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姓与氏的起源与演变

 泰阳汉子 2023-03-25 发布于山东
文章图片1

姓与氏

姓与氏是两个概念。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通鉴外纪》

“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鉴外纪》

姓与氏都有“始祖”的意思,但意义是不一样的。

姓,起源于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图腾是一个群体(部落)的标志,也是一个群体(部落)的共同“祖先”,作为图腾或“祖先”,往往具有异能,被神化。《说文解字》说:“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姓,从女从生,是母系社会的产物。

从原始社会过渡到母系社会后,为了区分始祖,就诞生了姓。

姓,是以女性血缘为纽带统绪的群体,当然,也不排除群体在扩大过程中有被征服者的加入。在部落众多姓中,能留存记录下来的姓很少,往往是部落的名称,或首领的名称。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姓“公孙”,那么黄帝就是“公孙”这个始祖的后代,或者说是其中一个分支的后代。

人们有了姓,便能追溯其始祖,但同时又诞生了一个新问题——部落会不断发展,不断扩大,那么就会产生不同的分支,这些新的支脉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姓,该怎么区分呢?于是乎,独立出去的新部落分支,就开始给自己起不同的称号,这便是氏的来源。此时,人类已进入了父系社会。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史记·五帝本纪》)

其实准确地说,应该是得“氏”者十四人,得“氏”的十四人,就是这十四支支脉的始祖。

“氏”也有以居地、封国等定的。

黄帝,也称轩辕氏,因为黄帝曾居住在轩辕之丘。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史记·殷本纪》)娀(sōng)氏,娀,古国名。

到西汉,司马迁作《史记》,干脆不再分姓氏,直接混为一谈。清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

从太史公起,中国的姓与氏正式合二为一,姓既氏、氏既姓,普通平民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姓了,百姓因此也就成了天下平民的统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