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脏病机

 感悟_johnson 2023-03-25 发布于福建

关注→ 刘红云董氏奇穴针灸 2022-11-24 06:00 发表于河北

五脏病机

1、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症状为掉眩,病因为风,病位所在脏腑为肝。肝属木,木生风,肝为风脏,风气通于肝,肝病可以生风,以动为症侯。诸→多,指一切或多数。
风:六淫中的外风;
内生五邪中的内风(肝风)→郁勃生风、肝热生风、肝阳化风。
掉→摇动,包括头面、四肢、身体各部的摇动及肌肉的跳动(在头部的亦指病人自觉有旋转的一种症状)。
眩→眩晕(脑血管痉挛)、脑缺血时的头晕、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震颤、头晕目眩都与肝有关。肝为风木,主疏泄、藏血。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风病发生。风→虚:肝阳亏虚,头目失养而致头晕目眩;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手足颤动。
实:肝郁化火,神魂失藏而致头痛目赤,热极生风,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抽搐。
动→眼皮跳动;嘴群蠕动;面部肌肉抽动;头部颤动;双手抖动;以帕金森氏症为代表。
风在肠道→肠蠕动亢进→腹痛腹泻。
风在膈肌→嗝逆证→膈肌痉挛→膈肌抖动太过。
风在脑血管→眩晕、头痛→脑血管痉挛→扩张脑血管→祛风。
风在心→心动过速→内风所致→潜阳熄风、养血祛风。
肝脏与肾脏关系:
肾为水脏,主水藏精,真阴(水)所寄,木赖水涵,水生木。精化为血,血能养肝,若肾阴内虚,水不涵木,则木燥而生风,精虚血少,血不养肝则血虚而生风,此乃病在肾而证在肝,为母虚传子,肾病及肝。
治法:辛凉化风,清热息风,疏肝平肝,养血柔肝,滋阳平肝。
掉眩也有病不在肝者,如上气不足所致眩晕(黄风汤、补中益气汤)。
2、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心主血脉,心主火,火亢则血热,热邪与血相搏致皮肤疮疡,红肿发痒。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痛。实热则局部痛、重、胀,虚热则局部痒。
痛→寒性收引致气血不通,血脉不通,不能荣养局部出现淤血,就产生疼痛,不通则痛。要散寒止痛、温经活血通络。
疼→风邪聚集在局部的一种反应→活血通脉,促进气血运行。风邪由里发表,随汗而解。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痒为虚症。身痒者,邪盛而攻走筋则痛;邪微而游行皮肤则痒。
皮肤干燥、粗糙、脱屑、肤色㿠白并常伴严重癢痒,如蛇身、摄领疮以及血分受伤之疮疡等多为血虚兼血瘀,血虚无以润养肌肤而发病。初起作痒因风热,溃后脓沤或冒风。痒的主要病因为风邪,或感受外邪,或因血虚生风生燥而作。
酸甘止痒:甘能生津能补,缓急止痛,酸能收敛且入肝。五行中肝、心乃母子关系。
疮→疮为外科疾病总称,疮疡指五官病、肛肠病、脏腑痛疽病、皮肤痛及痈、疽、疗、疖等。肌肤火灼则为疮,近火则痛,微远则痒。指人体营养、能量物质郁积在局部而产生的病理反应→输送出现障碍→活血化瘀。
病久→气血不通致正气输布出现障碍→虚证。
痤→汗出现湿、劳汗当风、寒薄加郁,郁结化火→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治疗祛寒祛热搭配、攻补兼施。
汗出毛孔开,风、寒、湿外邪进入而不能出,郁塞日久便形或痤。痤未及时治疗,郁积化热为毒,再加上心脏气血不足,不能及时疏通面部气血,郁毒外发而疮。
痤为初期(附颠倒散:大黄、硫黄各等份,两药共为细末,凉水调敷患处,主治肺风险粉刺及酒渣鼻),时间久形成痤疮(痤上加疮)。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便秘→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差所致。
吃辛辣之物会加重痤疮。
