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腹中论,刺腰痛篇,

 新用户6417qMLV 2023-03-27 发布于河北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mén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善于谈论天道的,必能应验于人事;善于谈论历史的,必能应合于今事;善于谈论人事的,必能结合自己的情况。这样,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而不迷惑,了解事物的要领极其透彻,这就是所谓明达事理的人。现在我想请教先生,将问诊所知,望诊所见,切脉所得的情况告诉我,使我有所体验,启发蒙昧,解除疑惑,你能告诉我吗?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原文】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cù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sè(涩的通假字,下同)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cù然而痛。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译文】

        岐伯行二次大拜之礼后回答说:你要问的是哪些道理呢?黄帝说:我想听听人体的五脏突然作痛,是什么邪气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人体经脉中的气血流行不止,如环无端,如果寒邪侵入了经脉,则经脉气血的循行迟滞,凝涩而不畅行;如果寒邪侵袭于经脉外面,则使经脉内气血虚少;如果寒邪侵袭于经脉内部,则气血留止而不通,这二个原因都会导致突然产生疼痛。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原文】

        帝曰:其痛或卒cù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shào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shǎo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译文】

        黄帝说:其疼痛有突然停止的,有疼得很剧烈而不停止的,有痛得很剧烈而不能按压的,有按压而疼痛停止的,有按压也不见缓解的,有疼痛跳动应手的,有心和背部相互牵引而痛的,有胁肋和腹相互牵引而痛的,有腹痛牵引阴股的,有疼痛日久而成积聚的,有突然疼痛昏厥如死不知人事稍停片刻又清醒的,有痛而呕吐的,有腹痛而后泄泻的,有痛而大便闭结不通的。以上这些疼痛的情况,其发病情形各不相同,如何加以区别呢?

《黄帝内经》1月17日诵读内容

素问·举痛论篇

【原文】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sè(涩)不得注入大经,血气稽jī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cù(猝)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dān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译文】寒邪侵入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使络血凝涩不能流注于大经脉,血气留止不能畅行,故日久便可结成积聚。寒邪侵袭于五脏,迫使五脏之气逆而上行,以致脏气上越外泄,阴气竭于内,阳气不得入,阴阳暂时相离,故突然疼痛昏死,不省人事;如果阳气复返,阴阳相接,则可以苏醒。寒邪侵袭于肠胃,迫使肠胃之气逆而上行,故出现疼痛而呕吐。寒邪侵袭于小肠,小肠为受盛之腑,因寒而阳气不化,水谷不得停留,故泄泻而腹痛。如果是热邪留蓄于小肠,也可发生小肠中疼痛,由于内热伤津而唇焦口渴,粪便坚硬难以排出,故腹痛而大便秘结不通。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原文】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岐伯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帝曰:扪mén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译文】

        黄帝说:以上所说从问诊中可以了解,至于望诊可见又是怎样的呢?岐伯说:五脏六腑在面部各有所属部位,望面部五色的变化就可以诊断疾病,如黄色赤色主热,白色主寒,青色黑色主痛,这都是通过望诊可以了解的。黄帝说:用手切诊而知病情是怎样的呢?岐伯说:首先确定主病的经脉,然后以手循按,如果脉坚实的,是有邪气结聚;如果属气血留滞的,脉必充盛而高起;如果脉陷下的,是气血不足,多属阴证。这些都是可以用手扪切按循而可得知的。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原文】

        悲则心系xì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huán,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jiǒng则腠理开,荣(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yǐ,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译文】

        悲哀太过会使心联系其它器官的经脉拘急,影响到肺使肺叶张大抬高,上焦随之闭塞不通,营卫之气得不到布散全身,热气郁闭于胸中,时间长了会转化为热,耗损肺气,所以说是悲则气消。恐惧会使肾脏的精气下沉,精气下沉则升降不交,故上焦闭塞,上焦闭塞则气还归于下,气郁于下则下焦胀满,所以说是恐则气下。寒冷之气侵袭人体,会使肌肤腠理汗孔闭密,阳气不能向外通行而收敛于内,所以说是寒则气收。火热之气能使人肌肤腠理汗孔开放,营卫通畅,汗液大量外出,致使气随津泄,所以说是热则气泄。受惊会使人心悸动无所依附,神志无所归宿,心中疑虑不安,所以说是惊则气乱。劳役过度会使人气动喘息,汗出过多,喘则内气外越,汗出过多则外气耗散,内外之气皆泄越,所以说是劳则气耗。过度思虑会使人精神过度集中,心有所存,神归一处,以致正气留结而不能正常运行,所以说是思则气结。

----------

《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篇【原文】

        帝曰:有病胸胁xié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xiù,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qìng,目眩xuàn,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篇【译文】

        黄帝说:有一种胸胁胀满的病,妨碍饮食,发病时先闻到腥臊的气味,鼻流清涕,先唾血,四肢清冷,头目眩晕,时常大小便出血,这种病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岐伯说:这种病的名字叫“血枯”,得病的原因是在少年的时候患过大出血的病(包括:鼻出血、便血、吐血等),使内脏有所损伤,如果这样的人不知自我养护,在醉后行房,使肾气竭,肝血伤,所以月事闭止不来。

