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的批判(六):什么是“大人文知识”?

 猎户ywysh4sdge 2023-03-26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哲学的批判

作者:王子怡,中学教师

(2023.02.08.)

前文回顾
哲学的批判(一):哲学之谜的产生
学的批判(二):为什么说哈勃、韦伯望远镜看不到宇宙的本来面目?
哲学的批判(三):从科学与哲学的区别来看哲学成谜的原因
哲学的批判(四):马斯克的飞船与宇宙大爆炸
哲学的批判(五):没有包治百病的方法论

科学的进步,不仅没有提升到哲学认知,科学自身反倒是越来越迷糊了。对于科学答案的正确性,人类一开始是坚信不疑的,只是到了科学发展到某个高点以后,人类精神才开始产生了自我怀疑的态度,并且,越来越怀疑。而这种怀疑,是一种哲学认知性的暗中反思,科学与哲学终究脱不了干系,研究科学离不开对哲学的追究。只是现代科学如果始终不能开窍开悟的话,那就只能把问题的密码箱丢弃在哪里,等待着下一个手持钥匙的人出现。

科学之谜与哲学之谜的不同在于:科学是“被谜”的,它经历了一个由清晰到迷惑的过程,并且,越来越迷惑;而哲学是“自谜”的,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迷惑过程,最终依靠自己的反省力量,得到了解谜。科学是由科学自身的发展逐步演变成谜的,科学越是发展它就越是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在科学的发展不断强大的时候,却同时开始了自我矮化与自我质疑,它从人类精神的神坛上跌落了下来。而哲学,它是始于谜的,随着自己朦朦胧胧好像什么也说不清楚的状态逐渐化开,人类精神来到了一个更高视角,突然间,云开雾散,一切了然。康德的“自在之物”就是这个哲学认知的高点,是人类认知进步真正的开智之点。

令我不解的是:哲学的开智之点,当然也应该是科学的开智之点,为何哲学已经开了而科学依然迷糊沉睡不醒?也就是说,为何哲学界能够理解“自在之物”而科学界迄今不能?科学与哲学不是同居一室的同一个人类精神的产物吗,拥有科学认知的人不也同时拥有哲学认知吗,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我百思不得其解!

那我就只能来反思自己观点:难道是我对什么事情的判断有了差池吗?是我原来以为的事情或情况原来并非如此吗?如果我可以确定,科学界不能理解“自在之物”的情况为真,那么,我先前所说的哲学界能够理解“自在之物”这个判断就不能同时为真,我的这个判断可能真的出问题了吗?因为,科学与哲学出自于同一领域,逻辑上是相通的。某个观点或判断是可以出错的,但逻辑它不会。于是,我又对自己原来的判断做了一次全面的清理与整顿,最后我发现,只有一种逻辑才是可以解释得通顺的:人类精神的哲学界,原来正如科学界的情况一样,都是不能理解“自在之物”这个理念的。

这不就等于是在说康德原来也并不懂得自己所创立的“自在之物”这个哲学概念的吗?下这个结论,看起来是不是很荒唐,大逆不道,甚至还有点无耻与下流?

还真不是。为何非要说康德就一定懂得“自在之物”呢,这是一种什么理论逻辑呢?鸡生了小鸡,那鸡就一定“懂得”小鸡吗?你每天都在生活着,那么,你懂得生活吗?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爱因斯坦就一定真的懂得相对论吗?你会代言说:那还用说,如果连爱因斯坦都不懂相对论,那未必还只有你才懂得相对论,说这话你不是要被万人唾骂吗?

可问题没这么简单,哲学的问题不似小学的算术题,一个哲学学理逻辑的说清楚,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首先,人类精神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自在之物”亦然。康德当初提出“自在之物”这个概念来的时候,人类精神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还只是一个初始阶段的理解,这个,是没有学理逻辑的错误的,你同意吗?其次,“自在之物”诞生了200年之后,人类精神对之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与发掘,“自在之物”比起当初来,有了更多的意义与解释,这个意见你同意吗?所以,当初康德的“自在之物”与现在的“自在之物”,人们对它们的理解与解释是可以有所不同的吗?当然是这样的。

