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孔子二十世孙却惨遭灭门,是他真的“不孝”还是曹操太阴毒?

 四地闲夫 2023-03-25 发布于山东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了,我上小学时语文课本上还有这篇课文。故事讲的是孔融刚4岁时,就知道主动把大梨让给哥哥吃,自己吃小梨。这个故事中蕴含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美德,比如孝悌,谦让等等,再加上故事的主人公又是一个年仅4岁的小孩子,一个早慧的神童,这个故事更是平添了几分可爱、传奇的色彩。所以,这个故事就一直流传下来,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出自唐朝李贤给《后汉书》做的注解,引自《融家传》。后来,清代学者余嘉锡在《世说新语笺疏》上,也讲了这个故事。但这两本书都不是正史,所以“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否真的存在,我们只能将信将疑。

他是孔子二十世孙却惨遭灭门,是他真的“不孝”还是曹操太阴毒?孔融让梨的故事,名传后世

不过根据正史的记载,作为孔子二十世孙的孔融,“孝悌”两字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孔融十三岁丧父,过于悲伤,要别人扶着才能起床。孔家还曾因为收留罪犯被官府问罪,孔融和哥哥孔褒争相担当“窝藏”的罪名。孔融说,这是不怪哥哥,是我自作主张收留了罪犯。孔褒说,这事儿不怪弟弟,这罪犯是来投奔我的。虽然孔融想保护哥哥,但最后官府还是把孔褒给抓走了。

因为个人德行好,又能博览群书,还是孔子的后裔,所以孔融是三国时期最顶尖的大儒之一。但奇怪的是,《三国志》上没有孔融的传记,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孔融得罪曹操,被灭门了,而且,曹操还给孔融安上了一个极其阴毒的罪名,阴毒到陈寿都不敢给孔融做传。

那孔融到底是如何得罪曹操的呢?曹操又给孔融安了个什么罪名呢?

孔融在言语上嘲讽、愚弄曹操,在政治上站在曹操的对立面

史书记载,孔融第一次得罪曹操,是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当时袁术称帝,曹操要借机杀掉袁术的亲家、和自己有矛盾的太尉杨彪。孔融听说后,连朝服都来不及穿,跑去见曹操,义正辞严地说,“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何况杨彪只是袁术的亲家?你要是这样滥杀无辜,天下人就都寒心了,我孔融是堂堂鲁国的男子汉,明天就不上班了。曹操一想孔融说的也有道理(主要原因是实力不够),就放了杨彪,但心里肯定开始不满孔融了。

他是孔子二十世孙却惨遭灭门,是他真的“不孝”还是曹操太阴毒?三国时的大儒孔融

如果说孔融救杨彪,还属于儒家士大夫直言敢谏的范畴,那下面这些行为就属于嘲讽、愚弄曹操了。

曹操打败袁绍后,曹操的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给曹操写信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知道这个典故,也没看出其中讽刺的意味,于是一本正经地问孔融,这是哪本书记载的?孔融见曹操上当,得意洋洋地说:“以今度古,想当然耳。”意思是你儿子借胜利之机霸占了袁熙的媳妇,那武王把妲己赏赐给周公,也一定是这样的了。

当时天下大乱,粮食紧张,经常出现人吃人的事件。曹操为确保军粮供应,节约粮食,下令禁酒。曹操给出“禁酒”的公开理由是“饮酒丧德”。孔融又跳出来公开质疑说,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人间有酒德,为啥要禁酒?再说,尧就是因为能喝酒,所以才成了圣人。而且,桀纣因为女色亡国,你咋不把婚姻给禁了呢?其实孔融这些话,就算在今天看来,也是强词夺理,我们不难想象,曹操心中是多么的不爽。

除了这些俏皮嗑,风凉话,孔融在政治上有时还站在的对立面、反对曹操的政治路线。

比如,官渡之战时,孔融就公开在朝堂上散布“袁绍不可战胜”的言论,说袁绍地广兵多,有田丰、沮授这样的谋士,颜良、文丑的这样的武将,是很难战胜的。孔融是大儒,地位高,交际面广,这套说法影响很坏,所以为了稳定人心,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荀彧站出来,对孔融的说法一条一条予以了驳斥。

他是孔子二十世孙却惨遭灭门,是他真的“不孝”还是曹操太阴毒?荀彧驳斥孔融“袁绍不可战胜”的言论

后来曹操征讨乌丸,孔融又嘲讽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意思是古代肃慎氏不来进贡,丁零偷过苏武的牛羊,他们都有罪。将军可以借此机会,把肃慎氏和丁零一起给讨伐了。孔融借两个典故,暗讽曹操师出无名,不会取得成功。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孔融向朝廷上书《请准古王畿制》。在这份奏议中,孔融提出应该按照古代的制度,首都千里之内不封侯。这个建议明显是针对曹操的,因为曹操封地在邺,离许都很近,孔融提出的建议,显然是想把曹操赶得离皇帝远远的,削弱他在中央的影响力。

当时,曹操的反应是“疑其所论渐广,益惮之”,你孔融管得越来越宽了吧?以后是不是要把我曹操也给废黜了呢?而且,当时曹操要出征荆州,讨伐刘备,孔融和刘备又是好朋友,所以曹操决定对孔融下手。

曹操安在孔融身上的罪名:谋反和不孝

不过,孔融是当时的大儒,还是孔圣人的后裔,社会影响很大,杀孔融可不能像杀一个小透明那样,随便找个罪名就给杀了。所以,曹操很下了一番心思。

他是孔子二十世孙却惨遭灭门,是他真的“不孝”还是曹操太阴毒?曹操决心对孔融下手

曹操给孔融安的第一个罪名:谋反。

当时孔融声称:“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放在一起就是“刘”,当今皇帝姓刘,然后你说有天下的人不一定姓刘,你啥意思?这不是谋反是啥?