《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篇【原文】

        帝曰:人有身体髀bì股䯒héng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zhuó于肓huāng,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niào(尿)涩之病。

《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篇【译文】

        黄帝说:有人身体臀部、大腿、小腿部位都发肿,且环绕脐部疼痛,这是什么病呢?岐伯说:病的名字也叫“伏梁”,这是由于受到风寒所致。风寒之气充溢于大肠而留着于肓膜,肓膜的根源在脐下气海穴,所以绕脐而痛。这种病不可用攻下的方法治疗,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发生小便涩滞不利的病。

《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篇【原文】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dian),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篇【译文】

        黄帝说:先生屡次说患热中、消中病的,不能吃肥甘厚味,也不能吃芳香药草和金石药,因为金石药物能使人发癫,芳草药物能使人发狂。患热中、消中病的,都是富贵之人,现在如禁止他们吃肥甘厚味,则不适合他们的心理,不使用芳草石药,又治不好他们的病,这种情况如何处理呢?我愿意听听你的意见。


《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篇【原文】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热气慓悍(piāo hàn),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篇【译文】

        岐伯说:芳草之气多香窜,石药之气多猛悍,这两类药物的性能都是疾坚劲的,若非性情和缓的人,不可以服用这两类药物。黄帝说:不可以服用这两类药物,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因为这种人平素嗜食肥甘而生内热,热气本身是剽悍的,药物的性能也是这样,两者遇在一起,恐怕会损伤人的脾气,脾属土而恶木,所以服用这类药物,在甲日和乙日肝木主令时,病情就会更加严重。

《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篇【原文】

        帝曰:善。有病膺肿,头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瘖,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阴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篇【译文】

        黄帝说:为什么呢?岐伯说:上本为阳,阳气又逆于上,重阳在上,则有余于上,若再用灸法,是以火济火,阳极乘阴,阴不能上承,故发生失音;若用砭石针刺,阳气随刺外泄则虚,神失其守,故发生神志失常的狂症;必须在阳气从上下降,阴气从下上升,阴阳二气交并以后再进行治疗,才可以获得痊愈。黄帝说:好。有人患膺肿颈痛,胸满腹胀,这是什么病呢?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岐伯说:病名叫厥逆。黄帝说:怎样治疗呢?岐伯说:这种病如果用灸法便会失音,用针刺就会发狂,必须等到阴阳之气上下相合,才能进行治疗。

《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篇【原文】

        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䐜(chen)胀而头痛也。帝曰:善。

《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篇【译文】

        黄帝说:好。妇女怀孕且要生产是如何知道的呢?岐伯说:其身体似有某些病的征候,但不见有病脉,就可以诊为妊娠。

黄帝说:有病发热而兼有疼痛的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阳脉是主热症的,外感发热是三阳受邪,故三阳脉动甚。若人迎大一倍于寸口是病在少阳;大两倍于寸口,是病在太阳;大三倍于寸口,是病在阳明。三阳既毕,则传入于三阴。病在三阳,则发热头痛,今传入于三阴,故又出现腹部胀满,所以病人有腹胀和头痛的症状。黄帝说:好。

----------------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原文】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kao)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俛(fu)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译文】

        足太阳经脉发病使人腰痛,痛时牵引项脊尻背,好像担负着沉重的东西一样,治疗时应刺其合穴委中,即在委中穴处刺出其恶血。若在春季不要刺出其血。足少阳胆经发病使人腰痛,痛如用针刺于皮肤中,逐渐加重不能前后俯仰,并且不能左右回顾。治疗时应刺足少阳经小腿胫骨上端出血,即在膝盖外侧高骨突起处(的阳陵泉穴),如果在夏季则不要刺出其血。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原文】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shuàn)下间,去地一尺所。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fǔ)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wei),出血。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译文】

        阳维脉发病使人腰痛,痛并立即肿胀。治疗时应刺阳维脉,穴位在阳维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合的小腿肚子上,距离足底一尺处(应为阳维脉与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阳交穴)。衡络脉(即带脉)发病使人腰痛,不可以前俯和后仰,后仰则恐怕跌倒,这种病大多因为用力举重伤及腰部,使横络阻绝不通,淤血留滞在里面。治疗时应刺郄阳(即足太阳膀胱经的浮郄穴)与大腿筋之间上行数寸处(的殷门穴),视其血络横居满者针刺二次,令其出血。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原文】

        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

腰痛引少腹,控妙(miǎo),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踝胂(shèn)上。以月生死为痏(wěi)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译文】

        大便困难的,应刺足少阴肾经。少腹胀满的,应刺足厥阴肝经。腰痛犹如折断一样不可前后俯仰,不能上举的,应刺足太阳膀胱经。腰痛牵引脊骨内侧的,应刺足少阴肾经。腰痛时牵引小腹,引动胁骨下面也疼痛而不能后仰,治疗时应刺腰与臀部交连处,其部位在两髋骨间挟脊两旁的坚肉处(下髎穴)。针刺时以月亮的盈亏计算针刺的次数,针后会立即见效。取穴时用缪(miù)刺的方法,即左侧痛刺右侧的下髎穴、右侧痛刺左侧的下髎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