今天,现代哲学认知所谈到的“自在之物”与当初康德所谈到的,肯定是不同的,概念自身发展了。康德自己对“自在之物”的思考与觉悟,我敢说一定与我现在所达到的不一样,我对“自在之物”哲学意义的估量,比康德自己的大多了去了,我把它看成是人类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我更看到了“自在之物”哲学对于人类哲学与科学释义的重要性,并且指出:在“自在之物”这个哲学认知层级上的人类认知,必须辅之于“哲学认知相对论”的方法论,只有这样,人类精神才可以通透地解释哲学史与科学史的现状与未来。

爱因斯坦的确是懂得相对论的,这没有问题,但我的问题换成了另一个:爱因斯坦懂得相对论的哲学释义吗?也就是相对论对于哲学认知的意义是什么?你不要以为我这是胡搅蛮缠,一个重大的科学进步,人类难道不应该引申出相应的哲学思考吗?具有科学进步意义的人类贡献,难道不应该从哲学理解的一般性角度得到总结与提升吗?就这个问题来说,我认为爱因斯坦本人,并不十分清楚他的相对论对于哲学认知的重要意义,我的这个说法没有学理逻辑的错误,但你会同意吗?而我,把爱因斯坦相对论所蕴含的哲学认知的重要意义归纳为:它应该是与康德的“自在之物”哲学概念相匹配的一种哲学认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康德的“自在之物”都在暗示了一种新的哲学认知的方法论的出现,这就是“哲学认知相对论”。

回过头去总结一下刚才议论的结论:现代人类哲学界与科学界的哲学认知水平,应该还是基本同步的,依然处于近代哲学的认知阶段的水平:哲学上,大家对“自在之物”依然还不懂,且并不深究;科学上,大家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哲学意义的提炼,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于是,这就好理解了,为何哲学大咖一说到“自在之物”时总是卡壳,或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而科学大咖的实验,一个接一个,在无限的否定的错误当中一意孤行,非要把哈勃、韦伯无限度进行下去,不彻底把人类的智力玩坏,誓不罢休!

科学是一种巨大分解的力量,它一直是在把人类精神本身的聚合力逐渐分解开来,就像它一直是在试图把人本身分解开来一样,它把人分解成一部分一部分的类似机器功能的器官,试图用机器功能来代替人体自身的功能,虽然它是在为人服务、谋利的价值观前提下的活动,并自以为没有错。

问题在于,虽然人类的科学为人服务的这个前提没有错,但是,人类的生理性病痛与人类社会性情感的痛楚,是因此减少了还是增加了,有人从这个更大的哲学认知层面上来思考过问题吗?是的,小儿麻痹没有了,天花没有了,据说艾滋病也即将被攻克,但人类的病痛的总数量与种类因此就减少了吗?医院越建越大,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昂贵,可医院的病人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人类的科学进步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并且真的是你以为的那样吗?而最终的医疗结果又是什么样的场景?一个人的心脏是机器制造的,血液也是人工制造的,那这个人思想里的认知构造又是怎样的,他依然能够进行相对论的思维活动吗?当一个人的身体的各个器官都被机器所取代并成功地组成了一个正常运行的新生物体,且他的哲学思维能力并不受此影响,那是不是可以说生命的本质与思维并没有什么关系?那么,思维又是个什么东西?它是一个独立的非生命性的存在吗?那么,它是从哪儿来的,最终它要去哪儿?

这里我只是在想另一个问题:是因为这种分解的力量,正在把人类精神的哲学聚合力消解了的吗?不然的话,现代哲学的认知为何一蹶不振,依然不能让“自在之物”的哲学理解向前走一步呢?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甚至在怀疑人类的智力水平并不是在提高,反而是在下降。这是因为科技成果与产品对人类社会的吸引力太大,人类精神生活被各种碎片化的消费所分解,原来作为整体的人、整体的精神存在,现在则像工业化的分工那样,被各种消费隔离在了不同的流水线上,从而使得人的智力分配太多而导致了智力水平的下降吗?人的智力水平应该是越来越高的,这是一个伪命题吗?还是人的智慧并不能仅由智力来决定,还要取决于人类的哲学认知力?那么是否我们应该认为:人类的哲学认知力(视点、价值观)比起人类的智力来说应该是更加重要的东西?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有一个明显的事实,近代的科学家自然地与哲学有着天然的勾连,而到了现代,许多科学家的科学思想逐渐地与哲学脱钩了,以至于我们会发现他们不大明事理了,其理论与著述,会出现许多学理逻辑性的错误,我对之形容为:非常科学地专业,又非常哲学地幼稚。这样例子太多了,我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我真正感兴趣的是由此引申出来另一个问题:一定还有一个被忽视了的问题存在,使得专业科学研习者似乎正在逐渐变笨,或者至少说,视野变窄了。人类科学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个与机器的分工越来越细的状况,自然会使我产生出一个类比的思考,这就是:专业化与分工的发展,正在分解人类精神的内在合力,使得人类的智力被科学分解开来单独带走,从而使人变得似乎越来越笨了。

