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高明政治家的10个能力

 蓝天0014 2023-03-25 发布于青海

毛泽东读《史记·高祖本纪》时,在将刘邦同项羽相比较之后,作过这样一个批语:“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1、政治家会忍耐

毛主席:忍耐最难,但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

忍耐1

韩信在平定齐国之后,向刘邦请封“假齐王”。刘邦顿时大怒,但在张良、陈平的暗示下,顺水推舟,答应了韩信的请求。

忍耐2

刘邦攻入咸阳后,本要贪图享乐,抢掠珠宝财物,张良、樊哙及时进谏,刘邦听从张良的话,起身趋出,封府库,闭宫室,竟回壩上。于是与秦人约法三章,传令三军,不得扰民。

……

反之项羽不能忍耐,一场失败后,就无颜见江东,自杀了,按他这个标准,刘邦可以至少自杀三四次了。

2、政治家创造后方

毛主席:展开乡村工作,剿灭民团、土匪,发动群众,建立游击队,创造该纵后方。必须使该纵干部明了,该纵后方不是新安、渔池,而是伏牛山。

正是项羽没有后方意识,只能依赖不断的胜利来维持自己的地位,一旦战败即覆亡。

相反,刘邦极有后方意识:

1)与秦人约法三章,收秦人之心。

2)主持后方的萧何,位列汉三杰。

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正是有巩固的后方,并且这个后方能完全为其所用,所以虽然几次大败亏输,都能东山再起,反之项羽一次大败亏输,就只能乌江自刎。

3)军队的持久力正比于后方的巩固。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这就是双方的后方区别,后方如此的重要,以致萧何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正是后方重要的证明。

比如,国党虽占有,但等于无后方,比如粮食全靠空投,自然就无法持久。

毛主席:刘戡所率五个旅及一个团,只有一个旅粮食可吃至明日,其余灰日即已无粮,全靠空投。

反之,我党虽然无任何外援、无任何贷款,正是注意创造后方,所以持久。

项羽基本上无巩固后方,背后叛将不断。

3、政治家搞统一战线

毛主席: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刘邦会统一战线:

1)派了一个郦食其劝降了齐国。

2)把九江王英布反正到自己这边。

3)把彭越反正到自己这边。

4)和范增搞统一战线,结果项羽弃用了范增。

5)韩信、陈平、张良本来都是项羽的人,然后都跟随了刘邦。

这些可以说统一战线起了很大的作用。

毛主席:所谓政治,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结果就是自己诸侯都是刘邦的人,至少也是中立,而项羽虽强也是众叛亲离,最后被各路诸侯打了个十面埋伏。

项羽不搞统一战线,分封的诸侯王,很少帮他的。

4、政治家创造战场

毛主席有个老办法,要打仗先要创造战场。

战斗力=创造战场的能力+战斗力,并且创造战场的能力是更重要的战斗力。

刘邦会创造战场:

1)刘邦伪游云梦,诈捕韩信

这是选择战场、布置战场,结果只用了几个武士,就把兵多将能的韩信给捕了,把潜在的风险控制了起来。

2)大败后,能夺韩信的兵,大胜后,能夺韩信的兵

  • 刘邦从成皋逃离之时,仅有滕公随行,假装是汉王的使者,来到军营当中,直奔他们俩的卧室之内,把兵符印信拿到手中。
  • 刘邦安葬项羽于谷城后,就返回定陶,驰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夺其军权,并于正月徙封韩信为楚王。

如果不是平时就把与属下竞争的战场布置好,岂能如此轻易的剥夺掉属下的资源呢?

项羽不太搞创造战场,只靠自己的勇猛和精兵,以力取胜。

5、政治家依时而变,不固守

毛主席:过去项英错误的南进政策,用在今后就是正确的。

这就是依时处置。

毛主席:在以前曾经正确地不提出准备武装起义夺取大城市的任务,而在现在就必须提出。现在如果不提出,则我们将要犯一个大错误。

本质上,是政治家执行政策的表现。

刘邦能依时而变,不固守,史书评价其无可无不可:

1)项伯多次救了他,获封射阳侯。

2)早年,丁固救了刘邦一命,刘邦得了天下后,丁固以为自己有功,结果反而被刘邦处死。

3)蒯通劝韩信背叛刘邦,刘邦得了天下后,捉了蒯通后又放掉。

4)刘邦和卢绾关系极好,他们两个人的交情,即便是萧何和张良,也是比不了的,并且封卢绾为燕王。但在晚年还是要讨伐卢绾,这就是要执行剪除异姓王的政策。

比如,虽然与项羽订下了休战的盟约,但知道正是歼灭项羽的良机,就听从了张良、陈平的建议,十面埋伏击杀项羽、平定天下。

项羽失时,该杀不杀,沽名钓誉。

毛主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6、政治家会团结人

毛主席:团结全党像钢铁一样。

刘邦可会团结人,也善于使用一打一拉战术:

