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伤寒论条辩归集
2023-03-25 | 阅:  转:  |  分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第 页,共 页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第 页,共 页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第 页,共 页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第 页,共 页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第 页,共 页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第 页,共 页9/28/2022
《伤寒论》六经辨证条辨归集
《难经》云,
伤寒有五:
一为中风,
二曰伤寒、
三为湿证、
四曰热疾、
五为温病。



倪师辨证十问
一问睡眠
二问胃口
三问大便
四问小便
五问口渴
六问寒热
七问汗情
八问体力精神
九问性功能
十问女子月经及生产
中医师三境界:一为针灸袪病,二为药石驱邪,三为上工之治未病而养万民。
序列号
辩证(盗亦有道:
中医要观外而知内

施治处方
(剂量为伤寒论秦汉变量)
备注









上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为八纲辨证中的表,也可以为经络中的太阳经,或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
2、太阳为寒水,故常人皮肤表面为凉,手脚心温热。太阳之寒水保卫人本,调节体温。
3、张仲景脉法为浮、沉、迟、数,浮、数为阳,沉、迟为阴;
4、张仲景认为望闻问切,切为末,中医若只是切法诊病只量巧匠、下工,诊病应重望、闻、问,切为辅助手段。
5、神仙也怕脑后风,风池、风府、风门诸穴皆怕风,否则项强恶寒中风。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风不会收敛毛孔,故流汗怕风;寒会收敛毛孔故无汗而恶寒。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即伤于寒。
1、一般呕逆为少阳证,但此处为肠胃问题引起的太阳证。
2、脉之阴阳,寸脉为阳,尺脉为阴,关脉为阴阳交际处。
3、中风有汗可排水故不会身之关节酸痛;伤寒无汗水不可排故恶寒、怕冷、全身骨节痛酸,所以滤过性病毒千百种,辨证处方只按此两种即可。
伤寒一日(指6天),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若脉数急者,为传也。
1、一侯为七天,足六天。
2、百病风之始。
伤寒二三日(指6天二三),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
1、太阳病进入人体,有时进入少阳再传入阳明,有时进入阳明再进入少阳。
2、阳明证状:但热不寒,病人一定烦躁、火大,失眠。
3、少阳证状:往来寒热打摆子,恶心呕吐。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1、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故温病跟时疫有关。
2、太阳病有三:一为中风,二为伤寒,三为温病。
3、人体之失血则冷,失水则热。
汗自若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失津液较重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息必鼾,言语难出。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1、伤寒论太阳病之取汗法有三:一是病在表为汗法,二是病在胸膈以上为吐法,三是病在下为下法。
2、失水严重可致黄、惊痫。
3、肝主筋,如肝失养则瘛瘲、抽筋,瘛为松,瘲为紧。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白天病为发于阳,夜间病为发于阴;发于阳则七日愈,发于阴则六日愈。
治太阳之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1、太阳病如果七天还未好,一定要及时就医,防止病传经下行。
2、可先针灸阳明足三里和少阳足临泣,以防病之传经下行。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对应子午流注时间。
中风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注意保持良好心情,情志对病愈很重要。
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1、寒在骨髓、真寒假热辩证:

面色:两颧色红,界限分明,红部虽鲜,但其他部位则白中带青。
口鼻气:呼出气不温,且不急促,气亦不臭。
舌形:舌虽干而质淡,或红而质润。
脉象:脉虽浮数,按之则无力。
按胸腹:胸腹部按之不蒸手,初按似热,久按不如平人,不觉甚热。

2、热在骨髓,真热假寒辩证:

面色:面色表虽冷,面色虽滞,两目则炯炯有神。
口鼻气:呼出气必温,且急促,或有不臭。
舌形:舌虽干而质燥,苔虽薄而根必厚,或黄而疏松,或润而齿枯。
脉象:脉虽沉细,必兼数急。
按胸腹:四肢虽寒,胸腹必热,久按则蒸蒸有热气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
(桂枝3两去皮 芍药3两 炙甘草2两 生姜2两切 劈大枣12枚)此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有微汗者益佳,不可令大汗;若一服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1、
桂枝汤最明显的证就是有汗
,伤风,忌生冷、辛辣,难消化食物。
2、伤寒金匮中大概有60%的方剂是用桂枝汤做加减,
经方家认为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第一方

3、
药有三形:
汤剂,
汤者荡也,其扫荡的力量很强,取其迅捷之性。

散剂,
用于久病,或病在四肢,像是风湿的痹证,或表里游走之病。

丸剂,
可逐破积聚,胃口不好,丸剂药缓力专。
4、
煮汤技巧:
大火煮取其气,小火煮取其质,发表药如桂枝汤用大火;攻里药、温里、补益之药用小火,取其质。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
桂枝汤
、啜粥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是桂枝汤证的四个证状。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面部中风,口眼歪斜移位者)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3两 生姜3两切 炙甘草2两 劈大枣12枚 葛根4两)此六味以水七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将息,及禁忌。
1、伤风感冒项强、面部中风口眼歪斜有汗、青春痘。
2、葛根有升引水气,解散凝滞之力,通痹、解毒、排脓、破血诸功。
3、可下针后溪、申脉,大椎放血去热;项背强几处再拔火罐。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有表证时禁攻里攻下,为张仲景法则
误下辨证:
1、表寒下陷,会造成利下不止。
2、表热下陷,会成胁热利,便脓臭
3、寒热并下,会成大小结胸,用陷胸汤。
4、表寒,攻下后没有痢不止,停在胃的地方,心下即胃,造成心下痞,用泻心汤。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视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临床上有时候处方与治法对,但是病人症状没有解掉,此时要想到可能有其他问题,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当须认此,勿令误也。
麻黄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2两去皮 炙甘草1两 杏仁70个去皮尖)此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伤寒与伤风感冒的区别为汗否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苍术5、泽泻6
1、前为解酒方剂
2、酒客禁桂枝汤可给葛芩连汤化湿热。
3、平常桂枝汤可做补药,以舒筋活血。张仲景认为人的阴阳平衡,阴不足不要补阴要壮阳,阳一壮就把阴拉起来了;阳不足的时候要壮阳,所以张仲景处方开的大多是阳药。
若喘家作,
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只要主证是桂枝汤证,有咳嗽或气喘,就要先想到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凡吐家,服桂枝汤,其后必吐脓血也。
1、桂枝芍药发阳的力量很强,血液循环会加速,故反酸恶心呕吐不可用桂枝汤,会加速出血而吐血。
2、有胃癌、胃溃疡者平素有胃痛欲吐证,故亦不可给桂枝汤。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三两 芍药3两 生姜3两 炙甘草2两 劈大枣12枚 炮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此六味以水6升,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止,停后服。
1、证为汗流不止,表虚不固
2、附子为中药里最黑最咸的药,是乌头的根,是阳热之药,故别名玄武。炮附子专门肾阳,但是单吃炮附子不行,要靠桂枝把它带至皮肤表面以固表。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
桂枝去芍药汤
主之(桂枝3两 生姜3两 炙甘草2两 劈大枣12枚)此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1、胸满、治疗心脏病、气喘去掉白芍;如腹痛则用白芍而去桂枝。
2、有寒回阳加附子;固表附子优于黄芪;
3、脉法:一胃二神三根,一息四至胃气有,癌症病人一息九下十下,急数壮热,胃气没;神即脉弹起来要有力;根为尺脉,寸、关脉都没有了,还能摸到一点点尺脉还有救。
4、常脉与病脉:
1)常脉一息四至。
2)冬天摸到弦脉一息六至则肝病。
3)毛脉,脉似羽毛重按则无,肺病
4)洪脉,洪大速度快或一息二三至心脏无力,则心脏病。
5)沉脉,沉而缓表明胃气无,一息六七则肾脏病,如肾结石、尿毒等。
太阳病:下之后,若微恶寒者,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主之(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炙甘草二两 劈大枣12枚 炮附子1枚)此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恶寒止,停后服。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1两 炙甘草一两 生姜一两 劈大枣6枚 麻黄一两去节 杏仁24个汤浸去皮尖)此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即分温三服)。
1、病人冷热时辰相当,则用各半汤。
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桂枝与麻黄等量
2、可依据病人体重适情加减。
3、如用麻黄,牢记先煮麻黄去麻黄碱(安非他命)之毒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
先刺风池,风府,欲与桂枝汤则愈
配合针灸,效果更好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1两17铢去皮 芍药1两6铢 麻黄16铢去节 生姜1两6铢 杏仁16个去皮尖 炙甘草1两2铢 劈大枣5枚)此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即分温二服)。
1、病人热多寒少代表元阳很足,桂枝加重麻黄减少,用此方。
2、桂枝与麻黄据实增减,如用麻黄,牢记先煮麻黄去麻黄碱(安非他命)之毒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
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知母6两 石膏1斤碎绵裹 炙甘草2两 粳米6合 人参三两)此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分温三服。
阳明经热,大烦渴、糖尿病之消渴证用之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烦躁,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
桂枝二越婢一汤
主之原文(桂枝18铢 芍药18铢 炙甘草18铢 麻黄18铢 生姜1两二铢 劈大枣4枚 石膏24铢绵裹)此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二服。
1、此烦躁主要为脾土不生金所到致。脾湿不够津液不足,病在表。
2、病人情绪烦躁,半夜不能睡觉,胡思乱想。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主之(芍药3 炙甘草2 生姜3 茯苓3 白术3 劈大枣12枚)此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1、若胸部胀满为静脉回流速度太快,需去掉桂枝汤之芍药。
2、本方中为心下(指胃下)腹满、微痛、小便不利,指中湿较重,需要利小便,故加茯苓白术等量去桂枝去湿而利小便。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脚挛急,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炙甘草干姜汤
(炙甘草4 炮干姜2)此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1升五合,去滓,分温二服。
1、桂枝汤误用
后咽干救逆用(芍药4甘草4汤为下肢静脉曲张、心脏病预防、活血化瘀之经方)
2、
伤寒脉浮、自汗出而小便数、微恶寒即为津液已失,方应为桂枝加附子汤方,固表以不失津液为正方。


3、此方为吐血神方,胃穿孔、胃溃疡、胃出血,治男女诸虚出血,胃寒不能行气归元,无力收约其血。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得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1、
芍药甘草汤
(白芍4两 炙甘草4两)此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1升半,去滓,分温二服。
2、
调胃承气汤
(酒大黄4两去皮 炙甘草2两 芒硝半斤)
1、桂枝汤误用
后胃失津液、谵语、便秘
用芍药甘草汤又名去杖汤,治疗肠套叠症、小儿痘疹、腹痛。

