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筑之旅 | 巴黎百年(一):从现代主义开始走进巴黎建筑

 LAC_STUDIO 2023-03-26 发布于浙江


|栏目介绍|

LAC的见筑栏目最初旨在给大家推荐各式各样的全球建筑之旅路线,但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前几年的见筑之旅逐渐由游记转换到线上的见筑之旅,或是大师的小众作品又或是有趣的建筑集合,但随着大环境的好转,大家又可以出门刷楼啦!于是我们决定让久违的见筑之旅重返舞台,欢迎大家投稿各样的全球建筑之旅路线,疫情结束,该去旅行啦!

巴黎百年

(一)


巴黎对所有人来说都不陌生,对于在英留学生来说,巴黎更是一个必须去打卡一遭的地方,不管是购物还是逛景点——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卢浮宫……这些巴黎的代名词已经让人耳熟能详了,其实就算是去塞纳河畔吹吹风抑或是在香榭丽舍大街散步,听起来也是件浪漫的事——确实,礼物不需挑最贵,只要香榭的落叶

 冬春之交的香榭确实有落叶

但对于一个名副其实的建筑生来说,来一趟巴黎怎么可能不去看看建筑呢?不管是传统的还是先锋的,知名的还是小众的,这些都能在巴黎找到,也许随便某处看似平平无奇的建筑物其实也是个大师作品,或者背后有一个关于设计、建造,甚至是历史的故事。

巴黎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更是意义非凡。早在高中时期准备建筑学的三位一体招生就有了解过贝老的卢浮宫改造和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本科时期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巴黎建城史富有兴趣,在准备留学期间在上海参观了“二战后的巴黎建筑”展览,甚至在个人公众号撰文三篇连载。

所以如今亲临巴黎,是时候写点东西来记录了。为了更好的体现近代以来不同时期的巴黎建筑,故文章将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部分我到达并且进入过的建筑

 那些我想去却永远也去不完的地方

巴黎建城史


公元前50年,西提岛开始发展;358年,宫殿被建造起来,这一年被称为建城元年;987年,巴黎首次成为法兰西的首都。中世纪的巴黎,在宗教大于王权的背景下,教区与社区合一,城市以教堂(巴黎圣母院)为中心开始发展起来了;从12世纪路易十二时期第一道城墙的形成,到13世纪第二道城墙与卢浮宫共同形成城市防御体系,再到1356年,第三道城墙形成,巴洛克主义盛行于欧洲大陆,城市规划强调轴线与几何构成,1789年大革命爆发,19世纪奥斯曼对城市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巴黎初步呈现出了现在的面貌。

 曾经的巴黎以及对轴线和几何的强调


拉罗什别墅
勒·柯布西耶,1925年

古典的巴黎在我们的教科书上没少出现,因此我想这次旅程还是从现代主义开始,但是一旦谈及现代主义建筑,第一个浮现在大家脑海里的一定是柯布西耶和他的萨伏伊别墅。不过在他的诸多作品中,拉罗什别墅的建成时间其实早于萨伏伊别墅,且相比之下更不为人知一些。

早在1923年,柯布西耶就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宣告了他告别旧观点,拥抱新的建筑技术及形式的态度,也就是在这一年他为艺术品收藏家乌尔·拉罗什及自己的兄嫂让纳雷设计了一幢联体住宅——拉罗什-让纳雷别墅

▲ Villa La Roche,By Historiadelartecbe

这栋别墅藏在一个街区的中央,处于一条尽端路的尽头,被街区中的绿地包围,如果不走进这条小路仔细看,这栋住宅很难被发现,反而正对着这唯一一条路的建筑体量在地面层被完全抬升并形成一个外凸的曲面,会让人觉得这栋建筑并不简单,并联想到柯布西耶

让纳雷的住宅现在属于柯布西耶基金会的办公用地,拉罗什的那一部分被开放作为展厅。其实作为柯布的早期作品,拉罗什别墅与萨伏伊别墅有着许许多多的相似特点,横向长窗的玻璃与墙面几乎齐平,给人以一种建筑体量的失重感和现代主义建筑的纯粹。曲面的引导性与画廊下大面积架空的底层则暗示着主入口的位置。