1)对英布,一边洗脚一边见他,这在那个时候是极大的侮辱,英布气的想自杀,这是打;但又给予英布与自己一样的规格和待遇,英布又喜出望外,这是拉。这一打一拉,就把英布套住了。

2)对郦食其,又是洗脚见他,随后又穿整齐衣裳,把郦食其请到了上宾的座位,并且向他道歉。这也是一打一拉,于是这个谋士就为他所用了。

3)刘邦对雍齿非常痛恨,但最后封雍齿为侯,稳定、团结了诸将。

群臣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不用担忧了。”

刘邦手下的张良、陈平、韩信等本都是项羽手下,然而最终都归入刘邦帐下,可见项羽不能团结人,即使一个范增,最后也用不了,唯一的大将九江王也反叛了。

7、政治家以迂为直、充分酝酿

毛主席:无论什么事情都是走“之”字路,而不是走“一”字路,走“之”字路是世界上任何事情发展的原则。

这是以迂为直的意思。

刘邦做事不以直为直、而以迂为直,充分等待成势:

1)刘邦一直想封卢绾为王,但他并不直接说,而是等群臣提议。

2)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刘邦以之为患,于是叔孙通采取古礼结合秦仪并根据高祖要求,定立朝仪制度,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项羽以直为直,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迫不得已才迂一下,即便迂也不能执行到底,乌江失败不能渡江,以刘邦家人威胁刘邦而又把刘邦家人归还。

8、政治家不从对手所愿

毛主席: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这个规则可以作为一个把握不明朗事件时的一个依据,也许会犯错、但不会犯大错。

刘邦也是不遂敌人所愿的:

1)彭城之战中,项羽大胜刘邦,抓走了刘邦的老婆吕雉和他的父亲刘太公,并拿这些人威胁刘邦,结果刘邦完全不为所动,甚至反将项羽一军。

2)刘邦和项羽隔着广武涧进行交涉,项羽被刘邦激怒,让人放箭之后。他眼见着这箭射进了刘邦的胸膛,然而他却听到刘邦愤怒地喊,你射中我的脚了。并且强撑着巡视军营,稳定军心。

3)比如项羽要求和,于是刘邦趁他病、要他命,垓下之战覆灭项羽实力。

而项羽,弃用范增,从了对手所愿,失了英布,弃了仅有的将才。

9、政治家知可为、知不可为

毛主席:我军入朝以来五次战役,已完成这种小歼灭战的一段路程,但是还不够,还须经过几次战役才能完成小歼灭战的阶段,进到大歼灭战的阶段。

这就要求易知、易为,不超出战斗能力范围之外。

毛主席:扩大红军,走由扩大地方赤卫队,地方红军到扩大主力红军的路线。

这就从易为、可为,逐渐做到、筛选出能做到的。

毛主席:在我军主力未获充分补充休息恢复疲劳以前,及敌未进至有利于我之地形条件以前,宁可丧失一些地方,不可举行勉强的无把握的作战。

即是要求在能为、可为的情况下,才作战,而不能打无把握之仗。

比如刘邦演练群臣礼仪,就要求易知、易行,知可为、不可为。

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

比如刘邦想换太子,太子找了商山四皓跟他,刘邦见了说太子的羽翼已经长成,恐怕动不了啦。这就是知可为、不可为。

比如刘邦要捕韩信,刘邦就知道自己的军队不如韩信的军队、自己的将领不如韩信、知不可战,于是伪游云梦拿下韩信。

而项羽,刘邦都怕他东山再起,所以才穷追不舍,而项羽本有渡江再起的机会,却自己不要这个机会了。

10、政治家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毛主席:不是从个人求完全,而是从集体中求完全,从对现实的学习中求完全。

人无完人,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如果吹毛求疵,则无人可用。

刘邦就能用人之长、而避人之短:

1)评汉初三杰,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抚民,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这三人中,张良和韩信都是在项羽那儿不得志,然后来投奔刘邦的。既然不得志,那一定有他们客观的缺陷和原因,而在刘邦这儿长处发挥出来了,短处则避开了。

2)评陈平

智有余,然难以独任。

所以,从不见派陈平为大将出去攻战,假若让陈平去冲锋陷阵,陈平的价值就发挥不出来了。

3)评王陵

“王陵,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

这就是知人、然后通过搭配求得完全、从而避开人之短。

而项羽,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手下的大才都流失到了刘邦那儿去了,那是不能用人、用人不在其位的表现。

后人常说刘邦是个流氓,但刘邦的这九个素质和能力,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刘邦被毛主席都称为是个高明的政治家,可见绝不是流氓这么简单。

可以说,不懂刘邦的强,就是不懂政治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