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斯大林6次电请中国出兵,毛主席巧妙应对,战后才知伟人高明

 昵称21405352 2023-03-27 发布于湖南

中苏两国关系错综复杂,历史上有过甜蜜岁月,也有过兄弟反目。

中苏两党两国领导人的关系,亦是如此。

以斯大林和毛主席为例,斯大林对毛主席的感觉一直很微妙,有时热情非凡,有时颇为冷淡。

毛主席对斯大林的感情也很复杂,他佩服斯大林的伟大功绩,也很反感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最终给斯大林的评价是“三七开,七分功,三分过”。

综观毛主席的一生,对斯大林没有特殊的好感。

但是,为了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毛主席又不得不小心谨慎地处理与斯大林的关系,还要最大程度保持我们党和国家的独立性,避免沦为苏联的附庸。

这其中,蕴含着毛主席伟大的政治智慧。

毛主席究竟有多高明?从他巧妙应对斯大林6次电请中国出兵一事,即可窥见一斑。

文章图片1

德国闪击苏联,斯大林陷入困局

1941年6月,纳粹德国闪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对于德国的进攻,苏联还是做了一些准备。

比如,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拖延战争时间;伙同德国瓜分波兰,拓展战略纵深;再比如,入侵芬兰,断德国左臂。

然而,苏联对战争的爆发时间、德军的攻击方向判断出现失误,加上大清洗造成的负面影响,战争一开始,德军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苏联危急!

如果只是一个德国,苏联还可以勉强应付。

然而,祸不单行,前门来虎,后门有狼。日本又在远东地区蠢蠢欲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总兵力超过70万,随时准备与德国两面夹击,进攻苏联。

一旦东西两线作战,苏联将陷入巨大危机。

英美虽然给了苏联一定支持,但仅限于武器方面,苏联最亟需的,是有人帮忙对付日本,而此时日本尚未对英美宣战,英美不可能出兵。

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中国。

苏德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迅速作出反应。苏德开战次日,也就是6月23日,毛主席立即起草、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决定》,提出“为反对法西斯而斗争,为保卫苏联、为保卫中国、为保卫一切民族的自由和独立而斗争”。

同一天,《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指出:“当此德国侵苏战争开始之时,即毫不迟疑地,寄无限的同情与伟大的苏联,并愿意追随苏联援华的光辉范例来援助苏联人民的卫国战争。”

文章图片2

第一次电请毛主席

1941年7月,斯大林第一次致电毛主席,请求中国支援。

斯大林的大体要求是,请毛主席抽调几个旅或团的兵力,部署在长城附近,牵制聚集在北平、张家口和包头一带的日军。这一线的日军,最可能向苏联发动进攻。

毛主席的回应很积极,没问题。

7月2日,毛主席电告华北前线的彭德怀,如果日本进攻苏联,“我军须准备配合苏军作战,目前做此准备,以待时机成熟,即可行动”。

有人提出疑问,八路军兵力少,装备差,拿什么配合苏军?

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高明。

毛主席还特别提醒彭德怀一句:“此种配合,是战略的配合,是长期的配合,不是战役的配合与一时的配合,请在此基点上考虑一切问题!”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不是让八路军打一时的战役配合,而是打长期的战略配合。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以我军当时的实力,和苏军根本打不上战役配合。

毛主席的考虑是,如果日本进攻苏联,势必要肃清后方,免除后顾之忧,而他们的后方就是华北的八路军,届时日军一定会在华北加强进攻,我军顶住日军攻势,长久牵制敌人兵力,就是对苏联最大的配合。

这个配合,就是战略层次的、长期的。

文章图片3

斯大林很着急,希望毛主席拿出明确的行动方案。

毛主席没有头脑发热,明确告知斯大林:

“假若日本进攻苏联时,我们在军事上的配合作用恐不很大。假如不顾一切牺牲来动作,有使我们被打坍,不能长期坚持根据地的可能,这不管在哪一方面都是不利的”。

毛主席眼光确实高明,他清楚地看到了敌我力量的悬殊差距,贸然进攻日本,非但帮不到苏联,还会自身难保。只有保住自己,牵制敌人,才能真正帮助苏联。

着急的不光有斯大林,我们的同志也有急躁情绪。新四军军部刘少奇、陈毅电请中央,是否于近期向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以配合苏联卫国战争?

