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七情”的几则医话

 孙郎中 2023-03-26 发布于山西
【一】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精神活动状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惊、恐”。正常情况下,如果人能够自然调节情绪,就不会对身心造成影响;但如果情志过用或失控,则容易导致身心疾病,甚至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素问·经脉别论》所说:“生病起于过用”。《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我们每个人都有七情,七情偶尔发作,这是正常现象,不需要担心。若七情过极,即是病态。以抑郁为例,平时稍有点抑郁,之后即自然缓解,这就是病。若持续抑郁,长期不能缓解,则会发展成抑郁症。其实,早在清·费伯雄在《医醇剩义》里就总结了七情所伤的症状,如喜伤,“过喜则心气大开,阳浮于外,经脉弛纵”;怒伤,“怒甚则胁痛,郁极则火生,心烦意躁,筋节不利,入夜不寐”;忧伤,“忧愁太过,忽忽不乐,洒淅寒热,痰气不清”;思伤,“思虚太过,心烦意乱,食少神疲,四肢倦怠”;悲伤,“悲则气逆,膹郁不舒,积久伤肺,清肃之令不能下行”;恐伤,“恐则气馁,骨节无力,神情不安”;惊伤,“惊则气浮,真阳外越,真阴不守,心悸筋惕”。在此举个简单例子,临床比较多见的“思则气结”,患者多为中学高三或大学的女生,因学习压力过大,用脑过度,加上运动量不够,气机郁滞,脾胃运化不畅,气血生化不足,若主食量再过少,往往导致气血亏虚,出现闭经问题。治疗通常可以服用补益心脾气血的“人参归脾丸”及疏肝理气的“逍遥丸”,效果一般都很不错。
【二】传统中医认为,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通常是不会直接致病的,但若过度,则必造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情况发生。“笑死牛皋”、“气死周瑜”是众所周知的历史故事,说明情绪对人的健康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儒林外史》中所记载,年老的范进得知自己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这也是典型过喜伤心的病例。幸好当时的民间后相信中医,胡屠户用“恐胜喜”的方法救治。一巴掌下去,快捷方便,且没有任何副作用。《红楼梦》中林黛玉天天哭,天天哭,哭着哭着她那肺结核(痨病)就来了。又比如过度忧虑,不仅损伤肺气,也要波及脾气而影响食欲;过思则会伤脾,脾伤了,吃饭不香,睡眠不佳,日久便会气结不畅。

【三】俗话说:花有五颜六色,人有七情六欲,物有百转轮回。因为人类是高级情感类动物,具有异常丰富复杂的情感,所以在人的感情世界里,充满着特别多的情感和欲望。“七情”本来是人体正常的感情活动,若是这些情志的变化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将内心的情绪表露于外,对人体是有利的;相反,这些情志过于激动,就可以使人百病滋生,被称之为“七情内伤”。可见,任何事物都有双重性,一旦情绪过激,比如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剌激,超出了人体的承受范围,就会对相应的脏器造成影响,而产生相应的疾病,故过喜则伤心,大怒伤肝,思虑伤脾,悲泣伤肺,惊恐伤肾就是这个道理。在民间有个治疗呃逆的简方,可趁其不备拍击患者肩背以止呃,就是因“恐则气下”!另外我们还认为,七情也有阴阳之分,比如:喜为阳,悲为阴。喜可升阳,阳旺而身体和畅,大病亦可向愈;悲则损阳,阳伤而身体不适,小病亦渐趋重。养生需先养心,养心即要保持心情的愉悦。若已患大病,却心中悲伤忧郁,则阳气日损,反致病情缠绵;若能保持一份喜悦心,让心情舒畅,则人体五脏调和,气血疏通,何病之有? ​事实上,历代中医都非常重视“七情”与疾病的关系,也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自汉代起就发明了很多用于调节情志的方药,如汉代的半夏厚朴汤、四逆散、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等,唐代的温胆汤、宋代的消遥散、金元时期的越鞠丸、明代的柴胡疏肝散、清代的血府逐瘀汤等等,这些方药在治疗因七情而致病上功效确切。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