▲ 小路尽头,是拉罗歇别墅的入口

进入室内,首先是一个三层通高的入口大厅,朝向曲面外墙下室外花园的大窗户为大厅提供了十分充足的采光。中庭的两侧分别有一处楼梯,一处是被隐匿的、被楼板和墙体包围的、规整的垂直交通空间;而另一处则大不相同了,楼梯与大厅的边界是一个大开洞,二层的楼梯平台突出于墙面,在大厅中形成悬挑,再往上看,会发现这一侧第三层的空间与大厅完全联通,共享同一片屋顶,天光从天窗洒入。至此,建筑的功能布局已经被暗示出来了,一侧是私密的居住空间,而另一侧是公共的画廊和书房,他们唯一的流线联系是入口上方大面积玻璃窗前的的二层连廊,于是,建筑的流线被参观者感知。

▲ 连廊、玻璃窗、画廊与书房的一角 

▲ 突出墙面的楼梯平台

▲ 从公共区楼梯的楼梯平台看私密区部分“被隐藏的楼梯”

公共空间主要是架空处上方两层通高的画廊以及更偏向于内部、私密性更强的小书房,其中,小书房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与大厅完全联通的、有天光洒入的第三层空间”,而且这一处空间只能通过画廊中沿着曲面墙内部的坡道缓缓进入,就像柯布所说的,“楼梯把楼层截然分开,而坡道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实际上,看似简单的曲面墙在外侧与道路形成轴线,成为主入口的暗示,在内侧则成为坡道的引导。在画廊中,阳光沿着高处的横向长窗洒入室内,打在曲面的坡道扶手墙上,加之墙面本身颜色的对比,光影、色彩、空间、路径的相互关系便变得暧昧起来


▲ 画廊

▲ 小书房与自然天光

居住空间则包括首层的佣人房和厨房,二层的餐厅以及第三层的卧室。餐厅与厨房有着运送饭菜的轿梯相连。卧室有着极为明显的纯粹主义风格。高处的黑色地砖与地面层的白色地砖形成强留对比,在垂直方向上的空间行进中,有着柯布对“登上甲板”的暗示,而屋顶花园便是这艘船的最高处,是一处完全室外的绿色空间。


▲ 佣人房与餐厅

柯布在绘画实践中的“建筑配色系统”思想在拉罗什别墅的室内设计中被体现出来,所有外部的墙面(包括入口大厅的侧墙)都是令人觉得干净、在那个年代让人耳目一新的白色。而其他功能空间则是强烈的对比:深棕色的较高处楼梯平台、粉色的餐厅、一部分是深红色的工作室,而主卧室则是暖白色,首层的服务区域则是绿色与蓝色。即使拉罗什别墅内部简单且无装饰,但色彩与空间的形态因为视点与不同时间的光线的角度、方位和强弱变化而给人以不尽相同的感受,“一种穿过空间和体量的行进”——这被柯布称为“建筑漫步”。斜坡、楼梯、连接桥,这是柯布对轮船和汽车的隐喻,也是他对现代生活之流动性的颂扬

这是我第一次亲身体验柯布西耶的作品,从住宅中出来,在入口处的灰空间驻足,又有谁能想到这其实是一百年前的住宅呢?