2、此证为
脐上之下脘、建里穴处会有压痛则予
调胃承气汤
,以清理小肠最上面的食物。此方可止上下牙痛、牙龈肿痛、口臭之阳明经热(此为有大便还未到大小承气汤证)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
主之(炙甘草2 干姜1.5 生附子1枚)此三味,咀,以水三升,微炎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1枚,干姜3两。
燔针术:冻疮、关节地方坏死,
针烧红阳陵泉透阴陵泉,可救回骨头。
1、生附子用棉布包后用(生附子袪里寒壮肾阳,喝下舌头会麻无碍)
2、
四种用四逆汤的外证:
一骨节身体疼痛;二四肢厥逆,手脚冰冷;三小便清利色白,没有顏色温度;四下利清谷吃啥拉啥,肠胃完全不吸收没有蠕动。霍乱、疟疾、上吐下泄可用
3
、溺水昏迷救逆:
扎针公孙、内关、中脘,然后趴过来扎会阴启动心脏,再服四逆汤。
问日: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风逆,咽中干,项胫拘急而谵语。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以?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温热,虚则两胫挛,病偏下象桂枝;因未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温,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病可愈。
此条辨为何时用甘草干姜汤、芍药干姜汤、调胃承气汤
阳旦,即讲的桂枝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夏至以前发出来的,就是所谓温病)
葛根汤主之
(葛根4两 麻黄3两去节 桂枝2两去皮 芍药2两 炙甘草2 生姜3两 大枣12劈)黄金比例4:3:2:2:2,此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讲得汤皆仿此。
1、脑膜炎(刚痉反张)、小儿水痘症(小儿水痘为胎毒)、面部中风无汗(柔痉则桂枝汤加瓜篓根)
2、鼻窦炎清涕(葛根汤加白术附子)
鼻窦炎黄涕(葛根汤加黄芩)
3、排脓汤之一为术附汤(糖尿病足溃疡白芍加倍);之二为赤豆当归散(专用于肛门痔疮排脓)
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
葛根汤主之
中焦湿热,葛根汤加白术黄芩或黄连、茯苓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但下利,而呕者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炙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 半夏半升,大枣12枚)法仿上则
1、葛根汤加生半夏3钱(只有生半夏可以去最高处的水)
2、妇人呕吐不止,人参半夏干姜汤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者,表未解也
葛芩连汤
(葛根半斤 黄芩3两 黄连3两 炙甘草2两)此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1、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热利,即肛门痛而臭)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麻黄汤主之
治咳嗽气喘、肺之疾;(也称返魂汤),杏仁预补肺之津液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
宜麻黄汤
太阳中风桂枝汤,太阳伤寒麻黄汤,太阳温病葛根汤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
与小柴胡汤
无表证
脉但浮者
麻黄汤
脉浮为表
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表寒里热即大青龙主之)
大青龙汤主之
(麻黄去节6两 桂枝去皮2两 炙甘草2两 杏仁40个去皮尖 生姜3两 大枣12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绵裹)此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
1、病人热喘冷不喘,表寒里热,鼻塞、喉痒、渴、痰浓而黄。
2、大青龙依情况渐进食之,防大青龙之强悍,出汗即止。
3、如过服,可温粉扑之(龙骨或牡蛎粉)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顺者,
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去节3两 桂枝3两去皮 炙甘草3两 芍药3两 细辛3两 干姜3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煮法同上,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篓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大,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炮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1、临床上冬喘夏不喘,即寒喘,表寒里寒病人咳嗽气喘则用小青龙。
2、证为表里双寒,咳嗽而喉痒,舌苔白,不渴,痰为白色泡沫。
3、服汤已解则胃气恢复而饥。

以上为太阳证上篇
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宜速攻。
中者,受病较久,邪气渐深,正气渐弱,宜攻兼扶。
末者,病已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宜扶正气。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
宜桂枝汤
得病一段时间后仍有太阳中风证,还是适合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主之(桂枝去皮3两 芍药3两 炙甘草2两 生姜3两 枣12 炙厚朴2两 杏仁50个去皮尖)此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1、病人咳嗽带喘即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即可
2、厚朴去脾湿
3、白术加茯苓去湿利小便,白术加炮附子是要将脓疡推到皮肤表面。
太阳病,外证不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
桂枝汤主之
张仲景的大原则:有表证,要先解表再去谈里。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另不愈,另脉浮,故知在外,须当解表则愈
即病人采取了先发汗解表的措施,依然有桂枝汤证,则继续用桂枝汤方。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药服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也。
感冒服解表药流鼻血,14岁以下少年为纯阳之体,属正常现象。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如果年龄大了34十岁没事流鼻血,要深查一下什么情况。少年者流鼻血则属自愈。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澈,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薰之。若发汗不澈,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澈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之,汗出不澈,脉涩,故知也。
1、病有表证,方子可开重一点,迅捷的把病去掉,张仲景说这是最完美的治疗。
2、张仲景治证原则:只要表证在,就不可以攻下,病就怕表邪下陷。
3、若汗发不彻,病则不知痛处,会在四肢、腹中跑来跑去。
4、要注意避免汗出当风。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愈。
里虚者,宜多休息,食稀饭、番薯稀饭、葱姜以自发汗为佳。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其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如病人脉浮数,有汗、恶风、舌苔白而厚,
则以桂枝汤加白术茯苓。
1、中风伤卫,伤寒营卫皆伤。
2、当发表而误下后,则有风邪下陷于胸,积水于肺,人不能躺平,咳嗽。
3、麻黄汤病人可食水梨、桃等补充津液。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
只要确定,不要手软,治病时机最好是在刚开始病之初。
脉浮数者,可发汗,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主之
没事的时候可以喝点桂枝汤以驱寒散风,可不要随便没病喝麻黄汤。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
同上桂枝汤可作为平时保养用,而不用等到病时吃。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此病吃麻黄汤有鼻衄者无碍,继续吃即可。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承气汤
一般肠胃堵到便秘证头痛,则痛在印堂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桂枝汤
此证桂枝汤比麻黄汤解表效果要好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1、药后阴阳脉和则自愈。
2、张仲景先生定则,健康人可进补,病不宜补;病后失津,不要补阴,要让其自回头;自己回头才是真痊愈,病才是完全去掉。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复诊问病人是否口渴,口渴就不用再吃了(口渴则津液失,必小便少);如不口渴,则可继续吃下一剂。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此振寒为先攻下后解表之故,非为坏证。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渴,不呕,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此少阴证
干姜附子汤
主之(干姜1两 生附子1枚去皮破八片)此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1、干姜温中,温胃温肺,生附子温心阳,此为救逆之方。
2、治冻疮:外敷附子散(干姜、生附子),内服四逆汤。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1两,人参三两,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主之(桂枝去皮3两 芍药4两 炙甘草2两 人参3两 生姜4两 劈大枣12枚)此六味以水1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此方与桂枝汤加附子相对,桂枝附子汤是流汗不止用;此方为汗后伤津身痛用,瞬间补津液。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主之(麻黄去节四两 杏仁50个去皮尖 炙甘草2两 石膏半斤碎裹绵)此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1、此方治表邪入肺,感冒肺炎,病人汗出而喘。
2、热喘只针不灸:汗出阳虚,舌苔黄气喘,呼吸痰声。针公孙、内关(胃心胸),三里、太白(土生金),临泣、太白(合化土),云门、肺俞,胃口不好加中脘。处方为麻杏甘石汤变方之大青龙汤。
3、寒喘针灸并用:白痰,夜寅不得卧,针灸前述穴加肺俞、脾俞、胃俞。寒喘灸之效果好。处方益小青龙汤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甘草汤
主之(桂枝4两去皮 炙甘草2两)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麻黄汤以水发汗,把胸腔的水发掉了,使肚脐下水上吸而梗在中脘而心下之胃悸。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半斤 炙甘草2两 劈大枣15枚 桂皮3两去皮)以水1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桂枝汤发汗过而肠胃失津液,肚脐跳动而欲发奔豚。
发汗后,腹胀满者,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主之(炙厚朴半斤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斤洗 炙甘草2两 人参1两)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1、胀分虚实,虚则喜按,以本方处之;实则拒按,承气汤处之。
2、常常老人虚胀屁多,宜用此方。
3、倪师讲通常厚朴三钱,半夏二钱即可。
伤寒,若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主之(茯苓4两 桂枝去皮3两 白术2两 炙甘草2两)水6升煮取3,分温三服。
1、此证为西医之中耳不平衡,和贫血晕眩不同,贫血晕为眼前发黑,此为起则头眩,天旋地转。
2、
耳聋无闻重汗阴虚宜苓桂术甘汤或附子汤。

3、年老耳背肾阳不足,需附子壮肾阳,即附子证。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
芍药甘草附子汤
主之(芍药3两炙甘草2两 炮附子2枚)
分温三服,本方又为去杖汤,
治下肢静脉曲张,预防心肝病。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四逆者,
茯苓四逆汤
主之(茯苓6两 人参1两 生附子1枚破八片 炙甘草2两 干姜2钱)分温三服
手肘、脚膝冰冷,脉微、口吐寒气用四逆汤;失津烦躁为茯苓四逆汤。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
调胃承气汤
下脘、建里处有压痛即用此方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水饮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
五苓散
主之(猪苓十八铢去皮 茯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五味捣为散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1、五苓散最主要利尿,为散剂,治水在上焦,小儿脑积水、视网膜停水
2、又治温疫瘴气,水土不服。
3、治伏暑饮热,湿证小便不利。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
五苓散主之
1、渴而脉浮,五苓散
2、渴而壮热,午后潮热,白虎汤。
伤寒,汗出而渴者
伤寒,不渴而心下悸者
茯苓甘草汤
主之(茯苓2两 桂枝去皮2两 生姜3两 炙甘草1两)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不渴而心下胃部动悸,中焦有水则用本方。茯苓治悸,桂枝降冲,桂苓化水,生姜温胃,甘草缓冲。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此条辨关键为渴欲饮水,水入则吐,水逆之证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芍药甘草附子汤加人参茯苓红枣汤
1、津虚即阴虚,阴虚则脑转耳鸣或耳聋。
2、阴虚则需补足津液,仲景补虚
轻补
常用生姜、炙甘草、大枣,
中补
用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
重补
用人参、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
3、张仲景不滥用厚腻滋阴的补药。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津液慢慢补,不可过速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恼,
栀子豉汤主之
(劈栀子14枚劈 香豉四合绵裹)
病后康复常用
1、先煮栀子,好后加豉,分温二服
2、
怀孕妊娠吐,干姜生半夏人参方
3、栀子专门去上焦心、肺之虚热,可清心除烦消炎退热、降血压;虚热舌苔淡黄,脉无力重按无。

