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流民首领到制衡门阀士族的东晋能臣,此人却常被史家低估

 四地闲夫 2023-03-25 发布于山东
从流民首领到制衡门阀士族的东晋能臣,此人却常被史家低估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刘茂

提起东晋,史家向来重论王谢桓庾四大盛门及其领头人物。但有这么一个人,并非出身顶级门阀,以“流民帅”身份南下,却两拜三公之位,制衡门阀士族,拱卫京师,为明帝托孤重臣,对东晋偏安江左贡献极大。他就是郗鉴,一个常被世人低估的东晋能臣。

一、平王敦之乱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诛杀权臣刘隗、刁协之名起兵,自江州一路顺流而下兵临建康,而后在京城改易百官,铲除异己,目的达成之后暂还武昌,遥制建康。

太宁二年(324年),王敦再度起兵为乱,此时晋明帝司马绍已经即位,招入郗鉴以为臂助,史载郗鉴“与帝谋灭敦”。那么,郗鉴在平叛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彼时,王敦以江州之地理优势,重兵威压建康,而司马氏却陷入了无兵可用的尴尬境地。

从流民首领到制衡门阀士族的东晋能臣,此人却常被史家低估

若论军事实力,确实有两人可与王敦匹敌,一是陶侃,但陶侃已被移镇广州,远水难救近火,二是坐镇豫州的祖约,但祖约向来与朝廷关系不睦,难以调动。

东晋时期,中原被外族侵占,汉人衣冠南渡,江北的地主门阀为自保,招募流民组成私人武装,这种形式的私兵首领在当时称为'流民帅'。流民帅势力自由度极高,而本身又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因此长期以来既被朝廷重视又被顾忌。

郗鉴本就是流民帅之一,南来之时王敦之乱已经开始,晋明帝为了牵制王敦,派遣郗鉴出镇合肥,但王敦表请郗鉴为尚书令,把他留在了建康,正是在这个时候,郗鉴“与帝谋灭敦”。

明帝与郗鉴所谋内容几何,史料并无直接记载,但据多方考证,可确信基本方针是借助流民帅的兵力以制王敦。

流民帅势力自由度极高,而本身又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因此长期以来既被朝廷重视又被顾忌。朝廷与流民帅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直接导致了流民帅在王敦叛乱中普遍持观望态度。

从流民首领到制衡门阀士族的东晋能臣,此人却常被史家低估

晋元帝在位时,曾招苏峻讨伐王敦,但苏峻“迟回不进”。

郗鉴的作用,除以自身军事力量提供直接援助外,更重要的是游走于朝廷和流民帅之间,弥合两者的关系,使流民帅兵力为朝廷所用。这一点,从王敦第二次起兵后,苏峻和刘遐等人火速驰援京都可以看出。

若无流民帅势力入局,兵微将寡的孤城建康断难抵御王敦叛军,到那时,朝堂势必倾覆,王敦一死,江左局势将是另一番混乱光景。在这场建康保卫战中,郗鉴居功至伟。

二、经营军事重镇

建康沿江四大门户,西有采石和历阳,东有京口和广陵,京口之名,盛于谢玄组建北府兵。但京口成为东晋军事重镇,却是始于郗鉴。

王敦乱平之后,评判有功的苏峻任历阳内史,控制建康上游门户。流民帅居任要职,庾亮深有顾忌,因此屡次征召苏峻入朝,但被苏峻所拒绝。

从流民首领到制衡门阀士族的东晋能臣,此人却常被史家低估

两方的政治斗争,最终酿成了苏峻之乱。苏峻起兵自历阳过江后,攻陷台城,这时,郗鉴向江州刺史温峤首倡“静镇京口”之议。

《晋书·华谭传》载,三吴地区是“难安易动”之地,三吴士族得入东晋朝堂后,便也卷入了门阀士族的利益纠葛之中。

因此,纵观江左数次乱局,三吴士族往往分为两派。苏峻为乱,三吴士族有起兵响应者,除西部战场外,建康以东还出现了东部战场。

三吴地区向来富庶,所产米谷是交战双方赖以对抗的物质基础。郗鉴正是看到了三吴地区的战略地位,才提出“静镇京口”的方针,以期从京口控制三吴,断苏峻粮道。

苏峻乱平之后,京口军事重镇的地位被保留了下来,除控制三吴地区外,京口进可出兵北伐收复故土,退可制衡内部势力拱卫京师,在晋成帝时期,还兼有抵御海寇的功能。可以说,京口军事重镇地位的确立,为东晋政治环境的平稳化创造了条件。

从流民首领到制衡门阀士族的东晋能臣,此人却常被史家低估

自郗鉴“静镇京口”开始,高平郗氏势力支配京口四十三年,这同时也是东晋朝局相对稳定的一段历史时期。太和四年(369年),桓温从郗愔手中夺得京口,结束了郗氏家族对京口的控制。

后来的事,众所周知,桓温从荆州起兵威逼建康,行废立事,迫朝廷加九锡,导致了东晋政权新一轮的大动荡。这便是建康上下游被一人所得,无人可制衡的直接后果。

桓温死后,谢玄在谢安授意之下组建北府兵,领广陵相,长江下游的军事实力再度增强,东晋得以真正实现“荆扬相衡”的局面。可见,京口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将京口打造成为军事重镇的郗鉴更是功不可没。

三、平衡门阀关系

东晋门阀政治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门阀士族与司马氏共治天下,其二是不同的门阀士族共治天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门阀士族之间关系平衡,则东晋安,门阀士族之间关系失衡,则战乱起。

从流民首领到制衡门阀士族的东晋能臣,此人却常被史家低估

郗鉴在门阀士族势力平衡方面出力极多,曾力阻陶侃、庾亮废王导之谋,力保东晋朝局稳定。

《晋书·庾亮传》记载陶侃和庾亮曾想起兵废黜王导之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打击琅琊王氏,而增强自身实力。

史载陶侃天性聪敏,勤政爱民,与东晋时期盛行的“白望”谈玄之风格格不入,而“善处兴废”的王导却想垂拱而治,两者理念南辕北辙。

此外,《陶侃转》记载陶侃有僭越之心,那么有废王导之谋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至于庾亮,庾王矛盾由来已久,苏峻乱平之后,庾亮出镇建康上游,坐拥重兵,王导在建康偶遇西风吹来上游的烟尘,曾举扇自蔽曰“元规尘污人”,此典故被后人引为风雅笑谈,但实际上,庾王矛盾远比这风雅典故尖锐。

从流民首领到制衡门阀士族的东晋能臣,此人却常被史家低估

陶侃和庾亮之所以都以废王导之谋询问郗鉴,固然因为郗鉴身居三公之位,威望极高,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郗鉴扼守京口,是所有想左右朝政者绕不开的障碍和必须争取的盟友,如果不经郗鉴同意,势必遭到郗鉴的反对,这很可能意味着失败。

郗鉴建康锁钥在手,而无觊觎之志,位极人臣,而谦退旨趣如一。

在东晋政权的动荡局势之中左右奔走,挽狂澜于既倒,协调诸门阀士族关系,杜绝王权倾覆。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三:“东晋之臣,可胜大臣之任者,其为郗公乎!”此语诚不我欺。

参考资料:《东晋门阀政治》、《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南北朝时期和亲的柔然公主,在乱世中中的结局如何?

刘秀建立东汉的诀窍,全都在这几件事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