毛主席同样否决了他们的意见:

“八路军、新四军大规模动作仍不适宜,还是熬时间的长期斗争的方针,原因是我军各种条件均弱,大动必伤元气,与我苏均不利。”

与此同时,毛主席致电周恩来指出:“苏德战争起,我们即刻加紧侦察和准备破坏交通,借以牵制敌人,我们决心在现在条件下最大可能帮助苏联红军的胜利。”

综上,毛主席的战略意图很明显,我党我军对苏联的军事援助是间接的、长期的,是通过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发动和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日军,从战略上来配合苏军,而不是孤注一掷,盲目出击,把自己也搞垮。

这样的战略眼光,试问几人能有?

文章图片4

第二次电请毛主席

斯大林第一次电请被“婉拒”,只得先集中力量对付德国。

随着战事推进,德国全线进攻计划破产,改为重点进攻,试图一举拿下莫斯科,迫使苏联投降。关键时刻,苏联获取绝密情报:一旦德军攻下莫斯科,日本就要进攻苏联远东。

斯大林大惊失色,莫斯科危在旦夕,他没有多余兵力对付日本,唯有再向中国求援。

1941年11月12日,斯大林第二次致电毛主席请援,还通过共产国际向毛主席施加压力,不断要求毛主席派遣部队尽一切努力向长城一线日军发动进攻,以配合苏联红军。

这一次,毛主席仍然不为所动,不采取具体军事行动。

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沉不住气了,在一次会上公开不点名批评毛主席“指望苏联胜利,却又不积极开展军事行动”。

面对批评和压力,毛主席态度依然坚定:“1942年我军的中心任务是积蓄力量,恢复元气,巩固内部,不是直接出兵援助苏联。”

不管斯大林,还是季米特洛夫,都不是毛主席的上级,无法强令中国直接出兵援助苏联,斯大林的第二次电请再度无功而返。

文章图片5

第三次电请毛主席

1942年5月,苏联得到情报,日军正在向中苏边境秘密集结。

此时,苏军发动的冬季攻势刚被德国击败,损失巨大,斯大林敏感的神经更加紧张,第三次致电毛主席请援。

这一次,斯大林的要求更加明确:“八路军在日苏战争发生时,派一部分正规军开赴南满,策应苏军,以牵制日军”,他甚至派出特使飞往延安,督促中共中央派兵配合苏军行动,还要求中共和国民党搞好关系。

这不仅是请求,而是干预了。

然而,毛主席还是不为所动,明确表示:“一旦苏日开战,我们自然要配合苏军作战,但这种配合必须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而不是孤注一掷的。”

毛主席为什么再三拒绝斯大林?是因为他明哲保身,见死不救吗?

显然不是。毛主席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共产党极其困难。一方面,要应付日伪军对华北的疯狂扫荡,“铁壁合围”、“三光政策”,使得八路军各部活动困难;另一方面,还要对付国民党掀起的反共高潮,八路军军饷、弹药和被服遭停发,物资保障举步维艰。

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控制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面积大幅缩水,人口减少近5000万,兵力减少将近10万,困难一点不比苏联小,甚至更有过之。

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如果再抽调部队北上援助苏联,长途奔袭,供给不足,缺乏支援,其结果除了惨败,还是惨败。这样的结局,不仅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利,对苏联也不利——只要消灭八路军,日军就可以放心进攻苏联了。

文章图片6

第四次电请毛主席

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响,苏德战争到了关键时刻。

忙于西线战事的斯大林没有忘记远东地区,日本配合德国在远东进攻苏联的种种传闻不断传到耳朵里,让他随时有腹背受敌之感。

为了以防万一,斯大林第四次致电毛主席,请求出兵配合。

这一次,斯大林给了毛主席几颗“甜枣”,他要求抽调八路军一到两个师的兵力到内蒙古和外蒙古交界地区,接受苏联方面提供的新式武器装备。

很多人奇怪:斯大林明知八路军缺装备,为什么早不给,现在才给?

