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建筑原则

 班的个人图书馆 2023-03-25 发布于广东

在世界建筑史上经常引用的是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思想。维特鲁威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影响一直延伸到现在。好像中国没有类似的思想,都是世代传承的结果。但是如果仔细地去注意一下古代的文献,会发现这个结论还有点早。实际上中国人有和维特鲁威建筑三原则十分相似的建筑原则,而且出现在比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更早的时代。

在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本书《尚书》里,记录了上古时的帝王大禹的一段话:“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这段话是说:上帝教导我们,有道德的仁君应该行善政,而善政的核心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与百姓生活有关的水、火、金、木、土、谷等事宜一定要认真地去经营,包括宫室营造、农业种植等等。

那么与土木工程与水利工程在内的一些善政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就是“正德、利用、厚生”,土木实际上已经包含在这三个原则里了。而这三个原则的核心概念是“和”,“和”是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在大禹的心中,土木这样一个以房屋建造为主的工作,也应该由“正德、利用、厚生”的原则所指导。

“正德”即首先要从统治者自身的品德做起,比如说不能把社会财富都用于自己的宫室营造和生活,要做万民的表率。“利用”是指经营这一切,包括居住的宫室、房屋,基本的原则是好用。这一点跟西方建筑思想是相通的,建筑要便利日常的生活。“厚生”则是指无论是居室的土木之功还是农业的水利工程等等,目的都是要有利于百姓的生活和繁衍。这就是“正德、利用、厚生”。而做到这三项原则,核心是“和”。。

如果和西方建筑思想做一些比较,仔细研究发现,西方的三原则最高的水准是美观,追求的是建筑客体的外观美。中国建筑的最高准则是正德,追求的是建造者主体的道德美。两个都是美,但是不一样。第二,西方强调建筑要实用、好用,包括它的功能甚至经济性。中国人讲究“利用”,一样强调所盖的宫室和房屋应该便利大家使用,这是相通的。第三点则不同,西方主流的建筑是为彼岸的神建造的,它的神庙、教堂都是最重要的建筑,强调坚固。而中国建筑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厚生”,有一种便生思想。建筑是为当世的人用的,所以是为此岸的人建造的,不过分强调建筑的永久性。

中国的建筑,无论是宫殿还是住宅,都是为此岸的人所建造。因此有“正德”的理念。而儒家是崇尚“德”的,所以孔子就把正德理念加以阐发。他特别赞同大禹的思想,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fú)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xù)。禹,吾无间然矣。”

中国人的思想首先就是宁肯自己吃的简单一点,也要把比较多的力量、财力放在祭祀祖先和自然神上,不怠慢神灵。这当然反映了那个时代对祖宗和前辈要尊重的思想,“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所以中国人重孝道,此外还会祭祀天地鬼神。古代帝王每年的大事之一都是祭祀,“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第二条关于服饰,“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服装可以简陋一点,但是代表身份的黼冕和纹样不能太草率。按照孔子的思想,社会有等级秩序之分明,服饰的纹样必须区别开。当然——这带有一定的封建局限性。

最重要的一条是“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宫室建筑可以简单,更大的财力和物力应该放在跟国计民生和农业生产有关的水利工程上去。中国人历来重视水利工程,从秦代到清代,历代皇帝都关心水利,跟这个思想是一以贯之的。那么什么是所谓“卑宫室”呢?这其中最高的典范属于上古圣王,所谓“茅茨不剪”、“土阶三等”,虽然非常的简陋,但是具有礼仪。例如“双阶制度”有严谨的礼仪划分。

孔子的大致意思是:我赞成大禹的思想,日常的饮食可以简单一点,但是对于祖先和鬼神的祭祀不能怠慢。衣服可以简朴一点, 但是代表人的身份的服饰纹样不能马虎。自己日常起居的宫室可以卑微一点,把人力和财力更多地投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水利工程上去。

这三个方面 “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说到底都是要求统治者的,这就吻合了“正德”思想。只有在“正德”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利用”、“厚生”,把这些有限的财力用在老百姓的生活和繁衍上。

这样中国古代形成了一种对建筑的自我独特的评价标准,它不是看建筑多么有纪念性、多么宏伟、多么高大,而是把建筑跟某种个人的道德伦理建立了联系。房屋建造得是否高大美丽不是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房屋主人的道德。

这里可以再举一个例子。《韩诗外传》引《慎子 外篇》说:“翟王使使至於楚,楚王夸使者以章华之台,高广美丽无匹也。楚王曰:翟国亦有此台乎?对曰:翟王茅茨不翦,彩椽不刻,犹以为作之者劳,居之者佚。楚王大作。”意思是翟国的使者到了楚国,楚王向他夸耀展示自己非常高大华丽的章华之台,问翟国有这样的台吗?使者说:我们翟王住非常简陋的草屋和土坯的房屋,依然觉得建造房屋的人太辛苦,住的人太舒服。楚王感到非常地羞愧。

这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对建筑的思想,这个思想其实就是“卑宫室”的思想,它影响了中国两千年。中国历代的皇帝都自诩“卑宫室”。尽管“卑宫室”对于帝王来说有某种虚伪的成分,因为帝王有时候是很奢侈的。但是它也毕竟成为了历代统治者头上的一个紧箍咒,一旦大兴土木,就有儒生拿这个来批评。所以中国建筑总有一定的对它的限度。

宋代建筑家李诫《营造法式》沿用了这个思想,所谓“菲食卑宫,淳风斯复”。因此淳朴之风是中国建筑的一个要点。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中国建筑有“正德、利用、厚生”的思想,这也是中国建筑的一个基本的原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