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荷医典

 ha888cz 2023-03-25 发布于江苏
指标升高
碱性磷酸酶高于参考值上限称为碱性磷酸酶升高,肝功能报告单常用“↑”标识。
一般来讲,小于10岁儿童高于420 IU/L,11~16岁高于560 IU/L,17~69岁高于138 IU/L,大于70岁高于160 IU/L(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碱性磷酸酶升高的原因可以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1-10]
生理性原因
妊娠期妇女因代谢原因可出现碱性磷酸酶的升高,分娩后可恢复正常。
新生儿、发育儿童因生长发育原因,可出现碱性磷酸酶升高。
进食高脂餐食或高糖饮食后可出碱性磷酸酶的升高。
病理性原因
常见疾病:胆汁淤积症等肝胆系统疾病、佝偻病等骨骼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
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衰竭肠梗死等。
危害
升高的碱性磷酸酶本身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危害,主要是引起碱性磷酸酶升高的原发病的危害。
引起碱性磷酸酶升高的疾病较多(如胆汁淤积症、肝炎、胆管癌、肝癌、肝硬化、骨骼系统疾病等),还可能会带来其他危害。
诊疗建议
生理性波动
新生儿、发育儿童因生长发育原因导致的碱性磷酸酶升高,无需过多关注,积极补充营养即可。
妊娠期妇女出现碱性磷酸酶的升高,分娩后可恢复正常。
检查前尽量平稳情绪,避免剧烈运动,避免饮酒、熬夜,减少对碱性磷酸酶测定的影响。
病理状态
青少年出现碱性磷酸酶升高,且合并有骨关节疼痛时,建议就诊于骨科,完善相关检查。
当体检发现碱性磷酸酶升高时,可就诊消化内科,行肝功能检查、腹部超声、肝胆CT等检查,明确病因。
若行相关检查后,考虑为胆汁淤积症、肝炎、胆管癌、肝癌、肝硬化等肝胆系统疾病者,应转入肝胆外科进行治疗。
如果患有佝偻病、骨肿瘤、骨折、肢端肥大症等骨骼系统疾病时,应就诊于骨科,采取手术治疗、放疗等治疗方案。
规范治疗有效时,碱性磷酸酶会逐渐下降,恢复至正常;如果已经明确诊断,治疗后碱性磷酸酶没有下降,提示治疗无效,需要更改治疗方案。
饮食不具有降低碱性磷酸酶的作用。饮食避免油腻、高糖食物,多吃蔬菜,严禁摄入霉变食物。
指标降低
碱性磷酸酶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碱性磷酸酶降低,肝功能报告单常用“↓”标识。
一般来讲,小于10岁儿童少于140 IU/L,11~16岁少于105 IU/L,17~69岁少于47 IU/L,大于70岁少于 51 IU/L(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临床上,碱性磷酸酶降低较为少见,不具临床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