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台街·乡村记忆 | 栾家口赶洘,“海养半疃人”

 新用户339933 2023-03-27 发布于山东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我的家乡蓬莱栾家口靠海,祖祖辈辈有打鱼赶海的传统。每当洘潮,露出滩涂,人们下海捡拾海货,我们叫赶洘。

村北那片滩涂洘场,弯曲延绵三四里地,盛产海蛎子、蚬子(蛤)、蟹子、海参以及各种贝、螺等。村人大都会赶洘,还有人长年“挌搂”海,以此为生。过去,老人们常念叨“海养半疃人”。

黄、渤海南岸基本是半日潮,即一天两涨两退,每次涨退各6小时。每天又比前一天晚48分钟。如,某地今天中午12点枯洘(潮水退到底),明天大约就是12点48分枯洘(各地枯洘时间不一样)。这样,一天内可有两次赶洘的机会。

按阴历推算当地的洘潮规律,有谚语曰:“十二三正晌干”(中午洘)“十五六吃晌饭以后”(下午洘)”“十七八两头抓”(早晨、傍晚洘。也说“十八九两头不得手”)。

若赶上刮风下雨,该洘不洘、该涨不涨也是常事。一般上午枯洘时间短,下午洘的时间能长一些。所以,人们更愿意赶中午或下午的洘。

还有“初三水,十八潮”,是指这两天为本月最大的活汛海,潮汐大涨大落。又如“风落脚”“风闪洘”,是指大北风后必洘大洘。所以,冬季赶大洘,场面最壮观。

在我小的时候,家乡那片海还是原生态。赶洘,填满了我的少年记忆。

先说赶蚬子。蚬子有两种,分绵蚬子和沙蚬子。绵蚬子个头大,皮厚色白,纹路深,生吃有点辣舌尖,多生长在礁岩滩涂粗沙地里。沙蚬子个头小一点,皮薄,青黑色,多藏在三五厘米深的细泥沙地里。

挖蚬子,要用一种叫泥刺的工具(如图。前头尖中间圆的铁板,类似泥瓦匠用的泥板儿)。人需蹲着或低头弯腰,仔细搜寻“线眼儿”(蚬子的呼吸孔)。

发现沙土里有火柴头大小的俩小眼儿冒清水就是,把泥刺插进沙里一掘,一个或几个蚬子就被挖出来了。

挖蚬子水深了不行,最好在干洘场。船场(港湾内退潮后露出的沙滩地)是挖沙蚬子的好地方。一场洘赶下来,整个沙滩地被挖得坑坑凹凹,每人收获蚬子少则几斤、多则几十斤不等。

还有一种扇蚬子的方法。专用工具是水镜和铁片。水镜是由4块木板对连成下大上小的梯形四方小箱子,下口镶块玻璃,上口敞开。铁片就是一块书本大小的光铁片。

扇蚬子要到水深1米左右的粗沙地里。把水镜放水面上飘着,用牙齿咬住水镜上沿,透过玻璃望水底,一目了然。

也不用看线眼儿,见到粗沙地,手捏铁片在沙土上方快速扇动,上层沙子立即被搅动的水流卷走,扇不了几下,埋在沙里的蚬子便原形毕露,水镜下捡大留小。

再说赶蛎子。海蛎子紧贴礁石生长,赶蛎子要用蛎钩子刨,我们叫打蛎子。冬天是海蛎子最肥美的季节,每当大风落,“洘大洘啦!”一声招呼,大人孩子提篮拐篓就往海上奔。

平时露不出来的滩涂显露出来了,小洘赶不到的蛎子、蚬子和摸螺,遍地都是。偌大的洘场里,散布着数不清的赶洘人。没空儿说闲话,这里刨,那里挖,掘土翻石头,全都忙着呐。

脚冻僵了,手冻木了,全然不顾,赶洘要紧。嘴馋的,打破蛎子生吃肉,那个鲜溜劲儿,吃一个就停不下嘴。

一场大洘赶下来,赶洘能手可收获蛎子、蚬子、摸螺等上百斤,不会赶的也能划拉个一二十斤。

除了赶大洘,平时还能捡拾“滚头蛎子”。所谓滚头蛎子,就是那些根基不牢、被海浪冲下岩石的蛎子,随海流滚来滚去,尖利的外壳磨光了,有的还破皮露肉。在洘场或浪印子(海浪扑打的岸边)上,常能捡到它。运气好的话,能遇上一小堆儿。

