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净因院画记》高清附释文

 李叔狠生气 2023-03-27 发布于云南

《净因院画记》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写给净因法师的一篇小记。文章中苏轼简约地发表了关于绘画中“常形”与“常理”的辩证关系,也在文中举出了文同画墨竹的例子,并对其大加赞赏;同时也简单讲述了写这篇小记的原由。

【释文】《画记》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达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昔岁尝画两丛竹于净因之方丈,其后出守陵阳而西也,余与之偕别长老道师,又画两竹梢一枯木于其东斋。臻方治四壁于法堂,而请与可,与可既许之矣,故余并为记之。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然后知余言之不妄。(眉山苏轼,元丰三年端阳月八日于净因方丈书之)
::挛拳(luán quán)蜷曲;
::瘠蹙(jí cù)瘦弱、收缩
::(yú)指表感叹、反诘、疑问语气;
::(zhēn)达到;

【译文】

我经常评论一些绘画作品,认为人物、禽鸟、宫室、器物都有其常有的、固定的形态。至于山石竹林,水波烟云,虽然没有固定的形态,但有其固定的、内在的一些规律,也就是常理。在画面上,物象的常有形状表现不准确的地方,人们都能够观察到并有所体会,但是物象的内在规律表达是否准确合理,则是连专业画家也不见得就能通晓的了。所以,凡是可以欺世盗名的画家,必然会选择表现一些没有固定形态的物象。然而物象的固定形态表达不够准确的话,我们尚不能全盘给予诟病;但是物象的内在规律表现不准确的作品,就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了。物象的造型没有常态的,其内在规律的表现就不可以不严谨地对待。当世的画家里,能曲尽其形,又通晓而准确表达物象内在规律的,恐怕只有高人逸才,造诣高深的人,才能分辨出来。文同(字:与可)在表现竹石枯木方面,可谓得其理者。其笔下的竹子,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蜷曲逶迤,如是而穿梭茂盛,根、茎、节、叶,各个细节都脉络清晰,一丝不苟。文与可笔下的竹子,千变万化,起笔收笔,来龙去脉,都恰到好处。合乎其规律,又满足了人们对画面的各种期许。这不正是造诣高深、修养高深的人们所期待的吗?过去几年,文同曾为净因院的方丈画过两丛竹子,后来他外任陵阳,我与他一起跟老禅师道别的时候,文同又为他的东斋画了两柄竹稍和一树枯木。这是方丈在修建法堂四壁的时候文同许诺为他所作的画,所以我就为此事做了此篇小记,文中所说必会有人深观而明其理,也就能理解我并非妄言而故作夸张了。

《净因院画记》

苏轼 / 行书刻帖

图片

【1】《画记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

图片

【2】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

图片

【3】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

图片

【4】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

图片

【5】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缺:高人}

图片

【6】逸才不能辨。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

图片

【7】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达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

图片

【8】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昔岁尝

图片

【9】画两丛竹于净因之方丈,其后出守陵阳而西也,余与之偕别

图片

【10】长老道臻师,又画两竹梢一枯木于其东斋。臻方治四壁于法堂,而

图片

【11】请与可,与可既许之矣,故余并为记之。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然后

图片

【12】知余言之不妄。(眉山苏轼,元丰三年端阳月八日于净因方丈书之


【终】

书法字帖交流群·高清资料定期分享

联系微信hellothisworl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