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麒门后人

 cxag 2023-03-25 发布于辽宁

  在“南派”京剧界中,从三麻子(王鸿寿)、潘月樵、夏月润到赵如泉、李桂春(小达子)、周信芳(麒麟童)、林树森、白玉昆、小三麻子(李吉来),在文武老生中,最有影响的,自然当推周信芳先生所创建的“麒派”艺术了。

【视频】周信芳《萧何月下追韩信》选段

  周信芳先生,艺名“麒麟童”(1895—1975)。6岁时,随陈长兴练功学戏,7岁登台,在《铁莲花》中配演娃娃生。1906年,随王鸿寿(三麻子)赴汉口演出,取名“七龄童”。后流动演出于芜湖及沪宁线一带,改名“七灵童”。1907年到上海,开始用“麒麟童”为艺名。他对京剧艺术一直进行大胆的改革,在演唱方面也显示了深厚的功力。他在年轻时,嗓音清亮,能唱“谭派”的《四郎探母》《桑园寄子》等唱功戏。后来虽然嗓音沙喑,却是韵味醇厚。苍凉遒劲,别具一格。演出《斩经堂》《追韩信》《清风亭》《路遥知马力》等剧,风靡一时,逐渐为人们所喜爱。从此,他以“麒派”艺术享誉中外,追随者日益增多,纷纷投入麒门学艺。甚至连电影、话剧、沪剧、淮剧、扬剧等艺术领域的著名演员,如石挥、赵丹、邵滨孙、马麟童、汪麟童等,也都以“麒派”自称。而京剧名家如裘盛戎、袁世海及童芷苓、赵晓岚与高盛麟等,则因长期与周信芳先生合作,深受“麒派”艺术的薰陶,被人称为“麒派花脸”、“麒派花旦”与“麒派武生”。由此可见,他的艺术声望已达到令人叹服的水平。

【视频】李如春《路遥知马力》选段(1987年)

  “麒派”艺术,风靡大江南北。崇拜周信芳先生的弟子众多,私淑者更是不可胜数。他早在十几岁未成年时,就收了开门弟子程毓章。从此,投入麒门的名角,络绎不绝,日益增多。最早进入麒门的,号称为“十大弟子”。有:程毓章、高百岁、陈鹤峰、王瀛洲、于宗瑛、王富英、李如春、王少楼、徐鸿培与杨宝童。其中,除了长期追随师父的程毓章以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能独立组班、自挑大梁的“头牌”演员。像陈鹤峰、王少楼、李如春、徐鸿培、杨宝童等,除了一直演出《追韩信》《举鼎观画·徐策跑城》《四进士》《打严嵩》等“麒派”名作以外,还都曾在上海长期以“麒派”风貌主演《血滴子》《封神榜》《七剑十三侠》《狸猫换太子》《太平天国》等“连台本戏”。往往一演就是数年,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音配像】高百岁《哭祖庙》选段
(1957年录音 配像:陈少云)

  其中,尤其值得提出的是,“麒门弟子”中的重量级人物:高百岁。高百岁(1903—1969),八岁习艺,天资聪颖。十二岁时,曾与梅兰芳、周信芳一起,同时到北京“富连成”科班带艺学戏。他无论在年龄上与艺术上,本与周信芳相差无几,但他却极端钦佩周信芳的“麒派”艺术。在十五岁时,坚持要拜周信芳为师。并且,一直长期与“亦师亦友”的周信芳先生配合合作。师徒二人,意气相投。深厚情谊,非同一般。他们早年一起接触左翼戏剧界人士,得到田汉、欧阳予倩等很多帮助。高百岁积极参与有关京剧艺术的各种改革,曾与话剧演员合作演出话剧《雷雨》,还与周信芳、欧阳予倩一起合演新型京剧《潘金莲》等剧,极受好评。他始终不懈地辅助自己的老师,对于京剧的改革与“麒派”的发扬,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高百岁又与师弟陈鹤峰携手,共举“武汉京剧团”的大旗,会合了高盛麟、关正明、李薇华、杨菊苹、郭玉昆、贺玉钦、高维廉等各行当的杰出人材,成为名扬中南地区的一支京剧劲旅。使“麒派”艺术走出上海、江苏、浙江等江南地区,影响波及湖北、湖南、江西等中南地区。

  在当时,除了“十大弟子”以外,还有很多入门或私淑的著名“麒派”弟子,如:陈筱穆、王椿柏、刘文魁、刘泽民、孙鹏志、小王桂卿、陈鹤昆、李桐森、钱麟童、卞韵良、张铭声、吕君麟等等,几乎在南方的老生、武生、小生、红生、黑净等行当的演员,无不都是麒门后人。“麒派”的艺术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1939年,上海京剧界为难民筹款,举办两场义演,号称“文武老生总动员”,大轴戏是《鸿门宴》与《追韩信》,主要角色,全是“麒派”弟子。在《鸿门宴》中,由陈鹤峰演张良、高百岁演项羽、李如春演樊哙、王富英演项庄、杨宝童演刘邦。在《追韩信》中,则由高百岁、陈鹤峰同演萧何、王富英演韩信、杨宝童演刘邦、刘斌昆演夏侯婴。都是这两出“麒派”名剧的最佳人选,曾经轰动一时。

【视频】萧润增《徐策跑城》片段

  到了建国以后,周信芳又分批收了15位学生。他们是:李少春、李和曾、张学海、萧润增、逯兴才、管韵华、徐敏初、曹艺斌、董春柏、沈金波、童祥苓、孙鹏麟、明毓昆、李师斌与霍鑫涛。其中,有不少是“京朝派”与“关外派”的著名演员。他们慕名而来,虚心习艺。虽然,如学习“余派”的李少春、继承“高派”的李和曾等,都已是名扬剧坛的优秀艺术家,他们却还要进入“麒门”,求得“麒派”艺术的真谛与神韵。这样的精神,何等难能可贵?

