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日喀什,我的西域梦游记

 我的大脑袋 2023-03-25 发布于河南

新疆,只听名字,就是遥远又神秘的存在。

文章图片1

新疆,古称西域。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历史上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八国接壤。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新疆还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

新疆的地形,山脉与盆地相间,盆地与高山环抱、俗称“三山夹二盆”。你看像不像“疆”字的右半边?高山为横、盆地为田。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天山横亘于新疆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大家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

都说“北疆看风景,南疆看人文”,那第一次我们就去南疆、去喀什吧。看古老的西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文化宝藏?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喀什地区很大,包括了喀什市及11个县。

从“帕米尔高原”到“塔克拉玛干沙漠”,那些课本上的地名,这次我终于有机会用脚步一一丈量。

文章图片9

【行程安排】

Day 1:乌鲁木齐-塔县-盘龙古道-坎儿洋村-非遗展示

Day 2:古石头城-白沙湖-英吉沙-莎车

Day 3:达瓦昆沙漠-香妃园

Day 4:喀什古城

Day 5: 喀什博物馆-返程

文章图片10

第一天

前一晚到达乌鲁木齐的时候,天空正飘着小雪。没想到,这个冬天的初雪竟然是在新疆遇到的。今早起来赶飞机,外面的积雪已经厚厚一层了。

早上7点,外面的天是漆黑的。雪花在昏黄的路灯下散漫地飘着,有点浪漫。

文章图片11

到达机场,办好登机牌。“塔县首航,冬日喀什之旅”就正式启程了。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乌鲁木齐-塔什库尔干,08:35-10:55,我坐在左侧靠窗的位置,在天空中欣赏了一场盛大的日出。壮阔的雪山就在脚下,那个心中的喀什越来越真实了。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飞机平稳的降落在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机场,我们很荣幸的成为这座位于祖国最西端机场的首批旅客。今天,群山环绕的机场只停靠了我们这一架飞机,硕大的飞机在高山前都显得娇小了许多。

文章图片18

走出机场,迎接首航的典礼也已经开始了。塔吉克族的姑娘与小伙儿载歌载舞,塔吉克族是我国唯一的白色人种,长相颇具异域风情。塔吉克族的服饰也很漂亮,颜色鲜艳配以帽子,男生的帽子叫“吐马克”,女生戴的叫“库勒塔”,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

文章图片19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塔县,全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隶属新疆喀什地区。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三国接壤。

塔县,是帕米尔高原上的一方净土,全球12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座在塔县境内。《冰山上的来客》、《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故事都来源于这里。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汽车在沟壑纵横的峻岭中穿梭,抬头却总是能看到远处的慕士塔格峰在指引方向,雪白的山峰壮美又温柔。

文章图片24

从机场出来没多远,就是那个著名的关于盘龙古道的路牌了。

“今日走过了所有的弯路,从此人生尽是坦途”

豪迈又励志,很符合塔县的气质。

文章图片25

不凑巧得是,我们来的这天盘龙古道上有积雪,不适宜开车上行。所以,只爬了一小段的“小盘龙”,浅浅的体验了一下高山上的九曲十八弯,已经感觉很刺激了。

文章图片26

回程途径“坎儿洋村”,这里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发源地。海拔3000米,四面环山,从高处往下看,就像是一座深藏于高山中的世外桃源。听说,夏天这里还是观看流星雨的胜地,空地上经常扎满了帐篷。

文章图片27
文章图片28
文章图片29
文章图片30

下午的时候,去看了塔吉克族的非遗展示。

“塔吉”一词,在波斯语中意为“王冠”。能歌善舞的塔吉克人享有“世界屋脊居民”、“高山之鹰”、“云彩上的人家”的美誉。数千年来,塔吉克人在这片神奇壮美的高原上,创造出灿烂多彩的民俗文化。

文章图片31


以山为幕、地为席,一块红毯就是大自然中最耀眼的舞台。悠扬的塔吉克族民歌、代表塔吉克族精神的鹰舞接连上演。

文章图片32
文章图片33
文章图片34
文章图片35
文章图片36

在高原,耐寒的牦牛可是重要的交通运输使者,骑马叨羊在这里演变成了牦牛叨羊。看牦牛跑得气喘吁吁、相互冲撞,主人策牛前冲,真是扣人心弦的比赛。

文章图片37
文章图片38
文章图片39

还有历史悠久的马背运动--塔吉克马球,兴盛于唐宋期间的马球比赛至今仍未被塔吉克族传承,之前都只在电视中看过,这次在现场观看场面更是激烈。

文章图片40
文章图片41
文章图片42

第二天

在塔县,我们住的酒店离【古石头城】很近。于是,便决定“早早”起来去那里看日出。9:30,塔县的天才刚刚泛起鱼肚白。

文章图片43
文章图片44


古石头城曾经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中蒲犁国的王城,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石头城在揭盘陀时期(大约公元1世纪)就已存在,如今虽仅剩断壁残垣,但也能想象出当初繁华辉煌的景象。

