁。考古发掘获得了目前玛雅考古中数量最多的一批玉器。其他祭品还有柯巴香、陶器、木器、纺织品、纺轮以及成年男女和儿童的骨骼。但精美的祭品、血腥的人祭并没有打动神灵,夸张的武力也难以复兴玛雅世界的辉煌。奇琴伊察只是玛雅文明的最后一场灿烂焰火。

图片
从圣井南望,可以看到塔蒂亚娜·普罗斯库里亚科夫绘制的这幅素描图中奇琴伊察兴盛时期的景象。城堡金字塔雄踞巨大平台的核心,两侧有武士之庙(左侧)和球场(右侧远处)

第十五章围绕古典时代末期和后古典时代早期最重要的事件——图拉的崛起展开。图拉在公元900年至1150年间达到鼎盛,建筑布局深受特奥蒂瓦坎的影响。核心位置是仪式区,金字塔C和金字塔B的关系就像特奥蒂瓦坎的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考古发现证实图拉曾生活着富有天才和创造力的艺术家。与玛雅世界一样,书写者是受过教育而博学之人,被他人奉为权威和原典掌握者。宝石工匠在工艺品上嵌入进口的绿松石和翡翠等珍贵石料;羽毛工匠把千百里外进口来的娇贵材料变为头饰和战旗,在微风中莹莹闪烁。后古典时代早期,人口持续迁移,在社会动荡、武力张扬的背景下,奇琴伊察和图拉两个伟大的商贸和军事中心崛起。二者都没有延续到1200年之后。中美地区还要经过新的洗礼,才能迎来文明的涅槃重生。

图片

这件仪式用陶杯可能来自图拉,背景以羽蛇装饰。底部描绘了一场仪式:右侧人物在说话或歌唱,左侧人物手持一个和此器物一样的陶杯

从第十六章起,作者致敬阿兹特克文明,讲述了后古典时代中期万邦林立的局面和阿兹特克人的兴起。图拉和奇琴伊察这样的大邦的崩溃,一方面引发新的动荡和人群移动,另一方面促成小邦纷纷建立。作者引用西方颇为流行的“分立国家”(segmentary states)概念来描述这些小邦的性质和相对独立的关系。在1200年前后开始的遍及中美地区的动荡整合中,特奥蒂瓦坎故地墨西哥盆地最为引人注目。一批接一批纳瓦特尔语人群从西北迁移而来。他们属于不同部族,但声称有共同的起源地,即阿兹特兰(白色之地或白鹭之地)的奇科莫斯托克洞穴,因此被称作阿兹特克人。随着他们不断迁入,墨西哥盆地被瓜分殆尽,众邦林立。阿兹特克英雄霍洛特尔带领的部族势力强大,在盆地东部与旧有人群融合,定都特斯科科;在盆地西部,其分支特帕内卡部族建立强大城邦。阿兹特克墨西卡部族是移民潮的最后一批,已经无地容身;又因其热衷血腥的人祭,被大家视为威胁,只能投靠特帕内卡人充当雇佣兵,被许可在特斯科科湖西部沼泽中的岛屿立足。然而荒凉之地,却成为坚忍不拔的墨西卡人神赐的家园。他们在沼泽中开挖纵横交错的运河,排除积水,以挖掘的淤泥堆筑奇南帕浮园。大约在1325年,湖上之城特诺奇蒂特兰巍然屹立,为打造强大的阿兹特克帝国迈出第一步。

图片
这幅16世纪的画表现了绘制之前的半个世纪,阿兹特克皇帝蒙特祖马二世正为自己的雕像装扮。他的这幅肖像被雕刻于查普尔特佩克山崖断面之上,这里是统治特诺奇蒂特兰的阿兹特克皇帝们休闲之所,也是他们让自己的画像永垂不朽之处。蒙特祖马二世是阿兹特克皇帝、墨西卡贵族和特诺奇卡的统治者。这些及其他术语描述了后古典时代晚期重要的族群、语言和政治组织。表16.1中有详细的介绍和区分

