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州上官氏家族||尚柏仁

 黑扭 2023-03-24 发布于安徽

上官婉儿系列六01


图片

陕州上官氏家族

图片

/尚柏仁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考证:上官氏出自芈姓。

《天水郡上官氏源流》和《辞源》记载,上官姓氏乃黄帝后裔,出自芈姓,黄帝第五代孙陆终生六子,其中第六子季连为芈姓,季连之子附舒被封于熊,附舒生子为穴熊,穴熊的后裔鬻熊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老师,后代以熊为氏。

周成王时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封于楚,属子爵,子孙仍以芈为姓。周桓王时,其九世熊通于公元前740年自立为楚武王,定都于郢。

楚武王十六世孙楚怀王。楚怀王之少子兰,公元前298年封为上官邑大夫,后人以官名为氏。

还有一种说法是春秋时楚大夫靳尚食采于上官(今河南滑县东南上官村),以地名为氏。上官应是楚国的名邑(地名),天水是子兰居住的地方,以邑为氏,以居为郡,子兰的后裔遂以上官为姓,以天水为郡,奉子兰为上官的姓祖。中原上官的姓氏应发源于今河南滑县东南,秦灭六国后,上官氏被迁入陇西上邑(今甘肃天水),唐朝时,上官家族又迁入河南并逐渐成为陕州之旺族。唐末战乱,中原上官氏大举南迁于今福建郡武。宋、元、明、清后,上官族氏遍布全国各地。

第三种说法是汉朝时,上官氏从楚国迁徙陇西上郢(今甘肃天水一带)。陕州的上官氏可能来源于汉朝的右将军安阳侯上官桀。

上官桀,汉朝人,武帝时任太仆。武帝临终任其为左将军,与霍光同受遗诏辅佐少主,封为安阳侯。后期上官桀密谋欲废昭帝,事情败露后,被诛灭族。上官桀之子上官安,任车骑将军(主要掌管打仗),封桑乐侯。上官安死时有遗腹子上官期,上官期的孙子上官胜为蜀(今四川成都市境内)的太尉。上官桀的后裔上官胜生二子,一个叫上官茂,迁居东郡,号西祖,另一子叫上官先,迁居陕郡(陕州、治陕县),迁入陕郡的这一支,应该是陕州上官氏的先祖。

陕州的上官家族主要有西汉时的上官桀家族和唐朝的上官仪家族。

上官桀家族

图片

(一)上 官 桀

图片

陇右天水上官氏家族,在西汉时期最著名的人物是上官桀。

上官桀,出生年月大约在公元前140年左右,卒于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上郢人,字少叔。少年时为羽林期门郎。汉武帝能征善战,对马匹倍加关心,见上官桀身体强健而勇武,提升他为未央宫厩令,负责御用马的喂养和调护,并再三责令上官桀好好喂养,不得疏忽。上官桀后为侍中,后又官至太仆。为受遗诏辅佐少主孝昭皇帝的四位大臣之一。自武帝时,上官桀已为九卿,位在霍光之后,其父子并为将军,有椒房中宫之重。武帝临终封左将军,武帝遗诏上官桀为安阳侯。其子上官安为骠骑将军,封桑乐候。其父子与霍光争权结怨,欲谋诛霍光废昭帝,事发后被诛。

安阳侯上官桀的封地,在今三门峡市陕州区菜园乡南县村附近,西汉时属硖石县。北魏郦道元所说的安阳溪水,可能是因为汉昭帝封上官桀为安阳侯国,才得流经安阳城北的溪水称为安阳溪水。

上官桀的墓,在兴平县南位乡东陈阡村东南约600米。其西南为霍光墓,相距200米。《汉书·外戚传》载:颜师古注云:“上官桀、上官安冢,并在霍光冢东,东去夏侯师冢二十步”。其墓封土堆不甚大,圆形,高约8米余,墓周围为农田,历代被耕者蚕食不少。昭帝时,上官桀因与霍光政见不和,结党废帝及其同党被杀后,其孙女上官皇后私自将尸体收殓安葬。