然后,曹操又给孔融安了第二个罪名:不孝。

据说,孔融有两条不孝的言论。第一条说:父与子,有什么恩?儿子不过是父亲情欲发作的副产品而已;母与子,有什么爱?儿子和母亲的关系,就像一件东西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就没什么关系了。第二条说:闹饥荒时,如果父亲不好,儿子宁可把吃的给外人吃,也不能给父亲吃。孔融这两个说法,放在今天大概是顶级毒舌金句水平,但在那个以孝治天下的时代,这是罪不可赦。

不过要澄清的是,这几句话没人听孔融亲口说过,而是当时的一个狂人祢衡转述的(祢衡和孔融是一对狂人,经常商业互吹,祢衡说孔融“仲尼不死”,孔融说祢衡“颜回再生”)。不过这时祢衡已死,死无对证,曹操杀人心切,也不想查证,所以直接安在孔融身上。

两条大罪加身,孔融被下狱,处死,灭门。“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个典故,就是被灭门时,孔融儿子说的。

曹操给孔融安的这两条罪名,是很有技术含量的,简直可以称得上“阴毒”。“谋反”和“不孝”,就是不忠不孝,无父无君,而这些,恰好都是孔融老祖宗孔子思想的核心,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所以,犯下这两条大罪的孔融,又多加另一条大罪,欺师灭祖。曹操不但要消灭孔融肉体,还要搞臭孔融名誉,只有这样,杀孔融产生的负面影响才能降到最低。

学者们认为,正是因为“不孝”这个罪名扣在了孔融头上,后来的陈寿才不敢在《三国志》中给孔融立传。陈寿写《三国志》是在西晋统治时期,西晋司马氏号称“以孝治天下”,所以陈寿当然不敢给被定性为“不孝”的孔融立传了。

曹操杀孔融,反应了时代的矛盾:寒族和士族之争

那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孔融为啥非要和曹操作对呢?他是不怕死,还是个性狂妄呢?其实这里面,有几个历史深处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以为阶层差异,孔融真是从骨子里看不起曹操,同时可能认为曹操不敢杀他。

孔融出身世族大家,属于清流名士;而曹操是阉宦之后,属于寒族浊流。这一点就连曹操也自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因为出身不同,当时孔融一类的名士,那真是从骨子里看不起曹操。他们更喜欢的,是出身世族大家的袁绍。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如果你从骨子里看不起一个人,恐怕很难完全隐藏你对他的鄙视。普通人尚且如此,何况以“当世大儒”自视的孔融?而且,从孔融这个人所作所为来看,他恃才放旷,口无遮拦,恐怕也从来没想过要隐藏对曹操的鄙视,所以才找各种机会嘲讽、愚弄曹操。

他是孔子二十世孙却惨遭灭门,是他真的“不孝”还是曹操太阴毒?崔琰,当时另外一个大名士

另外,孔融敢这么做,可能有个误判,认定曹操不敢杀他。曹操在实力不强时,曾杀了个叫边让的名士,结果舆论大哗,包括陈宫在内的很多人叛乱,曹操差点一败涂地。所以,曹操后来对孔融、崔琰等世家大族的名士,都采取了隐忍不发的策略。但曹操杀孔融时,实力已经很雄厚了,能够掌控局势了,并且还采用了一些技术层面的手段,这是孔融没有考虑到的。

第二个原因,孔融和曹操作对,隐含着士族和寒族在意识形态上的儒法之争。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当时的大儒,自然是标榜用儒术治国,推行儒家的治国理念。儒家治国理念什么样呢?当时大儒王粲曾对曹操建言,“引其贤俊而置之列 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 力,此三王之举也”,简单说,就是曹操应该遵循古代贤王的政治理念,以德服人,仁者无敌。这种调调,是儒生士大夫们喜欢的。

但这一套在当时天下大乱的环境下,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曹操“揽申商之法术”,更多地是用法家的那一套作为行政的指导思想,走法家的治国路线。

曹操的治国理念自然会引起以孔融为代表的儒家名士们的不满,所以他们都只是暂时依附曹操,但一有机会,就要在政治上宣传自己那套儒家治国的理念。

第三条,孔融和曹操作对,隐含着士族和寒族的利益之争。

士族和寒族的利益之争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政治上的用人之争。曹操曾颁布过“求贤令”,唯才是举,不管你是寒门还是豪族,只要有才能,就可以到曹操手下当官,甚至有点道德瑕疵也是无所谓的。“唯才是举”打破士族大家通过推举对官员使用、升迁的垄断,当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

再比如经济上的屯田之争。三国时人口多依附于世家大族,形成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庄园,它们的存在对政府的税收影响很大。 曹操出于解决军粮、安置流民、扩大政府收入的考虑,广置屯田。但曹操这个政策,遭到了世族大家的反对,因为官方屯田会和世族大家们争夺人口和田地,损害他们的经济利益。

他是孔子二十世孙却惨遭灭门,是他真的“不孝”还是曹操太阴毒?曹操的屯田令,侵犯了世族大家的利益

所以,当时曹操杀大儒孔融,除了铲除异己外,还要想杀鸡给猴看。让那些出身世族大家、自命清高的名士们,收敛一下,孔融我都敢杀,更别说你们了。这不仅是正风气,也是向世人昭告,我曹操的治国政策,不容他人反对。

参考书目:

陈寿《三国志》

范晔《后汉书》

罗贯中《三国演义》

易中天《品三国》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

王新成《汉末魏晋时期青兖徐士人群体的政治动向及原因探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