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南通地区反“清乡”斗争中民俗的运用(一)运用民间俗语、对联、歌谣等形式,宣传群众,瓦解日伪
2023-03-26 | 阅:  转:  |  分享 
  
南通地区反“清乡”斗争中民俗的运用 陈有清一九四三年春至一九四四年秋,日本帝国主义者在汪伪政权配合下,集江西十年围剿、华北集屯并村和苏南
“清乡”的经验,将我面江临海的苏中四分区划为“实验清乡区”。他们插起三、四百里长的封锁篱笆,构筑起梅花桩式的碉堡,投放了一万五千多
人的兵力。实行所谓“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总体战,妄图从原来点线的占领进而达到面的控制。我四分区军民在无高山可据、无大江大河可守而
又掘地三尺有水的艰难条件下,遵照毛泽东同志“坚持原地斗争”的指示,团结一致不怕牺牲,对日伪展开错综复杂而又艰苦卓绝的斗争。“碉楼石
裂枪声哑,竹障灰飞赤焰喷”,终于粉碎了他们的封锁、保甲、剔抉,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伟大胜利。在这场斗争中,群众发挥了空前的智慧和
创造力。他们改造地形、破拆篱笆、防奸除奸、围攻据点,演出了一幕幕生动感人的历史壮剧,在整个抗日战争史上也闪耀着光彩。在这场纷繁复杂
的斗争中,有一种特殊的武器,她不用一枪一弹却起着一种与众不同的作用。对于群众,她一呼即应,使得大家在斗争中不惜身家姓命,以死相从,
奋勇争先;对于日伪,则是一颗令人震慑的精神原子弹,常使他们闻风丧胆,不寒而栗。这种武器就是民俗,也就是利用民族民间风俗、习惯和传统
的民族心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打击敌人,消灭敌人。 (一)运用民间俗语、对联、歌谣等形式、宣传群众、瓦解日伪早在一九四二年底的“
三冬”运动中,即以通俗浅显而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俗语、对联、歌谣作为反“清乡”的动员口号。俗语:当时提出“扫荡要钱,清乡要命”,使大
家认识这场斗争的严重性,作好精神上的准备。日伪“清乡”的第一步便是篱笆封锁,接下来就是编查保甲,当时反保甲中常讲的俗语有:“保甲编
成功,壮丁抽个空”。“壮丁送到太平洋,鱼做棺材海做坟”。“册上录了名,等死不如拼”。至一九四三年底,青纱帐凋零,敌人的手段更加残忍
,斗争的形势更加艰巨,民族气节的教育更为重要,俗语式的口号有:“受了六年寡,不再偷汉于”。“五更天不下水”。对那些可能动摇、伪化的
分子则警告说:“那个做汉奸,七尺变六尺。”对那些已陷入日伪方面的人员,则通过敌工部或其他地下工作者教育争取,要他做到:“人在曹营心
在汉”。如皋石甸西边有条大路,路西是靠近鬼子据点的沦陷区,路东是游击区。有次鬼子到路东来大烧大杀。我们冒着焦臭的余烟,在紧傍路口一
座残留的白墙上,用碳灰写了几个赫然醒目的大字:“篱笆撬得紧,野狗钻不进”。这一口头常说的俗语,寄寓着深刻的道理,不仅启发游击区的军
民森严壁垒、众志成城防备日伪再次侵犯,也教育鞭笞着为虎作伥的伪军不该引狼入室、卖国求荣。对联对联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反“清乡”
中,也成了长人民志气、灭敌人威风的有力武器。一九四三年四月“清乡”开始,伪如皋县特别区公署进驻马塘,他们在镇中心人和桥的八字栏墙上
