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语文三【牛义铭】

 太行文学l苑 2023-03-27 发布于河南

闲话语文三:语文是什么(1)

“'语文’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两个:

一个答案是1887年的“语文”,这一年,张之洞先生在一份奏折中第一次使用了“语文”这个词,于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当中就增加了一个词——语文。我们认为,张之洞先生使用的这个“语文”当是指“语言”的意思(参见后文“认识几个词”)。

另一个答案是1950年前后的 “语文”,那个时间段,这个词经历了从诞生到现在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一次变动,它被用作了一门课程的名称。从那时起,“语文”还是那个“语文”,但再说“语文”这个词时,指的可就是“语文课程”了。

两个时间点给了“语文”这个词两种解释:语言、语文课程(简称语文)。于是,人们在使用“语文”这个词时,如果没有明确指明说的是什么,“语文”就既可以指语言又可以指一门课程,这种情况可表示为下图:
          
所以说“'语文’是什么?”一个问题两个答案,如果不辨清两个“语文”是回答不了“'语文’是什么?”的,不然,不论你怎么回答,答案都是不完整的,都会被人攻击。

第一种解释——语言,是语文与生俱来的解释,对此,我们不需要多说什么,倒是第二种解释——语文课程(语文),需要我们多啰嗦一下了。

1950年,是语文这个词生命历程中的一个分水岭。在这一年,语文一词的使用范围和词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前,它的使用范围并不算广,仅限于一些有文化的人,特别是一线的学者,1950年,当印刷着“语文”一词的课本分发到学生手中后,这个词马上就走进了千家万户,全中国的人,识字的、不识字的,第一时间就都知道了这个词,也第一次知道了学校里有一门叫做语文的课程。语文,是作为一门课程的名称和社会大众见面的,也是作为一门课程的名称在社会上固定下来的。

如果说,在1949年,用“语文”做一门课程的名称,还只是编委会的设想的话,到1950年,随着课本印刷上“语文”二字,这种设想就变成了铁定的事实。随着设想成为现实,在“语文”与生俱来的解释——语言之外,就又诞生了一个同胞兄弟——语文课程,但这个语文课程在生活中被简称为“语文”,这样,客观上就同时存在着两个“语文”。

上面的图表,可以清楚地显现出来,“语文”和语文课程之间、也就是“两个语文”之间,是存在着种属差距的,1887年诞生的那个“语文”是种概念(或说上位概念),1950年用做课程名称使用的语文则是属概念(或说下位概念)。

生活中,作为种概念讲的语文,几乎从不被使用,更别说解释为语言了,这样,就只剩下了一个语文,指的是学校里的那门课程,然后,这一个语文掩盖了语文、语言、语文课程共存的事实。在实际使用中,语文、语言、语文课程三个概念“异位一体”,被一个语文全部涵盖着,两个语文的现象、两个语文间的种属关系也完全被抹杀,结果是,“语文是什么?”成了一个谁也难以说清楚的问题,“语文”一词也变得非常玄幻、不可琢磨。这种情况就好比读《红楼梦》没搞清人物关系,把荣、宁二府中各个人做的事张冠李戴了,王熙凤做的事算到了探春的头上,贾蓉做的事算到了贾琏的头上……

1997年,朱绍禹先生在《语文学习》第四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从语文科目标看语文科性质》,文中这么说:

“在解释语文这一概念时,首先要明确它指的是作为交际手段的语文,还是指作为一个学科的语文。……其实,语文和语文学科本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之间是有着质的差异的。前者存在于广大的社会,后者只限于学校,更为根本的是前者只作用于交际,而后者则施于教育。因此,就不能把前者的定义轻易地当成后者的定义。”

这种看法同我们的结论是一致的,也主张“语文”这个词有两种解释,一个是语言('作为交际手段的语文…存在于广大的社会…只作用于交际),一个是语文课程(作为一个学科的语文…只限于学校…施于教育),只不过朱绍禹先生找到结论的方法同我们找到结论的方法不同,我们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他是从学科目标出发,我们是从前向后推论,他是从后向前推论,但,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另外,他在谈论两个语文的区别时,没明确这个区别是怎么来的。

辨清语文的词义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2000年版的《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有这么一句话:“在小学语文(语文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言)……”在这句话中,因为对“语文”词义没辨别清楚,就用一个多义词“语文”包办了一切,然后,一个“小学语文”,一个“祖国语文”,就把问题搞得很神秘,“小学语文”是什么?“祖国语文”又是什么?“小学”和“祖国”可是两个涵盖面相距很大的概念,它们共同的“语文”又是什么?问题越问就越复杂,这不仅增加了人们对《大纲》理解的难度,也降低了《大纲》的可信度。如果把句中的“小学语文”改成“小学语文课程”,“祖国语文”改成“祖国语言”,句子就简单明了,容易理解的多。

认清“语文”这个词,是我们认识语文教育的起点,许多关于语文教育的文章中,那些表述模糊的地方就都可以理清了。

闲话语文四:语文是什么(2)

“'语文’是什么?”

