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俞晓涛:印品就是人品

 昵称61560146 2023-03-25 发布于浙江

  早年学厨,一手潮州菜打开纂刻大门

  赴金卖印,得遇陈馆长从此志在汉章

  金华的印学向来不输于杭州,杭州有西泠印社,金华有龙渊印社。同承近代纂刻大家邓散木衣钵的除去杭州西湖博物馆馆长金维坚、著名书画家余任天,就是金华的毕民望了。毕民望则是龙渊印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浙师大的芙蓉印社、金华的元畅印社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可谓“金石最有情”,“是以有志之士,秦玺汉章不徒见其文,必如见其人。或成有徐疾,或手有轻重,或心有粗细,或时有闲忙,或兴有浓淡,虽破坏刷缺,必洞见其血脉而后已”,观毕民望的《蛮石斋印集》,殊可知矣,其自道“印石中每遇内含砂钉之顽石,人以为劣;余以质朴、自然、力克为乐;此余学兄余任天'儒石健锷’之意同。故此,家藏五百蛮石,较齐白石'三百石印富翁’多矣。其次一层意思,则余以秉性耿直,遇事不肯违心、随俗俯仰,亦犹一蛮石也”,性情跃然纸上。

  俞晓涛辗转到金华的日子,已经下了决心,要在纂刻这一门手艺里闯出自己的天地。他出身江西上饶,今年二十五岁,正是出来打拼的好时候。自小他就喜好书画,或是出于天性,又受了一位美术老师的影响,在小学、初中,他就是个出黑板报的能手。他的父亲是个渔民,2005年得了癌症过世。“家里的负担一下子重了,我出来学厨师,后来就到了鼓浪屿的一家酒店上班。”俞晓涛说。不想酒店隔壁就是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学院里的学生时常到酒店里聚餐,因为他们年纪相仿,也出于俞晓涛烧得一手潮州菜、粤菜,他们也就颇为投合。后来,竟也带他到课堂上旁听,如此两年下来,俞晓涛对书法、纂刻的兴趣陡增,除去上班,多余的时间都耗在练字、刻印上。只要是自己觉得满意的书法作品,他也会张挂在酒店里。直到一位客人看中了他的字,让他写一幅“鼓浪听涛”,酬以两百元礼金,这是他从未想到过的,以致一个晚上都没有睡安稳,“这跟做菜做到麻木完全两样,写字、刻印,越写越精神,越刻越有后劲。”俞晓涛说。

  之后,他想了许久,继续做厨师,只是谋生,要是走书法、纂刻一路,虽是谋生,天地却比做菜要广阔。这样,他就从酒店脱身出来,先是在福州开书法培训班,半年下来也没什么盼头,“福州白居不易,我就想到江浙走走。”他说,“来金华之前,我也跑过上海,回过上饶。之所以来金华,也是因为读书的时候,念过叶圣陶先生的那篇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只是到金华以后,他才知道这个地方的文化一点也不逊于上饶,上饶有朱熹,这里有吕祖谦,上饶有辛弃疾,这里有陈亮。朱熹与吕祖谦是至交,辛弃疾与陈亮是好友。隋初,上饶的部分地方即属金华,可见两地往来极为密切。俞晓涛在古子城一番闲逛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已经对这座城市倾心不已。

  当他在金华住下来以后,每逢周末,古子城都有集市,他将自己所刻的印章摆将出来,一是让方家多指点,一是借此聊以糊口。“不想满堂书苑的陈馆长见我手艺还好,我就去他那里专心刻印了。”俞晓涛说。沿着飘萍路,过保宁门不远处,有座雍正年间的徽派建筑,此即满堂书苑,乃刘克非为自己已故的胞弟刘去非(著名书法家)所营造,眼下书苑已经成了浙江省唯一的公益性书画专业博物馆,俞晓涛能够进身其间修习,可谓得缘。纂刻书法家毕民望指点后学时常说:“根据邓散木《纂刻学》、刘江《纂刻技法》安排去多临汉印,要多看书,看书只一遍、两遍不行!要看几十遍、一百遍!”俞晓涛虽不曾亲临其教,倒是也能谨守“多临汉印”的路子,“金石不随波”了。西泠八家的奚冈则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足见纂刻学家对汉印的尊崇。

  俞晓涛每日只在满堂书苑刻印为乐,一年下来,应客户或是书画家的需求,经他之手纂刻的印章不下一千五百方,他的生活基本都在刻印上,丝毫不为外事所动。古人说穷而后工,虽非定例,却也每每如此,人心在穷困中往往有大愿力,直欲跳出此境界转向清平安乐,所以能够自强不息。为稻粱谋也罢,为艺术计也罢,俞晓涛多半不在意这些分别,他说:“每一方印都让我觉得有意思,左右琢磨,时时揣度,便有另外的风景。”虽然他年岁尚小,气息却是沉稳,待人接物因早岁经历反而更显得体,尽管纂刻一门尚未登堂入室,假以时日,或许造诣更上一层,这也得益于满堂书苑。书苑时常承办书法艺术展,如刘去非书法艺术展、“西泠五老”书画纂刻联展、叶一苇书法纂刻展等高规格的书画展览,让他受益匪浅。要是得便,他跟随馆长陈克勤出访各地书法纂刻名家,一席话抵多年功,金华如卢心东、吴文胜、王琼瑶,都是一时的纂刻好手,卢心东与廖达敏更是当年元畅印社的主将。王琼瑶的刀法、纂法、章法自出机杼,别有巧思,其所好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经乃定心之径路,以此治印,可见其抱负之大。俞晓涛心慕这些大家好手,也期待以后能够开办自己的书法纂刻展,如此奋力于印学,“学而知不足,思而得远虑”,是以“用志精专,则有渐进之法五:一曰虚心,二曰广览,三曰纂文,四曰刀法,五曰养机”,纂刻虽未跳脱生计之谋,却也渐步艺术之境。

  有人云:“以伶俐合于法者四则:曰净、曰娇、曰松、曰称。”俞晓涛在纂刻一路抑或如此,“大凡伶俐之人,不善交错,而善明净,落笔纤媚,运刀清浅,所谓因物变化之妙”,历世弥深,方知“情”、“兴”、“格”、“重”、“雅”之所如何,因为印品如人品,人若不是修到那一层境地,则印章上也就见不出那一层境地。俞晓涛对此也是早以知晓,人生只有不遗余力于提升技艺,才能于技艺之外行有余力。所以大境界往往自磨砺而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