上官桀善于揣摩皇上的脾气和心思,虽然得到了高官,后也招来杀身之祸。

(二)上官皇后

图片

上官皇后,生于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卒于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谥号孝昭皇后。《汉书》未载其名。

汉武帝弥留之际托霍光、上官桀、桑弘羊、金日磾4人为顾命大臣,上官桀和霍光又是儿女亲家。

西汉昭帝刘弗陵皇后上官氏,是上官桀的孙女,是霍光的外孙女。上官氏的父亲上官安,其岳父是霍光。上官桀家族想立上官安女儿为皇后时,其女儿才5岁,霍光不同意,而汉昭帝的姐姐盖长公主帮忙弄成了。盖长公主与名叫丁外人的人私通,上官安通过丁外人找到盖长公主。盖长公主让汉昭帝下诏将上官安的女儿召入宫中,任命上官安为骑都尉。第二年,即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汉昭帝立上官氏为皇后。年仅6岁的上官氏被送入皇宫,且被立为皇后,是汉朝年龄最小的一个皇后,昭帝去世时她才16岁。因此,她又成了汉朝最年轻的皇太后。

后来因利益之争,上官桀父子一度曾拉拢丁外人和燕王诬告霍光谋反。

昭帝去世时没有子嗣,霍光等人便拥立了汉武帝的孙子刘贺为皇帝,刘贺尊上官皇后为皇太后(时年15岁)。后又废黜了刘贺,找到了流落民间的刘病已(刘询),将其扶上皇位,即汉宣帝。同时,上官桀父子和丁外人等被杀,上官家被灭。

汉宣帝尊上官氏为太皇太后,上官氏虽不受宠,但也不参与宫廷的政治斗争,终将颐养天年。公元前37年上官氏驾崩,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年幼的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在《汉书》有列传。

上官仪家族

图片

(一)上官仪

图片

在陕州的历史文化名人中,上官仪是最值得一提的。尽管后人对他的争议很大,但他是陕州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又当过大唐朝的宰相,又有诗文上“上官体”的造诣。不论从哪个角度讲,他都占有一席之地。

上官仪的祖籍应该在今三门峡市湖滨区的三里桥村上官组附近。自上官桀被灭族后,其后人四处躲逃,上官仪其祖上可能在上官村这个地方扎下了根。几百年后,他父亲可能在上官村出生了。从隋唐及以后朝代的文献看,上官仪的祖籍始终是陕州、陕县,他对上官村有记忆,有感情。

原陕州城的上官街、上官巷,可能也与他和上官婉儿有关。“上官仪之墓,在渑池县南村乡南村西南300米处,墓建于唐代,坐落于山坡台上,现冢已无存”。至于上官仪的墓是否在渑池县南村乡,作者有很大的异义。

1972年1月出土于礼泉县烟霞乡马寨村西南的弘农卢氏人张士贵(唐朝开国名将,隋朝大都督张和之子,曾任虢州刺史,累迁左领军大将军、虢国公,平定西南之乱,参与攻打辽东之战)的墓志文则由当时的文学家、史学家、宰相上官仪撰写。“大唐故辅国大将军荆州都督虢国公张公墓志铭并序”,正书55行,行57字。

上官仪的一生与他少年的苦难经历有关。上官仪早年得到扬州都督杨仁恭器重,入京参加科举考试。贞观六年(公元627年)20岁时考中进士,被授弘文馆直学士,并任秘书省从六品的秘书郎。编撰《晋书》后,改任门下省起居郎。唐高宗李治继位(公元649年)后,升任秘书省的副职秘书少监(从四品)。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加授银青光禄大夫、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仍然兼弘文馆学士。公元665年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

