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八一革命大学历史

 Triumph 2023-03-25 发布于广东

江西八一革命大学是原江西大学的前身,是解放初期江西省培养干部的摇篮。

解放初期,中共江西省委为适应革命和建设需要,创办了这所以学习政治理论、时事政策为主的“抗大”性质的干部学校。

从诞生到完成使命前后共经历了五年,办学六期,培养学员近万名。该校于1954年更名为江西行政学院,1958年江西行政学院撤消,全体教职工及全部教学图书设备筹建江西大学。

1.学校初创、与南大分合(第一期、第二期)

由于各地干部告急形势紧迫,八一革命大学在南昌市解放不到一个月之时就开始招生工作。学校开办仓促,建校初期没有固定的校址。当时正值学生放暑假之际,八一革命大学便利用南昌的一些学校作为校舍。“第一期的校部设在南昌市原省立体专内(即现在'八一公园’管理办公地址),学员则分别在南昌市十几个学校内学习。”第一期共分4个部和两个班:第一部民运部,第二部行政教育部,第三部研究部,第四部文艺部(原称艺术部),暑期青年学习班和职工班。1949年7月20日八一革命大学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与会同学约3000余人,校长陈正人、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邵式平亲临并讲话,教育长艾寒松致开幕词。

旧中国江西的教育规模小、基础薄、发展慢。江西解放后,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和人民政府立即开始了接管各类学校的工作。“南昌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原有的8所高等院校”。1949年8月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南昌大学”,8月27日,江西省政府教育厅公布了《江西教育改革方案》,决定“以八一革命大学、南昌大学为基础,与原有省立工专、农专、体专等校合并为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内分1部5院1个专科,其中,“政治学院,以革大研究部、民运部、教育行政部及原南昌大学法学院调整合并而成,以培养行政教育干部”,“文学艺术学院,以革大文艺部,南大文学部,调整合并而成”。原南昌大学文、法两院(不包括外文系)二、四年级学生,组成政治学院第六区队(亦称八一革命大学第六区队),转入八一革命大学第二期学习。合并后的南昌大学于1949年9月26日开始招生工作。为了配合当时改革的形势和对干部的急切需求,南昌大学采取长期正规学习与短期干部训练两种学制。政治学院以短期培训革命人才和干部为办学宗旨,学习期限为3到6个月,延续了八一革命大学第一期的办学性质,所以在八一革命大学历史上,我们称这一时期的南昌大学政治学院为八一革命大学第二期。

第二期仍无固定校址,1950年1月12日在“八一公园”举行开学典礼,经过三个月的学习,4月5日举行结业典礼。第二期的学员被分为两部,除了统一招考录取的学员外,还录取了一些机关介绍来的学员。

八一革命大学是短期训练干部的学校,培训内容以政治理论、政策为主。南昌大学除了政治学院和研究部(南昌大学和八一革命大学分立后,研究部由八一革命大学接管)是短期办学外,其余学院均为长期的正规高等教育。两校在学制、教学内容和性质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两校合并不久暨第二期仍未结束时,南昌军事管制委员会决定“两大学仍然分开办理,两大学名称亦不改变,即仍称南昌大学、八一革命大学”,并于1950年3月3日发出分立公告。

2.停办、复校与扫盲学习班(第三期、第四期)

在第二期与第三期之间,八一革命大学曾停办一年。“1950年2月,根据省委决定,以八一革命大学为依托,创建江西省委党校”,“党校前身为八一革命大学,校址设在原八一革命大学校部内,八一革命大学的大部分干部、设备、校舍等转入省委党校”,党校建设初期,“教职工队伍也主要是八一革命大学的教职工转过来的”。八一革命大学所有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全部都投入到省委党校的建设工作当中,教育长艾寒松被任命为江西省委党校教育长,党校于1950年5月开学,而八一革命大学则暂停招生。

1951年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第二年。党中央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做好改革旧有文化教育事业的工作,为响应我党号召,继续充实干部队伍,提高干部素质,为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人才,江西省开始八一革命大学的复校工作。同时,我省存在一批失业人员,失学知识分子,需要有八一革命大学这样的学校来组织、解决工作和学习问题,加强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团结。此外为适应经济发展,加快老根据地的建设,革命老根据地的老关系人员需要快速提高文化水平。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八一革命大学复校工作十分重要和迫切。1951年上半年,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复办江西八一革命大学,开始复校工作。