▲ 入口处的灰空间



萨伏伊别墅
勒·柯布西耶,1931年

萨伏伊别墅地处巴黎郊区普瓦西,想要到这里走一遭并不容易,一个多小时里又是火车又是公交,我们一行人起初还坐错了火车,回去的路上还必须在小镇里步行很久才能到火车站……单就为了看这个建筑就得花费大半天时间,所以我觉得能特地来这里的游客,就算不是建筑生或学者,那也必须是柯布的忠实粉丝吧?车站的巨幅海报和报刊亭的报纸都印有柯布和他的萨伏伊别墅,也许他和他的作品在当地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了。

▲ Villa Roche by Le Corbusier in 1923-1925, Paris, France

关于萨伏伊别墅,我觉得大家在低年级的时候多少会做过案例分析,或者在课堂上被老师详细“解剖”,这里也不提及读者们应该都知道的那些知识点了——比如“现代主义五要素”。不过当我靠近和进入这个建筑时,才对“常看常新”这个词貌似有了真实体会

沿着小路穿过有着一小片高大树木的丛林,经过两个弯眼前便是一片大草地,一篇绿色之上,萨伏伊别墅正安静且低调地等待着游客,俨然一种“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感觉,的确,这个安静到与世隔绝的地界确实是一片桃花源,于我而言更是如此。建筑位于草地中央,与周围景物保持一段距离,仅在室外看,自然之中漂浮着一个纯白色的方盒子,他们貌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别墅设计风格突破了传统的建筑形式,充满了创新和想象力。整个建筑由多个几何形状组成,外墙采用白色混凝土制成,给人以简洁、清晰、现代的感觉。

▲ 萨伏伊别墅正安静且低调地等待着游客

▲ 自然之中漂浮着一个纯白色的方盒子

进入萨伏伊别墅时,首先看到的是宽敞明亮的大厅和开放式的楼梯,这使整个别墅的底层空间更加流畅和通透



▲ 开放式的楼梯

此外,别墅内的装饰也是非常注重细节和艺术性的,如地面上的镜面镶边和壁炉上的珐琅瓷砖等。这些元素不仅是美丽的装饰,也是勒·柯布西耶在别墅内部空间和光线的设计上的细致考虑。萨伏伊别墅的地面上采用了反光材料,折射出室内的光线和周围的景色,进一步融合了室内外的空间

萨伏伊别墅内部的布局和设计也是独具匠心。内部的空间和家具的设计非常流畅和一体化,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居住者的生活需求和舒适性。别墅的卧室和浴室区域有趣和独特。卧室和浴室的布局设计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使得空间更加宽敞和流动。卧室的床头还设有一个旋转功能,可以随意转向不同的方向,以适应不同的居住需求。浴室的设计也是非常现代和具有实用性的,包括独立的淋浴区和浴缸区。房间的朝向和窗户的布置都充分利用了阳光和自然风光。萨伏伊别墅内部的装饰也是非常精致和优美的。柯布西耶本人也参与了室内装饰的设计,采用了许多当时非常流行的装饰风格,使得整个别墅更加的富有文化气息。

▲ 别墅的室内功能空间

别墅周围的花园和庭院都被设计得非常精致和优美,尤其是露台区域,可以让居住者在户外享受阳光和自然风光,同时半包围的弧形墙体创造出了自然中的私密空间。此外,别墅还配有一个独立的汽车库和佣人区域,以适应居住者的不同需求

▲ 别墅的室外空间

柯布西耶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强调住宅建筑的功能性、实用性和技术性。在萨伏伊别墅中,空间布局的理性化设计被体现出来,柯布充分考虑了居住者的实际需求和日常行为,将居住空间进行了精确的划分和组合,使得每个功能空间都紧凑而又合理。例如,客厅和餐厅相连,便于居住者的日常生活,卧室则被设计在较为安静的区域,以保证居住者的睡眠质量。此外,每个房间的尺寸和布局都被精心设计,以达到最佳的实用效果。萨伏伊别墅位于美丽的自然环境中,柯布西耶充分利用了周围的自然景观,将自然环境和建筑融为一体,别墅的客厅和餐厅朝向着花园,居住者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美丽的花园景色,这种设计符合“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理念中对自然环境的重视。