4、石膏去实热,实热舌苔黄且干燥
5、血虚、虚烦不眠灸三毛
若气少者,
栀子甘草豉汤
主之(劈栀子14枚香豉四合绵裹 炙甘草2两)
健脾胃,解百毒,清坏死食物
若呕者
栀子生姜豉汤
主之(劈栀子14枚劈 香豉四合绵裹 生姜3片)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利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脓,
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
桂枝汤亦可
伤寒五六日,大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
栀子厚朴枳实汤
主之(栀子14枚劈 炙厚朴4两 枳实4合)
1、温分二服
2、胆结石方:炙甘草柴胡黄芩枳实五倍子海金沙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
栀子干姜豆豉汤
(栀子14枚劈 干姜2两 香豉4合绵裹)
1、干姜温中,恢复肠胃热度及蠕动功能;生姜散寒,没有温的力量。
2、上焦、中焦虚寒用干姜,下焦虚寒用附子。
凡用栀子豆豉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肠胃虚寒的人不宜服用,可与干姜、白术、茯苓等。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劈地者,
真武汤
主之(茯苓3两 芍药3两 生姜3两 炙白术2两 炮附子1枚)
1、分温三服
2、体内有水者,不用甘草,因甘草有蓄水功能
3、
老年人尿频、前列腺肥大、肾脏功能不足用此方


4、
脑中风病方,真武之芍药用6两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如喉咙干燥可用葛根汤
发汗禁忌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常用猪苓汤
疮家,不可发汗,发汗则痓
可用小建中汤温补取汗,或小柴胡汤和解之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目旬,不得眠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加葱豉或小柴胡汤
发汗则阳亢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小柴胡汤解之
汗血同源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禹余粮丸
(禹余粮4两 人参3两附子2枚 五味子3两 茯苓3两 干姜3两)蜜为丸,痦子大小,每服20丸
1、可用人参甘草生姜大枣作汤补之
2、此条为易出汗者又必发汗时,可仿桂枝汤,药后服稀饭助发汗,勿用大剂发汗药。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逆
干姜白术方
病在表有汗宜桂枝,无汗身痛是麻黄,喉咙痛渴用葛根
本先发汗,反而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治证原则,先解表再攻下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四逆汤主之
热利则葛苓连汤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病发热,头痛,身体疼痛,若汗之不差,而脉反沉,当救其里
四逆汤
太阳病,其人冒,先下之而不愈,因后发汗,以此表里具虚,因冒症汗出而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仍有汗者宜桂枝汤或小建中汤,病下陷者,依情大小承气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者,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脉微者,先汗出而解;若阴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
宜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
伤寒五六日,中风,然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小柴胡汤
主之(柴胡半斤黄苓3两人参2两甘草3两半夏半升洗,生姜3两劈枣12枚)

乳癌硬块方

柴胡三钱黄芩三钱瓦楞子五钱川芎三钱,丹皮三钱三七三钱续断三钱炮附子五钱阳起石三钱白芍五钱枳实三钱乳香三钱炒麦芽五钱郁金五钱当归二钱牡蛎一两龙胆?三钱,体力差足冷加熟地三钱,经期加桂枝三钱。分温三服

乳癌溃破方

柴胡三钱紫根五钱龙骨五钱牡蛎一两白术五钱炮附子五钱黄芩三钱黄连三钱。分温三服。
1、前为伤寒论原方,分温三服
2、热多寒少,桂枝二麻黄一;往来寒热一半,桂枝麻黄各半
3、
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
小柴胡汤;女人经期感冒一律小柴胡汤,腹痛加白芍5-8两(伤寒论标准)。
4、
肝病
:小柴胡汤+白术茯苓(茯苓比白术多3g)
5、淋巴癌:小柴胡汤+生硫磺
血弱气尽,腠里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黑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小便不利,五苓散
壮热大渴,白虎汤
大肠便秘,承气汤
大肠癌
,以承气汤或大柴胡汤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则哕。
可与茯苓四逆汤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小柴胡汤主之
身热恶风为太阳证(桂枝),胸胁下满为少阳证(柴胡),手足温为阳明证(承气或白虎),三阳并病则取中少阳小柴胡汤中担治之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劈 生姜三两切 饴糖一升)此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糖,更上微火消解。分温三服。
1、伤寒论只有2个经方专门治疗里虚,一是小建中汤,二是炙甘草汤。
2、小孩子多此证用之,强脾阳开胃。
3、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4、病人感冒里虚要先给小建中汤,炙甘草汤重在脉结代,故里虚要先用小建中汤补足,再给小柴胡汤,若小柴胡汤吃完肚子还痛,就不是里虚,是小肠下方静脉血流不畅,要把小柴胡汤里面的黄芩拿掉改为白芍。
不差者,与小柴胡汤
意即小建中汤没有好再与小柴胡汤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伤寒与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误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得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
小建中汤主之
得伤寒有表证有里虚,则可直接用小建中汤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汤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黄芩3两芍药3两半夏半升洗,生姜5两枳实4两劈枣12枚大黄2钱)
1、分温三服
2、
大肠癌
可用大黄牡丹皮汤,配薏苡附子败酱散,排完大全消肿再与大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已而微下利,日晡所发潮热,此柴胡证,本不得利,今反利者,之医以药丸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主之,
柴胡加芒硝汤方
(柴胡二两六铢半夏二十铢黄芩一两甘草一两生姜一两人参一两枣十二枚芒硝二两)
芒硝攻坚,大便燥矢,大肠癌(大肠无积便,管道通畅则解)
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鞭,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微当厥,今反和者知为内实也,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仍可攻之,宜
桃核(仁)承气汤
(桃仁50个桂枝二两大黄四两芒硝二两炙甘草二两)
唐容川《血症论》有非常好的论证
1、煮好下芒硝,沸即下火,温分三服
2、采取攻下的时候,一定要确定没有表证,解表依然是桂枝汤或是葛根汤。
3、少腹或阴部瘀血、瘀堵、伤科跌打损伤皆可以桃核承气汤方。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惊烦,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主之(半夏二合洗大枣6枚柴胡4两生姜1两半人参一两半铅丹一两半桂枝一两半去皮茯苓一两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
1、此铅丹非现在之铅,实是金石类青石,本身无毒。
2、病人无梦遗、盗汗、夜尿,只是惊烦,则龙骨牡蛎等量;小朋友夜尿床,则重牡蛎轻龙骨;青少年梦遗则重龙骨而轻牡蛎。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
则针刺期门
1、因脏会章门,故针刺章门更好
2、腹满、谵语,寸口脉浮紧可与小建中汤或桂枝汤,效果比针刺好。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
太阳病一日,反烧瓦熨其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之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故欲小便不得,反呕。先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鞭,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太阳病有表证,忌火烘烤
冬天,伤风感冒,如果表证未解,不要用火炕火炉烘烤,这样容易伤到肠胃津液。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阳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但头出汗,是阳明热,可以用白虎汤
2、大便干结,可用大承气汤。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主之(桂枝三两去皮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牡蛎五两龙骨四两劈大枣12枚蜀漆《常山代之》三两洗
1、此方为烧伤、烫伤为经方第一方。
2、蜀漆用常山代替。
形做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而愈。
碰到身体比较虚弱者,又遇到伤寒的时候,我们一般解表都用桂枝汤,而不用麻黄汤,避免出现太过的现象。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燥,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太阳病睡火炕,常会出现津液伤而大便干结,渴者则病欲好。但是渴也不多饮。
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解表发汗就用麻黄汤,不要采取火烤等,防止 伤到津液。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灸要用在寒证,虚寒则灸;实热则不可灸。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自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
与桂枝加桂汤(桂枝汤加肉桂)
1、破伤风者例:手指伤于锈钉,红线伸至小臂,则可小指伤处和小臂红线上1寸处双灸之,但寒则灸。
2、奔豚气则桂枝汤加肉桂。
火逆,烧针汗之,因烦燥者,
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
主之(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牡蛎一两龙骨二两茯苓四两)
1、本方可做甲状腺亢进的基础方加减(牡蛎攻坚生津)
2、桂枝汤加减可做面部中风(重用葛根)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记住,只要有表证,一定要解表,解表的方式要用汤药,不要用火烤、温针等。











太阳病当发热恶寒,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微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是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1、里虚吐、口不能食,可与
大半夏汤
(半夏人参白蜜1:1:1)
2、里虚朝食暮吐、胃酸、逆流与
吴茱萸汤

3、吐的比较严惩,则
吴茱萸汤配干姜

4、嗝气的很厉害,甚至于上冲至食道,可
旋复花代赭石汤
少食咖啡,咖啡性酸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者,此为吐之内烦也。
吐太过的时候,则用补虚的方式,可
人参白虎汤
注意补津液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胃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吐后胃中虚寒补救
甘草干姜汤
吐法发汗会造成脉数,若发汗则用汤药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中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欲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下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极吐下,故知也。
建里、下脘处触诊有压痛则与
调胃承气汤
1、调胃承气汤清理十二指肠
2、小柴胡汤加重半夏,加苍术泽泻汤可在酒前1小时服用,可解酒养身。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下之,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鞭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挡汤
主之(水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个去翅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
1、煮取三,服一,不下再服。
2、小便不利者血证用桃核承气汤
3、小便利者少腹如鞭用抵挡汤
4、水结下焦小便不利则五苓散
5、小便结少腹满如奔状,大黄甘遂汤(少妇此证不孕,清结2月后孕)
6、如大便通利,可将大黄更换为地黄,补泻兼顾),干血痨亦用此方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鞭,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者,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
1、如遇到贫血者,不要一味开补血药
2、牢记:瘀不去新不生,一定要查到贫血原因
3、多数贫血者便秘,而食不下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