上官仪(约608-664),字游韶。祖籍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人。其父亲上官弘。上官弘,生子上官仪,上官仪生子上官庭芝、上官庭璋,上官庭芝生女上官婉儿。上官庭璋生子上官经野、上官经国、上官经纬,上官经纬生子上官诏。上官弘在隋炀帝时官至江都宫副监,因而全家遂迁居江都(今江苏扬州)居住。隋炀帝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左翊大将军宇文化及在扬州发动叛乱,弑杀隋炀帝。大业末年上官弘被隋右御卫将军陈稜所杀。此时上官仪年幼(10岁),藏匿幸免。家庭的不幸、政治上的暴政与混乱,在上官仪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痕。后私自度僧人,潜心佛教经典,遍涉经史,吟诗作文,尤精五言,上官仪祖籍陕县,可能生于江都(今扬州)。

贞观初年,才学俱佳、刚过弱冠之年的上官仪得到了都督杨仁恭的赏识和礼遇。不久,上官仪一举考中了进士。唐太宗李世民早已听说了上官仪的才名,特别颁谕,授予上官仪弘文官直学士,即迁任秘书郎。当时,唐太宗崇尚文治,特别重视科举制度,宠信那些科举名就的宠儿,喜欢与他们作赋、和诗、作文,以示风雅。唐太宗经常让上官仪看其草稿,经常是唐太宗赋了前句或写了前一段,由上官仪来接着作下几句或写后几段。凡是由唐太宗李世民参加的文人聚会或宴会,上官仪必定被指名参加,令那些乘机卖弄风骚、附丽权贵的文人举子们望尘莫及,自叹弗如。

为进一步强化李唐王朝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唐太宗十分注意借鉴历代封建王朝兴衰的经验和教训,开设史局,设置史官,组织力量集体编撰前王朝的历史。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诏令房玄龄、褚遂良、令狐德棻、刘子翼、上官仪等20余人编撰《晋书》。仅用了三年时间即大功告成,上官仪因此转起居郎,获得加级赐帛的奖励。

当初,唐高宗不顾臣僚的反对,将武则天由感业寺再召人宫,由“才人”而“昭仪”,又晋号“辰妃”,仅次于皇后的地位。她地位提高了,野心便日渐膨胀,凶残之性暴露无疑,不仅迫使唐高宗废黜了王皇后,幽禁了前宠妃萧淑妃,而且迫使唐高宗力排众议,于655年正式立她为皇后。不久,又迫使唐高宗下诏,皇帝改称为天皇,皇后改称为天后,并开始干预朝政。武则天权变多智,唐高宗便有意逊位,让武则天摄知国政,但遭到了群臣的反对。中书令郝处俊奏道:“《礼经》上说: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皇帝与皇后,犹如日与月、阴与阳,各有所主,互不相夺。假若失去了原来的程序、规则,那么天子将遭到天下人的责难。祸也将起自萧墙。当初魏文帝曾明确诏令宗室、公卿百官,他死后皇后不许临朝称制,奈何陛下想自动让位让权于天后呢?何况李唐天下,是高祖、太宗的天下,而非陛下的天下,理当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后代,决不可以把国家送人,恳请陛下详鉴。”中书侍郎李义琰也附和说:“郝处俊引经据典,其言诚恳忠直,臣以为陛下应不需要疑忌,那么天下人便是大幸了!”宰臣们的反对,打消了唐高宗欲一时逊位的念头。

唐高宗晚年,身体多病,武则天乘机借口“辅弼”龙体欠佳的天子而于紫宸殿与唐高宗并列于朝,在翠帘之后过问一切政务,由干政到擅权。因为东有高宗、西有武后听政,时人称之“双圣”。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武则天并非第一个也不是唯一垂帘听政的人,但是以往多是天子年幼,由皇太后代为执政,像唐高宗这样由皇后左右,毕竟少有。因此,在朝廷中引起了更多官僚尤其是前朝元老、旧臣的不满。元老旧臣集团与新贵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更加明显更加激烈,唐高宗本人也深感武则天的威福并作及其对他的掣肘,不胜其愤。

