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我们让对方感觉到了「被需要」,让他感觉到自己「有用处」。这也是为什么说,关系中的「需要」与「被需要」同等重要,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强情感联结。适度的「被需要感」,是一种健康的自恋性追求,它可以同时滋养自我、关系与人生。「被需要感」一旦过度,反而会成为关系中的“隐形杀手”。  网友小凤和家人,就一直挣扎在与母亲的关系漩涡之中。在小凤印象中,母亲是一个非常爱操心,甚至有些爱管闲事的人。亲戚朋友遇到困难,不论是否找到她,也不论她自己是否有能力,她都会想方设法要去“帮一下”。小凤读书的时候,母亲曾偷偷把家里仅有的20万存款,全借给了一个嗜赌成性的远房亲戚还债。父亲知道后,怒不可遏:“你家有几个钱心里没数吗?别人也没借到你头上来啊!”母亲却十分委屈地说:“看他那个窘迫样子,我不帮谁会帮他呢?”后来幸好父亲追回来10万元,才没有离婚,但另外10万再也没能要回来。而远房亲戚对此不仅没有感恩,反而对他们追回10万这件事颇有抱怨。按理说,母亲为家操持,还乐于助人,应该会得到家人的尊敬和爱戴。平日里,母亲会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起早贪黑帮全家人准备早餐,既烙饼又煮粥。好几次父亲和小凤都劝她不必这么辛苦,多睡一会,大家在楼下随便吃点就可以了。直到一次,母亲生病了,父亲带小凤去外面吃早餐,回家后父女俩津津有味地讨论热干面有多香。没想到,一旁的母亲却红了眼眶,不仅没吃打包回来的面,还一直絮叨着:“我累死累活给你们做早餐,没听你们说过一句好话,你们根本就不需要我。”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母亲总希望自己是“最被需要”的那个,为家里做了很多事,默默奉献着一切。小凤在家只要稍有违逆,一定会在母亲的泪眼婆娑中感受到自己是“白眼狼”,瞬间就会被内疚感包围;和父亲吵架,不论对错,母亲也必定三句话不离“自己的付出”,让父亲不知如何招架,只能不了了之。因此,虽然母亲拼了命地付出,父女俩却很少对她表达认同和感谢,反而总是想回避和逃离。而得不到正向反馈的母亲,脾气也越发古怪,和家人关系并不融洽。 背井离乡远嫁,辞职在家带娃,承包所有家务,围绕父子打转的妻子;喜欢过问个人私事,并给出各种意见,一旦没被采纳就不开心的朋友。这些行为的本质,往往是因为自我价值感低,而产生的“过度被需要感”。我是不值得被爱的,只有对别人有用,自己才有价值,进而才能换取被爱的资格。就像小凤母亲“爱管闲事”,甚至不评估实际情况就“倾囊相助”,实际上就是想通过自己的“有用”,来和亲戚朋友建立关系。但当父女俩表现出对“热干面”的喜爱时,她的“有用”被代替或弱化了,此时会产生一种“对方不需要我”的感觉。小凤母亲自幼在养父母家长大,她换取大人关注和爱的方式,只有不断地讨好和付出。付出型人格不断强化,真实自我不断萎缩,最终就内化为低自我价值感,并发展出来这套互动模式。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过度追求「被需要」,可能是在防御「过度需要」。很多时候,一个渴望照顾别人的人,也同样渴望来自他人的关心和照顾。但由于低自我价值感,他们无力表达自己“被照顾”的需求,潜意识中觉得自己不配或不值得。于是只能把“被照顾”的需求投射出去,通过满足他人来满足自己。比如,小凤母亲每天给父女俩做早餐,也许这是她自己对于“被照顾”的一种渴望,她希望有人能每天给她做早餐。但对她而言,这种渴望是难以启齿的,甚至自己都未曾察觉,所以她无意识地把这个需求转移到了父女俩身上。在她看来,我给出了我自己最想要的,这就是爱的表达。同时,大量的“被需要”和无休止的付出,也可以满足他们“维系”关系的需要:只要我不断付出,他们就无法离开我,关系就一直都在。 