抵挡丸
(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五个熬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
1、杵分四丸,水煮一丸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之。
2、不可余药就是发现病的时候赶快下。
3、急则用汤,缓则用丸
太阳病,以饮水多,小便利者,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小便不利,
五苓散或猪苓汤
注意分辨膀胱结石和肾结石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
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注意区分结胸与藏结,从脉象上不好区分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脏腑为表里,应相通,但因汗无透发而积,形成粘稠白痰状埂于其间,分隔脏腑为藏结)
四逆汤、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吴茱萸汤
可辩证与之
藏结无阳证,没有往来寒热,其人反静,为其特点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十枣汤、五种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三黄、大黄泻心汤)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葶历半升炒芒硝半升杏仁半升熬黑)
左四味,捣筛二味,纳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1、病人最怕阴阳分隔。人之阳要密,阴平阳秘,潜阳为常态。
2、结胸证则阳缺,再攻下助阳散。
3、如必攻下,要征得病人家属理解,不可蛮下。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1、人之危,烦躁者,程度不同,代表阳失、阳散、阳绝等,为危象。
2、结胸者,1是攻坚,2是可用茯苓四逆汤。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而微汗出,及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客气动膈,膈内拒痛,短气躁烦,心中懊农,胃中空虚,阳气内陷,心下因鞭,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前者与
大陷胸汤
主之(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
左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二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鞭者
大隐胸汤
主之
伤寒必有表证,必先解表;误下则结胸。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
胸胁苦满,肝区一点痛
但结胸无太热者,此与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大陷胸汤
主之
水结与胸,拒按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有鞭满而痛不可近者,
鞭满拒按、不按都痛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
小陷胸汤
主之(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篓实大者一个)
1、小陷胸则有按之则痛、不按不痛之说。
2、左三味,以水六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本有久寒也,反下之,若利之,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表病攻下,儿童陷肠,可与葛芩连汤
太阳病,下之,其脉浮,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促者,必结胸也;脉细数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紧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心下痛;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数滑者,必下血。
1、误攻下脉浮无结胸则自解。
2、脉细数咽痛,可与麻杏甘石汤。
3、脉弦则病入少阳。
4、脉紧头痛未解,可依发表
5、脉沉紧,则病在里有寒
6、脉沉滑则有血利。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
文蛤散
(文蛤五两,为散,以沸汤和一钱匕服,汤用五合)
1、有的人恶寒起鸡皮疙瘩表很实,可不与麻黄汤,而用五苓散利尿而散表水。
2、甲状腺肿瘤、淋巴癌可用以攻坚。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
三物小白散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白饮即米汤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病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冷皮栗不解,欲饮衣自覆者,若以水噀洗之,益冷,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出,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1、巴豆为神农本草经最热之药。
2、巴豆后遗证为下利不止,处理有三:一为冷水(忌热水)二为黄连三曰豆浆。
3、巴豆的六种用法:其一为三物小白散,二为巴豆贝母去喉咙之痰、喉癌,三为巴豆杏仁曰走马汤清寒结,四为巴豆大黄干姜用于下腹结痛,五巴豆炮附子吴茱萸专治心胸寒痛胃冰冷,六巴豆和芫花治大腹积水痞积痞块。
4、注意事项:寒实者方可用巴豆。

5、卒中风,马脾风,痰潮息迫,牙关紧闭,药汁不入者,取少许吹处鼻中,则吐痰涎而咽喉立适。
陷胸汤不可服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鞭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1、纯太阳证会发表
2、太阳少阳并病则不能发表,此处方为针灸。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得之八九日,经水迟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1、经期误发表会造成经停而血鼻出;
2、可与小柴胡汤或针灸
妇人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半斤黄芩3两人参2两甘草3两半夏半升洗,生姜3两劈枣12枚)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下焦,必自愈
伤寒与金匮本为一书曰《伤寒杂病论》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柴胡桂枝汤
主之(柴胡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去皮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炙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劈大枣六枚 生姜一两半切)此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1、入七煮取三温服,剂量可以适人而加重。
2、柴胡通和三焦,是少阳主药。
3、子宫肿瘤、三焦淋巴、甲状腺肿大皆可用此方加减;肿瘤可以加牡蛎、便秘可以加芒硝。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
主之(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黄芩三两栝篓根四两牡蛎二两甘草炙二两)
1、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2、此方为张仲景治疗痨证要方。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鞭,脉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细,病在里也;
头汗出,病在表也,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
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人之头是诸阳之会,所以吃饭、运动头会出汗。
2、证状为有表复又有里,阳气没有办法发散,曰阳微结。
3、脉沉细不一定是都是阴证。
4、大原则:无论治疗多重的病不要怕,要想尽办法让病人胃口正常,睡觉正常,大小便正常,让他不口渴,运动有汗流(阴证无汗)。
5、按辨证论治,依证处方,想办法让病人睡眠、大小便、胃口正常,则无论多重的证,也基本救回来了。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1、七煮取三,日三服。
2、
大陷胸汤证:
由胃及关元往下痛

大陷胸丸证
:痛往上走。
3、生甘草可蓄水,甘草炙甘草可解毒。
4、治疗肠胃方面的疾病要在饭前服药,空腹服药效果好。
5、舌苔黄而厚可服黄芩黄连半夏泻心汤;如舌苔黄而干可服石膏白虎汤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胸结也,大陷胸汤主之;
由胃痛及关元为
大陷胸汤证
;由胸痛往上走则为
大陷胸丸证
;满而不痛者,则为
半夏泻心汤证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斤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劈大枣12枚)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亦为胰脏癌处方)

治胃癌汤方
(葛根六两 柴胡五两 半夏三两 甘草二两 白术茯苓各五两 人参二两 大枣10 干姜生姜各二,加上金匮中的黄土汤加减就可以治胃癌);
若大便秘者,兼用消块丸
(硝石又为芒硝六两 大黄八两 人参甘草各三两)。
太阳少阳并病,应用柴胡桂枝汤,如果没有用反而用了下攻,则为医之过,而成为结胸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病反入里,则作痞,按之则自濡,但气痞耳。
结胸和痞都是病人有表证没有解表而误攻下导致。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呕即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一剂知二剂已勿多(芫花熬甘遂大戟各三分之一钱大枣十枚劈)三味等分,分别捣为散,以水一 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空腹服之;强人服一钱匕,羸人减半;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1、甘遂大戟芫花泻水逐饮:甘遂为君善行经隧水湿;大戟芫花为臣,大戟苦寒有毒,善泻脏腑之水邪,芫花辛温有毒,善消胸胁伏饮痰癖;大枣为佐药,缓三药峻烈之性,解三花之毒,补脾胃,治水邪。
2、证如:但坐不得卧,肺积水,苦满而水汗
3、病人吐过胃易缓,食宜清淡。
太阳病,发热恶寒,医发汗,无阳而阴独,因复下之,遂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润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救危症或病人油汗可下
四逆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无阳而阴独,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则危。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麻沸汤二升渍之(即开水冲泡)
1、开水冲泡取药之气,水煮取药之味。
2、五官无故出血,则为上焦胃热、上浮、上升,则可与之。
3、收敛伤口配方:大黄、黄芩、白术做粉,加没药、乳香收敛排脓;加三七排脓、活血化瘀。
4、
戒烟涤痰方:皂荚3钱红枣适量,痰多天南星3钱,口不渴加半夏,胃口太盛加石膏一两,知母5钱;戒烟后失眠、烦躁则加柴胡三钱,黄芩三钱,郁金五钱。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黄连二两黄芩一两炮附子去皮一枚破开,别煮取汁,前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1、炮附子固阳、固表
2、畏寒而汗流不止、遗精、失血、小便失禁皆可用炮附子固阳。
3、用三黄泻心汤者,舌苔必黄,轻微便秘而胃热。
表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
该用解表而误攻下,则心下痞,应服泻心汤,服后仍不解,胃里不舒服,口渴烦躁,小便不利,则用
五苓散

病人服药后解表而未透发,水停于肌肉,口渴而小便不利,则不益再发表,要用五苓散,五苓散为常用剂。
痞不解,其人口中渴,而烦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斤洗,黄连一两,劈大枣12枚)
1、
胃里不舒服、肠鸣,再有下利就可以用此方了

2、本方生姜干姜并用即去水又温中,炙甘草人参缓药护胃;胃虚热炎证用黄芩黄连,半夏去外水。
3、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是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结,故使鞭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
(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劈大枣12枚黄连一两)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注意虚实辩证,虚则不可攻下。
2、此方义甘草解毒蓄水,黄芩黄连消炎,半夏止呕利水
3、此方医轻微下利清谷,重者下有方。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鞭,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粮一斤碎)此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此方为涩剂。
2、辩证:先便后血为外痔,先血后便为内痔,血便混合为大肠炎或大肠癌。

复利水止者,当利其小便。
1、当涩药、去湿、消炎都已用,已然下利则用利小便的方法,通过小便排除。
2、利仍不止,张仲景后方有:赤石脂一半煮一半生用等方。
伤寒八九日,吐下后,虚烦,心下痞鞭,肋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复发汗,脉甚微,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黄帝内经曰:
痿证独取阳明

1、痿证之来由,津液失而未补,长期虚证至经脉动惕,久而成痿。
2、桂枝汤解肌,益脾。可加重白芍,加麦芽糖即小建中汤,开饭滋补。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者,旋覆花代赭石汤主之
旋覆花代赭石汤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切代赭石一两大枣十二枚劈,炙甘草三两半夏半斤洗)此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胃里面很难过,反复胀闷、胃酸、嘈杂噫气不除。
2、旋覆花消痰、代赭石降逆。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或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甘石汤
主之(麻黄4钱杏仁3钱甘草2钱石膏8钱)
1、汗出而喘无大热,则用麻杏甘石汤。
2、病人无汗大热咳嗽舌黄,则用大青龙汤。
3、夏天天热而喘,则常用大青龙。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
(桂枝四两炙甘草四两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此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更煮,去滓,取三升,分温三服。
1、张仲景热利葛芩连汤,寒利则桂枝人参汤。
2、赤石脂炒白术或黄土炒白术止利效果很好。
3、白术利湿,亦利关节之湿,故风湿方常用白术。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总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 解表,表解乃可痞,角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解表适合桂枝汤
2、此方取药之气,沸水冲作茶饮,药性上行;如煮则取药之味则下行而利。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鞭,呕吐而不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1、呕吐而大便不利则用大柴胡
2、如大便燥屎,亦可加芒硝。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鞭,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此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者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1、此为吐法,有异物常用此方。
2、汗、下与吐有同工之妙。
病肋下素有痞,连在肋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为藏结,死。
藏结不一定必死
倪师曾医腹膜炎,方宜大黄牡丹皮汤、薏米附子败酱散。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汗,恶风,大渴而烦,舌上干燥,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知母6钱石膏50克《原文1斤》炙甘草3钱粳米2钱人参2钱)
1、这个为糖尿病(
中医消渴证
)的良方
2、处方石膏量要够,否则有是病猫汤。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人参主补津液。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汤为发烧退热良方。桂枝汤加白虎一剂双解也可以。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鞭,头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有表证,可刺,亦可用汤剂,如葛根汤、葛根柴胡复方汤。
灵活辩证施治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
黄芩汤
(黄芩三两炙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劈大枣12枚)此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1、腹痛用白芍,胸满用枳实,不可错用,错则反。
2、如调月经痛,则四物汤(当归川穹芍药熟地)加重白芍。
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两炙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劈12枚半夏半升洗生姜一两半)煮法同上
1、辩证:下利热利大便臭而肚子痛,则用黄芩汤。
2、上证加恶心,则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3、都不痛,只热下利,则用葛芩连汤。
伤寒,胸中有热,胃下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桂枝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劈)
1、胃有发炎,经方用黄连,即胃有炎证用黄连汤;
2、胃之上有热,经方则用大黄;
3、胃之下到小肠有热则用黄芩,即肠有痛下利则用黄芩汤。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
(桂枝四两去皮炮附子二枚生姜三两切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劈)此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张仲景治疗风湿第一方
若其人大便溏,小便自利者,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白术四两炙甘草二两炮附子三枚大枣十二枚劈生姜三两)此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服。
1、初服后会身麻痹,再服则如冒状,此证则愈好。
2、风寒湿三邪全驱则不去桂枝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被,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
(炙甘草二两炮附子二枚破去皮白术二两桂枝四两)此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服五合;恐一或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1、
甘草附子汤