一天,内侍王伏胜上奏唐高宗,说有位叫郭行真的道士经常出入宫掖,为天后武则天施行厌胜之术,行为诡密。唐高宗闻奏,十分恼怒,立即密诏上官仪,授意上官仪奏疏废黜武则天。于是,上官仪上奏唐高宗,指责天后武则天恣意专横,令天下百姓大失所望,请将天后武则天废为庶人,以顺天心民意。随后,唐高宗诏令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这一举动,很快有人禀报了天后武则天,武则天马上向唐高宗说明了道士郭行真施术之事,令唐高宗措手不及。唐高宗又后悔前举,但又有废黜天后的草诏在,唐高宗十分担心天后武则天的埋怨与恼怒,便解释道:“所有这一切,都是上官仪教我做的!”关键时刻,上官仪被唐高宗出卖了。成为替罪羊。得罪了天后武则天,上官仪便大祸临头。

麟德元年(664),内侍王伏胜与已废太子、梁王李忠被害。因为上官仪曾为陈王府谘议,与王伏胜同在梁王府任职。于是,许敬宗便诬陷上官仪与梁王李忠通谋,被捕人狱。梁王李忠被赐死,上官仪与王伏胜等人被诛杀,家口籍没。许多人因此受到了牵连,如郑钦泰、西台舍人高正业、司虞大夫魏玄同和张希乘、长安县尉崔道默俱被除名,流放岭南不赦。

上官仪之子上官庭芝,官至周王府属僚,与上官仪同时被杀。上官庭芝有一个女儿,即上官婉儿,唐中宗时为昭容,很得唐中宗喜爱。因此,唐中宗颁诏追赠上官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追赠上官庭芝黄门侍郎、歧州刺史、天水郡公,并以礼改葬。对上官仪的追赠及改葬,有上官婉儿的因素,同样也有高宗的悔意。

(二)上官婉儿

图片

上官婉儿,唐陕州陕县(河南)人。

上官婉儿 (中国后妃全传)

上官婉儿生于唐高宗麟德六年(664年),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被杀,旧历八月下葬,葬于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死后被追赠为昭容,后人称为“巾帼首相”。

她是初唐宫廷大诗人、西台侍郎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出生不久,爷爷上官仪被人陷害,父亲上官庭芝与爷爷一起获罪被诛。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被配入皇宫内廷为奴。其母郑氏是太常少卿郑休远之妹,母女才得免于一死。随着她年龄的增长,聪慧的上官婉儿便能习文词,明白宫廷许多官吏该做的事情。本来上官婉儿也理当诛,然武则天很爱惜人才不但没杀,反而重用。十四岁时,即开始为武则天专掌诏命,并深被信任。中宗继位,又深受宠,被封为昭容,封她的母亲郑氏为沛国夫人。

相传,上官婉儿的母亲在怀孕后,曾梦见一个巨人送她一杵大秤说:“持此可称量天下。”占卜者预言她必生贵子,将掌管国家的权力;可是生下来的却是女儿。当时,大家都笑占卜者不灵。婉儿满月时,母亲郑氏戏言道:“称量天下,岂在子乎?”她居然“哑哑应之”。到后来“称量天下”的话语果然得到了应验。这些颇有神话色彩的传说不可信。不过,能造出这些神话却非偶然。这当然证明了上官婉儿的聪明、早慧,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的确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有人说小孩生下来能说话,那是圣灵。她在襁褓之中,张口就能言天下之事,生这类孩子必定毁家而有益于国家;她自己的命运却很显贵,会被朝庭受任。可上官婉儿及她的家族的确应验了。