,用斗笔写了一副对联:“确保自安,改善民生”。意在欺骗宣传。谁知夜里却被我方人员于上下首各添了四个大字,变成“确保自安寸步难行,改
善民生百物昂贵”,全镇民众看了无不暗暗称快!这镇北郊的马北乡民兵联防队长施正飞,常常带领民兵把下乡骚扰的敌伪打得落花流水,有一次就
截获了七条船、二三千斤皮花。日伪对他恨得要命,伪镇长赵兴国挂牌悬尝:“抓到施正飞奖大麦三石”。马北乡民兵针锋相对,以此为上联。在下
首补了一句:“捉住赵兴国赐小钱两个”。把伪镇长气得差点吐血。东南地区有个鬼子据点驻在一个大圩子里,外面围着一道大河。里面充斥着妓馆
、赌场,整日是淫荡、赌博、抢劫、吊打、烧杀。游击队为煞煞敌人威风,在夹河两岸的粉墙上,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写在里边:“敌据点乌烟瘴气
”,下联写在外边:“游击区清风明月”。风平浪静之时,水中倒影相映成趣。真是情景皆宜,各得其妙。 民间歌谣民间歌谣更是如春花柳絮,随
处飞洒。日伪开始前来“清乡”不几天,我们就勾划出他们的丑态:“仙颗叶子搭搭青,五月十七日本鬼子到丁堰。前头扛的机关抢,后头背的五支
钢;前头戴的尿泡壳儿,后头穿的黄马褂儿。嘀嘀嗒嗒好来兮,先抓鸭子后吆鸡,姑娘奶奶吓得溜不起(及)!”日伪的篱笆还没有插好,反封锁的
歌谣已响了起来,控诉敌人的罪恶:“南边田,北边家. 有粮有草吃不到它”。进而揭露他们的本质,号召大家起来斗争:“汪精卫清乡,篱笆千
里长。清乡队员,牛皮吹得响。东亚和平,抢钱又抢粮,老百姓气死,汉奸喜洋洋……”"篱笆长,篱笆高,清乡封锁鬼门道。清不了,锁不了,冲
天烈火迎风烧。一把火,辟历拍拉放花炮。十把火,汪里汪亮天灯照。千把火,万把火,烧得篱笆一片焦。天火烧,天火烧,黄狗哇哇叫,黑狗双脚
跳,两岸百姓放声笑!"这些歌谣抒发着战斗的豪倩,给人以鼓舞的力量。还有一首,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好笑真好笑,民兵捉活哨。一不用枪,
二不用刀。背后一抱,布袋一套,绳子一绕,拉了就跑。”随着斗争的深入,歌谣也在发展。如反自首的歌谣,生动形象,喻意透辟,教育群众深刻
有力:“自首自首,鱼落猫儿口,猫呒一声,叫你变鬼!”还有些歌谣,俗语,作为“攻心”的投枪和匕首。对瓦解日伪起着极大的作用。它们有的
印成传单。在据点里散发;有的做成“政治手榴弹”,投进日伪的碉堡。其中唤醒伪军认识自身困苦的俗语有:“稍息立正,一天两顿”、“扛的七
斤半,捣的两顿头,穿的二尺五”。叫他们不要为鬼子当炮灰的,指出“东洋鬼子心肠狠,清乡叫你打头阵…… 东洋先生发洋财,受苦送死是和平
军”之类。不仅学生唱。妇抗会员唱.民兵干部唱,有时连检问所门口的伪军也叼着香烟哼几句。小调民间小调,群众爱听,并随着人群而流通,它
是长着脚的战争宣传品。如皋县掘东区民兵联防大队长花功宪,多次蹲到七总碉堡根下,边拉胡琴边唱小调。他用《四季调》把日伪的“清乡大业”
比成雪花,指出他们的前景是“一阵雪花飘满地,太阳一出精打光。”他用《十二月望郎》,借闺房女子的口吻,巴望当伪军的丈夫早日回家、重新做人“回心转意奔前程,浪子回头土变金”。伪军受感动了,要请花功宪喝茶,还从炮楼上丢下几包香烟。临走时,挥手送别,叫他下次再来。全分区向我自首的伪员2386人。其中有不少的人怀里就揣着这类宣传品。 (待续)1
献花(0)
+1
(本文系双月楼书斋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