文章图片45
文章图片46


登上曾经的王宫,正好迎来慕士塔格峰的第一缕阳光。晨曦抚过旁边的金草滩,蒸腾出金色氤氲。此时,十点二十分,塔什库尔干的一天,才刚刚开始~~

文章图片47
文章图片48
文章图片49
文章图片50

离开古石头城,我们驱车前往下一个目的地——白沙湖。

白沙湖,水天一色,纯净至极。白色的沙丘环绕在湖水边如梦如幻。

夏天,湖水会倒映出白色的沙山和远处的雪山;

而冬天,湖面结冰覆上一层薄雪,和沙丘呼应,呈现出一片素洁的童话世界。

文章图片51
文章图片52
文章图片53
文章图片54

至此,塔县的行程告一段落,下一站英吉沙县。

英吉沙,系维吾尔语,意为“新城”。说起英吉沙,那在南疆可是赫赫有名,不仅是古代陆地丝绸之路的驿站,南疆八大重镇之一。还是著名的“中国小刀之乡”、“中国色买提杏之乡”、“中国达瓦孜之乡”。

文章图片55

我们在英吉沙逗留的时间不长,只去了两个地方——极具西域风情的土陶村和英吉沙代表小刀村。
英吉沙县的土陶烧制历史已达千年,要经过10多道工序纯手工制作,具有极高的观赏和艺术收藏价值。

文章图片56
文章图片57


土陶村的建筑也很好看,朴实的黄土外墙上嵌着各种土陶瓶罐做点缀。 在这里,游客不仅能观摩制作土陶的全部过程,还可亲自体验制作,带走一件独一无二的战利品。

文章图片58
文章图片59
文章图片60
文章图片61
文章图片62


英吉沙的小刀是新疆最具代表性的手工艺品之一。有四个世纪的历史,刀口锋利无比,有“削铁如泥”之说。工艺繁复、造型精美,刀柄的纹饰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文章图片63
文章图片64

在小刀村,游客也可以参观了解到一把英吉沙小刀的整个制作流程。最后,还能在店里挑上一把心仪的,店家还可以帮你邮寄到家。

文章图片65
文章图片66

接下来,是今天行程的最后一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莎车。虽然我们到达莎车时已经临近天黑,但活动还是被安排得满满的。

文章图片67
文章图片68
文章图片69


莎车是“十二木卡姆“的故乡。自从到了喀什,我们就一直听到人们提及十二木卡姆。这是一种汇集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的音乐形式,一整套演奏完要二十几个小时,是维吾尔族古典音乐的代表。

文章图片70
文章图片71
文章图片72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播这种传统艺术,在莎车的很多地方大家都能欣赏到十二木卡姆的表演。比如,位于莎车古城的【莎车非遗园】。

这是一座充满异域风情的宫殿,每天都有好几场盛大演出轮番上演,当然也包括了十二木卡姆(选段)。非遗园内还有很多展厅,可以了解关于当地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文章图片73
文章图片74
文章图片75
文章图片76

要说莎车必打卡的地方,当然是冒着热腾腾烟火气的莎车夜市。在这里你可以吃到南疆最地道、最全的各色小吃与水果。

烤包子、烤木瓜、烤肉串、羊杂汤、面肺子,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新奇食物……只是看看都觉得眼花缭乱。

文章图片77
文章图片78
文章图片79
文章图片80
文章图片81

寒冷的冬天丝毫没有减退人们对美食的欲望,从街头吃到街尾,一路都是人声鼎沸。

第三天

新疆真是夜猫族的天堂,我们每天出发时间几乎都在10点以后,很多酒店的早餐甚至营业到12点。今天的第一站,我们去达瓦昆沙漠。

从莎车古城开车一个半小时左右就能到达岳普湖县,这里有一片浩瀚的大漠和静卧于大漠怀中的湖泊,这里就是达瓦昆旅游风景区,也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

文章图片82

关于达瓦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三世纪末,有一个叫铁力木的国王,他率领女儿达瓦昆和女婿沙迪克为老百姓找水,并在沙漠边缘发现了一个冒沫的深坑,于是命千人挖了百天,结果什么也没有。最后达瓦昆偷偷瞒着父亲和丈夫,在一天夜里终于挖出了水,而公主达瓦昆也化作了一泓美丽的湖水。

文章图片83


传说为达瓦昆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而大漠中蕴含的原始能量却是肉眼可见的,存活300余年的'柳树王';生长1800年的'胡杨王',都是寂静沙漠的生命力。

文章图片84
文章图片85
文章图片86
文章图片87


乘骆驼进大漠,观日出日落,自是一种神秘风情;

换乘越野车冲入沙漠腹地,又是另一番纵情豪迈。

文章图片88
文章图片89
文章图片90

从沙漠出来,再去旁边的美食区饱餐一顿。烤肉、烤架子鱼、大盘鸡、烤包子……没想到景区里也有这么地道的新疆美食,一点也不糊弄人。

文章图片91
文章图片92

距离达瓦昆110公里,就是我们此行的最终目的地:喀什地区的喀什市。很多人对喀什的认识都从这里开始,喀什古城似乎浓缩了大家对南疆的所有想象。不过,古城的行程我们放在明天,今天,我们先去香妃园转一转。