作者将百余年的阿兹特克帝国史分为四个阶段,第十七章涉及前两个阶段。特帕内卡人因王位继承发生内乱,被墨西卡人的特诺奇蒂特兰联合特斯科科和塔库巴组成“三国同盟”击溃。“三国同盟”共同统治的阿兹特克帝国正式建立。在占领并稳定了整个墨西哥盆地之后,帝国势力先向北和向西扩张,占领图拉地区;随后向东南进入莫雷洛斯,再向西南控制了格雷罗地区东部。1450年前后,新兴的帝国遭到河水上涨和饥荒的威胁,但在多才多艺的特斯科科王内萨瓦尔科约特尔和墨西卡新王蒙特祖马一世的带领下,建筑了新的水利设施,度过灾难,开启了持续到16世纪的政治扩张和繁荣的新时期。

图片
《门多萨手抄本》第一页中央的图案就是一枝仙人掌从一块巨石中长出,上面站着一只鹰,这描述了特诺奇蒂特兰(意为全身是刺的仙人掌从石头中长出的地方)的建立,也是现代墨西哥的标志。十字形运河将这个新城市分为四份,上述图案即位于运河交叉处。下方显示了墨西卡勇士征服了库尔瓦坎(左)和特纳尤卡(右)——每个城镇的名字下面均画着一座金字塔,上面矗立一座着火的神庙,这是中美人民表达政治征服的古老符号,尽管墨西卡人处于定居历史的早期,但他们并不想标新立异。这些事件发生的年份位于左上方,上面写着“2房屋”(大约1325年)。右下方的取火钻头标志,象征了每52年举行一次的新火仪式,本次举行的年份为“2芦苇”

阿兹特克帝国蓬勃发展的三十年(1455—1486年)在第十八章的文字中熠熠生辉。1455年,大饥荒终于结束,阿兹特克人举行了新火仪式,迎接新年轮循环的到来。全国各地的人都将炉火熄灭,在黑夜中等待祭司们点燃新火,传遍帝国的家家户户。人牲还在跳动的心脏被丢入火中,以飨神灵。鹰武士和美洲豹武士军队是帝国的中坚力量。平民因在战场上服务也可被提升至贵族的地位,和尊贵的世袭贵族一起进入武士行列。帝国如同强大的军事机器,持续扩张巩固了贡赋体系。各地方城邦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朝贡行省”,另一类为“战略行省”。

图片
舞蹈是阿兹特克人仪式和节日的一部分。如图所示,男人和女人们排成精心设计的队形跳舞

特诺奇蒂特兰大型建筑的发展是帝国兴盛的标志。蒙特祖马一世完成了大神庙的第三次改建,在台阶底部镶嵌了被肢解的女神科约尔沙赫基的巨大浮雕,作为朝拜者的擦脚石。阿兹特克人将中美地区以宗教为核心的文明传统发展到极致,以狂热信仰和血腥祭祀为帝国的发展提供说服力和威慑力。除此之外,阿兹特克的统治者们也珍视美丽的植物。技艺高超的园丁备受尊敬。纳瓦特尔语中有大量关于园艺和花卉的词语,我们熟悉的万寿菊和大丽花都是他们培育的。欧洲最早的植物园建于16世纪40年代的意大利,很可能就是受到阿兹特克原型的启发。在战争和祭祀的鲜血中开放鲜花,阿兹特克帝国以这样独特的方式迈向鼎盛。

图片
阿兹特克人通过服饰来展示等级和成就。这在军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战士们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从而赢得各种服饰、装备,甚至理某种特定发型的权利。《门多萨手抄本》第67页显示了经验丰富的战士及其俘虏。战士们携带边缘嵌黑曜石叶的长矛和独特的盾牌。每个人衣服背后都有一个附属设备——这个清晰可见的徽章可以帮助战士们寻找他们的部队在哪里作战