治疗痛风
经方,一剂知。
2、痛风病人要忌食巧克力。
3、要注意生活习惯。
4、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方之乌头蜜桂枝汤
(川乌1两三碗水煮一碗去渣。放二碗蜜一起煮成二碗。叫乌头蜜。再用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两片,红枣10个,炙甘草三钱6碗水煮二碗。吃的时候一碗桂枝汤配一平勺乌头蜜温服,如无不适可适当加量)
5、治疗
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
:针灸
下膝五针,然后开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五钱 白芍四钱 炙甘草三钱 麻黄三钱 炮附子三钱 白术五钱 知母五钱 防风五钱 生姜三片)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此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石膏要用棉布包起来煮,要重用石膏。
2、白虎汤证就是病人躁渴,发壮热,高热,像脑膜炎、肺炎等都可以用。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
(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桂枝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洗,麦门冬半升麻子仁半升,大枣三十枚劈)此九味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1、按黄帝内经,治心脏的时候会去治小肠。
2、常脉不少于54下,少则有病。代脉、结脉为阴,促脉为阳,代脉如跳二停一则心脏可用二年,跳三停一则可用三年,以此推之。
3、伤寒论滋补处方有二,一为小建中汤补阳,二为炙甘草汤补阴。
4、阿胶要生用,不可煮;阿胶虚者补血,身壮之女食之则月经停。
5、经方注重阳药,2种阳药,即一是辛甘发散,二是甘淡渗利为是;阴阳不和调阳则阴自回,自愈为真正的痊愈。
6、停此药的四个标准:一为睡眠安,二为大便好,三为手脚温热,四为无胸痛。愈后要保持心情愉快。
7、临床上要注重辩证论治,不要被病名吓住;脏结处方:柴胡白术茯苓各三钱,生附子一枚,炮附子一枚。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阴也。又脉来数,而中止更来,及小数中止能自还者,名曰促,阳也。脉来缓,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伤寒论》条辨归集
《难经》云,伤寒有五:一为中风,二曰伤寒、三为湿证、四曰热疾、五为温病
辩证
处方
(剂量为伤寒论秦汉变量)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 者,发汗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利小便,胃中燥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1、阳明之胃,包括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都在内。
2、太阳下篇讲过,肠子下利痛黄芩汤,真正胃炎胃痛黄连汤。
3、头痛三种:之一印堂痛,就是胃家阳明头痛,正头顶痛也是阳明头痛;之二两侧偏头痛,即少阳头痛;之三后脑头痛即太阳头痛。
问曰,何缘转阳明病?答曰:太阳、少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小便与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流汗,口渴,手足热,即标准阳明证。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此处病之一日为一侯,指六七日。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病由太阳至阳明则不会再进。
2、阳明经好,则面部皮肤就会好。
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太阳表病,如汗出不透彻,则六七日传经于阳明。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反而汗出翕翕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病人肠胃功能好则由太阳转阳明,未入少阳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三日者,三侯二十一天也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鞭者,为阳明病也。
此为中湿之人,湿不会通过汗发表除掉,必须要通过利尿等方式医除。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翕然微汗出也。
容易出汗。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1、张仲景强调:攻下一定要明确病人为纯阳明证。
2、如少阳证则小柴胡汤,腹满则厚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汤。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即能食则胃有热度,不能食则说明胃寒冷,不能化食。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翕翕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鞭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胃寒则可与
甘草干姜汤或吴茱萸汤。

2、手足汗出还有一状即紧张而汗出,此证可与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常人水入胃则汽化,如胃寒则水谷不别而入小肠则便溏;也有病人手足汗出翕翕然。

阳明病,欲食,大便自调,小便反不利,其人骨节痛,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烦,翕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1、人身骨节痛之证一:人身之津液,来于胃消化到小肠产生之液,为身之营养剂,足者,则骨节可屈伸,补益骨髓;匮乏,则骨节烦疼。
2、大便先硬后溏不是纯阳明证,大便从头到尾都是硬才是正阳明。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下午黄昏欲解
2、大便不好,或口渴,此二者皆属阳明。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1、阳明纯热则蠕动胃口强大,食不能饱。
2、胃中寒冷则欲蠕动而不得,不能化食,胃寒切勿攻下。
3、故肝、胰脏后期不能食而始打嗝,此则危。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难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1、关于脾胃定义:胃有热故水入胃而气化;脾有阳故能够消化食物。
2、脾弱则消化功能差,则小食即饱,有食入而不易消化故饱则微烦而腹满。
阳明病,法当汗多,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此条辨即阳明病本应汗出而透发,但是因人虚久有汗无力出表,办行于肌肉外至皮肤下,故身痒如虫行。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1、阳明头痛即阙上痛,针灸中脘穴则解。
2、胃气分清浊,清气沿气街上行至阙(印堂),故气冲阳明头痛而下针中脘;
3、胃之浊气下行至三里,故肠胃病而针合穴足三里则解。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若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若咳则属热气上行(未见红肿),故咽痛而针列缺照海则愈。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者,身必发黄。
此条辨属津液所失过多,三焦油网色黄故显。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津液伤而燥矢于肠胃,故显三焦油网之黄。
阳明病,脉浮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自汗出。
此条辨即发作有时于下午黄昏,脉浮表虚毛孔开则汗出。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1、口燥而不欲饮,则有瘀血。
2、衄则愈。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鞭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鞭,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此条辨即虽医误重发汗而津液失,但是只要病人小便正常,则大便亦自正常,勿担心。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症,不可攻之。
呕则病人有少阳证,攻则下陷,故勿攻下。
阳明病,心下鞭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1、心下胃鞭满者不可用承气汤攻之,应予大陷胸汤(痛下行),或大陷胸丸(痛上行);
2、攻下情况是一定在肚脐下面小肠大肠则用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面含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小便不利者,必发黄也。
阳明经脸含赤色,即津液已失,故不可攻下。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此条辨指心下蔽骨至中脘段压痛、拒按。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翕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
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炙厚朴半斤去皮炙枳实五枚芒硝三合)此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1、吃到不干净的食物,
需要清胃,则用大黄甘草汤
(大黄2两甘草1两)

2、到十二指肠这边,幽门堵到,吐不出,则用
调胃承气汤方
(酒洗大黄四两去皮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此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3、
小承气汤
:屁多、脉实、苔黄、拒按。
4、
大承气汤
:燥矢、便如鞭、无屁;浊气上攻而神昏谵语、弃衣登高,台湾曰遛鸟证。
5、急性盲肠炎(阑尾炎)
大黄牡丹皮汤
:右脚弓而足三里下一寸阑尾穴压痛。
6、1)
当归赤豆散
:阑尾炎破裂、胆囊破裂。2)
薏苡附子败酱散
:同上,破裂后手掌生命线中处有开心果大小紫斑。
7、
已椒苈黄丸
:受惊吓,大肠燥矢之气沿大肠至肚脐的血管而至肝脏,成肚子中间压闻水气声而便秘。
8、
大柴胡汤
:大肠堵、屁无、兼恶心,则属少阳证,此非纯阳明。
9、
麻子仁丸
:脾约,堵于小肠,大便如羊屎蛋。
10、
芒硝
攻坚,而且攻肿块、积聚之肿瘤、癌症、脓痒、积水皆可。
11、
大黄单方
可泡水消热:眼白蹦血、流鼻血之上焦热。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大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炙厚朴二两去皮炙枳实三枚大者)此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阳明病,潮热、大便已鞭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鞭者,不可与之。
大承气汤
之辨证
1、阳明无死证:梅毒亦属阳明,可与大承气汤,按证辨之,不要被病名吓住。
2、阳明证,一是腑实,二是经热。腑实则用承气,经热则用白虎。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鞭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
小承气汤
之辨证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
1、实则攻下。
2、虚则补虚:附子理中汤、茯苓四逆汤。
谵语,直视,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1、如前述,为阳绝,阳绝则死;常人阴阳协调。
2、上吊之人,如大小便已出则至危。
发汗很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生。
故发汗解表之时不宜过,忌失津亡阳;一定要配大枣、生姜,以养胃之津液。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日哺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措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一般遇到病人里面阴虚掉而脉涩,可用一些补阳药,如肉苁蓉、人参等。
阳明病,其人汗多,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鞭,鞭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再服。
1、小承气汤有屁,大承气汤没有屁同,
2、小承气在腹则胀满,大承气在肚脐两边的天枢穴会找到压痛点。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虚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者,为难治,不要更与承气汤也。
1、里虚之人如果一攻未下,不要强攻;
2、里虚则需补阴。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宜大承气汤下之,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有胃口能食则小承气
若能食者,但鞭耳,宜小承气汤。
没有胃口不能食则大承气
阳明病,下血,谵语,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翕然汗出而愈。
1、热入血室(女为女子胞,男为精宫)。
2、一是刺期门,二是小柴胡,便秘则用大柴胡,纯热证则白虎汤。便秘、小便黄用承气汤即可。
汗出,此为风也,谵语者,以有燥矢在胃中;此表虚里实故也,须下之,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
强调可以下,一定要有阳明证,阳明经全部都有出现的时候,再去攻下,不要太急。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发汗则谵语甚;下之,则额上出汗,手足厥冷,遗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三阳合病,则小柴胡汤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翕翕汗出,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汗出若没大承气汤证,可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潜阳收敛。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但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愦愦及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腹如故,小便难也。
解表发汗要辨证施治,不要过度。
阳明病,心中懊恼,舌上苔者,宜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
此方专清上焦虚热。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知母6钱石膏50克《原文1斤》炙甘草3钱粳米2钱人参2钱)
味精无宜身体健康。
若脉浮发热,
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猪苓一两去皮茯苓二两阿胶一两滑石一两碎 泽泻一两)此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1、此方治肾结石尿道、膀胱结石、尿道炎。
2、五苓散与猪苓汤:五苓散方义用于时疫,汗无透发,收表水集之小便走之;猪苓汤直接攻下。
3、猪苓汤方义:滑石清理尿道之石,阿胶止血,猪苓、茯苓、泽泻下水清之。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小便故也。
不可重发,避免失津。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1、按伤寒论原则,病人流鼻血则高烧退。
2、如无事流鼻血,又不发烧,则为坏病。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1、此方可治低血糖、虚热、失眠等。
2、亦可用于病后调理身体之虚。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1、100%纯阳明才可用大承气汤;有一丝牵扯到别的脏器也不能用。
2、胸胁满而便溏则小柴胡汤;
3、胸胁满而便硬则大柴胡汤。
阳明病,胁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按证应予
大柴胡汤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稍瘥。病过十日,外不解,脉续弦者,与小柴胡汤。
1、骨三阴:一为耳后高骨,二为囟门,三为膝盖骨。
2、骨三阴如肿大高骨,为阴实积里,阴实难治;阳实就是大便堵在肠子里面而已,如大肠癌可予承气汤和大柴胡汤,芒硝、大黄可打开肿瘤。
3、倪师告诫不要做CT、开刀、切片、栓塞等,不要吃抗生素等;如有则预后不良。
4、亦可针灸:三皇穴、肝关、大腿内侧肝三针。
5、左五方未果,可与十枣汤证方,如小便亦未下,则依证甘遂、牵牛加减,二药等量:
1)胸胁苦满用小柴胡汤加减;
2)如无上证,没有胃口则用桂枝汤加减;
3)如体虚无元气而嗝,茯苓四逆汤加减。
6、如病人脸色暗,眼周青,则依证加减:
1)小柴胡汤加行肝气药郁金龙胆草;胃口不好加陈皮,中湿加白术茯苓;湿热盛加茵陈栀子。
2)大便不好,上方小柴胡更换为大柴胡。
7、倪师建议:一是心情要好;二是饮食合理(管住嘴、不用营养剂、七八分饱,培养胃气。)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
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治疗肝癌、肝硬化、脾脏肿大

