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封龙亭公园旅游攻略 龙亭公园地址 开封龙亭景区怎么样→MAIGOO百科

 我心飞翔gvqwh5 2023-03-27 发布于安徽

基本介绍

龙亭景区是一处集皇家园林、历史文物和秀美风光于一体的旅游景区,历史上曾是唐代宣武军节度使的衙署和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六个朝代的皇宫所在地,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如今景区内有气势恢宏的皇宫建筑群、碧波荡漾的潘杨二湖、栩栩如生的宋代蜡像馆,以及众多的文物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使龙亭成为了古都的象征,开封的骄傲,是国内外游客来汴的首选。

每年的金秋十月,闻名中外的国家级节会“菊花文化节”,龙亭景区作为主会场,数千种特色品种菊花争奇斗艳。四月中旬的“大宋花朝节”,同样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赏花。春节期间,做为年文化节主会场的龙亭景区,已成功将“大宋上元灯会”打造成为“中原第一灯会”。除此之外,景区内以宋宫廷文化为背景打造的:《朝会盛典》、《杯酒释兵权》、《百戏进皇宫》、《王安石变法》、《大宋代周》等数十种大型历史剧目,全天候在景区轮番上演,让游客真正的体验到“畅游皇家园林,领略帝王风采”!

景点景观

龙亭大殿

龙亭大殿是一处体量庞大的高台殿式建筑,它的墩台为明代周王府花园中的煤山包砌而成。它根据乾南坤北之方位,以子午线为中轴,坐北朝南,以金木水火与中央土相匹配,五行俱全,可聚四方之气迎四方之神。大殿的整体高26.7米,殿基13米,贯通上下的便是青石雕刻的蟠龙御道,左右各为72级台阶。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着皇帝九五之尊的地位。重檐歇山式建筑,黄琉璃瓦覆顶,殿外飞檐高翘,柱间用雕花雀替,屋脊上有龙吻走兽,檐角有狮、吼、马、羊、鱼琉璃瓦件。突兀的台基把宫殿高高托起,犹如天上宫阙,蔚为壮观。

照壁

进入朝门的正前方,有一面高大的彩壁,名叫萧墙,它原是指古代建筑内当门的小墙,后来宫廷内篡权兵变的事件时有发生,“祸起萧墙”一词就是由它而来,龙亭景区的萧墙又有何与众不同呢,那就在于它中间的这个圆形拱门了,据说在古建筑中,它又叫照壁和影壁,起着遮挡视线的作用,赵匡胤建立赵宋江山后,害怕世人讥笑他是从柴氏孤儿寡母手中夺取的皇位,于是就让人在皇宫内的影壁上开了一个圆拱门,向世人证明他就是一位坦荡荡的真龙天子,有能力治好国家,让天下民心归顺与他。

潘杨二湖

进入龙亭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两个清澈可鉴的湖泊,这就是开封著名的潘杨二湖,东边潘家湖,西边杨家湖,在开封民间关于它们流传着很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例如:“潘阳湖水辨忠奸”“杨湖清、潘湖浑、奸贼谋害忠良臣”等等,其实现在的潘杨二湖已经一样的清澈,但是开封有一句民谣,“宁在杨家湖洗面,不在潘家湖洗脚”,这也表现出了开封老百姓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性格。

凝芳苑

凝芳苑是龙亭每逢重大节会,在此设置精品展览的地方,比如:精品菊花展、非遗联展等。

朝门

朝门,是“万寿宫”的正门,顾名思义,也是朝拜之门。它与午门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在古代的皇宫内,文武官员上朝参拜皇帝时,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孝,都是徒步登殿,所以在午门与朝门这条驰道上有“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之说。在古代的中国,等级制度极为森严,还涉及到方方面面,就连走路都要分个主次。在大门的两边还开着两道小门,那是供文武大臣和皇亲国戚出入的,而中间的大门是专供皇帝出入的,就连皇后也只有在生日那天才有资格出入此门。最旁边的掖门是供内监和守卫将士们出入的,等级分明,不得逾越。

嵩呼

嵩呼又称山呼和高呼,这两个字源于《汉书.武帝纪》,相传汉武帝出游河南,看到当地久旱无雨,民生疾苦,便带着百官到中岳嵩山为民祈雨,就说来到山上,一阵膜拜,居然真的云雾缭绕刮起了大风,群臣一看此情景,便纷纷跪拜山脚下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因为身在山脚下,回声四起(古时的人不知道回声的原理),刘彻以为是群山都仰慕他的威名呢,十分高兴,就提笔写下了“嵩呼”。所以它有叫“山呼”“高呼”,是中国古代参拜帝王的最高礼节,清朝的官员们,每到此处都会三跪九叩三呼万岁。两柱挂有一副楹联:两平湖讹潘杨众憎佞宦,万寿宫误宋业民盼青天。反映出了老百姓憎恶奸臣,期盼清官的美好心愿。

交通指南

公交线路

1、游客可乘坐1路、14路、37路、31路、30路、18路、11路、13路、15路、20路47路(到达新街口站下车)。

2、游客可乘坐1路、30路、49路、51路、39路(到达体育场站下车)。

地理环境

龙亭公园地处中原腹地,豫东大平原、黄河下游大冲积扇南翼,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