明明自己付出了全部,结果不但没人领情,反而被疏离、讨厌甚至嫌弃。而他们自己也充满了委屈和抱怨,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把关系搞得岌岌可危。过度渴望被需要的人,很容易沉浸在一厢情愿中,看不见对方的真实需求,有时甚至会刻意忽略。小凤和父亲,明确提出母亲可以多休息,早餐可以自己外出解决——这是对方的真实需求;而母亲却认为,我需要照顾你们的健康,早餐必须在家吃——这是母亲自己的需求。我不想分享自己的私事,并希望朋友能尊重我——这是我的真实需求;而朋友却认为,你要把所有问题都告诉我,我来给你出主意、提建议——这是朋友自己的需求。这些打着爱的名义“为你好”的付出,只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察觉不到这一点,就会产生强烈的牺牲感。另一方面又会感到憋屈,因为要被动承接所有并非自己同意的“好”。与此同时,过度渴望被需要的人,往往会让对方因为他们的大量付出,而产生亏欠感和内疚感,不得不被情感绑架。这是因为母亲通过付出站在了道德最高点,让父女俩被牢牢控制住,大部分时候只能委屈自己迁就母亲的心意。这或许是母亲维系一段关系的“法宝”,却成了父女俩极度反感的“毒药”。 如果遇上这样一个“过度被需要”的人,应该如何与之相处呢?“过度被需要”的人,初衷确实是在表达一种自认为的“对你好”。虽然这种“好”大多时候是盲目,甚至是不合适的,但毕竟也是他们给出的自己所珍视的东西。所以,看见并接纳他们的心意很重要,这也是承认他们价值的一种方式。我想,如果小凤的母亲能够听到一句:妈,这么多年辛苦你了,我们被你照顾得很好,特别感恩你的付出,但同时也很心疼你。相信她会感到被看见、被理解、被在意,知道自己并没有白白付出,也许会化解大部分的委屈。在了解他们的心理模式后,我们可以试着通过温柔而坚定的方式,帮助他们辨析需求。比如,小凤可以与母亲沟通:其实我和爸爸喜欢在外面吃早餐,口味丰富也没有那么不卫生,你如果能尊重我们的需求,我们会非常开心,你也可以多休息。母亲可能还是会说:我是为了你们好,辛苦一点也没事。那么这时小凤可以立即去辨析这个“好”,是不是真的为了“我们”,还是为了“你自己”。她可以引导母亲:这只是你单方面认为的“好”,我们并没有同意这样做。如果你一定要坚持,可能既累着了自己,又不会让我们开心,会产生很多矛盾。从类似“做早餐”这样具体而微小的事情入手,耐心一些,一点点帮助母亲觉察和反思,区分自己的需求边界。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原来很多时候,我都在为自己的需求而付出,所谓的辛苦只能自己买单。 最后,告诉对方,无论此刻需不需要你,我都依然爱你。对于“过度被需要”的人来说,他们最在意的,是关系中得到持续稳定的被爱,这也是他们所有付出的终极目标。就像小凤,作为家人,她可以多跟母亲表达自己的爱意。其实你不必这么辛苦,也会是我们最重要、最爱的人,这种爱一直都在,你不用担心失去。作为他们亲密信任的人,我们无条件地多爱他们一些,或许他们的低自我价值感就能提升一些。这样三步下来,既可以维护自己的需求,又照顾了他们的感受,关系才可能会慢慢变得松弛而自由。而对于过度被需要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持续提升自我价值感。比如,多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去发现自己的“好”,并转换为资源视角,进一步发掘和放大优势,利用优势多与世界构建联结,获得正向反馈。作者:MISS蔷薇,厦门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国家二级咨询师,新书《辛苦你啦,内在小孩》全网热销中,公众号:MISS蔷薇(vlook7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