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三,参加一场跨越20年的应试

 流浪的小梅 2023-03-25 发布于上海
1
刚回来,今天出门考了一场试。
拿着准考证和身份证等待进入考场,刷脸,上楼,找到考场所在的教室,门口查验身份证准考证……陌生而又熟悉的流程。
陌生是因为已经好久没参加考试了,熟悉是因为作为一个研究生,从小到大这样的场景已经经历过无数次。‍‍‍‍‍‍‍‍‍‍‍‍‍‍‍‍‍‍‍‍‍‍‍‍‍‍‍‍‍‍‍‍‍‍‍
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离开校园的研三生,今天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挺奇妙的。
考点挺远的,地铁要绕路将近2小时,打车过去要60块,我本心疼钱不愿去,但还是庆幸去了。‍‍
2
努力回忆,上一次,正儿八经捏着2B机读考试铅笔涂答题卡,涂成规范的黑色方块儿,是什么时候。(我读的方向的研究生的考试多数是论文形式)‍‍‍‍‍‍‍‍‍‍‍‍‍‍
恍惚发现,我竟然已经数年没有参加过考试了。
上一次,最近的一次,竟然是2021年研一参加的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其实我们那届,本该是2020年就考的,但是受口罩事件影响,我大四那年的专八考试被取消了。‍‍‍‍‍‍‍‍‍‍
在手机横行的现在,拿起笔的一瞬间,我竟产生了一丝陌生,真是三天不写手生,幸好昨天还是用笔写了点日程计划的,不然可能连握笔都会觉得不自然。‍‍‍‍‍‍‍‍‍‍‍‍‍‍‍
3
所在的考场是上海的一处小学。校园环境十分优美,种植着许多开着粉白色粉红色小花的我不知道名字的树,四周安静优雅,进门的保安都很和气。
负责考务的一般都是校内的老师,这些老师们都彬彬有礼,十分有涵养。
我的座位是那一排第一个,她们(有两个老师监考)怕我紧张,坐在讲台上我对面的那个老师还会注意避开我的目光。毕竟讲台距我的桌子只有半米左右。
教室敞亮,桌椅质量很好,黑板很大,是墨绿色底的那种一看就是高质量的黑板。

(网上找的图,大概这种。考场不许带手机进去,都关机放外面。下同,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黑板分了三个区,每个面积不同,左边两块一大一小是可以推拉移动的,可能是方便写完了推开用另一块写,不必立刻擦。
右边最小的一块是负责布置作业的,上面有用黄色的类似胶带的东西写着“作业安排”之类的字样,还给每个科都画出了格子。‍‍‍‍‍‍‍‍‍‍‍‍‍
讲台上的粉笔是用一个白色的专用塑料盒子装着的,里面白色粉笔占了大半,另外三分之一的空间给了彩色的粉笔,红橙黄绿青蓝紫,排得整整齐齐,仿佛城市孩子五彩斑斓的丰富童年。‍‍‍‍‍‍