▲ 坡道与底层架空



曼恩—蒙帕纳斯大厦
AOM,欧仁·博杜安,于尔班·卡桑,雷蒙·洛佩兹,路易·加布里埃尔·德·霍伊姆·德·马里安,让·索博,雅克·华内利,1973年

说到巴黎的高楼,就不得不说曼恩—蒙帕纳斯大厦了,第一次见到它是在去凡尔赛宫的路上。在上世纪70年代的巴黎,经济快速增长,高楼拔地而起,而这一建筑几乎连续四十年蝉联法国最高建筑,是巴黎重要的标志,也是市区内独具一格的摩天大楼这座现代化的大楼自建成以来就饱受批评,大楼单调突兀的外观常被批评在巴黎市中心的整体景观中不得其所,因此在大楼完工后两年,通过了禁止在市中心兴建摩天大楼的法律。

▲ by Patrick Lynch

巴黎人流传一句玩笑话,认为大楼顶端提供全巴黎最美的视野,因为那是全巴黎唯一看不见那栋大楼的地方在2008年Virtualtourist举办的投票中,蒙帕纳斯大楼在全世界最丑建筑物中排名第二。不过在2019年底开始,曼恩—蒙帕纳斯大厦经历了一场改造,改造后的大楼外观将由黑灰色水泥外表变为银白色的玻璃结构如今当我来到这座大楼脚下的时候,那些趣事和往事又被想……大厦和周边建筑保持着相当一段距离,它看起来更像是用于瞭望的景观塔。




蓬皮杜艺术中心
伦佐·皮亚诺、理查德·罗杰斯,1977年

蓬皮杜艺术中心在市中心的位置,在计划进去参观的那一天之前已经经过两回了,不过都是在晚上。

▲ 夜里的蓬皮杜

震撼”这一次可以恰如其分地表达出看到这座建筑的第一眼时的心情,所有应该被隐藏的、被大众认为是丑陋的、建筑的“附属物”在立面上被完全展示出来,一览无余,看不见墙体,可以看到的是被涂成不同颜色的梁、柱、空间桁架、管线、暖通照明设备:蓝色的是空调设备,绿色的是给排水管道,黄色的是电气设施和管线,而红色则代表交通



就像朝着主广场的立面一样,玻璃管道状的扶梯由下极上大胆地悬挂在立面之外,最重要的交通空间成为了建筑之外的附属构筑,或者说是将立面一分为二的一条红色巨蛇,在这里,颜色成为了设备之功能的隐喻事实上,管道与设备用房的外移,解放了建筑的内部空间。内部巨大的展览空间,主要用于展出一些近现代艺术作品以及临时展览


艺术中心前有着一大片入口前广场,广场上很是热闹,平缓的的大斜坡将人流引向入口,这使得入口成为了城市生活的延续。蓬皮杜艺术中心也包括了图书馆、音乐和声响研究中心等,但值得一去的是处于高处两层的展厅。和埃菲尔铁塔相似,蓬皮杜艺术中心在建成初期也饱受争议,但最后都成为了巴黎的城市地标甚至是法国的文化符号。


在蓬皮杜艺术中心顶层的室外走廊上看夜幕降临时的巴黎,巴黎的几处地标尽收眼底,蒙马特高地的圣心堂和埃菲尔铁塔虽然分别位于两个不同方位,但它们都升起于层层叠叠的灰色屋顶之上,这看似是在城市尺度下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就像西提岛上的圣礼拜堂、圣雅克公园的教堂遗址与远处的曼恩—蒙帕纳斯大厦同框,又或者是视线越过证券交易所的穹窿屋顶,在圣厄斯塔什教堂的一侧窥见以拉德芳斯大拱门为标志的西北新城——也像是在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看到皇后宫和金丝雀码头一样。



对我来说,这种同框或者是置身于其中的对望是有着一定浪漫主义色彩的,我在安藤忠雄改造的证券交易所看到了蓬皮杜艺术中心的立面顶部,也在伯纳德·屈米的拉维特公园看到了他的小红盒子与让·努维尔的爱乐团音乐厅同框。




摄 / YYX 文 / YYX

文中作品及图片归作者本人所有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LAC STUDIO 24、25fall 招生现已全面开启!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免费咨询!


wechat:客服账号

推 荐 阅 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