【视频】周少麟清唱《四进士》选段(1985年)

  另外,周信芳之子周少麟,则在他父亲的支持下,后来也“子承父业”,投入“麒派”阵营。耳濡目染,近水楼台,自然得益非浅。他所演出的《打渔杀家》《四进士》等剧,也颇见光彩,成了有名的“麒派”传人。此时,可称为“麒派”艺术的鼎盛时期。

  南方的京剧观众,为什么会如此迷恋“麒派”艺术?个人认为,可能有如下两个原因:

  首先,我认为“麒派”是继承与发扬了前辈艺人王鸿寿来自“里下河徽班”的“文戏武唱”的表演风格。演出时,节奏强烈,充满活力。激情洋溢,棱角分明。特别是像《坐楼杀惜》《战宛城》《斩经堂》等剧中的宋江、张绣、吴汉等人物,在舞台上矛盾冲突激化时,双目喷火,怒发冲冠。这时候,“麒派”演员的爆发力,往往是血脉喷张,石破天惊,令人久久难忘。

【视频】周信芳《投军别窑》片段

  另外,我认为“麒派”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话剧表演的影响,接近生活,贴近民众。勇于革新,善于创造。尤其是周信芳先生开创的“麒派”的大嗓小生戏,如:《投军别窑》的薛平贵、《凤仪亭》的吕布、《华丽缘》的皇甫少华等,倜傥英俊,自然本色,绝无丝毫的脂粉气息,很接“地气”。

  我想,这可能就是“麒派”艺术能够长期活跃在舞台上的主要原因吧。

【视频】小王桂卿《斩经堂》选段

  遗憾的是,到了“文革”以后,周信芳先生被迫害而死。他的众多的弟子们,也都已届老年,或衰弱病故,或退出舞台,能够重上舞台的,已经寥寥无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当时有些在世的“麒门”弟子,如李如春、徐鸿培、吕君樵、孙鹏志、刘泽民、李桐森、董春柏、小王桂卿、萧润增、小赵松樵等,曾多次示范演出,保留了很多久已绝迹舞台的“麒派”名剧。很多久不露面的“麒派”好戏,如《斩经堂》《投军别窑》《清风亭》《扫松下书》《打严嵩》《崇祯夜巡》《坐楼杀惜》《路遥知马力》等,得以重见天日。并且,他们还协助有关部门,举办了“麒派”艺术学习班,培养了王全熹、吴国瑞、小赵君甫、朱文虎、计镇华、朱立贵、蔡际东等“麒派”演员。对“麒派”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长期以武生应工的小王桂卿先生,多才多艺。他平时热爱“麒派”艺术,对于周信芳先生的表演,敬慕已久,私下揣摩,深有心得。他在晚年时的扮相、神态、演唱与表演风韵,都酷似老师周信芳先生。老天有眼,不负众望。他在“音配象”中,配演了大量的“麒派”剧目,重现周信芳先生的昔日风彩,音容宛在,惟妙惟肖,深得人们的赞赏。

【视频】杨建忠(小麟童)《战潼台》片段

  可喜的是,虽然历尽沧桑,世事坎坷。但是,“麒派”旗帜,依然飘扬。现在,在各地也出现了一批能演“麒派”戏的优秀人才。如已加入上海京剧院的湖南的陈少云、浙江的赵麟童、鞍山的小麟童,以及吉林的裴永杰等,他们努力继承“麒派”艺术,为了“麒派”的兴旺发达,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与贡献。在台湾,年逾九旬的京剧名宿马骏骅老先生,也以“麒老牌”的老配角的身份,表示要扶植、培养台湾的“麒派”后人。

  “麒派”剧目,浩如烟海。周信芳先生一生所演出的剧目,多达数百出。作为有作为的麒门后人,自然应该尽量搜集、恢复、继承、发扬其中独具特色的优秀剧目。尽量不让它们从此湮没无闻,石沉大海。

【视频】赵麟童、刘长江《未央宫》片段

  “麒派”艺术,博大精深。它的唱、念、做、舞,无不值得麒门后人毕生进行学习、探索、研究与发展。尤其是有必要领会周信芳先生永不懈怠地在京剧领域中不断改革的勇气与精神。在继承“麒派”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与创造。像赵麟童的《未央宫》、陈少云的《成败萧何》。这些剧目,无论其成败得失,如何评判,但只要能为“麒派”艺术增色,都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总之,“麒门”有后,非常令人鼓舞。相信,“麒派”艺术,定能永葆青春。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