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

 求是1025 2023-03-24 发布于山东

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史记》称其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为漆园吏,以隐居为主要的生活方式。其学无所不窥,楚威王闻庄周贤,欲聘为楚相而不得。其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认为是世界的最高本原。《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对于道的理解,较老子更有深化,特别强调其“未始有物”和虚无的性质。庄子接受了老子无为和自然的主张,认为“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从自然的价值出发,反对人的有意作为。庄子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在庄子看来,自由自在是万物的天性,同时也是人的天性。“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理想的秩序是保存人和万物的天性。“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由此出发,庄子对儒家大力提倡的仁义礼乐提出批评:“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圣王应“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庄子对于人的生命和生存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中呈现其独特的理解。他一方面以生死为气化的自然过程,“死生为昼夜”,若“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与人之好恶无关。“人之生,气之聚也。聚之为生,散之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所以,“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另一方面又主张全生,“尽其天年而不中道夭”。庄子对于变化有充分的认识,主张变化无常,人在变化面前无可奈何,因此安之若命是最好的选择。他提出心斋、坐忘,其核心是排除情感、欲望、知识等的干扰,避免生命被外物所控制,以实现精神的自由,即逍遥。要达到此状态,无己或者丧我是关键。庄子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无己则可以与道合一,摆脱自贵而相贱的成心,进至“万物一齐,孰短孰长”“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之境。  

庄子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精神产生了很大影响。魏晋玄学“祖述老庄”,禅宗会通庄佛,宋明理学以儒为主,融合道、释。庄子所倡导的自然而自由的精神追求,开辟了政治之外的另一个生活世界,深刻影响了如阮籍、嵇康、陶渊明、苏轼、李贽等知识阶层。中国传统士大夫常出入于儒、道之间,身在庙堂而心在山林,其所追求的山林境界就是庄子哲学所开辟和昭示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