文章图片93

一部电视剧《还珠格格》让我们认识了这位来自西域的美丽女子香妃。虽然关于香妃的故事都很传奇,但香妃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她本名和卓·法蒂玛,是乾隆皇帝的容妃,而她的故乡就在喀什。

文章图片94


香妃园位于喀什市东郊5公里处的浩罕村, 香妃园是一座大院,院内修建了门楼、小礼拜寺、大礼拜寺和主墓室等建筑,恢宏漂亮。

文章图片95
文章图片96
文章图片97


香妃园里的香妃墓,并不是香妃一人的墓葬,而是其家族五代72人的陵墓群,早在香妃出生前就已经存在了。

文章图片99

这也是香妃园中最重要的建筑,四周墙壁从上到下全都用深绿色琉璃砖贴面,上面绘有彩色图饰等。这些琉璃砖均为300多年以前烧制,时至今日依然色彩靓丽。四楼一拱搭配上面铁柱高擎的五弯新月,造型和谐,使整个建筑物显得格外庄严。

文章图片100
文章图片101
文章图片102

香妃园景区每天都会举行隆重的“香妃迎宾”入园仪式。“乾隆皇帝”、“香妃”以及“香妃家族”纷纷走上台来欢迎八方来客入园。

文章图片103
文章图片104

除此之外,游客还能参与一场盛大的维吾尔族婚礼。姑娘小伙儿们载歌载舞、热闹非凡,也能顺便了解维族婚礼的一些特别习俗,很有意思。

文章图片105
文章图片106
文章图片107
文章图片108

第四天

今天,我们要把所有时间都留给喀什古城。

喀什古城有一句宣传语:“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到古城就不算到喀什”

来了之后,你就会深深的觉得:所言非虚!

文章图片109

早上,赶在11点前来到古城入口处,看一场“开城仪式”;

文章图片110
文章图片111
文章图片112
文章图片113

接着,去阿热亚路上的“入迷文创”租上一套维族服饰;

装扮好自己,就开启一天的“神秘西域旅拍计划”吧……

文章图片114
文章图片115
文章图片116

喀什噶尔古城,西汉时称“疏勒城”。早在2100年前,张骞所见到的疏勒城就已经颇具规模,俨然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国际贸易市场了。

文章图片117
文章图片118
文章图片119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如今的喀什古城依旧鲜活生动。

土黄色的城墙围住了西域的神秘,也锁住了2000年的历史。

文章图片120
文章图片121

街巷弯曲幽深却四通八达,行如迷宫。
地毯、乐器、油画、土陶、铜器……各色手工作坊在这里随处可见,工匠至今沿袭着传统的手艺,心无旁骛地坚守那份世代传承的营生。

文章图片122
文章图片123
文章图片124
文章图片125
文章图片126


百年老茶馆里人声鼎沸、乐曲悠扬;巴依老爷的家帮我回忆起阿凡提的故事;街边的干果摊子品类丰富、物美价廉;漂亮的维族小朋友们在街上穿梭耍闹,天真烂漫的样子也唤出了我们的童心。

文章图片127
文章图片128
文章图片129
文章图片130
文章图片131
文章图片132

一直到夜幕降临,喀什古城都让我觉得意犹未尽。如果你的旅行时间充裕,我特别建议请给喀什古城的时间留得多点,再多点。

文章图片133
文章图片134

第五天

在喀什的最后一天了,准确的说只有半天时间,那就去喀什博物馆吧。毕竟,喀什的历史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五天的行程也不过是匆匆一瞥,不如去博物馆再深入了解下,也不算白来一趟。

博物馆里的讲解员,是漂亮又专业的维族小姐姐,普通话也很标准。

文章图片135

原来,喀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展厅以时间为轴,第一个展厅里陈列着6000年前的细石器、3000年前的青铜器等反映古代丝绸之路新疆段早期文化情况的文物。

文章图片136
文章图片137
文章图片138
文章图片139

第二个展厅陈列着古代新疆佛教文化盛行的区域出土的佛教残片、法卢文残片、婆罗谜文残片、各种陶器、纺织品等古代生活用品。

文章图片140
文章图片141
文章图片142
文章图片143
文章图片144

第三个展厅则展出了属于新疆中世纪即伊斯兰教传播喀什之后的与伊斯兰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镇馆之宝魏晋时期三耳陶罐,距今2800年前的铜釜,以及宋代的丝质男士长袍等。

文章图片145
文章图片146
文章图片147

【结束语】

五天时间,我的冬日喀什之旅落下了帷幕。接下来,从喀什出发经转乌鲁木齐,我要飞行6.5个小时才能回到天津。

文章图片148

可能,路途的遥远阻挡了很多人的脚步。可我想和大家说,喀什,绝对值得你跨越山海来相见。

文章图片149

当想象走进现实,Ta能交出怎样的成绩单。

亲身来过喀什才知道,曾经我那个关于西域的梦,做得太肤浅了。

文章图片1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