第十九章标题为“阿兹特克帝国的鼎盛”。1485年即位的阿维索特尔开创了帝国的鼎盛时代,他保持了帝国的贡赋体系,并将其范围扩张至最大;1487年,完成了特诺奇蒂特兰大神庙的又一次扩建,使其规模达到1519年西班牙人见到的规模。特诺奇蒂特兰的规模也达到顶峰,西班牙征服者见到这座城市时,惊叹不已。这是一座花园之城,夜晚非常美丽,火炬映照在水中,波光荡漾,国王的乐师们弹奏起来,音乐在夜色中飘荡。1502年是多事之年。蒙特祖马二世成为新君,但令人不安的预兆已经出现。墨西哥湾海岸漂来一个装有奇怪衣物和一把剑的木箱,不放过周围世界任何细微、异常信号的阿兹特克人立即警觉起来。这些东西被送到特诺奇蒂特兰。贡品管家和占卜师把它们交给蒙特祖马二世。一颗彗星在天空出现,一分为三。当时最著名的魔法师特斯科科国王给出不祥的预测。同年哥伦布的船队在洪都拉斯湾遇到了玛雅的贸易货船,获得了中美地区的信息。西班牙人随后在巴拿马登陆,建立了最初的殖民点。1507年,新的一个52年轮回开始,蒙特祖马二世对帝国的发展充满期望,但西班牙殖民者的阴影已经开始笼罩中美地区。科尔特斯的远征军于1519年复活节周在墨西哥湾靠近今韦拉克鲁斯市的地点登陆,开启征服的进程。1519年的11月8日,一路征战的西班牙人,兵临特诺奇蒂特兰。

图片
1502年,哥伦布遇到的玛雅商人们乘坐着独木舟旅行。这种船宽约2.4、长约15米。图中展示这些独木舟的一般样式。此图为奇琴伊察武士之庙的壁画,时代为后古典时代早期。哥伦布1502年见到的独木舟有25个划桨手,还有商人及其家人坐在中间的遮阳棚下。参加了航行的哥伦布的儿子见到了这些独木舟并描述了商人们装载的货物:“棉盖布……木剑……钢刀形状的燧石刀,小斧……以优质红铜制作,很多被新西班牙的印第安人用作货币的杏仁……”(Columbus 1984[1502—1503]:130)当然,所谓“杏仁”其实是可可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这独木舟和它装载的货物”哥伦布认识到了“新西班牙西部人民的富裕、文明和产业”,但寻找通往亚洲的航线仍然是他最主要的目标。所以,他没有让舰队向西驶向阿兹特克帝国,而是向东沿中美洲的加勒比海岸航行

第二十章讲述了阿兹特克帝国终于在和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如美玉般破碎。科尔特斯的座右铭是“天佑勇者”,引人深思:阿兹特克的人牲祭祀和殖民者的残酷征服相比,到底谁更血腥?作者着意描写了蒙特祖马二世之优柔寡断与科尔特斯的狡诈多谋。懦弱的君主并不能平息勇武的阿兹特克人的怒火,蒙特祖马在暴动中死去。1520年7月1日,惊恐的西班牙人趁夜逃离特诺奇蒂特兰,数百人战死或被俘,成为大神庙的人牲,留下“悲伤之夜”的记忆。10月下旬,西班牙人卷土重来,他们携带来的天花病毒席卷特诺奇蒂特兰。科尔特斯拉拢更多部族,对特诺奇蒂特兰进行围困;同时向引水渠中投盐,污染饮水。城中粮食逐渐耗尽,人们开始以杂草为食。1521年8月13日,中美地区的创世之日,君主夸特莫克被擒,美丽的特诺奇蒂特兰被夷为平地。中美地区文明传统终结。