旁边还有未拆封的待用的白色和彩色粉笔,连装粉笔的塑料盒子看起来都那么精致高级。
整个教室的前面后面四周的墙壁,贴着合适的装饰画,励志标语,名画,精美的装饰图……
整个教室一尘不染,一丝不苟,处处透露着对孩子们成长的呵护。这一切让人感觉眼眶湿润,鼻尖酸涩。‍‍‍‍‍
4
我想起我读中学的时候,初一的教室是在顶楼五楼。
有一次下雨的时候,坐在靠墙的同学发现教室漏雨了,慎入的雨水如小蛇一般顺着墙壁的缝隙蜿蜒下来。
然后老师让那两排的同学把桌子往中间挪。整个教室本来就很拥挤,坐了六七十个孩子。
最后只能挤占掉本来就残存的两三条过道,这样才能让所有同学都不至于被雨淋到。‍‍‍‍‍‍‍‍‍‍‍‍‍‍‍‍‍‍‍‍‍‍‍‍‍‍‍‍‍‍‍‍‍‍‍‍
后来初二初三我们搬到了下面的楼层,我就不知道顶楼是不是还漏雨了。
高年级安排在低层,是为了节省去食堂吃饭的时间,多出来的所有时间也只是为了应付中考,基本没有任何课余活动。‍‍‍‍‍‍‍‍‍‍‍‍‍‍‍‍‍‍‍‍‍‍
记得有一次,我们上课的时候,老师手中最后一根粉笔用完了,用手中的粉笔头继续板书,让同学跑腿到学校集中发粉笔的行政楼登记领一盒白色的粉笔
——彩色的粉笔,只能按支领取。而且往往只有一两种颜色。我此前从未同时看到三种以上颜色的彩色粉笔。
多是白色粉笔。而且很少有完整的一支,多数是半截的或大半截的,零零散散地在讲台上。
黑漆刷出来的一片大黑板下面的地上也零零散散分布着不少——值日生不会清除掉那些白色的粉笔头,因为粉笔常常不够用。
只有那些小得不能写的粉笔头,甚至也不会被丢进垃圾桶。
上课如果老师发现哪个同学在走神,可能会用那剩余的不足一厘米的粉笔头砸人。
可能用的粉笔材质也很差,或者是黑板质量太差,总之写了字的黑板很难彻底擦干净,除非用湿抹布擦几遍,才能勉强把黑板“洗”干净一次,但很快黑板又会变回灰扑扑的状态。
而讲台的桌上或者黑板下的地面上,始终是布满白色粉笔灰尘的状态。此前我也几乎未见过一尘不染的讲台或教室。‍‍‍‍‍‍‍‍‍‍‍‍‍‍‍‍‍‍‍‍‍‍‍‍‍‍‍‍‍‍‍‍‍‍‍‍‍‍‍‍‍‍‍‍‍‍‍‍‍‍‍‍‍‍‍‍‍‍‍‍‍‍‍‍‍‍‍‍
而且我去的这考点,还只是比较偏郊区的一所小学,其他繁华市区的小学、中学、高中,或许更不必说了。
这让我恍惚间冒出一个很奇怪的念头——上海简直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了?啊不这样说不合适,应该说是——咖啡市吧?我上大学以前,也从未喝过现磨咖啡,只喝过速溶咖啡。后来是喝过,不过因为太贵了,也没有继续喝了。
5
去年有一次出门,却路过上海一所国际学校门口。当时正值下午放学,来接孩子的家长不少是金发碧眼的白人。
仅看那学校外面围栏的装饰,都觉得很“震撼”。光是金属的护栏上,都用什么手法在侧边喷印出世界名人的头像和主要事迹,从这边往那边看是名人头像,走过后望回去,是主要简介,我都看了好几遍,从未见过如此高级的围墙围栏。
还有穿着制服的精神抖擞的保安,叽叽喳喳热闹用中英文甚至小语种吵闹的乌泱乌泱的小学生,穿着看起来很高级的校服,那一切都让我感觉高贵不可靠近。我匆匆离开,那样的环境,是我们这样的小孩不敢靠近的。‍‍‍‍‍‍‍‍‍‍‍‍‍‍‍‍‍
我以前读的初中,校门口仅仅就是一个看门的大爷而已,整天打着瞌睡,偶尔有需要登记什么的,就应付着弄一下的。‍‍‍‍‍‍‍‍‍‍‍‍‍‍
6
还有桌椅,今天拿考场教室的桌椅一看就是质量十分扎实:
下面是金属钢管的结构,是深灰色,桌面用的是很硬的木材,表面是光亮整洁的哑黄色喷漆,好像上面还是光滑的可以轻微反光的那种。