这是两个问题,一是“语文”这个词是什么,一是“语文课程”是什么?

平时我们说,“'语文’是什么?”其实问的是“语文课程是什么”。

我们前面回答的“'语文’是什么”,只是回答了“语文”这个词的含义,并没有回答“语文课程是什么”,现在,我们需要回答“'语文课程’是什么”了。那么,“语文课程”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2011年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早已给出了明确答案: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022年,教育部对这个规定进行了修订,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文字表述有所变动,只是对“语言文字”的范围进行了限制,实质没变。所以,我们在下文仍以2011年的标准述说。

标准为什么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课程”,2012年2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P90)做出了说明:

“……问一下,今天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程?如何设计语文课程?我们不妨根据今天的需要对这样一门课程重新定位。…我们认为,开设这样一门课程,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本国的语言文字,说'语文’是'语言文字’也好,'语言文学’也好,'语言文章’也罢,其核心内容都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实用性的运用和艺术化的运用——为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事务,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与他人交流沟通;为了表达对人、事、物、景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运用语言文字,通过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怀。……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可能在它的基本功能之外衍生出新的功能,产生大量的附加值,语文课程在它学习与教学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专门性功能的基础上,也会产生出其它的重要功能。在这具有多功能的课程中,我们应该紧抓核心不偏离,争取综合效益不偏费。”

语文是什么?有人说是“语言文字”、有人说是“语言文学”、有人说是“语言文化”、有人说是……面对语文界乱纷纷的状况,这段话从国家意志的角度明确表明:“开设这样一门课程,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本国的语言文字,……”至于其他认识,是在这个“基本功能之外衍生出的新的功能”。

这,就好比我们建造了一辆洒水车,它就是洒水的,做不了装甲车、也做不了挖掘机,这没什么好解释的,即使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其他功用,那也是衍生出的新功能,核心功能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洒水车的装备会有所改进、样貌会有所不同,但它作为洒水车的本质是改变不了的。

任何民族的新生代,都需要掌握本民族的语言,对语言的传承是不可能消失的,如果消失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文化没有了,这个民族即使还有人在,也在事实上消亡了。

《标准解读》里还说“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是什么?回答这样的问题,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追问前人,一种是考察当下——研究当今时代的需要。过去我们讨论'语文’的内涵,往往就是追问它定名的由来,希望在弄清之后,便可循着这条路走下去了。不过,知道'语文’这一名称的来历固然有利于我们讨论这门课程的内涵,然而,不知道来历也无大碍……我们不妨根据今天的需要对这样一门课程重新定位。”

《解读》不谈历史,但我们还是想啰嗦一下,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说一说“前人给这门课取名'语文’的意图”,然后再从语言自身和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出发,谈一谈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程。

从历史的角度看,在设立这门叫“语文”的课程之初,设计者就是把语文定位为学习语言的课程的。

张志公先生曾说:“……用了'语文’这个名称,表明在这门功课里要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张志公文集》)。

1950年,开设了一门叫“语文”的课程,这门课程就是为学习使用语言而设立的,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可能会有所深化或变动,教学内容也会有所不同,这是正常的,但学习语言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当然了,它也可以有量的变化,但如果量的变化积累到足以发生质的变化时,语文课程就不再是语文课程了。

从历史的角度说,语文课程就是为学习语言而设立的,但即便是“考察当下——研究当今时代的需要”, 语文也应当是一门学习语言的课程。

从语言自身看:

语言是人类为进行交际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工具,而自从有了语言的那一天起,它就成了人类的拐杖,一刻也离不了。

语言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类创造的文化都需要使用语言进行记载、传承和弘扬。

语言还是人类用来思考问题或表达思考结果的工具,特别是人类的抽象思维活动,更是离不了语言的作用。

语言还是民族的重要标志。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都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语言有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体现着民族精神,饱含着民族尊严。不同语言体现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这些不同的特色体现的是各民族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文化精神、民族传统……

这么着说你可能感觉着有点抽象难懂,不要紧,你只要知道说这些的意思就是告诉你语言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人类要延续,就一定得把语言传递给下一代,而且是重中之重。否则,一旦失去语言,人类马上就会坠入黑暗的无声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就无法进行、人类的思维就无法实现、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就难以传承、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就无法展开、社会的发展就会停止甚而进入坍塌状态,一句话,没有语言,人类社会也就走到了尽头。

因而,人类必须进行语言的传授,而且应当是第一位的。

从目前我国学校课程设置情况来看,传承本国语言的重任毋庸置疑的还是落在了语文课程的身上。

不论是从主观的规定还是从客观的现实,语文课程都只能是学校里学习使用语言的一门课程,最起码,传承语言是语文课程的最基本功能。

【作者简介】:牛义铭,临淇二中语文教师。幼好诗文,然生性驽钝、志虑不纯,致有仲永之伤、江郎之痛。念茕茕一生,亦唯文字相伴,闲暇涂抹,一娱生平,二不负忠情。姑妄之言,难成篇章,记诸笔端,献笑方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