1
明《万病回春>
五脏门实证方之分消汤:
苍术3白术3茯苓3陈皮2厚朴2此五味加香附子2猪苓2泽泻2枳实1大腹皮1西砂仁1木香1灯芯草1把干姜1生姜1;此方之枳实改为枳壳则为实脾饮。
2、
虚证之《济生方》臌脏门补气建中汤
:苍术3白术3茯苓3陈皮2厚朴2此五味加人参3泽泻3麦冬3黄芩2,
如病人心脏功能弱身冷则加生附子3或5
3、
全身水肿时,三焦水道排水要靠硫磺,处方麻黄加术汤,再加6-8钱硫磺;
4、寒则再加生附子,硫磺与生附子包在一起煮,再配上补气建中汤,必中,此为最后之方。
5、肾脏病积水:方1身肿至手肘,用
四逆汤。方2四神汤
:芡实、莲子薏仁淮山,绿豆(冬天改为红豆)喜甜可加蔗糖。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鞭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1、
蜜煎导法
(蜜七合,一味,纳铜器中,微炎煎之,稍凝似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纳谷道 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2、亦可用甘油锭。
3、土瓜根方佚失。
4、大猪胆汁方(大猪胆一枚,泻汁,和醋少许,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大便当出。
蜜煎熟后样如饴,稍冷搓挺四寸余。
温纳肛门润肠燥,古法导便叹咤异。
津亏有热便不出,猪胆一枚方适宜。
胆汁调醋灌肠内,虚家便秘奏奇效。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阳明有汗可用此方,但不可用麻黄汤。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无汗而喘为主证,麻黄汤治喘咳,肺里面治喘咳证。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越热,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去皮(此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1、茵陈蒿与栀子为等量。
2、大黄用于调胃承气与大承气则用酒泡,意柔芒硝之寒。其他方则大黄直用。
3、此方为急性肝炎常用方。
阳明证,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之血,故令善忘。矢虽鞭,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挡汤下之
抵挡汤
1、瘀血证:渴不欲饮;大便色黑。
2、灵枢第89篇大惑论,上气不足,下气过实,其人善忘。
3、触诊:三阴交会有压痛,望舌会有齿痕。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矢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鞭,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矢者,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1、承气汤证晚上都很燥热,喜饮冷水。
2、阳明燥热,手虽温但额头热而面赤。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矢,故使不大便也。
中医要通过望闻问切观外而知内,此为别于西医之无辅器不知病。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下之与大承气汤;
脉浮虚者,宜发汗,发汗宜
桂枝汤

大下后,六七日不便,烦不解,腹满者,此有燥矢也,所以然者,又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1、生活中常饮豆浆好,少喝牛奶。
2、健康要避免便秘,倪师讲80%的癌症都与便秘有关。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得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大便干则下焦热,下焦热则小便短赤。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劈)此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1、吴茱萸汤用于胃家虚证,实证清理则用大黄甘草汤。
2、渴而恶心欲呕则吴茱萸汤。
3、积水不渴而呕,或寸关尽之关脉弦细为水饮脉,则用半夏。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
太阳病,寸缓,关浮,尽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渴,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故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鞭,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小便不利而渴者,宜五苓散。
五苓散
(猪苓3茯苓3泽泻6白术3桂枝2)
1、太阳现,寸缓、关浮、尺弱;寸为阳,尺为阴,关为阴阳相交处。
2、口渴和便秘是阳明病的主证。
3、十天不大便而不痛苦,是为寒实,此证小便淡白;热证为阳明燥矢口渴而尿黄。
4、小便不利而渴、温疫热证则五苓散收表水而利小便。
5、猪苓汤用于肾结石,肾结石在太溪穴处有压痛。
6、尿道堵塞则用桃核承气汤。
7、西医的结石手术只是拿出了看得见的,而没有解决产生的机制。
阳脉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明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鞭也。
此条辨讲发表不宜过,过犹不及也。
脉浮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阴则绝。
脉浮为表阳证,脉芤为血虚之证,浮芤相搏则生阳明之胃热,则失津液,血会更亏,所以要抓紧治阳明之证。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约,麻仁丸主之
麻仁丸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炙厚朴一斤去皮杏仁一斤去皮尖,研作脂)此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和为度。
1、麻仁丸更适合体虚之人,芒硝、大黄攻下体虚之人不宜。
2、脾约者,脾喜燥勿湿,思伤脾,思虑过度则脾更燥,则不能为小肠提供津液,故小肠干燥而屎燥如羊屎球。
3、麻子仁证女性较多,妇人思虑重,伤脾;老年人气血两虚之人皆多此证。
4、
如果硬大便在肛门口,可用半钱芒硝冲水服用麻子仁丸。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调胃承气汤方
(酒洗大黄四两去皮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此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和之则愈。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鞭者,与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炙厚朴二两去皮炙枳实三枚大者)此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鞭,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五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鞭,后必溏,未定成鞭,攻之必溏,须小便利,矢定鞭,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1、攻下时,怎么辩证体湿?
一是腹满,二是便溏。
2、
大承气汤证一定要用在纯阳明证燥实,没有其他副证。
如有其他证、有湿则张仲景不赞成。
3、攻下,利小便效果不如通利大便效果好,阴证难治,所以一定要帮病人把病在阳明治好,打胜仗。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列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炙厚朴半斤去皮炙枳实五枚芒硝三合)此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燥实会影响病人的眼睛视力。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证清则下手要快,不要误病人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便热证恶臭,寒证不臭。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来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1、少阳脉弦,阳明脉大。
2、辩证找战机,阳明少阳俱在,可与柴胡、承气组合下方,尽力阻止病传入下层。
病人无表里证,脉浮数者,虽发热六七日至七八日,勿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挡汤。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胁热而便脓血也。
1、脉浮数,浮则为表,数则为热,浮数则为表热。
2、脉数而不浮,无大便、有瘀血,与抵挡汤,无瘀血则大承气汤。
3、若脉数不解、下利不止、协热而变脓血,则桂枝麻黄葛根汤。
4、病人热协利,则葛芩连汤。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有湿热者,麻黄汤处方要做加减:黄芩、黄连、茯苓、白术(去湿热),作此加减则避免伤脾而身黄。
1、伤寒有湿热者,纯麻黄汤方则会去寒而留湿,湿伤脾而身黄。
2、附子去寒,白术去湿,茯苓利小便。
3、寒热之别,最简单的就是口渴与不渴。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去皮)此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去湿、热、实。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栀子柏皮汤主之
栀子柏皮汤主之
(劈栀子十五个炙甘草一两黄柏二两)此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1、辨湿:舌苔厚、粘;辨燥:苔干
2、此方也可用于眼科洗眼消炎用。
3、阳黄三方:之一病人无汗有表证麻黄连翘赤小豆;之二病人有汗且实热则茵陈蒿;之三无表证无里实只是身黄则用栀子柏皮汤。
4、
栀子柏皮汤处方比例:栀子3炙甘草1黄柏3
伤寒身黄发热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二两赤小豆一升炙连翘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大枣十二枚劈生梓白皮一升去节,生姜二两,甘草二两炙)此八味,以潦水一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生梓白皮失现用桑白皮代之)
1、麻黄可用于皮肤病,一是疮病类,麻黄汤可治凹陷疮,用麻黄以扶阳,让凹疮升起。
2、治疗痔疮要让大便溏泄变软,才会让其愈。
3、此方加减亦用于疥疮、皮肤生癣,用于皮肤科,可金银花、蝉蜕加之。
辨少阳病脉并治法
序言
什么叫做半表半里?