其实,苏联援助中国武器装备早就开始了,数量还不少,但是没给共产党,都给了国民党!

见毛主席前几次都拒绝出兵,斯大林这才拿出武器装备来“诱惑”。

没想到,毛主席仍然不为所动,回复斯大林说:“武器,我们自然很需要,但调一两个师的兵力通过蒙古草原到边境去接受武器却是不可想象的。敌人有空军,在我们的部队未到达目的地之前,就会被敌机消灭掉。这个方案难以实现。”

文章图片7

第五次电请毛主席

三番五次被婉拒,斯大林这才意识到毛主席的厉害。

可他依然不甘心,过了一段时间,第五次致电毛主席,询问“中共方面是否可以派出较小型的游击队到满蒙交界的地区轮番接受较小批量的武器,以加强抗敌力量。”

看到这里,怕是有人都觉得斯大林可怜了,这条件越来越低,就帮帮他呗!

可是最终,毛主席还是否定了斯大林的这一方案。

第六次电请毛主席

1943年初,苏军发动反攻,在斯大林格勒包围33万德军,二战的转折点即将出现。

决战开始前,斯大林考虑的还是东线的日军。

虽然前五次都没能成功,但斯大林还是“厚着脸皮”,第六次致电毛主席,建议毛主席调若干兵力部署在长城内外一线,哪怕不主动进攻,至少也能牵制一下日军。

就当大家以为毛主席还会拒绝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这一次,毛主席决定调罗瑞卿、杨成武、吕正操等部,部署在长城内外一线。

很多人看不懂了,这又是为啥呢?

这就是毛主席的高明之处了。

毛主席虽然人在陕北的窑洞,却始终密切关注着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形势,他敏锐地意识到,斯大林格勒的反攻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在这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定性战役中,哪怕我们存在困难,也要顾全大局,尽量牵制日军。

文章图片8

为什么部署在长城一线呢?

长城横亘在华北与蒙古高原、东北之间,控制这条防线之后,八路军进可攻,帮助苏联红军牵制华北、塞北等地日军;退可守,依托长城沿线的晋察冀、晋绥等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避免与敌军主力正面决战,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从战术层次讲,这是一个灵活机动的部署。

但还有一个层次,是很多人想不到的。

毛主席在部署兵力时,顺道安排了一项秘密任务——准备伺机向东北地区渗透。

这是一次绝妙的部署。当很多人还在考虑当前时,毛主席已经看到抗战胜利之后的国共内战,届时我军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迅速出兵东北,抢占战略要地,后来的形势发展也充分证明了毛主席这一决策的正确性、前瞻性。

在毛主席的部署下,中国境内的日军始终没敢轻举妄动,苏军无后顾之忧,顺利全歼灭斯大林格勒的被围德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整个苏德战场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从此之后,德军的处境一天不如一天,日军也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自顾不暇,更没有能力进攻苏联远东地区,斯大林那颗时刻吊着的心,终于彻底放下了……

直到抗战胜利后,我们才发现,毛主席的政治智慧多么高明。对于斯大林的6次来电请援,毛主席每次处理都很巧妙灵活,让斯大林也挑不出毛病。

他没有拒绝配合苏联,只是选择了自己认为最恰当的配合方式,即通过领导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争,牵制数十万日军,使得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无力向苏联发动进攻,从而间接援助了苏联,这便是所谓长久的、战略的配合。

文章图片9

毛主席作出任何决定,都不是从个人情感出发,也不是随便拍脑袋,而是始终坚持从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出发,从中国革命的长远利益出发,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出发,既坚持顾全大局,又坚持独立自主,不为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指示”左右。

历史的发展证明,毛主席既不“不要祖国的国际主义者和牺牲民族利益的冒险主义者(国民党顽固派语),更不是“只顾本民族利益,最不关心世界革命运动前途的狭隘民族主义者”(弗拉季米洛夫语)。

我想,“坚定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民族英雄”,是对毛主席最好的评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