五行之五味→酸、苦、甘、辛、咸。辛归肺经,辛有发散作用,辛味入肺,致肺宣发作用加强,将郁积在皮肤下的外邪向外发散的结果。
治疗:
①强心才能将面部的垃圾清运走。
②用敛肺(肃降)的药物,使人体内的浊气向下运行一通过大便排出体外。
⑧消肿散结加快治疗效果。
④痤疮颜色偏白者为湿郁化痰。
⑤病久要扶正。
汗为心之液,发汗与否在治疗疮疡上都有其临床依据。后期溃疡则不可发汗,盲目发汗,汗出过多则伤阴血,血少难养经脉而发痉。
五脏功能失调皆能生疮疡,疮疡非独发于心,他脏也能引发诸痛痒疮,但与心又密切相关。心乃脾之母,子虚则补其母。
肺与诸痛痒疮也密切相关,燥为秋令主气,肺属燥金,同气相从,燥热病邪易先侵犯肺经、且易伤津液,易火化。
3、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病因为湿,病在脏腑为脾。
脾属太阴为湿土,属阴中之阴,性喜温燥而恶寒湿。居人体之中,运转上下。
湿:
外→雨露伤人或久卧湿地,寒邪困脾,水湿四溢而致肌肤浮肿。
内→久食生冷之类,伤脾阳(脾阳不足),不能化湿(因脾主运化),痰饮聚腹而致中焦胀满,水谷精气不能依赖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土不生金,肺虚则无力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不能四布,积于腹中则气行受阻而发内胀满。
肿满→在外肿在皮肤及四肢,医者可见。
满→在内腹内胀塞,患者自知。
脾主四肢→如果脾不能运化水湿,使水湿滞留于体内、四肢,会发生浮肿胀满。
湿邪多能致肿满,但肿满并非全是湿邪引起(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热甚则肿,就不属于湿)。
湿邪内停,脾失运化,导致机体躯干、四肢出现肿满→从脾来调。
水来土掩→以土治水(脾属土,湿为水邪)→五行相克。
减肥→从痰湿入手→从脾入手。
痰湿重→肝脏肿大→脂肪肝→调脾。
眼皮肿、体内长肿瘤→调脾。
脾与肾:脾土有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足,脾阳亦虚。脾不制水,肾难主水,气不化水,则水湿停滞。
4、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
诸气→各脏腑之逆气。
膹郁:气逆胸满,气机上逆,郁积于胸中,则出现胸部塞闷,呼吸急促的喘证。若兼有咳嗽痰多,则为肺胀,伴以胸痛则与胸痹相近。兼有汗出肢冷脉微为虚喘重症。
膹→喘急上逆。
郁→否塞不通。
肺主气:气有余→本经自伏之火,实则寒邪袭肺,郁久化热而致胸部痞闷。
气不足→火邪乘之,虚则肺失清肃,宣散无力而致咳嗽喘逆,呼吸失常,胸闷喘息,辨虚实。
肺主宣发、肃降。
肺的开与合、宣与降调节五脏六腑上逆之气,如果肺气敛降无力,上逆之气与敛降之机对持,上逆不得,下降不动,郁塞于肺,则出现郁。
治疗则调节肺之宣发与肃降。
肺与肾: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肾气虚者肺气亦虚,下则摄纳无权,气不归根。上则肺气耗散,主气无力,以致气浮于上,胸闷喘息,肢冷汗泄,其病在肾,由肾及肺,为虚喘。
肺与肝:病起大怒,怒者气上,肝气迫肺而致胸闷喘息者,其病在肝,由肝及肺,为实喘。
5、肾: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致病之因为寒,出现的症状是收引,病位所在脏腑为肾。
肾主北,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属阳中之阴,内藏元阳。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在经脉中,寒者泣涩,温者通利。
若肾中元阳不足阴邪盛,生阴寒,阳气虚,血行不畅,则不能温煦经脉,致经脉不利而失畅行。局部经脉缺少气血的正常涵养,则寒邪乘隙袭入,寒邪痹阻经脉。
初→关节疼痛,活动不利。
久→经脉挛急,关节拘挛难以曲伸。,
既有阳虚之内寒,又有外寒之袭入,正虚邪客,内外合邪,虚实夹杂,若病久阳虚,气血损,生之瘀,寒郁所酿之痰,陈寒不除,痰瘀难消,宜温经补虚,化痰祛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