所有介于肌肉中间的油网、脏腑中间的网络、头、耳朵、五官、眼睛、鼻子、舌头、胸部、乳房、子宫都属于三焦少阳系统。
1、乳癌中医记录自然状态下西医不干扰,少阳病转入厥阴症要14年;癌症西医开刀后成活一般五年。
2、人体历经寒暑后会有很多肿瘤因子,但一般不去激活大都会呈良性;激活的因素常有开刀手术、止痛药、西药、情志等。
3、在没有现代科技打乱的情况下,人的病证会是按六经传变,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但是现在因很多的药物后遗证而病人直接体现里证,病入膏肓跨过了传变阶段。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1、胸胁苦满的概念:不是胸胁整个苦满一片,一点痛也属于胸胁苦满。
2、素问说三焦是水道出焉,三焦病则水道不畅,包含眼耳鼻喉。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惊悸
1、耳聋、耳鸣可与
桂枝汤加龙骨、牡蛎汤或小柴胡汤
2、目赤可饮大黄茶
3、心下悸与桂枝甘草,脐下悸与茯苓甘草
1、灵枢第30篇决气讲:人有精(阴阳相和则生精)、气(五谷生津入上焦则为肺气)、津(肌肤腠理之间汗液则为津)、液(五谷入气海再入骨髓则为液)、血(五谷入中焦化生为赤则生血)、脉(血入全身管道 则为脉)。
2、精脱则耳聋,液脱则耳鸣。
3、寒过与热极则伤血脉至破裂。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躁。
少阳脉为弦细,辨证要全面
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协下鞭满,干呕不能食者,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弦紧者,与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黄苓3两人参2两甘草3两半夏半升洗,生姜3两劈枣12枚)
倪师建议家中常备: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小柴胡汤、大小青龙汤,可预防治疗常见之疾。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柴胡汤证罢者,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救之。
六经辨证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小柴胡汤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烦躁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有大热则为病入阳明,无大热而烦躁则为病入少阳,入少阳则病会入阴。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肠胃强,则病止于阳明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预后好。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病入少阳证较少,一是止于少阳;二是很快会转入三阴。
辨太阴病脉并治法
太阴证即脾和肺,脾为肺之母,医脾即健肺
脾喜燥恶湿,湿则伤脾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若下之,必胸下结鞭,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1、脾主腹,脾湿病则腹肿大。
2、如食无味则胰腺病,不欲食则脾病。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湿而长者,为欲愈。
桂枝汤加白术茯苓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白术茯苓各三钱,生姜大枣
1、脾主四肢肌肉
2、平时注意加强锻炼。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时。
按子午流注时间,半夜恢复胃气。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桂枝汤可加白术茯苓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白术茯苓各三钱,生姜大枣
自利不渴者,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汤
白术去湿,炮附子去寒,痔疮则用赤小豆。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身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
1、脾主腹,脾湿病则腹肿,黄色养分无法入脾则身黄,为反逆。
2、肝癌、肝硬化、腹水、阴黄、阳黄各证,一定要利小便。
3、脾强则腐秽去,身无赘肉而健。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此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分温三服。
1、小儿血癌病因之一为小儿麻痹疫苗,其后遗证之一为血癌,二为脑瘤。
2、血癌方加生附子、白术、茯苓;
3、血癌愈则,手脚温热,第五椎无压痛。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加大黄汤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大黄一两)此六味以水七升,去滓,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此大小便已经较多,此证上方攻下之药宜减,如大黄、芍药减量适证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1、脾统血,心主血,肝藏血,此三脏出现问题,则会影响人的造血功能,人会出现贫血。
2、太阴脉浮而缓,如果越来越有力则病好转;如果越来越细微则病入少阴脏,心脏力量越来越弱说明病重。
3、病入少阴脏后,脉细微,人倦怠无力,欲睡。
4、倪师在针灸时讲过:不易叫醒的人笨蛋,觉少的人自律清明。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俱。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1、太阴病里湿盛自利而不渴,少阴病虚热上升咽干、自利而渴。
2、常人肾水经输尿管到膀胱,过小肠而肾水第一次汽化,延督脉上升而滋脑。浊水入膀胱被小肠第二次汽化入肝滋木而成胆汁。小肠吸收后的糟粕进入大肠,再次蒸腾汽化,水液入肺,糟粕排出。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阴阳脉俱紧,心热不能下行至小肠,因湿寒阻隔于中间,导致热上冲咽侯而痛。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1、少阴证已失津液,不可再强行发汗,强行发汗必谵语。
2、少阴阴盛阳虚,防止亡阳为原则,不可强行发汗。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尽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胸暴烦,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 欲解也,渴烦,下利,必自愈。
胸暴烦,脉紧,感觉心脏跳动恢复常态,就像汽车由空档支行突然挂上档的感觉,一紧机器开始运动。
此胸,倪师讲为胃。
少阴病,下利,恶寒而倦卧,若利自止,手足温者,可治。
手足温,即说明病人胃气在,有胃口,则病易愈。
少阴病,恶寒而倦,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1、欲去衣被者,则说明体温回来,心与小肠接轨。
2、小朋友晚上睡觉一定要盖住肚脐,天热时可露四肢。故要有肚兜。
3、家有婴儿,夜间光亮不可偏,因为孩子的头带不会动,夜间醒后眼睛会找光,会引起眼斜。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脉阳微阴浮则为欲调和
阴阳调和于子午之时。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灸少阴之太溪、复溜,可行少阴经之阳气。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若热在膀胱,必便脓血也。
1、热在膀胱便血,小便利者抵挡汤。
2、小便不利者,桃核承气汤。
热在膀胱,就会便血。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1、少阴之病强发汗,则流血。
2、不可强发汗,可用四逆汤。
3、少阴、太阴证利尿是最快的方法。
少阴病,恶寒,身倦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1、阴病时,手足冷而脚肿为危证。
2、如果病人肾或心脏病,治疗的手脚不肿而温热,睡眠好,则愈。
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
病人危重是时,吐利、烦躁,不可安宁。
手足躁挠,是生命最后的挣扎。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此时肾者可通过洗肾而延长生命。
中医依然有方剂见后。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倦,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身躁挣扎之四逆危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息高,即尖呼吸衰竭,横隔积水。
少阴病,脉微细而沉,但欲寐,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阳绝则躁。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此三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讲得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日三服。

大黄附子细辛汤
(大黄二两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
1、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但欲寐,脉沉细的主力方子;细辛性热,能够化寒水,去下焦肠子里面的积水;猪苓茯苓泽泻只能利水。
2、本草纲目讲细辛有毒,实则量只要不是过大都无事。
3、细辛还可止寒咳、水咳。
4、遇到寒实则大黄附子细辛汤。
5、热实则承气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其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炮附子一枚去皮)此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本来少阴证不得发汗,这个为什么可以?因为刚开始得少阴证,里寒还没有结很实。所以治病要把握好时机。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黄芩一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此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1、此方是治疗少阴证虚烦不得眠的主力处方。
2、心主血、脾藏意,寒湿很盛影响心脏和脾脏时,会心血不足。苦味药入心为补。
3、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心中永远有一滴血停在中间,人之神明就是心中间那一滴血。
4、临床证:手足冷、脉沉细、口渴便溏、虚烦失眠,则与此方一剂知。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微恶寒者,当灸之。
1、少阴证,只要没有口渴,没有津液不够,就可以施灸,寒湿在哪里哪里就会冷,冷则灸之。
2、少阴证、阴证,灸很好。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
(炮附子两枚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此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1、身体痛、骨节痛脉浮为麻黄汤证;手足寒、脉沉为里证,寒湿在里,即少阴。
2、名曰附子汤,就要重用附子驱体之寒。
3、血有问题有白芍,以滋阴滋脾;气有虚者用人参。药简力专,病人身体虚未恢复,虚不受补,补益应在健康时。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节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此三味以水半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愈,余勿服。
1、此方为止利涩剂。
西药之蒙脱石散与之相类。
2、此汤色如桃花,内无桃花。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刺之关元、天枢、中极等
刺可加桃花汤。
少阴病,吐剧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1、阴证吐呕需补津液止呕,吴茱萸是主力;
2若是阳证,胃里面有停水恶心,会用生半夏或干姜。
少阴病,下利,咽痛,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
(猪肤一斤)此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1、咽痛者,寒湿挡于心肾中间,不得相交,故心火上行至咽而痛。
2、猪皮汤补阴。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
甘草汤
(甘草二两)此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
甘草滋润
不差者,与桔梗汤。
桔梗汤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此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二服。
1、复方效果更好。
2、桔梗可袪湿痰,痰中有泡沫皆可去。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
(生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鸡子十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此二味纳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破,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1、苦酒即米醋、黑醋。
2、《金鉴》半夏涤痰,蛋清敛疮,苦酒即醋消肿。为保护咽喉,故蛋壳煮醋与蛋清不要太热,用微火煮至蛋清起一两个小泡泡就可以了。
3、针灸可刺舌下金液、玉律放血。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
:生半夏(洗,辛温)桂枝(去皮,辛热)炙甘草(甘平)以上各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扁桃腺炎、普通咽炎不用此方,喉癌可用此方,本方为重方。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白通汤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生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此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热利不止桃花汤,
寒利不止白通汤。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白通汤
1、脉微细为少阴证吃白通汤,依然利不止,四逆。
2、再服白通加猪胆汁汤。
3、人尿又称回龙汤,通常指自己的尿,最好是童子尿。
4、单味童子尿治跌打损伤。倪师的老师徐济民曾用此方自疗腰扭伤。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汤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汤加猪胆汁汤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生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前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白术二两 炮附子一枚)此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1、真武汤用于里寒,寒即有瘀血,但如果只开活血化瘀的药痛不会去,去痛就一定要开去寒的药。
2、真武汤证:里面寒湿,水盛,会有头重脚轻的感觉,头昏要晕倒,这是标准的真武汤证。
3、如果有咳嗽,加五味子;如小便很利可以去掉茯苓,可适证加减。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
(炙甘草二两 大个生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此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取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渐出者愈,非或暴出者之自无而忽有,既有而仍无,如灯火之回焰也。

面赤色者
,加葱九茎;

腹中痛者
,去葱,加芍药二两;芍者,加生姜二两;

若咽痛者
,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利止,脉不出者
,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
(炙甘草 枳实破、水清、炙干 柴胡 芍药)此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合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
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

悸者,
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
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
加附子一枚,炮令拆坼;