上官婉儿自幼读书习武,她发誓要为被诛的上官家复仇。到了十四岁那年,她自以为武功不错,去刺杀武后,却被擒。武则天见她如此年幼,却又如此胆识,便召见了她。

由于武则天极惜才,尽管上官婉儿是来行刺的,但她召见以后,却赞赏她非凡的才华,即将婉儿作为自己文笔上的助手。自始,以至中宗末年,朝中所有制命多出自上官婉儿之手。

文学方面,宫廷之内上官婉儿可以说是一个权威性的女作家。中宗时代,赐宴赋诗、君臣唱和,她是皇帝皇后和公主们的枪手。史称:“婉儿每代帝及后、长宁、安乐二公主、数首并作。辞甚绮丽,时人咸讽诵之”。不仅作诗如此,她还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搜罗英俊,并代朝廷品评诗文,成为平衡当时大臣及天下名儒的考官。一时天下词客名流都聚集在她的门下。唐代诗人蜂起,文化鼎盛,武后功不可灭。其中,上官婉儿大力倡导的功劳也实在不小。

《唐诗纪事》中载有关于上官婉儿评诗是很聪明敏达的: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群臣应制百余篇。帐殿前结彩楼,命昭容选一首为新翻御制曲。以臣悉集其下,须臾纸落如飞,各认其名而怀之。既进惟沈(佺期)、宋(之问)二诗不下。又移时,一纸飞坠,竟取而观,乃沈诗也。及闻其评曰:“二诗功力悉敌。沈诗落句云: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盖词气已竭;宋诗云:'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犹陟健举。”沈乃伏,不敢复争。

上官婉儿的评话,能压服两个初唐文豪,不能不说是聪明之至,也证明她不愧为一位宫廷文学的权威作家。

上官婉儿的诗作名句颇多,压倒初唐一些著名的男诗人。如她的《游长宁公主流杯池》诗中写道:“直愁斜日落,不畏酒尊虚”。无论与“词气已竭”的沈诗,还是“犹陡健举”的宋诗,都要稍胜一筹。而且,在这样的题目下能够写出山林派一样刻画景物,寓心自然的诗,足以见她的才名倾盖当时。

上官婉儿的诗体是有家学渊源的。祖父上官仪是初唐著名的文学家,工于五言诗,虽说他的诗多是应制、奉和之作,但因婉媚工整很适合宫廷的需要,士大夫纷纷仿效,并尊称为“上官体”。这种绮丽浮艳的诗体,经上官婉儿更加发扬光大,风靡朝野。她的那些应制诗,虽然表面上富丽堂皇、镂金错采、修辞也工整花美,但实际上内容是很贫乏的。在她的三十二首存诗中,反映隔绝人世的宫禁生活的伤感诗,是很值得人注意的。如《彩书怨》(一作《彩毫怨》):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帐久离居。

诗中对惨无人道的宫禁生活发出了哀吟。

上官婉儿一生显贵,但有两次差点丧命。一次是在武后时,忤旨当诸,武则天惋惜其才而不杀,但黥其面而已。民间传说的上官婉儿为了掩饰额头上的墨刑痕迹,首创了流传至今的“刘海”发型。另一次是《旧唐书·后妃传》中记载:“婉儿既与武三思淫乱,每下制敕,多因事推尊武氏而排抑皇家。节憋太子深恶子,及举兵,至肃章门,扣司索婉儿。婉儿大言曰:观其此意,即当次索皇后以及大家。帝与后遂激怒,并将婉儿登玄武门楼以避兵锋,俄而事定。实际上是拿她做牺牲品。直至唐中宗被韦后毒死,临淄王李隆基(玄宗)起兵讨伐韦后及其党羽,这时上官婉儿已升任昭容。她听宫人说是相王的儿子李隆基攻宫,便率宫人秉烛出迎拿一张诏书的底稿给李隆基看,说当初是她草拟诏书,立温王为帝以相王辅政的,不过韦后不肯。她想拿这点没实现的“功劳”来表明心迹。可惜,李隆基不买她的帐,挥挥手,一个万骑将领的刀便向她砍去了。年仅四十七岁的才女上官婉儿就此结束了她的一生。