在西海深水区曾有一个海蛎子山,因洘不出来,从不露真容。据说那里的蛎子层层叠叠,摞垛长,许多滚头蛎子都是从那里滚出来的。

冬季常赶大洘,谁家屋檐下背阴地儿都有几筐蚬子、蛎子。盖上海菜或湿麻袋,放个十天半月坏不了,供一家人慢慢享用。一冬天,打卤面、疙瘩汤,蚬子蛎子来当庄。

我小时候赶洘,挖蚬子、打蛎子、捡摸螺都干过,但最让我们男孩子得意的还是抓蟹子。蟹子是穴居动物,必须到礁岩区或海草茂盛的地方,趟着小腿深的水,翻石头、掏洞、踩草才能抓得多。

蟹子鬼机灵,退潮时,它藏洞里不出来,涨潮水一来,先到洞口张望一会儿,见没什么动静,才出来觅食。它有令人生畏的螯夹,抓它要与其斗智斗勇。

海边野小子就有那么一股蛮劲儿,见到蟹子,哪管它张牙舞爪,伸手就抓,被夹破了手,从不理会。没有手套可戴,更舍不得穿好鞋,有时穿双破帮漏底的鞋,用绳绑脚上。天暖和时我们经常赤脚下海。

不怕礁石硬,就怕蛎子皮割,我左脚掌至今还有一块当年赶洘留下的伤疤。那时候都相信海水能消炎杀菌,手脚流血了,立即在海水里洗一洗,还真的就好了,伤口也不发炎。

赶上哪天下午放学时洘海了,约上邻居小伙伴文晓、文旭、春林、功民,回家拿块饼子地瓜,拐上筐子篓子,急匆匆便往海上跑。有时,大人喊我们挑泥垫猪圈或拔兔子菜,不管那一套,抓蟹子有瘾,偷着摸着就溜了。

我们一般先从小口子(挡浪坝)下海,沿着礁石区边赶边往西走。会经过大洞(悬崖下一天然洞穴)、海带房(从前那里有栋海带草房),直到西沙滩。赶到那儿大约得一两个钟头。

我们都是抓蟹子的高手。哪块石头下能有货,一瞅便八九不离十。如有的石头下有洞口,有的则没有。有洞口的,必须洞前有新鲜的贝皮及沙堆。一般平板石下易生洞,特别是大方石下能有一窝蟹子。

小石头搬,大石头掀,巨大石块颠一颠。就是敲山震虎,或推或踩让巨石晃动起来。石头一动,下面的蟹子便纷纷跑出来逃命,刚出洞口撞见我们,机灵的立马退回去,先跑出来的便很容易被我们逮住。

退回去的那些,任你再怎么晃动巨石,它都能沉住气,坚决不出来。有时上来孩子气,找块石头把洞口给堵死:“我再叫你不出来!”

蟹子也有性格。赤甲红看似体型硕大,紫红铠甲大螯夹,其实,外强中干,属它好对付。当它张着螯夹对着你时,不用惧怕,伸手就抓。有时它有气无力地夹一下,有时见你来真的,它反而放弃抵抗,收夹逃命。

厉害的当属“黄包盖儿”,遇上这主儿我们也不敢马虎。它不但夹子尖利,还意志坚定,顽强抵抗,死不投降。若被它夹住,掰掉它的腿,夹子也不松。

当翻开石头时,你看它高举着尖利的螯夹,支楞着一双潜望镜似的小眼睛,紧紧盯着你。你一动,它便快速挥舞螯夹示威;你若不动,它决不恋战,一边高举利器,一边缓慢向石头、草或浑水的地方后退。

有时我故意逗它,假装闭一下眼睛,哪怕只三两秒钟,再看,它必定逃遁无踪。

还有一种软皮蟹子(刚蜕壳,尚未硬化),它自知疲软,也高举螯夹吓唬人。我们有经验,一看便知它的实力,轻轻抓起这“肉蛋蛋”,还生怕捏碎了它。

抓到筐里的蟹子也不能大意,它们会趁你不注意时,三两下爬上筐沿越狱。薅两把海菜放筐里把它们盖住,看不见人,它们就觉得安全了。

除了蟹子,还经常捡到海参、八蛸、海螺、海胆等。八蛸也会从筐缝里挤出去溜走,给蛸头里塞个摸螺或小石头就妥了。

当夕阳半落,上涨的潮水淹没了大部分洘场,筐子也沉甸甸地压胳膊了。抓紧上岸,抄农田小路,经过西大岭、小洼儿往家赶。

听着筐子里蟹子“咕噜咕噜”鼓泡泡,闻着摸螺、蟹子特有的海腥味儿,饥肠辘辘。望着村头的炊烟,想到家里妈妈掀开蒸汽腾腾的锅盖,饼子、地瓜、米汤、咸菜摆上饭桌,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配图由作者提供)

这座城市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更有抹不掉的家园记忆,烟台晚报“烟台街”版期待一切热爱本埠地方文化的人士惠赐佳作。投稿时请作者务必提供银行账号,以便稿件发表后寄奉稿酬。

来源 | 烟台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