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金说:“在我们见道时,就是让我们去读《道德经》,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出'道’这个颇具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它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 ![]() 老子是圣人,他虽然可能不是第一个得“道”的人,但他却是第一个讲“道”的人,他将“道”广播天下,希望天下人都能得“道”。 老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因为他的大道是同一的,他的一切行动都与大道的德性相同,是无为而为。正因如此,老子让我们看到了人应该合乎自然大道,那样就不会有执著心,也不会因强行作为而招灾惹祸,自寻烦恼了。 老子提醒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两种思路,一是超脱的眼界,一是深入的精神。治理国家也好,经营企业也罢,抑或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有超越性的眼光。任何一个成功的领袖,都不会沉浸在具体的事务中,而忽视对大的发展方向和根本利益的超越性思考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诸葛亮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诸葛亮在思考这样超越性的战略问题的时候,他处于“常无,欲以观其妙”的思维状态中,也即是放开一切具体事务,综合各种信息,观照事物的本质和根源来找到应对的方法。 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源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 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 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 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 总之,“道”是唯物还是唯心论,学者们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 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 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 ![]() 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 在我们修道时,就是让我们看到世间情事,感悟于天地之间,激发心,慨于世,而感于众,观其妙,观其激,兴衰便在其中,可有,可无,有到无,无到有。 人是万物之灵,本来也是客观“道”产生的,但人生来却是不符合“道”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是个矛盾混合体,其中有私心欲望,万物之灵的这个“灵”被私心欲望所限制,并不“灵验”,不能适应“道”的变化,具体表现就是主观意识里总有个人的一些不自然的东西与客观不相符合。 这怎么办呢?这就要修道。修道就是帮助人去掉不自然的东西,使人符合客观,使客观支配主观,这样人生坎坷就少,“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即修道修得好的人,为人处事都会顺利吉祥,所以“道”也就是一种人生,“万事如意修道人”。 那怎么修道呢?就是守静背诵《道德经》。 事实上,人类所有伟大的思想理论,乃至重大发明,都是在一种“虚静”的、“忘我”的、“超脱”的状态下,也就是“常无”的状态下获得的。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洞察万物的“妙”。 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如果领悟到了这一点,也就懂得了企业经营中的顺势而为,遵道而行。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李嘉诚是很多年轻人的偶像。年轻人们都想成为像李嘉诚那样成功的华人首富,拥有千亿人民币的财富。但那些年轻人却不知道,李嘉诚的成功得益于他领悟到了做人和经商方面的“道”。他已经领悟出道包含了大至天地,小至尘泥,到修身、养生、处世、治国,万象森罗,尽收眼底。 他深知,道包含了天地法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他深知,道包含了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他深知,道包含了处世原则: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正是李嘉诚领悟出了《道德经》所包含的哲理,他就把这些哲理应用于企业经营中,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无独有偶,把《道德经》思想应用于企业经营中,除了李嘉诚之外,还有一个特例就是阿里巴巴的马云。 马云说他自己书读得不多,但有一本书始终放在他的工作包里,这本书就是《道德经》。 自从马云走上经商之路后,可以说,《道德经》是他一直在看的书籍。 为何马云会如此钟爱这本2000多年的书籍?只因为他从书中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永恒的智慧,找到了“内圣外王”之道。 ![]() 2000多年来,《道德经》是中华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看其他书是踏上进步的阶梯,读《道德经》则是直接登上高山之巅,仰可观宇宙之变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小小的书籍囊括了世间大智慧,文化、经济、思想各大领域皆有。他从中有所读,有所得,有所悟。 正是这些原因,马云非常爱读《道德经》,他认为读《道德经》可以使他顺应自然规律去看待人生的正确走向,正确地看待企业的走向。 如果马云对于《道德经》仅仅局限于看,他是不会有如今这么大的成就的。 《道德经》虽然文字不多,分章也清楚、简单,但因为是古字,所以人们容易因为一个字不认识、解释不通觉得沮丧,容易放弃。但是只要读一点我们就会有所收获,我们就会发现自己不是在读一本佶屈聱牙的古籍,而是在读一本充满宇宙人生大智慧、永远常读常新的经典。 《道德经》强调“积德”二字。老子为我们指出:真正有道德、有涵养的智者,是遵循大道的自然规律的,万事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逼迫他人,只会用自己的真心去帮助和关心他人。就像欠债一样,一个有德的人是不会去逼迫他人还钱的,因为他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既然能将钱借给对方,那就充分相信对方在方便的时候一定会还;而一个无德的人,就不一样了,逼迫他人尽早尽快地还钱,生怕他人赖账,而也因此与他人结怨生仇,最后连朋友都失去了。 所以,有德的人不仅不会与人结怨,而且还会增进朋友之间的情感,而无德的人不仅伤害了朋友之间的感情,还会化友为敌,得不偿失。 由此可见,有德与无德、怨恨与善良,就存在我们的心里,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想法与心态。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也总是能够通过身边发生的事去感悟《道德经》的魅力,更能够感知到老子那亘古不变的力量,是他给我们留下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依旧可以运用的大智慧。 这种大智慧,就像鲁迅说的一样,如果不读《道德经》那么就不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也不会知道宇宙的真谛是什么?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我们能想象这个世界的景象吗?天空、大地、动物、植物……所有的一切是什么样子的呢,它们静静地存在着,它们按照自己的本性生长着、生活着,一切都按部就班的,不会错乱的。好像一切就应该是那样存在着的。” 正因如此,张其金在创作《本源纪》时,就汲取了《道德经》的思想精髓,就这这样,《本源纪》虽是一本书,却又不仅仅是一本拿来读的书,而是一本随时随地,甚至一生一世放在身边的工具书。为人、处事自不必说,如果还能掌握《本源纪》中所凝聚而成的“本源心法”的修炼步骤,还会让我们身心平静,从而达到生命的觉醒,灵性的成长。 可以说,《本源记》是一本可以帮助修养身心的圣书。在这样喧闹的社会中,它仿佛是一片净土和静地,在这片土地上是深沉和厚重的大爱。 在这里,之所以让人觉得幸福,可能也是因为这种大爱,让人安全、安宁,从而也能散播出去爱。 换言之就是,《本源纪》等着更多人的加入和守候,坚持和扩展,直至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爱、得到安宁,在自然、自我中生活和发展,以及创造。 平常如你我,不凡如你我。《本源纪》的包容、真实、大爱带给我们的是力量、温暖和爱。 为此,在张其金提炼本源心法时,他就不断地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总在不断地去写、去研究“国学”?因为国学之中就隐藏着圣人心法,为了让我们能够掌握圣人心法,这种“不断”远远不够,不断学习、研究,这只是将“国学”当成了一种认识对象,用头脑去认识、解读,这不是国学的意义所在。国学传承的是民族的精神力量,它从我们的认识、感悟中来,历经千年不变,是应该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行为、思想中去的。 ![]() 张其金说:“这样说不是因为国学对我的外在有益才这样说的,而是对我的内在也非常有益。这种内在就是我们要认识自己、爱自己,从而成长与发展自己。只有自己变好了,外在的世界才会变好,我们才能从内心真正地做到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有责任的,是责无旁贷的,而不是一个旁观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