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众不同,经验独到,清太院太医袁鹤侪治肾结石、肾绞痛效果奇佳

 chi_ping 2023-03-25 发布于陕西

清太院太医袁鹤侪治结石,与众不同,经验独到

袁鹤侪(1879~1958)名琴舫,字其铭。雄县龙湾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考入京师大学堂医学馆。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入清太医院,任太医院御医、京都内城官医院内科医生。抗日战争时期隐居寓所,不予日本人就诊。1942年应医师施今墨之邀,任华北国医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协和、北京两医院中医顾问,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学会耆宿顾问,中国科学普及协会理事。曾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中苏友好协会理事。致力于中医学研究,参与疑难杂症的会诊,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先后编著了《太医院伤寒论讲草》、《伤寒方义辑粹》、《瘟病概要》、《中医诊疗原则》、《医术经谈》、《袁氏医案》等。

      治结石,要在调气和荣。结石所成,乃因湿郁热生,煎熬津液所致。虽有在胆在肾之别,然成因相同,故医家每以清热、利湿、化石为其正治。夫热之生乃因于湿,湿之成乃水不运,水不运乃气不化。盖津道之顺逆,皆一气之通塞而为之。气行则水散,气滞则水停,故助气化、疏三焦乃利湿化水之关键。湿得化而热自消,结石不复成矣。余治结石,或散于上以宣肺,或调于中以开郁,或通于下以畅达,调气之法在所必用。
       结石一症,多有疼痛。胆石者胁痛,肾石者腰痛,皆因湿热阻络,结石壅塞所致。气不通则筋不温,血不荣则筋不润,筋脉失养,故挛急而痛,治宜辛甘化阳以调气,酸甘化阴以和荣。筋脉得养,疼痛自除。痛止、气道通则石可下。此调气和荣以治结石之理。兹对肾结石、胆结石之治而分述之:

       治肾结石,多用温通止痛,开郁清肺法,以通三焦而利水气。

       温通止痛法:多用于结石在膀胱者,以五苓散为主方,取仲景治膀胱蓄水之法,专利膀胱之水结。所变化者,乃甘草为草梢,以增其通淋止痛之效。此外,加车前以利尿,佐大葱以通阳化水。此为助下焦化水之用。同时,加桔梗一味。桔梗为升提肺胃之气所用,用于此者,意在正肺气而升清,通水道而调气。使上焦通,中焦行,下焦利,三焦得通则石可渐下。若中气虚者,可少佐益气升清之品,诸如黄芪、升麻、柴胡之类,或合用补中益气丸,效果尤佳。

       开郁清肺法:多用于肾结石而致肾绞痛者。以莪术开郁结而通气,厚朴、乌药理中下焦而行气,赤芍凉血敛阴以和荣,茯苓利湿行水而益气,川贝清宣肺气而开郁,用于此者,以启水之上源,乃有“提壶揭盖”之意。其与厚朴、乌药相伍而通利三焦,与莪术合用,意在开郁结而下石。莪术虽为破气行血之味,然于此法用量轻清,与川贝皆不过3克,仅取其开郁而不用其破气也。临证应用,应手而效者甚多。现举一例如下:
      20世纪30年代初,一中年妇人,忽腰痛如折,痛楚难忍,遂往法国医院就医,越日,痛未减,又转诊德国医院,诊察约一时许,诊断为肾结石,并告患者,若服药不效,即须施以手术。患者惧怕手术,拒其治而延诊于余。诊其脉,左关弦大而滑,此肝气郁结过甚之象,当与以开郁利气清肺之法。投以莪术、乌药、赤芍、川贝、厚朴、云苓等药。令其服,至半夜,痛大减,继服两剂,并令其静养,六七日后,石下而愈,遂以调肝法以善其后 (注:此案录于先祖《医术经谈》,方药未注明用量,其方亦无可查找,只得依其原貌,不敢臆加)。

       治肾结石、肾绞痛经验方:即芍药甘草汤加味,此方止痛效果甚好,下石效果亦佳,药少而力宏,临床用此,每每疗效满意。兹将处方及化裁介绍如下:处方:杭白芍15克,甘草10克,元胡6克,蒲公英15克,盐广砂2克。

      加减法:气分有热者,用生甘草,加银花10克。血分有热者,加赤芍10克。气虚者加黄芪10克,气陷者佐柴胡2克。欲下结石者,加滑石10克。湿郁者,加云苓10克。少腹痛者,加乌药10克。血尿者,加白茅根10克 (或茅根炭10克)。