江西省委对此非常重视,决定由江西人民政府教育厅副厅长、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教育长、原八一革命大学教育长艾寒松负责筹备复校工作,“并从省委党校分出了20多位工作人员,又从省委各机关,各地区抽调了一部分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到1951年9月,一共抽调了50多名干部和工人,从事复校工作”。此时,正值江西省委宣传部筹办宣传干部训练班,由于缺少干部,筹备复校工作的同志还承担了办理宣干班的任务。

八一革命大学第一、二期都没有固定校址,为复校顺利,省财政厅一次性拨款人民币16亿元(旧币)兴建校舍。校址选在南昌市金盘路北面(现在的北京西路),随即破土动工。年底建好两个简易木质膳厅,1952年2月底,建成了3栋2层高共2600平米的学生宿舍,3栋2层高共1350平米的教工宿舍及办公室,3个简易木质膳厅共500多平米和一栋约100多平米的医务室,合计建筑面积为5000平方米,占地面积为100多亩。短短不过半年左右的时间,就使昔日的荒地农田,变为一所兴兴向荣、教书育人的学校。这是八一革命大学历史上首次的固定校园,为复校提供了必备的基础,为之后第三期到第六期在此工作和学习的教职工、学生,开创了一个稳定、安静、舒适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1952年4月底,八一革命大学的教职工队伍已壮大至近百人,大家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第三期的招生工作。第三期从5月10日开始招生,7月7日正式开学。第三期整个教学于11月25日全部结束,学员历经5个月的学习,大部分都完成学习任务,怀着满腔斗志奔赴全省各条战线。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于1952年9月发起,动员全国开展大规模的扫盲运动,从思想、经验、师资、教材读物等几个方面做好准备。江西是老革命根据地,老关系人员文化程度低,文盲比例大。为了配合全国的扫盲运动,同时为了照顾和培养老根据地的老关系人员,加快老根据地的建设,江西省人民政府利用八一革命大学第四期,举办革命老根据地老关系人员扫盲学习班,进行速成识字教学,帮助1000位老关系人员学习文化,1952年12月20日,在南昌八一礼堂举行开学典礼,1953年3月26日结业。

3.新任务——轮训干部(第五期、第六期)

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的三年多时间里,我国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民主改革、抗美援朝及知识分子改造运动等一系列社会改造运动,整个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农生产全部恢复且有了很大发展,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有了根本好转。1953年,是我国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和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当年年初,省委举行扩大会议,确定本年度的各项工作,培训选拔干部也是会议的中心工作之一,会议并对此做了布置。

从1953年第五期开始,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配合干部培训工作,八一革命大学侧重轮训在职干部,重点培训专业管理人才,政治、业务学习并重。共办两期,即八一革命大学第五期和第六期。第五期分统计、合作、司法、森林、交通、书店等六个专业,第六期分森林、民政、监察、司法、统计五个专业。两期学员分别在当年6月和次年3月开学,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后顺利毕业。

4.创立文化部与成功转型

八一革命大学后期,根据省委决定,创立了文化部。文化部是以提高县级以上工农干部文化水平为目的工农文化速成学校。1953年6月30日,省委组织部发出调训学员的通知:“为执行中南和省委关于为大批提拔干部和干部转移的训干方针,必须将现在的具有高小文化程度(或相当于高小文化程度)及文化程度较低并有培养前途的县级以上干部,逐步的有计划的抽调补习文化,经过一年至一年半时间的学习达到相当于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国家大规模建设的各种需要。”第一期由省委组织部抽调县级以上干部200名(包括调中南转工业的94名)参加学习,8月3日开学。省委十分关心文化部的成长并给以大力支持,为解决校舍问题,拨款建成了一栋三层大楼供文化部使用,并同意文化部购买教学实验仪器12554640元(旧币)的预算。文化部缺乏成人文化速成教育的经验,在边做边学、边摸索边改进的道路上不到断前行,至1954年秋,八一革命大学转为行政学院,文化部转入江西行政学院继续办理。

1953年11月3日,江西省政府已确定八一革命大学的发展方向“.逐步转变为行政学院的性质,并为该校在培养在职干部方面更好的进行教学”,将领导权“统由教育厅负责”。

1954年5月18日,江西省政府向中南行政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请示,在报告中肯定了八一革命大学五年多的的办学成绩,并申请“为了有计划的更有效的执行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任务及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关于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的方针与任务,经省府第202次行政会议讨论决定该校转为行政学院,以适应本省在今后培养行政干部需要”,并对学校的性质、学校期限、教育方针都做了规划。“江西行政学院印章,自10月1日期开始启用,江西八一革命大学印鉴自同日起一律作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