想起我高中的时候,教室里很小的桌子凳子都是用那种一看就很廉价劣质的木材做出来的,表面刷的油漆都不太平整。

桌面的或许略好些,四周的油漆面,上面边缘处常常可见油漆刷到最后多积下来的那一坨漆干掉后凝成的小团,仿佛像是一支极劣质的水笔,在下笔或收笔的时候总是会有墨团。‍‍‍‍‍‍‍‍
那些小油漆块时常让我觉得这是哪个还没学成的小徒弟刷上去的。
木材劣质也让我印象十分深刻,记得高中的时候,时常有同学的桌面或者凳子破出一个洞,有时候中性笔不小心戳上去了都会破一个窟窿。‍‍‍‍‍‍‍‍‍‍‍‍‍‍‍‍‍‍‍‍‍‍‍‍‍‍‍‍‍‍‍
桌子上有窟窿的,那写字就要绕过那一块,凳子上有窟窿的,往往会拿本书垫上去再坐。‍‍‍‍‍‍‍
7
我涂着手中的答题卡,余光朝教室的窗外瞥去,竟在那个瞬间回想起了读小学中学的前尘往事,恍若隔世。
我看见不知名的花束掩映下的装修典雅的教学楼,和教学楼不远处仿佛是青石板还是啥搭出来的小路。这些仿佛此前只能在电视里看到。
在这样的环境里安静地写一份卷子,竟成了我此前难以获得的体验。无比羡慕那些在这种学校读书的小孩子们啊。
但是我就要毕业了,我已经研三了。我再不是那个六七岁蹦跳着跑进小学的小孩子了,我不可能重来一遍了。人生是条单行道啊,时间就如手中哦啥,越想抓越抓不住。‍‍‍‍‍
其实一路读到现在,在与我同样出身的小孩中,其实也算是不错了,但无论如何,也应该心存感激,否则,我就连看到这些风景的机会都没有了。‍‍‍‍‍‍‍‍‍‍‍‍‍‍‍‍‍‍‍‍‍‍‍‍
8
考试,曾经是多么多么憎恶的东西。记得初中的时候,从初三甚至初二开始,仿佛考试就变多了。‍‍‍‍‍‍‍‍‍‍‍‍‍‍‍‍‍‍
无穷无尽的考试朝我袭来,不再是每个学期顶多两次的期中期末考试,初三的时候,就有了被我认为是噩梦的“月考”!就是每个月都会有的考试!‍‍‍‍‍‍‍
高中,尤其是高二高三的时候,不仅有月考,甚至很多科目,每周都有测验!真的很令人崩溃!我那时候真的很痛苦,一种近乎休克的痛苦,痛苦到麻木、休克。‍‍‍‍‍‍
时隔多久,主动开始挖掘内心的伤痛,我才发现,我此前咽下了那么多委屈和辛酸。是的,当你在悲痛中的时候,是难以去触碰它的,但是我渐渐发现,那些看似沉睡的记忆,竟然会像脓疮一样隐藏在记忆的皮肤之下,如果我不主动将它们剜除,或许它们会困扰我更久。‍‍‍‍‍‍‍‍‍‍‍‍‍‍‍‍‍
我曾经历过的,那种单调而高强度,且毫无喘息时间的,所谓军事化管理备战高考,落后的教学管理,可能是会对青少年造成心理创伤的。
我希望你能早一点从那种创伤中走出来,还是要正确看待这些事。
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出生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小地方的老师的涵养、教学水平,学校的管理模式,自然也没有大城市那么科学。
让我们拼命努力学习,几乎没有个人生活,连看几本课外书也要抵制,实属无奈之举。‍‍‍‍‍‍‍
因为对于底层孩子来说,通过高考,考上大学,或许是一条明晰的晋身之阶——虽然这条路也越来越窄了。‍‍‍‍‍‍‍‍‍‍‍
9

但你不得不承认,对于眼界受制于环境的小孩来说,如果不挤过独木桥,如果不考上“大学”,就不会有后面的一切。‍‍‍‍‍
考上大学,才是一切的前提。不是吗。很多北京上海的小孩,是可以不高考的,可以高中毕业,甚至初中,就去国外留学。‍‍‍‍‍‍‍
家里有那个经济基础,也有那个信息渠道。比如申请美国的学校。可是我自己上大学之前,几乎不太知道这些事,我上大二才第一次听说“雅思”是个什么考试……
哎,这些都是不能比的,有人一辈子没能到达罗马,有人就出生在罗马。人和人没有可比性。人生的意义,定义在于自己。这一生,按照自己能自洽的,接受的方式度过,就很好。

主页右上角设置加星标可确保收到新文章提示

点击右下方“在看”可获得优先推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