      治胆结石,多用甘缓和中,养血清热法。此二法往往相兼并用。甘缓和中,乃遵经旨而立。关注公众号 行之医话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难经》亦云:“损其肝者,缓其中。”肝胆互为表里,关系甚密,虽结石在胆,其治亦同,故以甘缓和中法为治。以甘草为君药,甘草有生、有炙,证候有虚有实,亦应据证选用。偏虚者,用炙草补元气而止痛;偏热者,以生草泻火而益脾;虚而热者,则生、炙同用,亦补亦清,既有缓肝之用,亦奏补脾之功。辅以酸苦微寒的白芍,柔肝养血,安脾止痛,与甘草配伍,酸甘化阴,以缓肝和脾,解挛急而止痛。热重者,加银花清热解毒。此法中引动全局者,乃调气之品。虽每方选用不多,用量亦轻,但在止痛、下石方面,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常用者,有白蔻、郁金、元胡、莪术、壳砂之类。虽每次选用仅1~2味,用量也在3克以内,却可收到较满意的疗效。余在北工作期间,曾治愈胆石患者多例,现举例如下:

案1、鲁某,女性,44岁。初诊:1954年9月27日。食后胁下作痛,时发时止,左侧尤甚。纳差,每进刺激性食物痛辄发。经西医检查诊为:①胆囊炎。②胆结石。延诊中医。舌红有裂纹,苔黄,脉两关均弦。以甘缓和中止痛法为治。    关注公众号 行之医话

      处方:生、炙甘草各10克,乌药6克,银花10克,炒杭芍10克,蔻仁1.5克。生草泻火而补脾,炙草补元气而止疼痛。生、炙同用,亦补亦清,以其性甘缓为君。《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炒杭芍泻肝安脾而止痛,其与甘草相伍,酸甘化阴,共奏缓肝和脾止痛之功。乌药、蔻仁利气止痛;银花清热解毒。

       二诊:1954年9月30日。
       服上药一剂,痛稍减,二剂而痛止。症、脉均见好转。仍进前法。

       处方:生、炙甘草各10克,乌药6克,炒於术4.5克,炒杭芍10克,蔻仁2克。热象轻减,故去银花、甘草除热之品,加於术以实脾而不受肝邪。蔻仁增至2克,以加强调中利气之力。
       三诊:1954年10月7日。
      服上药后,诸症状及脉均明显好转,胁痛一直未发。仍宗前法化裁。

      处方:生、炙甘草各10克,生於术4.5克,蔻仁2克,炒杭芍12克,延胡索6克,陈皮10克。甘草、於术健脾,陈皮、白蔻理气和中,元胡疏肝,白芍敛阴液而柔肝。培土而抑木,肝脾同治。

      四诊:1954年10月18日。服药后,患者曾于大便中先后排出七粒结石。此后胁痛未发,唯睡眠欠佳。于前方中加入安神之品。

        处方:生、炙甘草各10克,桂圆肉10克,乌药6克,炒於术4.5克,炒杭芍10克,蔻仁1.5克,云茯神12克,远志肉10克。

       桂圆补肾,远志强心,茯神安神,乃因眠差而用。服此药后,诸症均安。
图片

     【按】患者胁痛,食后尤甚,每食刺激物辄发,且不欲食。说明肝胆气机不畅而影响胃之受纳,此为木乘土也。肝胆之经循行两胁,其左胁痛甚,恰为少阳生发之气机不畅之故,故此胁痛,实为胆病及胃,脉两关均弦即为明证。舌红苔黄,舌有裂纹,均属热象。《难经》云:“损其肝者,缓其中。”《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故治以甘缓和中之法兼以清热。夫木胜乘土,当先培土而抑木。脾胃和而正气充,中州得和,斡旋之力得复,复以疏理肝胆之法,使少阳生发之气得行而病可除矣。

      本案凡四诊,药不过数味,然加减变通之间,补中有泻,散中有收,实脾与疏肝各有侧重,行气与敛阴柔刚相济。虽未用利胆排石之重剂,但阴阳和,气机通,排石乃成为必然。可见治病求本,燮理阴阳妙用之一斑。方中生炙甘草同用,白蔻用量的微妙递增,以及白芍、元胡的运用,乃本案治法画龙点睛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