先以水五升
,煮薤白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1、此方治疗胆结石、胆囊炎效果非常好。
2、胆结石证状:肚子痛的要死,手脚冰冷。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小便不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
主之
此方可解一般的石头、沙淋,真正大的结石堵到,此方功力不够,后面金匮还有处方。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看到出现少阳或阳明证,这是病人出现好转。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1、这是少阴证看到气色光鲜、舌苔黄腻因便秘而引起的下利,属出现阳明证,为好转。
2、少阴证大黄附子细辛汤,阴证病人会躲在墙角找不到,很安静;阳证病人会很闹,老远能听到他讲话。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寒秘大黄附子细辛汤
热秘大承气汤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四逆汤(炙甘草2干姜1.5生附子1枚)体重大者可选大个附子,干姜3钱
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皆可温之,可防血管破裂。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饮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这个条辨是要看前者为喉中哽物,所以不可下之,需要吐;后者为少阴虚寒,则不可吐,需要温之。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艾灸神阙、关元等以扶阳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利不止。
1、蚘同蛔。一是百虫窝压痛,二是牙龈有成串白点,三是眼白有蓝点,四为夜间肛门痒,五是肚子大,六渴而不饮,饥而不食。
2、此为寒热并结。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也。
厥阴病看到太阳证则为欲愈好转。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恢复规律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人体虚的时候,刚做完大手术的时候,如有便秘,不宜攻下,攻下则虚,最好让其调理身体,自己恢复排大便。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可以依循而判断病情进展于哪个阶段,并依此而处方。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巩为除中。食以索饼,微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为厥相应,故期至旦日夜半愈。又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能罢者,此类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1、回光返照大体三天时间(六九之差与阴阳平衡)。
2、九为人生命之阳数,寒与热即阴与阳要调和平衡,过犹不及。
3、阳病扶阳,阴病扶阳以抑阴,以求生命之生机。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撤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为除中,必死。
此黄芩汤为误用,因人之阴病,此热为寒极而生,应用热药扶阳温里,误用则危矣。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1、肝为木,肺与大肠属金,双金克木。故有热上行则喉痛,下行则脓血。
2、黄帝内经云:吸天阳入肺,肺之横隔膜下行推肝,则肝之血方可下行入大肠,推动大肠蠕动排便。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前厥者,必发热;前热后厥者,必厥深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1、厥阴证忌发汗,发汗则病邪外展。
2、厥阴病在深,小推大便通利小便,小便下之,利愈。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五九皆为阳数,没有过一侯都还是危险的证状,超过九天则不好。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肺与大肠之间隔于肝、脾,如此脏病则阴阳上下不相接,水气上下不相通则腹胀。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若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常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蚘厥,蚘上入隔,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吐蚘也,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
(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炮附子六两 蜀椒四两炒去汗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此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合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刃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此方用到当归,当归以补血,人参以补气,下虫补泄同时兼顾。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多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里寒很盛热没有办法呆在里面会往外走,故治疗厥阴病要注意大便。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小腹胀满,按之痛则里面冷,寒实,有寒水在里面,
重灸关元穴
小腹膀胱寒实者,夜冷则如湿面团敷腹,腹不得喘,不得寐。重灸关元则水出。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
1、病至厥阴最深处,冷比热多则危;热比冷多则愈。
2、病至厥阴宜热药,以热扶阳和阴。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病至厥阴手足冷,可重灸期门、章门会穴,重灸扶阳。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1、里寒越来越盛,阳出则病人躁无法躺下,所以肝癌后期病人往往是坐着死去,老是躺不下,差不多一个礼拜就要走掉了。
2、厥逆病人不要攻下,但要攻小便,利小便得胃口,得胃气则有救。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病人一直冷逆,下利泄漏而不止,则危矣。
伤寒,六七日下利,又发热,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独阴不存,独阳不活。阳绝则身体不能吸收,冰山存内,药不能摧而为热汗出,则危。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腹濡为失血,失血者不可再攻下。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阴盛手足冰凉,下利不止,则危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可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等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
1、真热假寒,寒到极限里面是热的,热产生时会看到寒证。
2、白虎汤证,舌苔干裂,脉大,怕冷手足热,小便黄。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大枣25个 炙甘草二两 通草二两)此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1、此方治疗冻疮很好。
2、治疗糖尿病之下肢溃疡较好。
3、可治慢性胃病。
4、妇女腹冷白带多。
5、疝气则当归四逆汤加升麻汤。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通草二两 炙甘草二两 大枣25个 吴茱萸二升 生姜半斤)此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分温五服。
肝病的人恶心呕吐常用此方。
大汗出,热不去,四肢痛而拘急,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主之
(炙甘草2 干姜1.5 生附子1枚)体重大者可选大个附子,干姜3钱
病人的阳一直往外走,泄阳则危,所以要马上下四逆汤,壮里阳救逆扶阳。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用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此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者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1、手按关元,内关二穴,可吐。
2、喝肥皂水。
3、手抠而吐。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1、心下动悸桂枝甘草汤。
2、脐下动悸茯苓甘草汤。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黄芩玉竹各十八铢 石膏碎棉裹白术干姜芍药桂枝茯苓炙甘草天门冬去心各六铢)此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中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1、单纯少阴证喉咙化脓生疮则半夏桂枝甘草类。
2、胃癌病人吐血为好治,不吐反而不好;宜黄土汤方。
3、本方对肝病吐血、脱肛、疝气、肠子下坠等。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自利以泄寒湿也。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各三两)此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旋覆花代赭石汤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切代赭石一两大枣十二枚劈,炙甘草三两半夏半斤洗)此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
本方食之则吐宿食,约一周下
黑便,
横膈疼痛消失,胃口开

此为
倪师治疗胰脏癌的重要处方

2、胰脏癌末期病人有往来寒热证,可开小柴胡汤。
3、
胃酸盛则旋覆花代赭石汤加减
:加干姜、吴茱萸各三两。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有微热而渴则病人胃气恢复,即病人会痊愈。
下利,脉缓,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1、胃气回来,但脉沉紧,说明寒还没有完全排完,这种情况,不用去治他,让其多食点稀饭,等胃气慢慢恢复。
2、养生要吃七分饱,病时要吃五分饱。存胃气,手足温热,人之长寿。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此为阴至重,独阴不活。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趺阳脉即冲阳脉,为胃脉当大;少阴太溪脉当弱。故此为常态。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男子精中带血,行房不痛为寒,痛则有性病;此寒属脉中阳虚,虚冷使营血无法转化为精。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此条辨告诉我们攻表的禁忌,如攻之里寒会更盛转为胀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脉微弱数,此数者为胃气在也,胃气在则可愈。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病人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出。
1、脉细沉,代表里寒,脸上红代表阳气被里寒逼出来,曰其面戴阳。
2、里面寒可用干姜、炮附子或生附子。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数而渴则为里热,未愈热会化脓血而出。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睟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睟为24小时,如果一天脉回不来,病人就非常危险了。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1、下利,脉应细微,如脉洪大则脉证不合,不合则危,为阴阳隔离。
2、承气汤,脉应实。如实为合。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
里寒外热脉不通,则用此方。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治之。
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两 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此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热利之四种证状:
1、葛芩连汤之热利必有太阳表证。
2、黄芩汤之热利一定有腹痛。
3、黄连汤之热利为寒热并结。
4、白头翁汤之热利为一天十几次,里急后重,肛门痛,上完厕所还想去。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治证原则:先温其里,再攻其表。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
下利,谵语者,有燥矢也,宜大承气汤。
此下利因便秘而起,大肠便实只能过水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此方可清病人愈后虚热,治失眠。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家吐脓为排热邪的渠道,不可治呕,处方可辨证除热。
呕而脉弱,小便得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脉弱则里寒甚,必四逆扶阳救逆。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
吴茱萸性热,有肝病、肝炎、肝癌时要用此方。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厥阴病治疗返回到少阳证,为病愈好。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以其人外气怫郁,发其汗,复极汗出者,复与之水,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1、造成胃寒的原因:喝咖啡、可乐、蛋糕、黑森林等。
2、寒证越来越小,热证越来越大。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补中治湿汤
(人参白术各四两 苍术茯苓陈皮麦冬当归木通各三两 黄芩厚朴各二两,升麻二两(可用可不用)
1、分消汤用于脾脏癌、脾肿大。
2、补气健中汤用于肝癌肿大很好。
3、补中治湿汤用于肝癌末期。
4、厥阴篇强调,热多寒少好,可用补中治湿汤原方加生附子五钱,生硫磺五钱,体重大可用到七钱。此方为最后一搏。
《伤寒论》总结
:霍乱虽为伤寒,但属吐利,《伤寒论》总体概念为六经辨证,为体现六经辨证之思想,故倪师移霍乱篇于金匮,此为更妥。
1、整本《伤寒论》共113个处方。分三类,一为辛散,二为寒泻,三为温补。
2、辛散如麻黄桂枝辛香发散,目的为去寒、驱寒;寒泻如石膏、黄芩、黄连、大黄,我们称膏黄,目的能够撤热而救阴;温补如干姜附子,目的辛热温补以回阳救逆。
3、张仲景认为,非寒不泻,不用寒药则无法达到渲泄的效果;非温不补,药性不温则无法补到身体,张仲景常用吴茱萸、干姜、附子、蜀椒之类为补药。
倪师荐书:

《伤寒论辑义》日本丹波元简 台湾省大新出版社
《证因方论》清汪麟
《世补斋医书全集》陆九芝等 五洲出版社
《徐灵胎医书全集》作者徐灵胎
《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 台湾省士林出版社
《石室秘录》陈士铎
《黄帝外经》
《伤寒论解说》日大塚敬节
汉朝伤寒论中的度量衡同当代换算
1石=4钧=29760克
1引=10丈=2310厘米
1钧=30斤=7400克
1丈=10尺=231厘米
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
1尺=10寸=23.1厘米
1两=24铢=15.625克
1寸=10分=2.31厘米
1圭=0.5克
1分=0.231厘米
1撮=2克
1方寸匕=金石类2.74克
=药末约2克
=草木类药末约1克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1升=50克
葶苈子1升=60克
半方寸匕=1刀圭=1钱匕=1.5克
吴茱萸1升=50克
1钱匕=1.5~1.8克
五味子1升=50克
1铢=0.65克
半夏1升=130克
1铢=100个黍米的重量
虻虫1升=16克
1分=3.9

4.2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1斛=10斗=20000毫升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1斗=10升=2000毫升
强乌头1枚大者=5-6克
1升=10合=200毫升
杏仁大者10枚=4克
1合=2仑=20毫升
栀子10枚平均=15克
1仑=5撮=10毫升
瓜篓大小平均1枚=46克
1撮=4圭=2毫升
枳实1枚=约14.4克
1圭=0.5毫升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伤寒论五运六气演化图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正气
献花(0)
+1
(本文系青云流水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