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因为这世界“空”,所以才能包罗万象

 四地闲夫 2023-03-27 发布于山东

这世界是一半一半的。天一半,地一半;男一半,女一半;善一半,恶一半;清净一半,浊秽一半。一颗包容的心,如同浩瀚的苍穹,能容得下斗转星移、阴晴变幻。当你拥有了这一切的时候,你的人生将变得比海洋更深邃,比天空更辽阔。

放下顽强固执的己见,解除心中的条条框框,把心放空,让心柔软,就能包容万物、洞察世间,达到真正心中万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一切随心通达,运用自如。(星云大师)

佛说,人世间“四大皆空”。这里所谓的“空”,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一无所有,而是另有一番深刻的意义。一方面,“空”是说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我们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另一方面,“空”是“不空”,因为佛法讲究普度众生,它是一份救世的事业。

由此看来,佛家所云的“空”是让我们以无我的精神去生活。其实,正因为这世界“空”,所以才能包罗万象。就像我们的口袋,如果装得满满当当,一点都不空了,其他的东西就放不下了。我们的心也是一样,只有当我们把心放空的时候,才能装得下其他事情,才能学会宽容。

人的心,究竟能“空”到什么地步?很多时候,人心其实是最为浩瀚的东西,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的。人只要能“解除心中的条条框框,将心放空,让心柔软”就能够“包容万物”。由此可见,人心的广博和浩瀚,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清代大学士张殿英在京为官时,收到了一封来自家乡的书信。原来,张殿英在老家的那位邻居想向外扩三尺院墙,张殿英的家人则是寸士不让,家人为了争这口气,就给远在京城做官的张殿英写信,希望可以让张殿英出面,制止邻居停止侵占院墙。

作为一个京官,要是想阻止一个平民百姓侵占自己的院子,简直是轻而易举。但是张殿英只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上赋诗一首: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收到张殿英的信后,都觉得自己为了区区三尺之地如此大动干戈确实太小心眼了,就立即按照张殿英的意思给邻居让出了三尺地。邻居原本做好了和张殿英一家“奋战到底”的准备,但是一看对方主动让步了,又听说了张殿英给家人写信的事情,深感愧疚,也主动让出了自己的三尺地。于是,两家之间便有了六尺的一条小巷子,人们把这里叫做“六尺巷”,并一直保存至今。

张殿英帮助家里人搬走了心中的那堵墙,他们的宽容也获得了别人的尊重,并最终解决了难题。其实,我们的心中也许也有这样一堵“墙”,因为这堵“墙”的存在,我们的心灵被堵塞了,变得容不下、放不开,痛苦也就随之而来了。

要想推倒心中的这堵墙,让自己快乐起来,就必须学会宽容。在汉传寺院中,人们一进入寺门首先会看到一尊大肚弥勒佛。他就是宽容的代表。弥勒佛在佛教中被称作“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代表希望和喜悦。弥勒佛的原型是历史上一个叫布袋法师的行者,他曾说过:“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布袋法师所说的“布袋”,其实指的就是人的胸襟。宽容之人的度量,展开来能包容四方,那才有广阔的心理生活空问,悠游于坐世之中,生活自在。的确,宽容能使人的情性更加温和,同时也能影响别人,也许还能给我们带来意料之外的好。

古代一个祥院里住着一位老禅师,有一天晚上,禅师独自到院子里散步,发现墙角放着一把椅子。“这肯定是禅院里哪个不守规矩的小和尚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心想。他随手把椅子挪开,然后自己蹲在那里。

不久,果然有一位小和尚翻墙进来,他没有看到板凳已经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自己的师父,就踩着法师的背跳进院子。小僧人这才发现自己刚才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不禁大惊失色。

只见老禅师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以平和的语气说:“天冷夜深,当心着凉。”说完就走了。这位禅师对弟子的宽容,让小和尚深感内疚。此后,他再也不做违规的事了。禅师的肚量和宽容,给了弟子接受教育和成长的机缘。

僧人懂得宽容之道,所以能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若能宽待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处处都会变得和睦融洽,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因此会成为人间净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