图片
这两幅图画来自《阿斯卡蒂特兰手抄本》(16世纪晚期)。左图表现的是科尔特斯和马林切向特诺奇蒂特兰进发,带领着一队全副武装、举着圣灵旗的西班牙士兵。在最左边,有一些土著搬运工。右图表现的是蒙特祖马二世之死,他面朝下倒在台阶边,旁边有阿兹特克人在击鼓,还有一人举着圣灵旗
在最后的篇幅中,作者简要叙述了西班牙早期殖民史。其中两个事实令人难忘。一是,最早的墨西哥奢侈品被运回西班牙后,国王查理五世对黄金比对艺术品更感兴趣,很快就将这些珍宝熔成了可以交易的金块。二是,由于欧洲人带来的天花和其他传染病,至1621年,墨西哥盆地的人口从1519年的大约100万下降到大约25万。新大陆的发现和殖民,直接引发了欧洲的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对一个文明的摧毁,似乎促进了另一个文明的发展。

19世纪以来,考古学在中美地区的广泛开展,重新缀合起湮没在丛林和荒漠中的碎片。本书呈现的,正是美玉未碎时的文明之美和生命之力,引发我们对人类文明兴衰演变、碰撞融合的思考。

图片
弗雷德里克·卡瑟伍德描绘的奇琴伊察城堡金字塔。19世纪30年代,他和约翰·劳埃德·斯蒂芬斯游历了玛雅地区。他们的著作帮助了中美地区古典文化的传播

2015年,在哈佛大学威廉·费什教授的协助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洪都拉斯人类学与历史局签订合作协议,开始对玛雅名城科潘遗址8N-11号贵族居址进行发掘。这是中国学者主持的中美地区第一个考古项目。项目的开展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的经费支持,也被纳入中国历史研究院李新伟学者工作室的研究计划。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为配合此项目,资助了两期中美地区考古培训班,本书译者李默然、钟华和冯玥都是第一期学员。虽然我们只是玛雅文明的初学者,但通过精细的工作,8N-11号贵族居址的发掘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收获。龙头神鸟雕刻的发现,纠正了对类似雕刻的错误解读。系统的隧道式发掘,发现10多座重要墓葬,出土大量精美的随葬品,包括翡翠制作的神像等;同时也厘清了这座贵族院落的建筑演变序列,可以和王宫区的资料对比,从贵族家族的角度,深化了对科潘王国兴衰的认识。

不了解世界文明,就难以深刻认识自己的文明;真正的文化自信,必然建立在对其他文明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这是中国考古学“走出去”的根本动机。在科潘发掘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感受着中美地区文明之美,也对中华文明有了新的体悟。很想把这些体悟表达出来,精心翻译一部关于中美地区文明的经典著作,是最必要的第一步。三联书店的曹明明女士是考古类图书的资深策划编辑,屡有佳作推出。加强对世界文明的介绍,正是她新的出版规划,与我们不谋而合。本书的翻译由此得以实现。翻译分工如下:冯玥翻译了第一至第四章,钟华翻译了第五至第七章,李默然翻译了第八至第十一章、第十六至第十八章,李新伟翻译了本书前言、第十二至第十五章、第十九和第二十章,并对全部译稿进行了修改和校订。作为中美地区文明的初学者,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还要感谢作者苏珊·托比·埃文斯教授对中译本给予支持,并特意作序。

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图片

墨西哥与中美洲古代文明:考古与文化史(上下册)

[美]苏珊·托比·埃文斯 著  李新伟 等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3
ISBN:9787108074096 定价:198.00元

本书是介绍中美洲考古学和文化的权威读本,涵盖了从史前到殖民时代完整的历史。2005年首版获得美国考古学会图书奖最佳图书。这是该奖唯一一次被授予一部世界主要文化区的通史著作。此中文版由最新第三版翻译,除了介绍奥尔梅克、玛雅和阿兹特克三大文明鼎盛时期之外,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如中美洲文化特征和语言、雕像、玛雅皇家陵墓、蒂卡尔和特诺奇蒂特兰的人口研究,修改了关于阿兹特克人和这一时期的年表,更新了延展阅读的文献和参考书目。40多个专栏穿插其中,介绍历法、农业、埋葬和宫殿生活各个方面,是旅行者踏上中美洲大陆的必备指南。诚如作者所说,读这本书,就好像你们在古代墨西哥和中美洲旅行,而且会欣喜地发现中国和中美地区的相似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