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台街·乡村记忆 | 伏雨隔牛背、旱河水以及龙吸水

 新用户339933 2023-03-27 发布于山东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伏雨隔牛背”,是夏季的一种天气现象,多属“猫儿尿尿——一杆”。一旦遇到暴雨如注且持续时间较长,便有可能引发“旱河水”,景象颇为壮观。

高小毕业第二年,我和几个发小去割牛草。大约是农历七月七前后,一天下午两点多钟,我们到沁水河的老马槽里洗澡,刚爬上岸,突然间,晴空爆响炸雷,黑锅底般厚厚的乌云,瞬间就罩在了头顶上。

“不好,快跑!”不知谁一声喊,我们拎起草包和镰刀,朝百十米开外的庙塂沙参地窝棚没命地跑去。眼看着要到了,冲在最前面的那个伙计突然停下了,吆喝我们不要跑了。

定睛一看,沙参地小窝棚那边大雨倾盆,管理沙参的刘曰胜大叔蹲在窝棚的木架子上,头上还戴着“沙鳖窝”草帽——很显然,小窝棚已挡不住大雨了。

我们站的地方距离小窝棚不过二十几步,可那暴雨硬生生挂起一道雨幕,我们这边连一个雨点也没有。有两个伙计故意往雨幕里拱一头再跑回来,浑身上下立马就往下淌水了。我们就这样隔着雨幕呆呆地看着。

又是两声炸雷,随后,大雨骤停,云开日出。我们都乐了,知道这是赶上了“伏雨隔牛背”的奇观。

1969年,我又目睹了“旱河水”和“龙吸水”,这辈子就这一次。

当时我们村北有近百亩稻田,通过水渠引河水自流灌溉。水渠长约二里路,在村南的夹驴石下面砌筑了水闸,天旱时,要在河床里临时筑起沙坝,把河水引到水闸这边。

“三伏天,三日不下一小旱,五日不下一大旱”,那年的三伏天,一连半个多月没下雨,连河床都干得冒烟了。

那天中午,我们十几个年轻人正在河床里筑沙坝。猛听上游大风起,抬头向南看,只见整个河床就像要来妖怪一样,浑浊的河水汹涌而来,一路卷起干燥的河沙,弥成足有两层楼那么高的黑雾。河水“隆隆”轰响翻滚,说话间离我们只有百十米远了。

说时迟那时快,小队长一声喊,领着我们没命地往岸边跑。爬上岸喘息未定,又看到了更惊人的一幕:两条河流交汇(大宅村东)的老鳖湾那边,电闪雷鸣,暴雨如注,一根黑柱子上顶天,下连河。再一看,黑柱上细下粗,像个喇叭,正以逆时针方向“呼呼”旋转着向九龙池方向移动。

数百十个数的工夫,这根黑柱子就看不见了。

回村说起这件事,见多识广的刘忠田爷爷告诉我们,这是难得一遇的“旱河水”和“龙吸水”,一下子让我们都赶上了。他说,他经历的那回“龙吸水”还是在张宗昌和刘珍年开仗的1929年。

那是麦收后的一天,大舅哥赶着牲口帮他家种豆子。下午两点多钟,伴着一阵电闪雷鸣和大雨,一道“龙吸水”的黑柱子突然间就立在近前的河床里。他们两个吓得丢下犁具赶着牛就跑。那头牛也吓坏了,跑得比他俩都快。

过后一看,刚下的豆种都被雨水冲出来了,便重又掩进土里。从这天开始直到秋收,风调雨顺,秋庄稼长得都“流出地了”。大伙都打趣说,那是咱胶东的秃尾巴老李回老家来了。


这座城市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更有抹不掉的家园记忆,烟台晚报“烟台街”版期待一切热爱本埠地方文化的人士惠赐佳作。投稿时请作者务必提供银行账号,以便稿件发表后寄奉稿酬。

来源 | 烟台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