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百练:留住乡愁是文化自信之根

 一中大语文 2023-03-25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在社会变革日渐深化以及城市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乡土社会受到了冲击,但是遍布全国各地的乡土文化在经历时代冲刷和洗礼后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愁密不可分,而留住乡愁不仅能够维护传统乡土社会的风貌,也能够增加人们的文化自信。

乡愁文化心理蕴涵着主体对地理故乡的精神归依。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情感需求,而且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比如友谊、群体归属、情感认同等。就乡愁文化而言,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其深层次含义。

首先,个人能够通过这种文化载体流露自身在思想和情感层面上对家乡的怀念。人的情感诉求会贯穿生命的各个时期,而久别家乡的怀念会促使人们不断回忆与家乡有关的故事,在思想的波动中跨越距离的限制,并且不会受到当前思想观念的束缚,使人们保持对家乡纯洁、本真的情感诉求。

其次,不论是家乡的自然景观抑或人文气息,都可以成为乡愁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载体。同时,乡愁文化依靠个人精神层面的载体不断深化,而载体的存在使得个体从情感层面将家乡与文化相互关联。乡愁文化在历史长河的延续与变更中不断获取着新的载体,在时间的流转与跨越中不断呈现出新的内涵与价值。

最后,乡愁文化富有时代意义。文化存在以及延续的根本在于通过价值的实现来影响一代代人,而乡愁文化作为寄托情感诉求的文化形式之一,能够有效且长足地激发社会大众的情感。

(摘编自聂永乐《留住乡愁是文化自信之根》)

材料二:

在中国,虽然乡愁有独特的意义,但它并不是中华民族或者中华文明独有的现象。可以说,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个体,只要有历史、有记忆,都有乡愁。比如我们读古希腊文学,读到《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其中的奥德修斯返乡,其实就是回归他的故乡或者说解决他的乡愁问题。这也铸成了西方文学艺术从古希腊延续数千年的主题,即返乡主题。在今天,它依然是西方文艺电影和乡村民谣重点表现的对象。

这是说,乡愁是一种跨文化现象,甚至是人类文明的普遍现象,并不为传统中国所独有。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明赋予这种情感经验的独特性。就中国上古文明的连续性来讲,自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开始,乡愁已经有了一个明晰的开端,这一开端就是农耕。这种文明建构的基本关系是人和土地的关系,或者叫人地关系。在这样一种关系里,土地是人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财富,它是不可移动的。与此比较,游牧或商业民族的财富,马驼牛羊或金银细软,要么是可移动的,要么是便携式的,均不会对人的居处形成恒久的制约。人们常说商人没有故乡,游牧民族的故乡观念也相对薄弱,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生存没有受到来自土地的巨大约束。相反,农耕民族是受土地约束的。过去,社会学家费孝通说传统中国是乡土中国,就是看到了农耕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孕育的乡土观念,对中国人形成了强大而持久的约束。也就是说,中国式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坚固和不可动摇的性质。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

材料三: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乡村意象是旅游者对乡村的记忆,是促成旅游者怀旧情怀的情感记忆与生活经验,是对过去的生活方式等事物的情感意向。这些情感意向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演变成了乡愁情感。乡村旅游的目的是通过一种怀旧的情怀来缓解城市化和工业时代的各种焦虑,本质上是一种怀旧。乡村旅游是“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典型代表,乡村旅游将乡村性和现代性有效结合的特点,使其成为慰藉中国人乡愁的最佳途径。一般我们谈到乡村性,主要指乡村的田园风光、村落景观和乡土文化。与乡村性相对应,乡愁文化载体则具有传统村落、乡村记忆、文化传承几个元素。

传统村落是乡愁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一部分村落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不意味着村落要彻底消失。一些村落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具有深厚的家族历史、祖训族约、民间风俗,延续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根源流脉,代表着几辈人浓浓的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就体现了对这种传统“乡愁”文化的保护。

传统村落中的乡愁元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然景观映像方面,如地形地貌(山、水、气候、植被),这是乡愁文化元素孕育和发展的根脉;二是建筑风貌格局上,如建筑材质、建筑风格、民居形式、营造技艺等。如荻浦村保存着典型民居、古井、古戏台、古树群、古造纸遗址和猪栏、牛棚,以及祠堂庙庵、族谱牌匾、孝子牌坊和生活用具、农耕器具等,正是记录和延续乡愁的好方式。近年来,全国各乡村旅游地的政府和村民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对老物件进行修复和收藏,这些措施恢复了多处文化古迹。

乡村记忆是乡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旅游中体验和活化的主要对象。乡村记忆主要寄存于生活方式、实景收藏和实物遗存上。生活方式主要包括方言、饮食习惯、劳作方式、童年回忆;实景收藏是所有保存下来的乡村生活、农耕文化、劳作和乡间习俗等;实物遗存则指将农耕生产中使用的犁、耙、锄等农具老物件记录下来,配以图片,还原先人们的生活场景。

乡村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对乡村文学和民俗风情的传承中。乡村文学主要是由当地乡绅、乡贤撰写的反映时代变迁的散文诗歌等。除此之外,还包括由乡人用大量文字记载抑或是流传于乡人口中的乡愁信息。这些内容既广泛又丰富,有散文、诗歌、传说、方言、俗语、音乐、故事等,为人们喜闻乐见并散传于民间。

(摘编自顾雅青、郭聪《乡愁文化:乡村旅游之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愁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获取着新的载体,呈现新的内涵与价值。

B.乡愁不是中华文明独有的,而是一种跨文化现象,但中国式乡愁具有独特性。

C.乡村意象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后演变成了承载着怀旧情怀的乡愁情感。

D.中国式乡愁与土地关系密切,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比土地更坚固和不可动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采取了总一分的论证结构,从三个层面来阐释乡愁文化的深层含义。

B.材料二为了阐释乡愁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现象,从古今中外的角度加以论证。

C.对于“传统村落中的乡愁元素”,材料三一分为二地进行了阐释。

D.三则材料从不同的方面阐释了乡愁文化的相关信息,内容充实,条理清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乡愁文化的一项是()(3分)

A.参观少数民族的寨子,穿戴他们的特色服饰,品尝他们当地的美食。

B.“闯关东”的老人回到阔别几十年的故乡寻找祖屋、族人。

C.在国外出生、长大的华裔跟随父亲回国,第一次看到祖辈们使用过的农具。

D.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成一个团体,积极参加各种民俗文化活动。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给“乡愁”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5个字。(4分)

【参考答案】

1.D(“它比土地更坚固和不可动摇”错误,原文是“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坚固和不可动摇的性质”)

2.C(“材料三一分为二地进行了阐释”错误,应该是分层、分点地论证和阐释。一分为二地论证指既要论证事物的一方面,又要论证事物的另一方面,即矛盾着的两方面)

3.B(A项是外地人旅游,不能体现乡愁。C项“在国外出生、长大的华裔”没有对家乡的记忆,也就不会形成乡愁。D项文艺爱好者是出于爱好才参加活动的,活动时他们不会对家乡、传统生活产生情感记忆)

4.①对比论证。作者通过对游牧民族、商人与农耕民族的故乡观念的对比,来论证“农耕民族是受土地约束的”的观点。②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奥德赛》中奥德修斯返乡的事例,来论证“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个体⋯⋯都有乡愁”的观点。(每点2分)

5.乡愁是一种承载着主体对地理故乡的具有坚固和不可动摇的性质的情感记忆。(能概括出“主体对地理故乡”得1分,“具有坚固和不可动摇的性质”得1分,“情感记忆”得1分,字数、句式1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