人类精神整体应该是这样的一个混沌的笼统的集合:其中有“大人文认知力”、智力、情绪力与其他各种精神力等等,由此而形成的是全面而复杂的综合人类认知力,而智力这一种单力所形成的狭隘认知结果并不能反映和满足人类复杂而多样需要,过分强调智力的所带来的单一功利结果,只会使人类片面地向“物”的方面演化,使人机器工业化。只有全面而综合的认知结果,才能更加符合我们人类原有和应有的认知模样,审慎地反思后的人类进步,考虑的绝不仅仅是效率与功利,更重要的考虑应该是价值。这也是符合哲学学理逻辑的,因为,如果人类承认自己是一个有限,那就应该承认其有限性,就没有必要用效率去消耗这些有限的过程,因为,无限永远达不到,用时间来换空间,时间才是人类有限的价值。人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因此,人类的确是到了要认真思考放慢自己前行的步伐的时候了,人走得越快,时间之路就必然越短。人类,绝不会有永生的,关于永生,世界存在的逻辑不允许,人性的逻辑也不允许,精神的学理逻辑同样不允许,只有劣质的人类想象力允许。

由于现代的科学进步,分解了原始复杂的认知综合体而导致人类认知的专业化与狭隘性,造成了上述情况的发生,我们应该对此有一个深刻的反思。“大人文认知”,是包括了哲学、逻辑、价值观的认知力综合,我把它单独列出来,是以便对照比较纯粹的智力以及智力的运思结果。人类的智力,原本是隐藏在人类精神力这个统一体中的,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的演变与进步将这种原本统一的合力分解开来,并逐渐带走了人类精神整体中的智力部分,使得与原本混合于其中的其他认知力脱离开来。这种对于人类精神的分解过程,是由科学的专业化、社会分工与机器工业化造成的。因此,现在很少有人再用那种笼统的人类认知力来看待世界,人类的智力已经机器工业化了。

人类人性的特点也因此变得专业地非人化了,以至于有人用“工科男”、“IT男”作为人种划分的一种新类别来区别对待他人,科学的进步已经使得原本统一的人也开始具有人种分裂的趋势了。人的智力演化使得科学专业化,科学的专业化又使得人的智力机器工业化,在人改变物的情况下,人也被物所改变了,变得越来越不像人自己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的猜想。有人认为,尽管科学日益发展,但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来说,也不可能有大的变化,比如从不同人类精神力的侧面去看待同一个世界,单用人类智力看到的世界,例如用科学家的眼光去看到的世界,与用人类精神整体性的合力所看到的世界,例如哲学家的眼光去看到的世界,可能区别非常微小甚至没有什么不同。

真的区别很微小吗?依我来看,用科学的眼睛与用哲学的眼睛去看到的世界,这里面的区别大了去了,我们回到近代哲学时代去看看就明白了。在近代哲学时代,科学的问题是:世界的本原是水吗?不是的话,那么是火吗,是土吗,是金吗,是空气吗?是原子吗?这说明,在科学的眼里,研究的对象都是“物”。同期的哲学问题是:人类,你为什么要去问“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问题呢?在哲学的眼里,研究的对象都不是“物”,而是“原因”与“道理”。

这就是我为何要反复告诫大家,虽然科学的问题与哲学的问题在同一个历史时期里同框、同形式出现,但又一定具有不同的理的学理逻辑:科学的问题与哲学的问题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问题,科学是问的关于有限的问题,而哲学是问的关于无限的问题,分不清楚这个学理逻辑,就会两眼一抹黑,就不能进行深刻的哲学讨论。人类社会的近代,哲学风靡一时,大师频出,不胜风光;而到了现代,科学统治了所有领域,工匠当道,令人唏嘘。作为人来说,作为人的人性,作为人的人格来说,由近代的皇帝变为现代的IT男,人,却是越来越渺小了。这真的是一种进步吗?那我们又该怎样来定义“进步”?

图片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