上官婉儿死的可惜,且有些冤枉。开元初,玄宗李隆基指令收集她的著作,编录文集二十卷,并令中书令燕国公张说作序。只可惜,文集已散佚,张说序却保留在《唐文粹》里。序文对上官婉儿颂扬备至称道:“明淑挺生,才华绝代敏知聪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又说:“自则天久视之后,中宗景龙之际数年间六合清谧内峻图书之府外僻修文之馆,搜英猎俊,野无遗才,右职以精学为先,大臣以无文为耻。”还说:“两朝专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响。”对上官婉儿,当时人们都很钦佩,并且惋惜她早亡。张说序中还说:“独使温柔之教,渐于生人,风雅之声,流于来叶。”

对于一位不服丈夫胜妇人的绝代才子,上官婉儿死得的确太早了,可她的美名久传不衰。她死后八十余年,人们依然思慕不已。柳宗元、刘禹锡的朋友吕温曾赋《上官昭容书楼歌》一诗中说:“汉家婕妤唐昭容工诗能赋千载同。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夫人。”

上官婉儿一生的作品数不胜数,可惜的是大多数已经失去踪影。流传下来的,可供我们品评的仅《全唐诗》存诗三十一篇。而且,这些作品并非她的个性创作,几乎全是一些应制之作。宫廷生活束缚了她的思想,也束缚了她对艺术的开拓。倘若上官婉儿不是生活在宫廷里,而是像李白一样云游四方,她也许可与唐代著作诗人们相媲美了。那么,中国唐代优秀诗人中人人皆知的“大李杜”和“小李杜”之间可能就要加上上官婉儿了。

唐代著名女政治家上官婉儿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邓村北,东南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4.2公里,距唐长安城遗址约25公里。上官婉儿墓志盖题“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青石质,正方形。志石高、广皆74厘米,厚15.5厘米。划细线棋格,阴刻正书32行,满行33字,共计982字。四侧在整体联珠纹框内减地线刻12生肖,衬以缠枝忍冬。

图片

夫道之妙者,乾坤得之而为形质;气之精者,造化取之而为识用。挻埴陶铸,合散消息,不可备之于人,备之于人矣,则光前绝后,千载其一。

婕妤姓上官,陇西上邽人也。其先高阳氏之后,子为楚上官大夫,因生得姓之相继;女为汉昭帝皇后,富贵勋庸之不绝。曾祖弘,随藤王府记室参军、襄州总管府属、华州长史、会稽郡赞持、尚书比部郎中,与谷城公吐万绪平江南,授通议大夫。学备五车,文穷三变。曳裾入侍,载清长坂之衣冠;杖剑出征,一扫平江之氛祲。祖仪,皇朝晋府参军、东阁祭酒、弘文馆学士、给事中、太子洗马、中书舍人、秘书少监、银青光禄大夫、行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赠中书令、秦州都督、上柱国、楚国公、食邑三千户,波涛海运,崖岸山高,为木则揉作良弓,为铁则砺成利剑。采摭殚于糟粕,一令典籍困穷;错综极于烟霞,载使文章全盛。至于跨蹑簪笏,谋猷庙堂,以石投水而高视,以梅和羹而独步,官寮府佐,问望相趋,麟阁龙楼,辉光递袭,富不期侈,贵不易交。生有令名,天书满于华屋;没有遗爱,玺诰及于穷泉。父庭芝,左千牛、周王府属,人物本源,士流冠冕。宸极以侍奉为重,道在腹心;王庭以吐纳为先,事资喉舌。落落万寻之树,方振国风;昂昂千里之驹,始光人望。属楚国公数奇运否,解印褰裳,近辞金阙之前,远窜石门之外,并从流迸,同以忧卒。赠黄门侍郎、天水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访以荒陬,无复藤城之榇;藏之秘府,空馀竹简之书。

