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门坎战役中的炮兵较量:日本陆军‘九二式’加农炮的挑战与失败

 逍遥_书斋 2023-03-25 发布于河南

日系重炮与九一八事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利用战略投机,夺取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及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并抢占了广阔的东亚市场,一时间经济大发展。然而,由于日本经济总体体量相对较小,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大萧条的来袭,日本经济很快陷入了谷底。然而,日本并没有反思自身发展道路所存在的问题,而是再度乞灵于对外扩张。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将定型于明治四十五年(1912)的“四五式”240毫米榴弹炮视为所谓的“决战兵器”,并秘密运往中国东北。

文章图片1

榴弹炮

与西方列强研制的新型重炮相比,“四五式”240毫米榴弹炮不仅口径较小,而且是一种几乎无法机动的固定式重炮。每次使用前,都必须将其分拆成炮身、炮床、炮架等部分,通过汽车或骡马装载运抵前线,再组装成固定式的炮台进行作战。1931年7月,2门“四五式”240毫米榴弹炮被秘密运至旅顺,并通过“南满铁路”运抵日本陆军第2师团第29步兵联队位于今沈阳城内的“练兵场”内。这2门大炮分别瞄准了城外的中国军队北大营基地以及东塔机场。

日本陆军方面之所以选择“四五式”240毫米榴弹炮作为打响侵华战争的第一炮,除了其火力优势外,更是因为其需要拆卸运输和就地组装的特性,可以让其部件不引人注目地运入中国。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中尉河本末守炸毁了一段“南满铁路”的铁轨,并向关东军总部谎称中国军队破坏了铁路并将向关东军铁路守备队发起进攻。得到消息后,第29步兵联队操作2门“四五式”240毫米榴弹炮向北大营和东塔机场各发射了一枚200千克的破甲榴弹,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文章图片2

1914 年,青岛战役中的“四五式”榴弹炮,这也是日军首次出动这款火炮

在1930年代的绥靖政策下,日本不断扩张其领土,其中包括鲸吞了中国东北三省。然而,由于中国军队在上级错误的“不抵抗政策”引导下,未能对日军展开有效的抵抗。这也使得日本陆军以其最具代表性的“四五式”240毫米榴弹炮在北大营内制造了巨大弹坑,并建造起“得胜塔”和“纪念堂”等设施,以彰显其赫赫武功。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西方世界才开始意识到日本对其的威胁。然而,日本已经跳上了军国主义战车,根本没有悬崖勒马的意图。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陆军利用“四五式”240毫米榴弹炮等武器,大举进攻香港,并最终将其占领。这也使得日本陆军将8门“四五式”240毫米榴弹炮组成的重炮兵第1联队调往菲律宾战场,去围攻美、菲联军据守的巴丹半岛。

文章图片3

日本造“四五式”240 毫米榴弹炮,该型炮成为日本打响侵华战争第一炮

随着菲律宾战事的结束,日本陆军将重炮兵第1联队调往中国东北,执行所谓的“对苏警戒”任务。为了加强要塞工事的防御,日本陆军几乎将所有可调集的重炮,包括“七式”305毫米重型榴弹炮、试验性“410毫米重型榴弹炮”以及唯一的“90式”240毫米列车炮,部署于以虎头要塞为中心的“东方马其诺防线”之上。然而,在1945年苏联红军的“八月风暴”面前,这些看似威武的重炮几乎全无还手之力,最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挖掘出来,展示于世人面前。如果没有解放军的发现,这些重炮恐怕只能被掩埋于垮塌的工事之中,与那些军国主义的野心一道化为腐朽。

和诺门坎草原上的炮战

加农炮一词源自拉丁语中的“空心圆管”,在14世纪欧洲被用来指代所有能发射弹丸的金属管。到16-17世纪,加农炮被用于特指能发射超过42磅实心炮弹的重型火炮。随着榴弹的出现,那些射击仰角在45度以下、执行反舰、反炮兵等“点杀伤”任务的火炮则被归入了加农炮的行列。19世纪中叶,欧洲型制的加农炮传入东亚,并被李鸿章的淮军系统购置,称之为“长炸炮”。此后,日本的江户幕府和西南强藩也采购了大量长身管的海防用炮,加农炮的音译也逐渐通过“和式汉字”的形式确定下来。

文章图片4

加农炮

1904年,随着日俄战争爆发,日本陆军对加农炮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海岸要点防御转向了在野战中压制敌炮群和攻坚战中的精准拔点。为此,日本陆军炮术专家有坂成章在德国克虏伯公司105毫米加农炮的基础上,在大阪炮兵工厂内仿造出了日本陆军首款“三八式”野战加农炮。尽管该炮机动性能极差、射程有限,但日本陆军仍视其为珍宝,不断进行改进。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陆军才意识到西方列强炮兵技战术的高速发展,开始研制新型加农炮。

1939年6月22日,为了压制苏、蒙联军,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下令组建旅级火力支援单位。在这支部队中,日本陆军调集了82门各型火炮,包括16门“九六式”150毫米榴弹炮、12门“三八式”120毫米榴弹炮、6门“八九式”150毫米加农炮和16门“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日本陆军制定了一套战术,先用75毫米口径的“三八式”和“九〇式”野战炮吸引对手反击,再通过侦察机和载人观测气球确定对手炮群位置,配备5吨和8吨牵引车的“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八九式”150毫米加农炮将快速前出,执行反炮兵作战。在成功压制对方炮群后,日本陆军的榴弹炮群再投入战斗,掩护步兵和坦克部队。这套战术曾在武汉会战和南昌会战中大获成功,因此负责指挥此次作战的关东军炮兵司令内山英太郎甚至宣称将在3个小时内扫荡苏、蒙联军所有炮兵阵地,一天之内便掩护步兵赢得胜利。

文章图片5

新型加农炮

1939年7月23日早晨6时30分,内山英太郎指挥下的日本陆军在诺门坎地区发起攻击,但发现苏军的炮火完全没有被压制住。尽管日军累计发射了近1万发炮弹,苏军的炮群数量远超预估,借助军用铁路源源不断获得炮弹补给。在这场战役中,苏军投入了370门各型火炮,但超过半数是76毫米的野战炮和步兵炮。尽管苏军所装备的大口径火炮中,107毫米加农炮在射程和威力上均弱于日军的同类装备,但苏军炮兵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在远距离交战中不断变换炮击阵地,最终保存自己、消灭对手。

日本陆军在诺门坎战役后,继续生产“八九式”150毫米加农炮,并将“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列为“野战重炮兵联队”的主要装备。这个部队在1940年被分为“甲”“乙”两类编制,其中“甲部队”装备各型150毫米榴弹炮,而“乙部队”则以“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为主要武器。这些部队采取不同的牵引方式,装备新型“九六式”150毫米榴弹炮的精锐部队可以以卡车牵引火炮,而装备较为老旧的“三八式”“四式”150毫米榴弹炮的联队则采取挽马牵引行进。相比之下,以“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为主要武器的“乙部队”则采取摩托化或机械化的方式,可以在战场上高速机动。

文章图片6

菲律宾战役期间(1941—1942),日军在前线部署多门“ 九二式 ”105 毫米加农炮

1942年10月,日本陆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试图利用包括“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 “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 “九六式”150毫米榴弹炮在内的庞大炮群掩护第2师团主力夺取亨德森机场。然而,由于日本陆海军航运能力不足,步兵口粮无法保证,加上“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的炮弹短缺,最终导致日军未能成功攻占机场。在饱受饥饿和攻势不利的情况下,日本陆军最终放弃了这批火炮,这些炮最终搁浅在岛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