婕妤懿淑天资,贤明神助。诗书为苑囿,捃拾得其菁华;翰墨为机杼,组织成其锦绣。年十三为才人,该通备于龙蛇,应卒逾于星火。先皇拨乱反正,除旧布新,救人疾苦,绍天明命。神龙元年,册为昭容。以韦氏侮弄国权,摇动皇极。贼臣递构,欲立爱女为储,爱女潜谋,欲以贼臣为党。昭容泣血极谏,扣心竭诚,乞降纶言,将除蔓草。先帝自存宽厚,为掩瑕疵,昭容觉事不行,计无所出。上之,请擿伏而理,言且莫从;中之,请辞位而退,制未之许;次之,请落发而出,卒刀挫衅;下之,请饮鸩而死,几至颠坠。先帝惜其才用,慜以坚贞,广求入腠之医,才救悬丝之命,屡移朏魄,始就痊平。表请彰为婕妤,再三方许。暨宫车晏驾,土宇衔哀。政出后宫,思屠害黎庶;事连外戚,欲倾覆宗社。皇太子冲规参圣,上智伐谋,既先天不违,亦后天斯应,拯皇基于倾覆,安帝道于艰虞。昭容居危以安,处险而泰。且陪清禁,委运于乾坤之间;遽冒钴锋,亡身于仓卒之际。时春秋四十七。皇鉴昭临,圣慈轸悼,爰适制命,礼葬赠官。太平公主哀伤,赙赠绢五百匹,遣使吊祭,词旨绸缪。以大唐景云元年八月二十四日,窆于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礼也。龟龙八卦,与红颜而并销;金石五声,随白骨而俱葬。

其词曰:巨阀鸿勋,长源远系,冠冕交袭,公侯相继。爰诞贤明,是光锋锐,宫闱以得,若合符契。其一。潇湘水断,宛委山倾,珠沉圆折,玉碎连城。甫瞻松槚,静听坟茔,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墓志上写到上官婉儿为陇西上邽人也,乃是指的他的远祖郡望。汉时,为充实关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将许多大姓迁往关中,其中上官氏被迁往陇西上邽。上邽,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即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这也正是源自楚国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隋时,上官仪的父亲上官弘字含韵,又名宏,就祖籍陕州了。

《旧唐书》列传上官仪记载:上官仪,“本陕州陕人也”。父弘,隋江都宫副监,因家于江都。仪颇恃才任势,故为当代所嫉。麟德元年,宦者王伏胜与梁王忠抵罪,许敬宗乃构仪与忠通谋,遂下狱而死,家口籍没。子庭芝,历位周王府属。与仪俱被杀。庭芝有女,中宗时为昭容,每侍帝草制诰,以故追赠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庭芝黄门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仍令以礼改葬。

历代在祖籍的追溯和认定上,通常是以父系祖先、祖辈的家族长久的居住过的地区为祖籍,由此可见,上官婉儿的曾祖上官弘,祖父上官仪都是“本陕州陕人也”!上官婉儿祖籍陕州是无疑问的。

参考资料:

[1] 刘书芳编著《三门峡通史》2021年中州古籍出版社

[2] 宋清玉编著《中国后妃全传》

[3] 李国章、赵昌平主编,汪受宽等新撰《二十五史简明读本唐书》

[4] 谢志平著《西汉儒家学者从考》

[5] 夏祖尧、周洪武点校《容斋随笔》

[6] (宋)洪迈著《容斋随笔》

[7] 王志杰著《汉茂陵志》

[8] 林焕文、徐景学主编《世界名人辞典》

[9] (后晋)刘昫等撰,陈焕良、文华点校《旧唐书第2册》

[10] (清)吕抚编、康奉等校点《二十四史通俗演义》

[11] 《上官氏宗谱》

[12] 于赓哲著《巾帼宰相上官婉儿》

[13] 《汉书》卷九十七《汉书·外戚传上》

[14] 《旧唐书》51卷--刘晌

[15] 《新唐书》76卷--欧阳修

[16] 《全唐诗》5卷--彭定求

图片

尚柏仁,三农问题专家、三门峡特约社科专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牛占亚,河洛文化学者、三门峡社科专家。朱家昊,三门峡地域文化研究者。

KINDERGARTEN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